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的氧化反应--报告

乙醛的氧化反应--报告
乙醛的氧化反应--报告

实验四学生实验的准备与实验教学研究

――乙醛的氧化反应

一、实验计划

1实验内容

a、探讨乙醛(CH3CHO)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适宜条件及操作技能,掌握实验成败

关键;

b、进一步认识化学试剂的用量、浓度、pH、温度、滴加顺序等条件对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c、学习和探究组织中学生进行CH3CHO氧化反应实验的教学技能。

2、实验计划

(1)CH3CHO与银氨溶液反应适宜的硝酸银(AgNO s)浓度的探讨

a、AgNO 3溶液的配制:取5%的AgNO 3溶液,按AgNO 3溶液与蒸馏水以1:4、2:3、3:2的

比例,配制三份分别是1%、2%、3%的AgNO 3溶液,放置在烧杯里,贴上标签,备用;

b、2%氨水溶液的配制:取25%~28%的氨水溶液8mL,再用蒸馏水稀释,用容量瓶配制100mL的

2%~2.24%的氨水溶液,转移至烧杯中,贴上标签,备用;

c、20%乙醛溶液的配制:取40%的乙醛溶液,按乙醛:蒸馏水=1:1的比例关系,稀释一倍

(40%的乙醛20mL,蒸馏水20mL),放置在烧杯里,贴上标签,备用;

具体步骤:

a、按上述的步骤配制好相关的浓度后,按顺序摆放好;

b、取三根洁净的试管(做银镜反应用的试管必须十分洁净,若试管不清洁,还原出来的银大部分呈

疏松颗粒状析出,致使管壁上所附的银层不均匀平整,结果就得不到明亮的银镜,而是一层不均匀的黑色银粒子。为保证实验效果,事先最好将试管依次用热硝酸、

10%的NaOH溶液洗涤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按照顺序,分别往三根试管中加入1mL 的1%、2%、3%AgNO 3 溶液;

c、分别往三根试管中滴加2%的氨水溶液,制备银氨溶液:制备银氨溶液时不能加入过量的氨水,

且应边振荡边滴加,滴加氨水的量最好以最初产生的沉淀在刚好溶解为宜。实

验过程中先生成乳白色沉淀(AgOH ),沉淀又变为棕褐色(AgOH被氧化成Ag 2O),继续滴入氨水溶液,沉淀溶解;

d、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加入3滴20%的乙醛溶液,振荡,放入60~70 C水浴中,静置加热,在水浴

加热过程中,不要振荡试管,也不要搅拌溶液,水浴温度也不要过高(因乙醛沸点低),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观察银镜产生的先后及其光泽;

e、待三根试管中的银镜全部产生后,取出观察银镜的光泽度,对比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试

管中的反应混合液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可久置,附着在试管壁上的银镜可用硝酸溶液洗去,再用水冲洗,如果要保存银镜,应先处理试管内的混合液,然后用清水把试管壁上的液体冲洗干净。实验记录结果:

根据实验想象得出:出现银镜最快的是②号试管,在AgNO 3溶液的浓度为2%,氨水

的浓度为2% ( pH=8 ),乙醛的浓度为20%,水浴的温度为60~70C时,出现的银镜光泽度最好。

银镜反应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a、试管必须洁净、光滑,否则不能使金属银均匀附着在试管的内壁上形成银镜,只能生成

黑色、疏松的银沉淀,为此可用去污粉、洗液、NaOH溶液等洗涤试管,然后再用蒸馏水冲洗,直至管壁上形成均匀水膜、无水珠或股流出现;

b、过量的氨水对银镜反应的影响: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必须加到最初出现的沉淀恰好溶

解为止,这是因为一方面银氨溶液中如果有过量的NH3,银离子会被过度地络合,降低

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另一方面氨水过量会影响试剂本身的灵敏度,且能生成在受热或

撞击时会引起爆炸的物质如:Ag 3N、AgOCN。

c、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 )、亚氨基

化银(Ag 2NH )等爆炸性沉淀,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掉过剩的银氨溶液;

d、加热必须在水浴中进行(水浴温度60~70C ),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否则也有可能产生

Ag3N、AgN3等易爆炸性物质,在水浴加热过程中,振荡试管、搅拌溶液或水浴温度过高,都难以得到光亮的银镜,而只能得到黑色细粒银沉淀;

e、实验完毕应及时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管内壁上的银镜可加稀硝酸加热除去,然后用水洗干净,以

免放置久发生爆炸。

(2) CH3CHO与新制的C U(OH)2反应适宜的C U(OH)2混合液的反

应温度探讨

、溶液的配制:用托盘天平称取的固体,量取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溶解,静置,贴上标签,备用;

b、2% CuSO4溶液的配制:用托盘天平称取1.0g的CuSO4固体,量取49mL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溶解,静置,贴

上标签,备用;

c、20%乙醛溶液的配制:取40%的乙醛溶液,按乙醛:蒸馏水=1:1的比例关系,稀释一倍

(40%的乙醛20mL,蒸馏水20mL),放置在烧杯里,贴上标签,备用;

具体步骤:

a、配制新制的Cu(OH)2溶液:取一根洁净的试管,加入2mL的10%NaOH溶液,再加入

2% CuSO4溶液4~6滴,使溶液形成胶体,不能形成悬浊液,振荡试管,测pH值,使溶液呈碱性;

a、往试管中滴加0.5mL的20%乙醛溶液(量要比2% CuSO4溶液多),振荡试管,将试管放入80C水

中进行水浴加热,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b、实验完成后,再按照a~b步骤,将水浴温度调至90C、100C,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

