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激趣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激趣的有效策略
摘要:新课改下,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的意识与策略,如何激发兴趣是改革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本文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提出设置悬念法、质疑问难法等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08-02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如“课程标准”指出:“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提倡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
”说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的情感表现,是学生探索新知的心理基础,更是接受知识的源泉。
对比生动有趣的化学与物理实验、与我们语言息息相关的语文、简单易懂的政治,只是与数字和图形打交道的数学显得特别枯燥无味。
据不完全统计,所谓的后进生,有90%以上是兴趣问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对学习的
活动才能更加灵活、更加高效[1]。
由于我校是乡镇中学,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学习成绩一般,家长对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不要太差,不惹事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准确的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不太积极和投入。
而且这个时候,学生又处于人生的“断奶期”,人比较情绪化,敏感,容易冲动。
所以,作为乡镇中学的教师,特别是数学这样比较枯燥的学科,必须重视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寓学于乐,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课堂激趣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中成为“关子”或“扣子”,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刨根问题”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的激情。
因为悬念能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知识的产生及其内涵,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平方根的教学中,我在黑板上写:■,■,■,■。
先写出■的结果15,这个结果全班同学也可以很快算出来,但是当我问其他的数的算术平方根时,全班就哑了,我微微一笑,并且很快在黑板上写出其他结果,再叫一个学生用计算机验算我的答案,当他们看到答
案居然一致时神情一样的惊讶,我微微一笑,然后展开后面的教学,发现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畅。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架阶梯法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给人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
经过多年的学习,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总会参差不齐。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
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线,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其实大部分初中的数学知识点都可以由学生学过的或者相对容易
的知识入手,设计起点低、坡度小的题目使学生在一些跨度不大的问题中逐步攀登。
就好比想摘树上的苹果,不够高的话,借助阶梯可以达到摘苹果的高度,这就是常说的通过重新设计题目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期教学中,如果一下子给出3(x-5)+3=x要学生解答的话,就有难度了,不妨设计以下几个练习环节,再引入上式的解答,并且要学生总结解答的一般步骤:(1)解
3x-15=0,(2)解3(x-5)=0,(3)解3(x-5)+3=x,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方程的一般步骤。
这样由浅入深,学生越学越有成就感,教学的效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现代科学家们认为:“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
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学生的天性。
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
是教师按“引疑-质疑-解疑”精心设计问题的程序,逐步地引导。
例如,在乘方的教学中,我先板书(-1)1=-1,(-1)2=1,(-1)3=-1,(-1)4=-1…,质疑(-1)n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指数与结果的关系。
通过设疑,使学生灵活掌握该知识点,避免以后应用时生搬硬套,并且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运用通俗语言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果作为老师在讲解时不做任何修饰的话,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很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有趣、通俗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运用生活中的贴近例子、或轻快的口诀,借通俗语言打比方,可以使知识更形象,驱动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听
起来觉得有意思,记忆也更深刻。
在学习不等式时,学生分不清那个大于号,那个小于号,我就总结成一句话“口向左大,口向右小”;还有表示数的大小时,“口向着那个数,那个数就大”;在学平方根时,由于根号内的数没有平方根,即■的a必须要>0,我打了个比方,住在根号里面的人a不能有欠债的记录,即不能为负资产;讲有序数对时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人与座位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将数对的概念解释清楚;讲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把同类项放在一起比喻成“打包”。
总之,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借助多媒体法
初中绝大多数活泼、好动,喜欢宽松、多变的教学环境。
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三角板、毫无新意的课本及教师的语言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思想、行为时被动的,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或者是旁观者。
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多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三视图”,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图形平移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投影,可以实现图形的动态移动;还有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内容,使用多媒体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变得容易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2]。
“激发兴趣”这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教师千头万绪工作中的根本。
如果作为教师能够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坚持在每节课当中落实,长此以往,课堂效益会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