方言的运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
现代汉语中的方言与文学表达
现代汉语中的方言与文学表达标题:现代汉语中的方言与文学表达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现代汉语中方言与文学表达的关系。
首先,简要介绍了现代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
然后,探讨了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包括语言的地域色彩、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化表达的多样性。
接着,从音韵、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探讨了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并提供了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观点。
最后,总结了方言与文学表达的互补关系,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介绍现代汉语方言是指中国各地的语言变体,是汉语族中最为丰富多样的方言之一。
它们在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保留了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文学则是通过各种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美感的语言体系。
二、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1. 语言的地域色彩方言作为一种地区特色的语言,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
作者可以借助方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地方风情,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使用了北京方言,使得故事背景更加鲜明,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当时社会的压抑和矛盾。
2.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方言可以使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更真实。
使用方言的对话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角色的个性和社会背景。
例如,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使用福建话,塑造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3. 文化表达的多样性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地区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方言的使用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文化表达,使作品更具生活感和观赏性。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使用了上海方言,既表达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又传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三、方言对文学表达的影响1. 音韵层面方言的音韵差异常常使得文学作品的朗诵和演绎更加丰富多样。
方言的韵律与汉字的读音有着独特的关系,在文学表达中可以产生独特的美感效果。
例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小说中,使用了台湾方言的押韵技巧,使得作品充满了音乐性和艺术性。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目的:综合语言文字的发展与汉字的形成,总结一下汉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形成与文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用法,但是殊途同归,不同地域形成的方言与汉字是有着联系的,便于文化的传播和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普通话被推广开来。
这次我总结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是整理一下我一学期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我要了解一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找出不同地区方言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文化背景:说起方言首先要说一下汉字的基本知识。
1·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性、适应性、简明性2·汉字的作用:弥补口语交际的不足、保存宝贵的文化遗产、维系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
3·汉字形体的演变: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再到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的演变的主流。
隶书通行后草书与楷书也开始流行。
4·汉字的构造1).构造单位:笔画与偏旁2).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汉字的规范1).使用简化汉字。
2).限制繁体字使用。
3).注意新旧字形差异。
4).纠正错别字。
普通话与方言:现代语言有它的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同时也有他的方言。
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满足各方言区人民日益频繁的交往需要,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
这是国家的一项语言政策。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它是由人口分布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体迁移和地理环境阻隔等原因形成的。
这几个因素对汉语来说都是有的。
因此,汉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方言分歧,成为世界上方言现象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
汉语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
每种方言都有区别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系统,因此可以说汉语存在着严重的方音分歧。
根据各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现代汉语的方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七大类。
此外,每类方言内部又有一些次方言。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方言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语言,它与标准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通常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阅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地域特色和人物个性。
本文主要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在提升作品魅力和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
方言能够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言,它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可以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真实地展现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
通过方言的使用,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地域特色的认同感,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方言能够塑造人物的个性。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方言恰恰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的特定个性。
通过运用地方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之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鲜明。
一个喜欢讲穿方言的乡村老人,可以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其朴实、可爱的性格特点;而一个城市小孩可能使用的则是更加普通的标准语言。
方言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的鲜活和生动。