象;

c、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整理仪器。

实验记录结果:

根据实验想象得出:观察实验现象中最明显的是在水浴温度为80 C的条件下,10%NaOH 溶液,2% CuSO4溶液,20%乙醛溶液。

乙醛与新制Cu (OH )2溶液反应的注意事项:

a、Cu( OH)2溶液呈碱性,方能确保生成的Cu2O稳定存在;

b、试剂滴加的顺序不能颠倒,即只能向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反之,则因NaOH 溶液不足

导致实验失败;

c、乙醛溶液的浓度以20%为宜,过浓的乙醛易发生羟基缩合反应,会产生黄褐色混浊物;

d、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在其他试剂都适宜的情况下,最适宜的温度( 80 C )是把反应物加热

到沸腾,稍冷却后观察现象。

二、思考与讨论

1、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 (OH ) 2反应的原理各是什么?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 (OH ) 2反应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实验的重要因素?

答: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原理:

60?70 C 車I

2[Ag(NH 3)2]OH + CH 3CH _? CH3COONH 4 + 3NH 3 | + 2Ag J + H2O

乙醛与新制Cu (OH) 2溶液反应的原理:

2Cu(OH) 2 + CH 3CHO -80^——CH 3COOH + Cu 2O I + H 2。

水浴專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 (OH ) 2反应成功的关键及影响实验的重要因素,见上述中的

实验步骤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2、配制Cu (OH) 2溶液时,对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浓度和滴加顺序有何要求?

答:配制Cu (OH ) 2溶液时,需要先在试管中加入2mL 10%NaOH溶液,再往试管中滴

加2% CuSO4溶液至产生絮状的蓝色胶体。

3、乙醛与新制的Cu (OH ) 2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的最佳pH大约为多少?答:乙醛

与新制的Cu (OH ) 2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的最佳pH大约为9,因为在弱碱

性的条件下,生成的砖红色沉淀(Cu2O能稳定存在)。

4、银氨溶液如何配制?影响银氨溶液配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详见实验步骤中银氨溶液的配制及其注意事项。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 (OH ) 2溶液两个反应实验说明了乙醛的什么性质?如何通过实验来体现说明?

答: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 (OH ) 2溶液的反应说明乙醛的还原性,实验中通过银镜

(Ag的沉淀)的出现及砖红色(Cu2O沉淀)的出现,体现乙醛的还原性。

三、实验的最大收获

通过本次实验的操作,历经几次的失败,后来经同学的经验总结介绍,最后成功地制作

出银镜,这里小总结出个人认为制备银镜的关键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溶液的浓度要适

当,注意量的控制及试剂的滴加顺序,在试管放入水浴中,切不可摇动或振荡,水浴的温度要恰当,不可过高或过低,这些都将会影响到银镜现象的产生。

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关键也还是溶液浓度的配制及滴加的量、顺序。注意不同的温度下,

会产生不一样的现象,注意观察现象,如果可以,最好能一步产生砖红色沉淀,以便于展示

给学生看,但是遗憾的是在实验中经过多次的实验,还是无法做到这点,只能加快产生砖红

色沉淀的速度。

经过这次实验,知道经验还是很重要,同学的团体合作是必须的,还有自身的耐心、认真。

片段教学(乙醛与银氨溶液的银镜反应)

【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乙醛的结构及其物理性质,现在我们来探讨下乙醛有哪些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乙醛的化学性质

【讲述】我们常说“结构决定性质”,乙醛中有醛基“ 一CHO ”这个特殊的官能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哪种有机物中也含有醛基?(葡萄糖,它的结构里面也有醛基)。

根据已有的知识,葡萄糖能发生什么反应?(银镜反应)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乙醛究竟能不能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展示】2%AgN0 3溶液、2%氨水溶液、20%乙醛溶液、洁净的试管、水浴装置、

【讲解】跟之前的葡萄糖的银镜反应一样,这个实验中所用到的银氨溶液,要现配。因为久置的银氨溶液可能会变质产生易爆如叠氮化银(AgN3)、氮化银(Ag3N)、亚氨基

化银(Ag 2NH )等的物质。

【演示实验】取一根洁净的试管,往里加入1mL的AgNO 3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氨水溶液,注意观察沉淀的颜色变化,继续滴加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再往试管中滴

加3滴的20%乙醛溶液,振荡试管,将试管放置在水浴装置中,调节水浴温度在60~70 C,注

意不要振荡试管,观察银镜的出现。

【讲解】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在配置银氨溶液时,开始的沉淀是乳白色的,后来又变成棕褐色,最后又变成乳白色直至沉淀消失,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AgNO 3

溶液与氨水先生成AgOH (乳白色沉淀),但是AgOH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成Ag?。

(棕褐色沉淀),两个过程在重复着,直至沉淀溶解为银氨溶液。

【展示】(拿出试管)现在同学们注意观察,试管的底部有什么现象?(有银镜生成)

【讲述】有银镜生成,说明乙醛和银氨溶液能发生银镜反应。那我们来一起完成一下这个反应式。

【板书】1、银镜反应

2[Ag(NH 3)2]OH + CH 3CHO 60?705 CH3COONH 4 + 3NH 3 t + 2Ag ' + H2O

【讲解】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醋酸铵、氨气、银、水(一水二银三氨)

【讲述】在刚才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银氨溶液要现配;2、试剂的前后滴加顺:先加AgNO 3溶液,再滴加氨水溶液;3、氨水的量:使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

4、在水浴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振荡试管,要静置;

