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2.3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课件设计
高二有机化学(选修):醛酮的化学性质PPT课件
LOGO
甲醛是化学工业中的多面手
酚醛树脂 脲醛树脂
—— 粘合剂
LOGO
甲醛是化学工业中的多面手
甲醛滥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低廉的 价格,1吨甲醛价格在1600元上下。
我国已研制成功不含甲醛的环保型 脲醛树脂,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被大量 投产,主要原因就是价钱昂贵。
LOGO
LOGO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LOGO
LOGO
新闻报道
LOGO
甲醛是房中头号“杀手”
为什么甲 醛会使人 中毒?
交LOG流O
探究 醛、酮羰基的结构
醛、酮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H (R) H
R’ C H
CO
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中 的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 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LOGO
方法导引
(R, )Hd+ d - d+ d C O+A B
R
(R , )H R C OA
B
碳氧双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双键上的 不饱和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发生加 成反应时,碳原子与试剂中带部分负 电荷的基团结合。
LOGO
几种与醛、酮加成试剂
试剂名称
氢氰酸 氨及氨的衍生物
(以氨为例) 醇类
(以甲醇为例)
LOGO
纺织行业
LOGO
乙醛与几种试剂的加成反应过程
O CH3C H
H + CN
一定条件OH CH3CH Fra bibliotekNLOGO
与氢氰酸的加成
H C
R
O
+
d+
H
d-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五-2.3-醛和酮-糖类-第1课时醛和酮的化学性质(共23张PPT)
第二章 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 烃的衍生物 第3节 醛和酮 糖类
二、醛、酮的化学性质
身边的化学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脸红呢? 是不是脸红酒量就大呢?
过多导致脸红
CH3CHO 乙醛
CH3CH2OH 乙醇
酶 CH3COOH
乙酸
CO2 H2O
身边的化学
温故知新:结构决定性质
CH3CH2OH
H HH
OH
催化剂
CH3CHCH3
课堂小结一
醛类具有和乙醛类似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燃烧
CO2、H2O
银镜反应
醛
被弱氧化剂氧化
羧酸盐
氧化反应
Cu(OH)2
催化氧化(O2)
还原反应 能使高锰酸钾、溴水褪色
羧酸
课堂小结二
酮类具有和丙酮类似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还原反应 加氢还原为相应的醇;
H2C O CH2 O
HH
COO-
C CNC C N C
OH
O HH O
CO NH2 CH2 O NH2 CH2
信息迁移应用
已知:
RC=O +H-CH2CHO H
→ R-CH-CH2-CHO OH
【例】现有一化合物A,是由B、C两物质通过上述反
应生成的。试根据A的结构式写出B、C的结构式。
CH3 H A:CH3-C-CH2-C=O
2、氧化反应 — 银镜反应
实验操作视频
实验操作 分步图示
向(a)中滴加氨水,现象为: 实验现象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澄清 ,水浴加热一段
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 光亮的银镜
2、氧化反应 — 银镜反应
【全版】学:《醛酮的化学性质》课件(鲁科版选修)推荐PPT
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因生成的金属银的薄 层附着在洁净的试管内壁形成光亮的银镜,也称 为银镜反应。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微热 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O+Cu(OH)2 △ CH3COOH+Cu2O↓+2H2O
而酮对一般的氧化剂比较稳定,只有很强的氧化剂才能将其氧化。 CH3CH=O+H-CH2CHO
衍生物、醇等。 碳氧双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双键上的不饱和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发生加成反应时,碳原子与试剂中带部分负电荷的基团结合:
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因生成的金属银的薄层附着在洁净的试管内壁形成光亮的银镜,也称为银镜反应。
二、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醛和酮都能发生氧化反应,醛比酮更容易被 氧化,空气中的氧气就能氧化醛,一些弱氧化剂 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也能氧化醛, 氧化产物通常为相应的羧酸。而酮对一般的氧化 剂比较稳定,只有很强的氧化剂才能将其氧化。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醛的氧化只是官能 团的转变,而酮的氧化还包含分子中碳碳单键的 断裂。
RCHO+H2
Ni
高温、高压
RCH2OH
R R
C=O+H2高温N、i高压
R R
CHOH
在特定的条件下醛、酮还能被还原为烃,这 个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反应的产物还会发生分子内脱水反应。从总的结
果来看,相当于在醛、酮和氨的衍生物的分子之
间脱掉一个水分子,其转化可表示为:
O CH3-C-H
H-NHY
H [CH3-C-NHY]
-H2O
CH3-C=NY
高中化学《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设疑引入】复习乙醇的催化氧化和倾听,思考乙醛被空气中氧气的氧化,那么乙 通过学过的醇 醛能否转化为乙醇,乙醛能否被其 醛、酸的转化 他氧化剂氧化?引入对醛酮化学性 引发学生的求 质的学习。
【板书】三、醛酮的化学性质知欲望。
【过渡】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以乙醛、丙酮为例,分析其官能团,下面我们一起推断一下这样的分子结构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板书] 1.羰基的加成反应【引导分析】醛和酮分子中都存在着官能团 ------ 羰基,官能团中C 原子 有没有饱和?可能发生哪些反应?与什么试剂反应?请分析一下羰基与 HCN 加成时,为什么加成产物是?【投影】羰基与极性试剂加成规律:(R ,)H (R ,H )+-+-C O + A BC O RB【指出】羰基与 HCN 的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可以增长碳链。