方言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方言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形式,它常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采用方言的对话和描写,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者在阅读时会更容易沉浸更容易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和思考力。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增加作品的地域特色,塑造人物的个性,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家应该善于运用方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使之成为作品的一种特色,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充满活力。
读者也应该更加积极地去品味方言的魅力,去感受方言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风情。
通过共同的努力,方言必将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文学创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灵感。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方言是指一种地区性语言,通常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特殊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可以起到很多不同的作用。
方言可以丰富作品的语言韵味。
不同地区的方言具有各自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使用方言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接地气,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
《茶馆》这部话剧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山东方言,使得剧中人物的对话更加真实生动,增加了作品的鲜活感和地域感。
方言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角色的语言表达往往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的身份和所处的地域背景。
通过角色所使用的方言,读者可以更容易地领会这个角色的地域性格和人物特点。
《活着》这部小说中,作者余华通过农民的官话和方言表达,使得农民在文字中显得更加真实和鲜活。
方言还可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使用方言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传神的描述和刻画。
因为方言是地区性语言,使用方言可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的《阿Q正传》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地道的齐鲁方言,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鲜活度。
值得一提的是,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需要审慎考虑。
因为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的语言,很多方言可能并不为所有读者所熟悉。
如果方言使用过多或者过于复杂,可能会造成读者阅读起来的困难和阻碍,降低作品的可读性。
在运用方言时,作家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并一定程度上做出文字的翻译或者说明,以便让所有读者都能理解作品。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现,体现人物的地域身份特色,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尽管方言的使用可以给文学作品增色不少,但作家在运用方言时也需要注意适度和方式方法,以免影响作品的整体阅读效果。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希望更多的作家可以善于运用方言,为作品增添更多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方言应用与文学创作之我见
方言应用与文学创作之我见摘要: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方言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围绕的话题。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深刻的人情风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经典的、通俗的,都是由语言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方言应用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蕴,感受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方言;《九月寓言》;功用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7-02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普及,人们愈发感到对母语应用的缺失,特别是在现在“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背景下,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方言。
改革开放不过三十余年,人们尚感觉不出这种变化。
倘若以长久的眼光来看,方言还会拥有像现在这样的状态吗?方言将何去何从?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方言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本文主要从地域方言这一方面出发,浅谈方言应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地域方言是语言学的地域变体,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主要有七种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和闽方言,而每种方言又包含若干次方言和土语。
[1]一、《九月寓言》方言应用举隅(一)“老婆婆们盘腿坐在玉米上,两手扑打着催促。
金祥煞了煞腰带,裤子还是要往下滑脱。
‘我日他……’他骂着,站起又坐下。
‘老少爷们儿支棱起耳朵来吧,俺经的苦处从这会儿说到大天亮,只当是说了个头儿。
没经一事不长一智,年轻人又懂个啥?这年头的人刚吃上瓜干九忘了本,刚穿上裤头就踢别人腚……不是吗?’”[2]这段话亲切而又易懂,其中多处运用了方言词汇。
例如“煞了煞”表示勒紧的意思,“支棱起”表示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听,“腚”则表示人的屁股。
(二)“那时,只要吃饭就得寻它,所有的瓜干杂粮都靠它碾碎,好做糊糊喝。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研究方言研究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方言的运用和表现方式,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特征以及人物的心理、情感等。
本文将对方言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以《茶馆》为例进一步说明方言研究的应用。
方言研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表征,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语言特色、习俗风情等,有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背景。
其次,方言是身份认同的象征,人们通过方言来表达自己身份的归属感。
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可以突出人物的身份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方言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通过方言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方言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方法是实地调研,深入当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收集方言样本,了解方言的特点和用法。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文献研究,查阅历史文献,了解过去方言的使用情况,了解方言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方言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运用方式。
方言研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方言的运用可以增添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方言是人们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其次,方言的运用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加入方言的语言风格,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地域特色和历史感。