5、水浴的温度要控制在60~70 C。【结课】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乙醛中的醛基具有氧化性,能将银氨溶液中的银氧化成银单质,那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葡萄糖中的醛基还有什么性质?(能与新制度的

Cu (OH)2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对,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的乙醛与新制Cu (OH)2溶液的反应。

化工总控工培训《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仿真软件氧化》指导书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系 实习(实训)指导书 (乙醛氧化制醋酸氧化工段仿真部分) 专业班级:15精化班 实习名称:化工总控工实训 实习时间:2016-2017-1 第16周至第17周 实习人数:51人 指导教师:陈颖峰、车文成、张燕、王丹菊、胡鑫鑫系主任:董利 审核日期: 2016.12.05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二章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 (1) 2.1生产方法及反应机理 (1) 2.2工艺流程简述 (3) 2.2.1 装置流程简述 (3) 2.2.2 氧化系统流程简述 (3) 第三章工艺技术指标 (3) 3.1控制指标 (3) 3.2分析项目 (5) 第四章岗位操作法 (5) 4.1冷态开车/装置开工 (5) 4.1.1 开工应具备的条件 (5) 4.1.2 引公用工程 (5) 4.1.3 N2吹扫、置换气密 (5) 4.1.4 系统水运试车 (5) 4.1.5 酸洗反应系统 (5) 4.1.6 全系统大循环和精馏系统闭路循环 (6) 4.1.7 第一氧化塔配制氧化液 (6) 4.1.8 第一氧化塔投氧开车 (6) 4.1.9 第二氧化塔投氧 (7) 4.1.10 吸收塔投用 (8) 4.1.11氧化塔出料 (8) 4.2正常停车 (8) 4.2.1 氧化系统停车 (8) 4.3紧急停车 (8) 4.3.1 事故停车 (8) 4.3.2 紧急停车 (9) 4.4岗位操作法 (9) 4.4.1 第一氧化塔 (9) 4.4.2 第二氧化塔(T102) (10) 4.4.3 洗涤液罐 (10) 4.5联锁停车 (10)

第一章 概述 乙酸又名醋酸,英文名称为acetic acid ,是具有刺激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无水乙酸在低温时凝固成冰状,俗称冰醋酸。在16.7℃以下时,纯乙酸呈无色结晶,其沸点是118℃。乙酸蒸气刺激呼吸道及粘膜(特别是对眼睛的粘膜),浓乙酸可灼烧皮肤。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之一。其结构式是: 乙酸是稳定的化合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在强酸(H2SO4或HCl )存在下,乙酸与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 乙酸是许多有机物的良好溶剂,能与水、醇、酯和氯仿等溶剂以任意比例相混合。乙酸除用作溶剂外,还有广泛的用途,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用途遍及醋酸乙烯、醋酸纤维素、醋酸酯类等多种领域。乙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备多种乙酸衍生物如乙酸酐、氯乙酸、乙酸纤维素等,适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纺织印染、发酵制氨基酸,也作为杀菌剂。在食品工业中,乙酸作为防腐剂;在有机化工中,乙酸裂解可制得乙酸酐,而乙酸酐是制取乙酸纤维的原料。另外,由乙酸制得聚酯类,可作为油漆的溶剂和增塑剂;某些酯类可作为进一步合成的原料。在制药工业中,乙酸是制取阿司匹林的原料。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作为天然橡胶制造工业中的胶乳凝胶济,照相的显像停止剂等。 乙酸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乙酸是由植物原料加工而获得或者通过乙醇发酵的方法制得,也有通过木材干馏而获得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乙酸的多种合成工艺,包括烷烃、烯烃及其酯类的氧化,其中应用最广的是乙醛氧化法制备乙酸。下面主要介绍乙醛氧化法制备乙酸。 第二章 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 2.1 生产方法及反应机理 乙醛首先与空气或氧气氧化成过氧醋酸,而过氧醋酸很不稳定,在醋酸锰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同时使另一分子的乙醛氧化,生成二分子乙酸。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CH 3CHO+O 2→CH 3COOOH CH 3COOOH+CH 3CHO →2CH3COOH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 H 3C OH O

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第二学期) 实验1 醇和酚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认识醇类的一般性质。 2.比较醇和酚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3.认识羟基和烃基的互相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甲醇、乙醇、丁醇、辛醇、钠、酚酞、仲丁醇、叔丁醇、无水ZnCl 2 、浓盐 酸、1% KMnO 4、异丙醇、NaOH、CuSO 4 、乙二醇、甘油、苯酚、pH试纸、饱 和溴水、1%KI、苯、H 2SO 4 、浓HNO 3 、5%Na 2 CO 3 、0.5%KMnO 4 、FeCl 3 、恒温水 浴锅 三、实验步骤 1.醇的性质 (1)比较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醇、乙醇、丁醇、辛醇各10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如已溶解则再加10滴样品,观察,从而可得出什么结论? (2)醇钠的生成及水解 在一干燥的试管加入1ml无水乙醇,投入1小粒钠,观察现象,检验气体,待金属钠完全消失后,向试管中加入2ml,滴加酚酞指示剂,并解释?(3)醇与Lucas试剂的作用 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再加入2mlLucas试剂,振荡,保持26-270C,观察5min及1h后混合物变化。(4)醇的氧化 在试管中加入1ml乙醇,滴入1% KMnO 4 2滴,振荡,微热观察现象? 以异丙醇作同样实验,其结果如何? (5)多元醇与Cu(OH) 2 作用 用6ml5%NaOH及10滴10% CuSO 4,配制成新鲜的Cu(OH) 2 中,观察现象? 样品:乙二醇、甘油 2.酚的性质 (1)苯酚的酸性 在试管中盛放苯酚的饱和溶液6ml,用玻璃棒沾取一滴于pH试纸上试验其酸性. (2)苯酚与溴水作用 取苯酚饱和水溶液2滴,用水稀释至2ml,逐滴滴入饱和溴水,至淡黄色,将混合物煮沸1-2min,冷却,再加入1%KI溶液数滴及1ml苯,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3)苯酚的硝化 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0.5g苯酚,滴入1ml浓硫酸,沸水浴加热并振荡,冷却后加水3ml,小心地逐滴加入2ml浓HNO 3 振荡,置沸水浴加热至溶液呈黄色,取出试管,冷却,观察现象? (4)苯酚的氧化 取苯酚饱和水溶液3ml,置于赶试管中,加5% Na 2CO 3 0.5ml及0.5% KMnO 4 1ml, 振荡,观察现象?