加成原理是醛和酮结构中带正电荷的部分加上了试剂中带负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结 学生练习应用 构中带负电荷的部分加上了试剂中带正荷 电子对偏移的 的原子或原子团。
知识分析羰基加成反应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 反应产物的判断。
参考羰基与极性试剂的加成规律,写出乙醛与 HCN 、NH 3、CH 3CHO 加成反应的产 物。
A【讲解】醛酮的羰基还可以和氢气发写出乙醛、丙酮与氢气的反应方程式。
CH 3CHO + H 2CH 3CH 2OH+ H 2CH 3CHOHCH 3投影学生的书写情况生加成反应,即还原反应 【板书】2.还原反应使学生能从结 构分析转化为反应分析,体 C=O 双键中一条价键断后,两个 H 会化学键的断 原子分别加成到断键的 C 原子上和 裂与反应类型O 原子上。
的关系。
让学生建 立运动观,并以此形成的运 动观使学生更 好的了解化学 反应实质,从 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问]乙醛除了能发生加成反应外, 2C3222这样的结构还能发生什么反应,哪 个价键会发生断裂,被怎样的物质 攻ft 才会发生断裂?易被氧化,在点燃的条件下,乙醛 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化学:2.3.1《醛 酮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鲁科版选修5)
《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鲁科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醛和酮糖类》进行备课的。
由于平时授课用的是人教版,所以前期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知识进行了渗透,兼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基础进行设计。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被形象地称为“有机合成的中转站”,所以掌握醛酮的结构和性质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有机合成的基础。
所以这节课最终要体现醛酮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前面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结构分析预测有机物性质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学习醇的化学性质时对这种研究方法就实际应用过,因此在这部分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地理解“应用结构预测性质”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醛酮性质的差异,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
2CH 2
2
物是?
+ H2CH3CHOHCH3。
高中化学_醛类的化学性质教学课件设计
总结:醛基的定性和定量检验
定性: (1)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反应有光亮的银镜生成 (2)与新制的Cu(OH)2共热煮沸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定量: -CHO~~2 [Ag(NH3)2] OH ~~2Ag -CHO~~2 Cu(OH)2 ~~Cu2O
练习
一定量的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析出 21.6g银,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生成CO2 0.896L,则此醛是( C )
镜子
暖瓶胆
第三节 醛和酮 糖类 醛类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 1.通过类比归纳掌握醛类的化学性质 • 2.通过实验掌握醛基的定性和定பைடு நூலகம்检验 • 3.了解乙醛的用途 重难点:醛类的氧化反应
复习回顾
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
醛:CnH2nO (n ≥1) 以乙醛为例 酮:CnH2nO (n ≥3)
一、乙醛结构
A、能使酸性KMnO4褪色 B、不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酸
C、能发生消去反应
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4.一定量某一元饱和醛发生银镜反应得到银
21.6g, 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生成5.4g水, 通过计算求该醛的化学式。
n(Ag)=0.2mol n(H2O)=0.3mol
CnH2nO
1
~
2Ag
2
n( H)=0.6mol 该醛若饱和则化学式为:C3H6O
O
CH3-C_OH
a.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应洁净。
2.氨水应逐滴滴加,边加边振荡,直至白色沉淀恰好消失。 3.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 4.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5.实验后,银镜用HNO3浸泡,再用水洗。
2.氧化反应 a.与银氨溶液 ---银镜反应
AgNO3+NH3·H2O=AgOH ↓+ NH4NO3
高中化学鲁科版 选修五 2.3 醛和酮 第2课时糖类 乙醛(共23张PPT)
通式为: (H)R
H
官能团是醛基:
H
乙醛的结构
结构简式: CH3CHO
分子式: C2H4O
HO
结构式: H C C H
H
官能团: 醛基: CHO 或
O CH
友情 提醒
醛基的写法,不要写成 COH
【物理性质】
乙醛是一种__无__色,有刺激性气味 的__液__体,密度比水__小__,易挥发、 易燃烧、易溶于水及乙醇、乙醚、 氯仿等溶剂。
乙醛
分子结构
结构 决定性质
根据乙醛的结构,预测乙醛的性质
HO 不饱和
HC C H H
乙醛的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O
CH3—C—H + H2 催化剂
OH CH3—C—H
还原反应: 加氢或去氧
H
氧化反应: 加氧或去氢
注意: C=O和C=C双键不同的是,通常情况下, C=O不能和HX、X2、H2O发生加成反应
100.假如樵夫害怕荆棘,船只避忌风浪,铁匠畏惧火星,那么,世界就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82.既然选择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 94.只有观点的对错,没有人的高低!