以著名剧作家老舍的《茶馆》为例,该剧以北京方言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研究剧中的方言运用,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北京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
其中尤以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方言为最典型的代表,他的方言表达了对封建主义、压迫和不平等的反抗,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方言的运用使剧中人物栩栩如生,令观众对人物身份和心理特征有更直观的感受。
总之,方言研究在文学作品中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充实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语言维度上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方言的运用,文学作品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增添趣味性、突出地域特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激发读者的共鸣。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师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目录第一章5一、解析语言习得5第二章6第三章8第四章9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 (9)浅谈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江师学院:辜仪华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
关键词:方言语言习得意义第一章一、解析语言习得1.1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
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是指各地区口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
方言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形式,融入文学作品中,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更能体现作者对语言的理解和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体验。
首先,方言的运用能够塑造作品的独特风格。
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用方言可以将文学作品从普通话的单一语境中脱颖而出,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比如,尤长靖的小说《荷花淀》中运用了大量中原地区的方言,营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勾勒出了人物的生动形象,更能令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的真实感。
同时,方言也可以成为作品的特殊符号,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形成作品的独特风格。
其次,方言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方言语言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运用方言可以更好地传达人物内心情感和生活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凸显出作品的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他巧妙地运用家乡方言,浓郁地表现了那个小山村的特殊语言和文化背景,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让读者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总之,方言是文学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方言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和生动感,增强艺术表现力,体现社会历史背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方言时做到把握适量,不要过分繁琐和夸张,以免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方言语汇在现代汉语表达中的语用价值
方言语汇在现代汉语表达中的语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中的各种方言语汇不断被发现、学习和使用,已经在语言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
现代汉语表达价值。
首先,各种方言语言具备自身特定的语言文化,吸收了不
同文化氛围下的理解认知,深深打动人心。
在语言表达中,丰
富的方言语汇能够很好地对原意进行拓展,体现着语言的生动
性和表达的深度,从而更加迅速、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
其次,方言语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阅读比较中能
够非常具体得描写不同语境中的信息,使文章和内容更有说服力。
它能够更好地把文学魅力传达至读者一方,起到激发大家
情绪的作用。
最后,通过将各种方言的语汇引入现代汉语表达中,更有
利于唤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增强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性和互相包容性。
总而言之,各种汉语方言语汇不仅有利于运用生动有力的
语言表达,更有助于提高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丰富现代
汉语表达,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地去使
用和学习各种方言语汇,以压实文化底蕴、拓展语汇文明,实
现社会共融与语言文化内涵的完全融合。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 引言1.1 引言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方言,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再现作品背景,丰富文学风格,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交流的载体。
本文将探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推动、背景再现、文学风格丰富和作品表现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方言运用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状态,还能为作品增添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因此,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方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方言可以展现出人物所处的地域和社会环境,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人物的背景和身份。
方言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运用特定的方言,作家可以使人物更加真实地融入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当中,让读者更容易地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方言也可以用来展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通过使用不同的方言来区分其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
某些人物可能会使用粗俗的方言,表现出其粗野和低贱的性格;而另一些人物可能会使用雅致的方言,展现出其高贵和文雅的形象。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运用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让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2.2 方言对情节的推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
通过运用不同地方的方言,作家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物之间的交流和矛盾。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是指地域上特有的语言或者某一种语言的特定变体。
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同时也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和背景,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试论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能够增强真实感和生动性。