乙醛的氧化反应__报告

实验四学生实验的准备与实验教学研究 ——乙醛的氧化反应 一、实验计划 1、实验内容 a、探讨乙醛(CH3CHO)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适宜条件及操作技能,掌握实 验成败关键; b、进一步认识化学试剂的用量、浓度、pH、温度、滴加顺序等条件对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c、学习和探究组织中学生进行CH3CHO氧化反应实验的教学技能。 2、实验计划 (1)CH3CHO与银氨溶液反应适宜的硝酸银(AgNO3)浓度的探讨 a、AgNO3溶液的配制:取5%的AgNO3溶液,按AgNO3溶液与蒸馏水以1:4、2:3、3:2的 比例,配制三份分别是1%、2%、3%的AgNO3溶液,放置在烧杯里,贴上标签,备用; b、2%氨水溶液的配制:取25%~28%的氨水溶液8mL,再用蒸馏水稀释,用容量瓶配制 100mL的2%~2.24%的氨水溶液,转移至烧杯中,贴上标签,备用; c、20%乙醛溶液的配制:取40%的乙醛溶液,按乙醛:蒸馏水=1:1的比例关系,稀释一倍 (40%的乙醛20mL,蒸馏水20mL),放置在烧杯里,贴上标签,备用; 具体步骤: a、按上述的步骤配制好相关的浓度后,按顺序摆放好; b、取三根洁净的试管(做银镜反应用的试管必须十分洁净,若试管不清洁,还原出来的银 大部分呈疏松颗粒状析出,致使管壁上所附的银层不均匀平整,结果就得不到明亮的银镜,而是一层不均匀的黑色银粒子。为保证实验效果,事先最好将试管依次用热硝酸、10%的NaOH溶液洗涤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按照顺序,分别往三根试管中加入1mL的1%、2%、3%AgNO3溶液; c、分别往三根试管中滴加2%的氨水溶液,制备银氨溶液:制备银氨溶液时不能加入过量 的氨水,且应边振荡边滴加,滴加氨水的量最好以最初产生的沉淀在刚好溶解为宜。实验过程中先生成乳白色沉淀(AgOH),沉淀又变为棕褐色(AgOH被氧化成Ag2O),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2)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3.效果预期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老师相信同学们!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一 探索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 2.自主学习 (1)证明空气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预测,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 3 .展示交流 (1)思考: 为什么在实验中纸团没湿呢 (2)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占空间。) 4.任务呈现二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5.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乙醛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乙醛的化学性质》[教材分析] 乙醛主要用于支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教学目的] 掌握乙醛的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 [板书] 一.乙醛 [引言] 我们知道了乙醛在有机化学的广泛应用,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乙醛的结构特点。 [板书] 1. 乙醛的结构 [展示] 那乙醛的分子模型想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乙醛的结构特点。 [总结] 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结构式为 C H H H H C O ,其中,醛基H C O 是其官能团。 [引言]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乙醛的醛基会赋予它一些特殊的性质。 [板书] 2.乙醛的物理性质 [总结] 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板书]3. 乙醛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实验] 使乙醛蒸汽与与氢气的混合物通过热的镍催化剂。 [总结] 乙醛与氢气发生了反应,方程式为 H C O H3C+H2CH3CH2OH 催化剂 △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醛基与H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氧化反应——通常是指有机反应中加氧或失氢的反应。 A.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条件下乙醛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反应式为: [总结] 在工业上利用此法制取乙酸;另外,乙醛还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例如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 B[实验] 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的银镜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有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总结]①反应原理: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2Ag↓ + 3NH3 + H2O。在该反应中,醛被氧化成酸,Ag+2被还原成Ag。Ag+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②应用:可以检验醛基;用于工业制镜和保温瓶胆。 C[实验] 乙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乙醛生产工艺技术