应.flv
AgNO3 + NH3·H2O = AgOH↓+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氢氧化二氨合银)
2、化学性质
②实验过程
现象: 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 NH4 + 3NH3 + 2Ag↓+ H2O
2、化学性质
(ⅱ)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高中化学_醛和酮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醛、酮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研究一、学生已具备知识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所了解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用结构推测性质的研究方法。
又通过学习醇的性质进一步利用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研究方法,这一切为学生更好的根据醛酮的结构特点来推测醛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对醛酮也有所了解,比如甲醛的水溶液福尔马林这一切均为醛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知识层面在必修2学生已经了解了葡萄糖与性质氢氧化铜的反应,而葡萄糖也含有醛基,在第二章第一节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反应类型就为醛酮与氢气的加成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这一切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难点突破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难点醛酮羰基的加成反应,在课前我事先制作了微课羰基的加成反应供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参考。
针对醛的氧化反应一方面从实验入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利用氧化还原观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有效实现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的联系。
评测练习效果选择题正答率分析从测评中可以分析出,在推测含有多官能团的物质的性质时,学生掌握的不够好,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主要是对每类物质的性质掌握的不到位,导致错选。
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讲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巩固练习,小组互查,教师检查进行督促落实。
第5题关于醛的相互转化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方程式的配平问题,二是小分子物质遗漏的问题。
启示我在今后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规范性。
通过评测练习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醛酮的结构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以及加成反应的性质,所存在的问题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以及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方程式还有待进一步熟练记忆,再就是需要强化多官能团有机物性质的预测。
教材分析醛酮的性质是整个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被称为有机合成的中转站,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做好这一部分的内容,首先分析三种版本教材的编排特点.人教版平铺直叙的讲述了醛的定义、乙醛的物理性质后,通过实验3-5和实验3-6研究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接着介绍了乙醛的加成反应,最后通过科学视野的形式研究了丙酮的化学性质。
高二有机化学优质课件5:2.3.2醛、酮的化学性质
羰基的加成反应
试剂 断裂键 生成键 产物 举例
应 用
醛
或 酮
HCN
羰基中 的碳氧 键,
氧氢键 碳碳键
羟基 腈
增 长 碳 链
醛
或 酮
NH3
O—H 羟基 C—N 胺
制 备 胺
醛 或 R— 酮 OH
羟基
制
O—H 醚
半
C—O (半缩
缩
醛)
醛
2.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醛基是一种还原性基团,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 ①银镜反应
为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O+O2 催化剂 2CH3COOH。 ④燃烧反应方程式: 2CH3CHO+5O2 点燃 4CO2+4H2O
课堂小结
醛和酮的化 学性质
羰基的加成 反应
氧化反应
银镜反应
与新制 Cu(OH)2反应
当堂检测
1.丙烯醛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O,下列有 关其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D.甲酸甲酯
3 .有机物A是合成二氢荆芥内酯的重要原料, 其结构简式为
下列检验A中官能团的试剂和顺序正确的是( D ) A.先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加银氨溶液,微热 B.先加溴水,后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先加银氨溶液,微热,再加入溴水 D.先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微热,酸化后再加溴水
THANKS
2.制得的银镜怎样除去? 提示: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可以用稀硝酸加热
除去银镜。