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通过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地方方言,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中国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通过运用陕西方言,生动地再现了西部地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读者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和情感。
方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背景。
每个人的语言方式都会受到所处地域、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所使用的方言,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
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通过使用南部美国俚语,生动地勾画出了贫穷少年哈克的天真善良和反叛精神,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与遭遇。
方言的使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不同地域的方言不仅在发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更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方言,可以为作品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方言也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感受。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作者运用那不勒斯方言,精准地捕捉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摘要:在当前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想想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让我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和母语方言共同绽放光彩。
关键词: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方言文化情节关系随着一个学期《汉语方言趣谈》课程的学习,我对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以及从小就会的方言有了基本的了解。
不会再像一开始时在老师问我们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识和看法时感觉语塞、无从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从语言的分类角度来看我们的普通话是世界语言的分支——汉藏语系之下的汉语语系的一个分支。
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的表意文字,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言控制。
我们的普通话在数字上由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快;作为表意文字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致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
它最伟大的地方还是其兼容性足够惊人。
汉语可以一目十行,这是多语言做不到的。
在对普通话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再来看看我们的方言。
方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话”,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是通用于某一地点或某一地区的交际工具。
方言是一种文化遗产。
而我国是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最主要的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湘方言。
各种方言之间的分歧很大:不仅不同的民族之间听不懂话,而且就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也不一定可以自由交谈。
这些分歧主要是由于地理交通中的山川阻隔、南北差异,古代中国长期的封建割据形成的小农经济,以及我国古代社会动荡战乱等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移等因素造成的。
从普通话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普通话也是方言,它是多种方言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普通话与方言具有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从语言材料上看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兄弟姐妹来形容,而不是父子关系。
普通话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1、方言的形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
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
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
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划分是:北方方言、XXX、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通俗话的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装订处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标准。
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通俗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通俗话有较为明确的标准标准,语言标准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名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感化,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通俗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流传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感化;方言在通俗话之下,受通俗话的影响,又吸收通俗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
由方言发展来的书面语
由方言发展来的书面语摘要:一、方言与书面语的关系二、方言发展成书面语的过程三、方言对书面语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方言与书面语的关系方言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形式,它们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方面各有特点和优势。
方言是地域性很强的语言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
而书面语则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形式,具有统一、规范和持久的特点。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方言和书面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语言的演变。
二、方言发展成书面语的过程方言发展成书面语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文化交流有限,各地区的方言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方言,为后来的书面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书面语逐渐统一并规范化,使得文字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播语言。
同时,书面语也反过来影响了方言,使得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向书面语靠拢。
三、方言对书面语的影响尽管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统一和规范了语言,但方言对书面语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首先,方言为书面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许多方言词汇在书面语中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如成语、俚语等。
其次,方言的发展促使书面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阅读和交流需求,书面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方言的特点。
最后,方言的存在使得书面语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更加灵活和多样。