乙醛生产工艺技术 制备原理: 通过控制乙醇的氧化可以获得乙醛。目前最重要的乙醛合成法是Wacker法。利用 PdCl2、CuCl2作催化剂,使空气和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醛。 生产方法: 瓦克法(Wacker process),又称Hoechst-Wacker法,最早是指乙烯在含有四氯钯酸盐催化剂的水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的反应。[1][2][3][4][5][6] 这是第一个工业化的有机金属(有机钯)反应,亦是均相催化和配位催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反应,在1960年代后发展很快,在石油化工发达的国家已大幅取代了乙炔水合法,用于从烯烃制取醛、酮类。反应中的钯配合物与烯烃配合物蔡氏盐类似,不过后者是一个异相催化剂。 此反应形式上与氢甲酰化反应类似,都是工业上用于醛类的反应。但两者不同的是,氢甲酰化所用的是铑基催化剂,而且氢甲酰化是一个增碳过程。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汞盐(如HgSO4)的催化下,乙炔和水化合,生成乙醛。这种方法生产的乙醛纯度高,但操作人员容易发生汞中毒。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用非汞催化剂,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2003年的全球乙醛产量约106吨/年,[6]而主要的生产方法为Wacker过程,即通过氧化乙烯制备: 2CH2=CH2+O2→2CH3CHO 除此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汞盐的催化下水解乙炔形成烯醇异构化得到乙醛。在Wacker 过程发明之前,该合成方法也作为主要的生产工艺[7]乙醛还可小规模的通过乙醇的脱氢反应和氧化反应进行制备。有些乙醛还可通过一氧化碳的氢化加成得到,但是该法无法用于商用生产。

这一反应很容易发生,将乙烯和空气通入含有铜盐的氯化钯(Ⅱ)-盐酸水中,乙烯几乎全部转化为乙醛。而氯化钯则被还原为钯,在氯化铜的作用下得到再生。氯化铜被还原生成的氯化亚铜又可被空气、纯氧或其他氧化剂再氧化为二价铜。这一过程形式上可以表示为: 工艺流程: 乙烯均相络合催化氧化制乙醛 以PdCl2-CuCl2为催化剂在水溶液中对烯烃进行氧化,生成相应的醛或酮的方法称为瓦克(Wacker)法。这是一种液相氧化法,由于反应在液相中进行,使用的又是络合催化剂,故又称作均相络合催化氧化法。氧化最容易在最缺氢的碳上进行,对乙烯而言, 两个碳原子都具有两个氢,氧化时双键打开同时加氧,得到乙醛:

乙醛氧化制乙酸仿真步骤(精)

开车前准备(酸洗反应系统:过程正在评分 145.00 145.00 该过程历时6258秒 S0开启尾气吸收塔T103的放空阀V45(50%.(为节省时间,可使用“快速灌液” S1开启氧化液中间贮罐V102的现场阀V57(50%,向其中注酸 S2开启V102的输液泵 P102,向第一氧化塔T101注酸 S3 打开T101进酸控制阀FIC112 S4 V102的液位LI103超过50%后,关闭阀V57,停止向V102注酸 S5 T101的液位LIC101大于2%后,关闭泵P102,停止向T101注酸 S6 关闭T101注酸控制阀FIC112 S7 开启 T101的循环泵P101A/B的前阀V17 S8 开启泵P101A,酸洗第一氧化塔T101 S9打开酸洗回路阀V66 S10打开酸洗回路的流量控制阀FIC104(20% (开启约为一分钟S11关闭泵P101A,停止酸洗 S12关闭酸洗回路的流量控制阀FIC104 S13开启 T101的氮气控制阀FIC101,将酸压至第二氧化塔T102中 S14开启T101底阀V16,向T102压酸 S15开启T102底阀V32,由T101向T102压酸 16开启T102的底部控制阀V33,由T101向T102压酸 17T102液位LIC102大于0后,关闭T101的进氮气控制阀FIC101 (约为3分钟) 18 开启T102的进氮气控制阀FIC105,向 V102压酸 S19 开启V102的回酸阀V59,将T101、T102中的酸打回V102 S20 压酸结束后,关闭T102的进氮气控制阀FIC105 (FI120为0时关) S21 压酸结束后,关闭T101的底阀V16 S22压酸结束后,关闭T102底阀V32 S23压酸结束后,T102的底部控制阀V33 S24压酸结束后,关闭V102的回酸阀V59 S25开启 T101的压力调节阀PIC109A,放空T101内的气体 S26开启T102的压力调节阀PIC112A,放空T102内的气体 S27放空结束,关闭T101的压力调节阀PIC109A S28放空结束,关闭T102的压力调节阀PIC112A 建立循环:过程正在评分 30.00 30.00 该过程历时4849秒 S0开启泵P102,由V102向T101中注酸 S1 全开T101注酸控制阀FIC112 S2 当LIC101大于30%时,开启LIC101(开度约50%),根据LIC101液位随时调整 S3 开启T102底阀V32,向T102进酸 S4 当LIC102大于30%时,开启LIC102(开度约50%),根据LIC102液位随时调整 S5 开启T102的现场阀V44,向精馏系统出料,建立循环配制氧化液:过程正在评分 85.00 81.47 该过程历时3920秒 S0 将LIC101调至30%左右,停泵P102 S1 关闭T101注酸控制阀FIC112 S2 关闭T101的液位控制器LIC101 S3开启乙醛进料调节阀 FICSQ102(缓加,根据乙醛含量AIAS103来调整其开度,使AIAS103约为7.5% S4