②与新制Cu(OH)2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中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乙醛,加热至沸
腾后,③中溶液有红色沉淀产生
反应方程式
△
CH3CHO+2Cu(OH)2+NaOH CH3COONa+Cu2O↓ +3H2O 反应说明 a.配制氢氧化铜时,碱要过量 b.醛类以及含醛基的化合物,也具有此性质 反应应用 检验—CHO的存在
第三章 第三节 醛 酮-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课件
O
还原性
C
H
醛基中碳氢 碳 键较活泼,能被 氢 键 氧化成相应羧酸。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 银镜反应
a、配制银氨溶液:取一洁净试管,加入1ml 2%的 AgNO3溶液,再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生成的 沉淀恰好溶解。
b、水浴加热生成银镜:在配好的上述银氨溶液中滴 入三滴乙醛溶液,然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静置。
微点拨:酮与醛可能为官能团异构,如丙醛与丙酮互 为同分异构体。
课堂小结
羰基的两端连有两个烃基的化合物 饱和的一元酮为CnH2nO(n≥3)
O R1—C—R2
主要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O
=
R1—C—R2
+ H2
Ni △
OH | R1—CH—R2
2、难被氧化(燃烧除外):难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 氧化铜氧化。
主链的碳原子数称“某醛” 。
(2)编号位: 从醛基一端开始,醛基中的碳原子编
号为1 。
(3)写名称: 把取代基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用
“二、三、四等”写出醛的个数。
CH3 CH3—CH—CHO
2-甲基丙醛
CHO CH3—CH—CH2—CH3
2-甲基丁醛
5、常见的醛
甲醛: HCHO是最简单的醛,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混合加入40%的乙醛溶液加热至沸腾,无红色沉淀,
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B )
A.乙醛溶液太少
B.氢氧化钠不够用
C.硫酸铜不够用
D.加热时间不够
2、为了鉴别己烯、甲苯和丙醛,使用的试剂组先
后关系正确的是 ( A )
A.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及溴水 B.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及溴水 C. 银氨溶液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D. 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及银氨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 醛基的氧化反应8min
乙醛被银氨溶液氧化 现象: 结论:(用方程式表示) 乙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 现象: 结论:(用方程式表示) 以上两个反应: 1、可用于鉴定-CHO的存在。 2、均在碱性环境中进行。 3、-CHO与[Ag(NH3)2]OH或 Cu(OH)2均以物 质的量比1:2反应。
H R’ C
H
H(R)
d+ d -
CO
自学探究 羰基的加成反应
1.自学P72,了解与醛酮加成的试剂及加成产物;
2.根据加成原理,以乙醛、丙酮为例在评测练习
上分别书写与HCN,NH3,CH3OH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R, )H d+ d - d+ d C O+A B
R
(R , )H R C OA
B
甲醛为什么有毒?
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丙醛与氢氰酸的反应:
2.下列各组有机化合物的水溶液,能用新制氢氧 化铜悬浊液鉴别的是
A.葡萄糖和乙醛 B.丙醛和丙酮
C.乙醛和乙酸
D.甲醛和葡萄糖
作业
▪ 必做 课本80页 3.
选做 丛书56页 5.
鲁科版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
第二章第三节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新闻报道
学习目标
1.理解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区别; 2.能利用醛酮的主要化学反应实现醛酮到
羧酸 、醇等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习重点
醛、酮的化学性质
合作
探究 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1. 醛酮含有的官能团,它们的结构特点 2.推测醛、酮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Ⅰ 银镜反应 Ⅱ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d.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自学
探究 醛、酮的还原反应
自学醛、酮的还原反应及对应还原产物。
小组 讨论
醛、酮的化学性质的区别
小结
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本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你能实现醛酮与羧酸、醇的相互转化吗)
当堂训练
1.书写化学方程式。
丁酮与氢气的反应:
丙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
练一练
1.某学生用2mL 1mol·L-1的CuSO4溶液和4mL 0.5mol·L-1 的NaOH溶液混合,然后加入0.5mL
4%的HCHO溶液,加热到沸腾,未见砖红色沉淀,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甲醛量太少
C C.NaOH量少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硫酸铜量少 D.加热时间短
总结 醛基的氧化反应
a.燃烧 b.催化氧化成羧酸 c.被弱氧化剂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