四、结论总之,方言和书面语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方言为书面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新的动力,而书面语则在很大程度上统一和规范了语言。
试论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语的集结运用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解读《白鹿原》文本语言
试论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语的集结运用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
——解读《白鹿原》文本语言
尹威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0)005
【摘要】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
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
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尹威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白鹿原》关中方言人体词语的运用 [J], 赵孝悌
2.潜心解读灵活运用——对文本解读能力的思考 [J], 汪竹芳
3.《白鹿原》关中方言的可理解性运用 [J], 赵孝悌
4.《白鹿原》话语的历史文化观照——对《白鹿原》的语言学解读 [J], 王娇
5.浅析《白鹿原》对关中方言词汇的运用 [J], 孔亚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
学科代号:23022学号:贵州师范大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级:200 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论文开题报告姓名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008级学号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论文题目论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一、问题的提出方言的文学功能是指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得力工具,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手段,更是当代语言学家研究历代语言面貌的重要依据。
二、理论基础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作用是一个有点微妙色彩的话题,也是一个当今人不愿多谈的问题。
因为随着“推普”运动的深入开展,讲普通话已经是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公共交际场合方言的活动天地在日渐缩小。
但方言作为一种言语形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文明的一种化石,自有它存在或消亡的合理性。
方言在某些场合的作用可能还是普通话所无法取代的:亲人团聚,乡音使人倍感亲切,普通话则有点拒人千里;文学艺术中,方言使作品风格纯正自然,普通话则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方言文学”的概念至今被人们沿用,至于地方戏曲评书弹词一类,更是与方言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强调方言的文学功能和普通话的推广并不矛盾,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每一步推进都没有对方言做简单化的否定和排斥。
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总是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方言与普通话在创作中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
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依然可以发挥方言之长为中国的文坛增光添彩。
四、研究思路本文在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联系与区别时,分为三步论述,首先提出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其次是表现于文学作品中与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正确运用方言是对文学作品的点精之作,反之亦然,最后论述了在文学作品中不能乱用方言,作到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才能使方言与普通话相互辉映,达到方言与普通话争媚的效果五、研究方法比较法、分析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推理法、归纳演绎法六、论文结构引言1、方言作为非正式语言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2、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作品上是相辅相成的3、方言在文学作品上的正确运用七、参考文献[1]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99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2]胡适:《〈海上花列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3]刘半农:《半农杂文》,第15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4]张爱玲:《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5]白春仁:《文学修辞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版.[6]阎连科:《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7]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00年1月出版.[8]韩邦庆:《海上花列传》,齐鲁书社2008年4月版.指导教师评鉴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毕业生论文领导小组评审学院毕业生论文领导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成教(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学生姓名系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200 级论文题目论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指导教师评语:评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论方言与普通话在文学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XXX(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2008级,贵州凯里556000)摘要:方言的文学功能是指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方言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方言的运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方言资源在语文课程资源与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的课程文化受到了局限。
实际上,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方言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方言资源的适当运用,对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领域、写作领域、口语交际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言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
这种“对话”是一个“情感介入”的过程,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融入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观照和阅读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更多的直觉。
这种直觉感知常常借助于语言这个抓手。
当学生在阅读中遭遇与自己地域文化一致的作品时,那种与文本天然情缘的共振,实际上会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自己“母亲话语”即方言形态,去进行认知、感悟和情感的交流。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妨利用这些方言资源去帮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对话,通过原汁原味的“母亲语言”,去正确理解和品味作品的精髓,深刻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处理成方言演读,人物就会更具鲜活的灵魂。
如《鸿门宴》里“竖子不足与谋”一句,“竖子”教科书释为“小子,’多读一点史书的人都知道这远远没有“到位”。
教学中我反复琢磨,如何“到位”、“够味”?换个恰切的方言词汇来说吧!我把“竖子” 释为“龟儿子”,一出口全班同学乐得鼓掌,咧着嘴笑。