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教案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10个、食品袋16张、报纸、硬纸4张、盛有水的水槽9个、粉笔、气球(20个)、吸管(15个)、注射器(9个)、塑料瓶9个、剪刀、实验记录单9份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2、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初步认识空气的客观存在及对生命的重要价值,使研究对象、探究主题得以凸显。】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九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教学研究目的 1.探讨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适宜实验条件及操作技能,掌握实验 成败关键。 2.进一步认识化学试剂的用量、浓度、PH、温度、滴加顺序等条件对实验成功的重要 性,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学习和探讨乙醛氧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教法,训练演示技能。 实验教学研究的内容 1.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适宜的硝酸银浓度的探讨; 2.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适宜的氢氧化铜混合液的PH、反应温度探讨。3.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研究步骤 一、课前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案的设计 1.思考与讨论 (1)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反应的原理各是什么?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 氢氧化铜反应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实验的重要因素? (2) 配制氢氧化铜时,对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浓度和滴加顺序有何要求? (3) 乙醛与新制的Cu(OH)2溶液反应时,溶液的最佳PH大约为多少? (4) 银氨溶液如何配制?影响银氨溶液配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两个反应实验说明了乙醛的什么性质?如何通过演 示实验来体现说明? 2.阅读与资料收集 阅读下列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成败的关键,收集好与本实验教学研究 相关的资料。 (1) 本实验内容; (2) 中学有关乙醛氧化反应的教材内容; (3) 本实验中“参考资料”及有关文献。 3.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在“思考与讨论”和“阅读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依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设计如下实验研究 的初步方案: (1) 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适宜的硝酸银浓度探讨。 ①设计比较质量分数分别为1%、2%、3% AgNO3溶液浓度配制的银氨溶液对银镜反应 影响的实验方 案。设计时注意选择适宜的氨水浓度,使银氨溶液的用量和银镜反应的温度等其它条件控制 在同一水平,最好设计相应的表格进行试验。设计实验方案时还应注意反应试管的洁净、反 应时温度、装置的要求、银镜生成的时间和质量的比较、注意反应后废物的处理等设计。

乙醛氧化制醋酸总结

1.乙醛氧化制醋酸DCS图第一氧化塔温度怎么控制? 开大、关小换热器E102入口调节阀V20来控制第一氧化塔温度。 2. 一辈子活得就是这一颗人心! 但是善良,要有个度,因为总有人利用你的善良伤害你。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对了人,别人就会对你感恩;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错了人,那么别人就会让你寒心。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对了人,别人会感谢你情深意重;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错了人,那就会让你痛心疾首。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对了人,别人会对你热忱款待;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错了人,别人就会让你窝心难受。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你做人谦让可以,但要看情况, 如果遇到善解人意的人,那么就会各退一步; 如果遇到得寸进尺的人,那么就会更近一步。 你待人善良可以,但要看什么样的人, 如果遇到有良心的人,他就会知恩图报;

如果遇到没良心的人,他就会卸磨杀驴。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现实这么的残酷,别想拿什么装无辜。 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太在意只会让自己更伤心, 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强行留下,也是留下人,却留不住心,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没有人会替你治疗, 活在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 04、淑女就是未进化的比卡丘。绅士就是披着羊毛的狼。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5、世界上的脑残这么多,可是你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06、谢你抢了我对象,让我知道他是人模狗样。 07、生下来的人没有怕死的,怕死的都没生下来,所以谁都别装横! 08、我的心就算是驴肝肺,也足以喂饱一条狗的胃了。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9、勃起不是万能的,但不能勃起却是万万都不能的! 10、过去一直喜欢她的胸怀宽广,其实那也无非是一片飞机场! 11、长得真有创意,活得真有勇气! 12、大哥,把你脸上的分辨率调低点好吗?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13、谁骂我傻B我跟谁好,我就喜欢和2B交朋友。 14、你若废我现在,我必废你将来。 15、承诺,就像放屁,当时惊天动地,过后苍白无力。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乙醛氧化制醋酸

1.1概述 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酸味的无色液体。乙酸的熔点16.6℃(289.6 K )。沸点117.9℃(391.2 K )。相对密度1.05,闪点39℃,爆炸极限4%~17%(体积)。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乙酸盐也易溶于水。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之一。其结构式是: 乙酸是稳定的化合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在强酸(H 2SO 4或HCl )存在下,乙酸与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 乙酸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乙酸是由植物原料加工而获得或者通过乙醇发酵的方法制得,也有通过木材干馏而获得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乙酸的多种合成工艺,包括烷烃、烯烃及其酯类的氧化,其中应用最广的是乙醛氧化法制备乙酸。下面主要介绍乙醛氧化法制备乙酸。 1.2生产方法及反应机理 乙醛首先与空气或氧气氧化成过氧醋酸,而过氧醋酸很不稳定,在醋酸锰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同时使另一分子的乙醛氧化,生成二分子乙酸。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CH 3CHO+O 2→CH 3COOOH CH 3COOOH+CH 3CHO→2CH 3COOH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 3CHO + 1/2O 2 → CH 3COOH + 292.0kj/mol 在氧化塔内,还有一系列的氧化反应,主要副产物有甲酸、甲酯、二氧化碳、水、醋酸甲酯等。 CH 3COO OH→CH 3OH+CO 2 CH 3OH+CO 2→HCO OH+ H 2O CH 3COOOH+ CH 3COO H→CH 3COOCH 3+ CO 2+ H 2O CH 3OH+ CH 3COO H→+ H 2O CH 3OH→CH 4+CO CH 3CH 2OH+ CH 3COO H→CH 3COOC 2H 5 + H 2O CH 3CH 2OH+ HCOO H→HCO OC 2H 5 + H 2O 3CH 3CHO+3O 2→HCO OH+ 2CH 3COOH+ CO 2+ H 2O 4CH 3CHO+5O 2→4CO 2+ 4H 2O 3CH 3CHO+2O 2→CH 3CH (OCOCH 3) 2+ H 2O C H 3C OH O

1空气的性质教案

1.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塑料漏斗、胶泥、水、水槽或盆等。 2.空气有质量: 细长棍、细绳、气球(或塑料袋)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气枪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气垫或大塑料袋。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的利用。 4.制作空气枪: 干净的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竹筒和小于竹筒内径的竹棍、一端有“活塞”的竹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气枪等。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与正确操作验证性实验; 3.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4.能运用借助水等可见物质的实验方法间接观察认识不可见的空气;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 4. 会制作空气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识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 关心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及其新成果、新技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 4.提问:(出示注射器)它里面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 5.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演示并说明。 6.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用了一个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顺心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指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其他发现和各种问题后,应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好记录。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北师大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及 教学探究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学院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乙醇、苯酚、乙醛、乙酸的主要性质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术关键,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演示教学方法。 二、实验用品 1、仪器与装置 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玻璃棒、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二氧化碳发生器 2、试剂与材料 无水酒精、普通酒精、钠、铜丝、苯酚、蒸馏水、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饱和溴水、三氯化铁溶液、乙醛、硝酸银溶液、氨水、硫酸铜溶液、乙酸、酚酞、锌粒、浑浊石灰水、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乙酸乙酯、稀硫酸、浓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 三、实验内容、现象及结论分析 验证乙醇中羟基上的氢为活泼氢原钠 管 气泡 将 成 试管倒立,用 住试管口,移 灯火焰,有爆鸣声 验证乙醇的还原性,可以被氧气部分氧化紫 丝 中 黑 入 时 变 色 继续变黑,如此反复。一 后

2、苯酚的性质 液,并不断振荡试管,直到溶液恰 步所得的澄清溶 为二,一份滴加稀盐酸,一份通入二气体,观察现苯酸并比与碳酸B 、 C 、(加入盐酸同下) A 红B 变C 酸溶浊二澄变B 、 C 、

证 酚溴 反 产色沉淀 )显色反检验酚三化显 溶液显紫色苯酚遇三氯化烧里水浴加热,此验证乙醛的还原性 试壁一亮的银

验证乙醛 的还原性 试产色沉加产红淀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加入最后一种溶液时,振荡要快,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如果久置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酸钠溶液的液面上, 观察发生的现象。 乙乙浓的作发酯化 饱钠有油生层闻香味。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在保持在60℃~70℃之间,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

高中化学 乙醛的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 《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乙醛主要用于支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教学目的] 掌握乙醛的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 [板书] 一.乙醛 [引言] 我们知道了乙醛在有机化学的广泛应用,那么,我们首先来学习乙醛的结构特点。 [板书] 1. 乙醛的结构 [展示] 那乙醛的分子模型想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乙醛的结构特点。 [总结] 乙醛的分子式为C 2H 4O ,结构式为C H H H H C O ,其中,醛基 H C O 是其官能团。 [引言] 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乙醛的醛基会赋予它一些特殊的性质。 [板书] 2.乙醛的物理性质 [总结] 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书] 3. 乙醛的化学性质 ※ 加成反应 [实验] 使乙醛蒸汽与与氢气的混合物通过热的镍催化剂。 [总结] 乙醛与氢气发生了反应,方程式为 H C O H 3C +H 2CH 3CH 2OH 催化剂△ ?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醛基与H 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 氧化反应——通常是指有机反应中加氧或失氢的反应。 A. 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存在条件下乙醛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酸。反应式为: [总结] 在工业上利用此法制取乙酸;另外,乙醛还能被弱氧化剂氧化。例如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 B [实验] 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的银镜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有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 [总结]① 反应原理: CH 3CHO + 2Ag(NH 3)2OH → CH 3COONH 4 + 2Ag↓ + 3NH 3 + H 2O 。在该反应中,醛被氧化成 酸?,Ag +2被还原成Ag 。Ag +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② 应用:可以检验醛基;用于工业制镜和保温瓶胆。 C [实验] 乙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溶液中有红色沉淀生成。 [总结] ① 反应原理: Cu +2 + 2OH - === Cu(OH)2 ↓;CH 3CHO + Cu(OH)2 → CH 3COOH + Cu 2O + H 2O 。在该反 应中,醛被氧化成酸,Cu +2被还原成Cu 2O ,Cu(OH)2充当的是弱氧化剂。 ② 应用:可以检验醛基。

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基本原理

乙醛氧化制醋酸基本原理 一、反应方程式: 乙醛首先氧化成过氧醋酸,而过氧醋酸很不稳定,在醋酸锰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同时使另一分子的乙醛氧化,生成二分子醋酸。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CH3CHO+O2 CH3COOOH (1)CH3COOOH+CH3CHO 2CH3COOH (2)在氧化塔内,还进行下列副反应: CH3COOOH CH3OH+CO2(3)CH3OH+O2 HCOOH+H2O (4)CH3COOOH+ CH3COOH CH3COOCH3+CO2+H2O (5)CH3OH+ CH3COOH CH3COOCH3+H2O (6) CH3CHO CH4+CO (7) CH3CH2OH+ CH3COOH CH3COOC2H5+H2O (8) CH3CH2OH+ HCOOH HCOOC2H5+H2 (9) 3CH3CHO+3O2 HCOOH+ CH3COOH+CO2+H2O (10) 2CH3CHO+5O2 4CO2+4H2O (11) 3CH3CHO+O2 CH3CH(OCOCH3)2+H2O (12) 2CH3COOH CH3COCH3+CO2+H2O (13) CH3COOH CH4+CO2 (14) 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反应机理一般认为可以用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机理来进行解释。常温下乙醛就可以自动地以很慢的速度吸收空气中