又如阿Q跳进静修庵园里偷萝卜,老尼姑阻拦不住,放出大黑狗来咬,阿Q那场手忙脚乱连滚带爬逃走的滑稽剧形象,用文诌诌的普通话不够味,我干脆用方言来形容:“尿急豆花涨,娃娃滚下床——看你忙哪头?”这样一来,惹得学生捧腹大笑,大家心照不宣,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方言在这里达到了神态别致、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再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面对蒋干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傻样,着实将自作聪明的蒋干奚落一番,我用方言“大姑娘做媒——把自己也搭进去”,让学生在幽默的气氛中把握人物形象。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探索方言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与互动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语 言 变 体 的 定 义 与 分 类 03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方 言 表 达 04 方 言 与 文 学 作 品 的 关 系 05 语 言 变 体 与 文 学 解 读 的 方 法 06 语 言 变 体 与 文 学 解 读 的 实 践 价
方言的使用可以 引起读者的共鸣 ,增强作品的传 播效果。
文学作品对方言的传承与创新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展现地方特色,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传承:通过文学作品,方言得以传承和传播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创新:作家通过方言的创新使用,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方言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对于新媒介时代的适应与创新
语言变体在新媒介时代的传播特点 文学解读在新媒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在新媒介时代的融合与创新 语言变体与文学解读在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语言变体的定义与分类
语言变体的定义
语言变体是指同一种语言 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 体、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 同表现形式。
语言变体包括地域变体、社 会变体、文化变体等不同类 型。
地域变体是指同一种语言在 不同地区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普通话和方言。
社会变体是指同一种语言 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不同 表现形式,如正式语言和 非正式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的运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
摘要: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了大量的陕西方言作为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话语支撑。
在方言与正式普通话书面语的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当代文学中无疑是成功的范例。
方言与书面语的有机结合使小说的文本意义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充盈性。
关键词:《白鹿原》;方言;正式书面语;文本意义
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99-01
翻阅整个文学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汉语文学书写的整个过程中,运用方言写作以及在写作中让方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使用的现象就一直存在着。
尤其是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等一批作家将具有着鲜明的汉中特色的地方方言大量运用到其各自的小说创作
中以后,有关陕西方言的讨论就从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讨论陕西方言,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在诸如《秦腔》、《白鹿原》等作品中,方言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了文本意义的呈现及整个小说文本的故事的叙
述过程。
全书生活内容厚重,思想力度深远,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被称为“民族秘史”“雄奇史诗”。
评论界对《白鹿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同时也真实地看到,对小说《白鹿原》语言的具体研究,尤其是对小说文本中汉中方言运用的具体分析可以说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
环节,“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缺乏有系统的,令作者和读者都
信服的举证。
”本文结合《白鹿原》方言的运用来具体阐释汉中方言在小说文本中的大量运用与小说文本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白鹿原》汉中方言的运用使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独特性。
《白鹿原》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就跟其文本中大量使用汉中方言是分不开的,文本中方言俚语的运用,使人物形象真实、亲切、自然,使这部作品具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说中的人物的对话运用的是生动活泼的方言词语,以用来凸显地域性人文特征和人物的地域色彩,显示了语言运用的“俗”的一面,但很富有口语色彩,如第十三章中白嘉轩和其长子孝文的一段对话:
孝文又一次忍不住大声说:“黑娃把老和尚的头铡咧!”白嘉轩转过脸依然冷冷地对惊慌失措的儿子说:“他又没铡你的头,你慌慌地叫唤啥哩?”孝文抑止不住慌乱:“哎呀这回真个是天下大乱了!”白嘉轩停住脚,咔哒的响声停歇下来:“要乱的人巴不得大乱,不乱的人还是不乱。
”他说着跳下轧花机的踩板,对儿子说:“上机轧棉花。
你一踏起轧花机就不慌不乱了。
哪怕世事乱得翻了八个过儿,吃饭穿衣过日子还得靠这个。
”
白嘉轩是白鹿原的族长,是白家的家长,是一个将自己的所有心思都花在处理家事和原上乡亲们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的“掌权者”,坚持和奉行的是祖上传下的“耕读传家”的传统,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语言也是相当纯正的方言,例如上面所列举到的例子中的“叫唤啥”、“翻了八个过儿”“、屁不相干”及语气词“哩”“咧”的运用,非常形象地营造出了对话的现实语境,富有现场感,
对话恰当地表现了白嘉轩性格的倔强和其处事之道,使人物具有了活生生的立体感,在准确表达人物形象的同时突出了白鹿原上最具话语权力的人物的“立场”,在向读者再现白鹿原上的“原始述说”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白鹿原所具有的各具色彩的别样的“原上性情”与“乡情村故”。
二、方言与书面语在文本意义层面上的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张力使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充盈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张力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产生于由语言所直接促发的多重意义、别样意蕴对有限、单纯的语言外壳的冲击。
如朱先生在评价白鹿原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拉锯战时使用的一个著名的比喻:鏊子。
鏊子是烙大饼的工具,一边烙焦了翻过来再烙另一边。
“就丰厚性和博大精深而言,《白鹿原》显然在当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积极调遣运用关中方言使小语言富有张力,是达到这一艺术境界的重要原因,而文本中将人物之间的对话方言化与文本叙述语言(尤其是写景叙事时的语言)的标准书面语化融合在一起是保证这种张力实现的最基本地要素之一,这种张力使小说的语言结构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性,表面上看是形成了方言与普通话语言的不相容,原因在于方言与书面语有着各自的成型的话语环境和话语系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也就是说方言的使用无法代替书面语的表达,反过来,普通话词汇同样无法简单的去取代方言的特殊的表达效果,以及更无法替代方言所具有的特有的地域性色彩,《白鹿原》中的叙述性的话语是运用的严格的书面语的
书写,人物的对话使用的是方言词汇,陈忠实对于这两种话语系统的把握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使二者的完美的结合都为文本意义的生成服务,这样形成的效果是在原有的文本既成的意义上又增添了一份属于民族的特有的印记,使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种升华最终促成了《白鹿原》文本意义的丰厚性与文本涵义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