的氧而被氧化生成过氧醋酸。 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1、物系相态: 氧化过程可以在气相中进行,也可以在也相中进行。 在气相状态下,乙醛和氧气或空气相混合,氧化反应极易进行,而不必使用催化剂。但是由于空气密度小、热容小、导热系数小,乙醛氧化反应放出的大量热量极难排出,系统温度难以控制,造成恶性爆炸事故。因而气相氧化过程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工业上实际使用的液相过程,向装有乙醛的醋酸溶液的氧化塔中通入氧气或空气,氧气首先扩散到液相,再被乙醛所吸收,借催化剂的作用使乙醛氧化为醋酸。由于液体的密度较大,热容量也大,传热速率高,热量很容易通过冷却管由工业水带走,不易产生局部过热,反应温度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2、催化剂: 采用催化剂能使反应过程显著加速,特别是能加速过氧醋酸的分解。这样可以避免过氧醋酸的积聚,消除爆炸性危险。变价金属盐,如铁、钴、锰、镍、铜、铬的盐类均可作催化剂。 工业中常用醋酸锰作为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催化剂。同时,国内对锰、钴、镍复合催化剂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 另外一些重金属盐是负催化剂,它们的存在使反应速度减慢,比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还要慢。按其反应速度的影响顺序排列如下:

实验四、与空气性质相关的实验

实验四、与空气性质相关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小学科学关于空气性质的实验内容; 2.掌握空气性质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玻璃水槽、烧杯、漏斗、圆底烧瓶、胶塞、纸、注射器、吸管、土豆、气球、胡萝卜、双氧水、集气瓶、毛玻璃片、火柴、一次性筷子、透明胶、报纸、剪刀、塑料袋、刀、彩笔、纸杯、试管、空塑料瓶(自己准备)、橡皮筋、弯管、水槽三、实验步骤 (一)空气占据空间 1.在水槽中装适当的水,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烧杯倒立着压入水底,观察现象。再将玻璃杯重新压入水中,让玻璃杯慢慢倾斜,观察现象。 2.把水倒入插在胶塞中的漏斗中,观察现象。再把带漏斗的胶塞堵在烧瓶口上,使它不漏气。往瓶中倒水,观察水是否能进入瓶子中,若将胶塞松开一些,再观察水能否进入瓶中。 3.将一只气球塞进空瓶中,并把气球口绷在瓶口上,用力吹气看能否将气球吹胀。如果不能,想个办法将气球吹起来。 4.变妖怪的魔术:用刀切开一个纸杯的杯底,但注意不要切下来;用刀在另外一个纸杯的内侧再切出一个小切口来,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画出你认为最恐怖或最搞怪的小妖怪来,然后再用胶带将吸管与塑料袋口粘在一起。尽量排空塑料袋内的空气。将塑料袋放入有缺口的纸杯内,将吸管由缺口处穿出。将另外一个切下的杯底的杯子该在上面,用胶带粘好。试一试鼓足气使劲吹。 5.探究:请设计一种方法,收集一杯空气。 (二)空气具有质量 1.利用2只质量相等的气球,小木棒、透明胶制作一个平衡杠杆,取下一只气球吹满气,再装在杠杆上,观察现象。 2.把一根干燥的卫生筷放在桌子上,上面盖上报纸。注意,让筷子的1/3露在桌面上,

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基本原理

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基本原理

乙醛氧化制醋酸基本原理 一、反应方程式: 乙醛首先氧化成过氧醋酸,而过氧醋酸很不稳定,在醋 酸锰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同时使另一分子的乙醛氧化,生成 二分子醋酸。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CH3CHO+O2 CH3COOOH (1) CH3COOOH+CH3CHO 2CH3COOH (2) 在氧化塔内,还进行下列副反应: CH3COOOH CH3OH+CO2(3) CH3OH+O2 HCOOH+H2O (4) CH3COOOH+ CH3COOH CH3COOCH3+CO2+H2O (5) CH3OH+ CH3COOH CH3COOCH3+H2O (6) CH3CHO CH4+CO (7) CH3CH2OH+ CH3COOH CH3COOC2H5+H2O (8) CH3CH2OH+ HCOOH HCOOC2H5+H2 (9) 3CH3CHO+3O2 HCOOH+ CH3COOH+CO2+H2O (10) 2CH3CHO+5O2 4CO2+4H2O (11) 3CH3CHO+O2CH3CH(OCOCH3)2+H2O (12)

氧发生反应生成1mol醋酸。 CH3CHO + 1/2O2 CH3COOH 44.05 16 60.05 1000 X X=1000*16/44.05=363.2kg 即每1000kg乙醛需耗363.2kg纯氧(254.3Nm3)。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取氧气稍微过量,以提高乙醛的利用率。使用纯氧氧化的装置,一般氧气过量5-10%,使用空气氧化的装置过量还要大些。但氧气过多也是有害的。一方面增加气相反应的危险性,因为气相中含醛超过40%,含氧超过3%就有爆炸危险。另一方面造成乙醛深度氧化,使甲酸增多,影响产品质量,给后处理带来困难。另外由于每个副反应几乎都伴有水的生成,使氧化液中总酸含量下降,水分含量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从而影响氧的吸收。 在生产中,一旦醛氧比失控,要恢复正常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实际操作时要根据中间分析结果严格控制醛氧配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醛氧配比是指纯氧,在比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氧气中氧含量波动实际上改变了醛氧配比。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及时注意氧气的氧含量,以便求得正确的醛氧配比。 6、气体分配 实际生产中,氧气或空气是分段进入氧化塔。内冷式氧化塔分4-5节进塔,外冷式氧化塔分2-3节进塔。 塔内乙醛浓度是由下数第一节开始逐渐递减的,因而产生了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