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教案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说课稿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居民的分布、居民的生活方式、聚落的特点和分类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知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的特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2.教学难点: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居民与聚落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进行案例分析,并展示成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对“居民”和“聚落”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居民在聚落中的基本生活与社交方式。
3.通过实地考察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
2.居民的生活与聚落的功能。
3.聚落中的社交活动与人际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实地考察(30分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一个聚落,如村庄或小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些现象,如房屋形式、居民生活习惯等。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并讨论居民在聚落中的生活与社交方式。
5.小组活动(3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或展板的形式,呈现一个理想的聚落,包括居民生活、社区设施等。
6.展示与评价(2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聚落,并邀请其他小组以及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7.课堂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居民与聚落的总结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
2.实地考察地点(村庄、小区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3.评估学生总结与感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更大型的聚落,如城市街区或社会新村,与学生一同观察和分析。
2.邀请居民或建筑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和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居民与聚落的概念和关系,培养他们对居民生活和聚落建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剖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艺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3.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散布的要素进程方法1.可以运用资料归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可以运用世界人口散布图,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的特点情感目的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散布的四大稀疏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剖析缘由。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形,引导先生思索;自主学习与协作探求法;针对练习稳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进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员活动先生活动创设情形〔1分钟〕展现春节时期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2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到达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机】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出息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是什么【ppt展现】图片展现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议【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先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兴旺国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开展中国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机】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拟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还要遭到人口迁移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协作学习】从1830年到2021年,地球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区分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剖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协作探求】剖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协作探求】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剖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区分代表什么。
七年级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观察下面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建筑物,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教的教堂,图B是教的清真寺,图C是教的庙宇。
(2)有三位老汉分别是英国的汤姆、沙特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和中国的李明,他们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到上图所示的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
汤姆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教,每个星期天要到(填字母)去做礼拜。
穆罕默德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教,他的宗教活动是在(填字母)进行。
李明使用的语言是语,信仰佛教,他的宗教活动是在(填字母)进行。
(3)汤姆、穆罕默德和李明三位老汉要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生活情况,他们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是。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一组游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因为课堂上众多的听课教师而让学生感到拘谨。
对于这个游戏环节的设计,课后部分听课教师指出,对于游戏不要过分追求游戏的成功,即使失败,也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能顺利的达到目标。
在进行主要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各种地图等资料,用问题引导,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积累学习地理的方法。
通过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地图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主要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掌握聚落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分析,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民居特色。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安排考察时间。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2.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 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2. 难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居民分布特点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聚落,观察居民生活与聚落环境的关系。
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策划一次模拟聚落发展的活动。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
2. 教材: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
居民与聚落教案
居民与聚落教案居民与聚落教案(7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居民和聚落;2.掌握居民与聚落的概念;3.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学会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居民与聚落的含义,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各个建筑、人像等要素,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居民和聚落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写出自己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3. 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讨论,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发言,给出自己的定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适当的修正。
最后得到居民和聚落的准确定义。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描述每个聚落的特点。
教师适时提问,带领学生思考聚落为什么有不同的类型,以及这些特点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的内容,总结出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6. 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居民与聚落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作答。
然后教师逐一带领全班讨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7.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部分农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和聚落有什么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展示;2. 学生讨论;3. 教师讲解;4. 问题导入;5. 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回答情况;3. 学生对居民与聚落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清晰;4. 学生能否理解居民和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针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条件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b. 讨论法:在讲解聚落与环境关系、聚落文化与传统等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c.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聚落形态、特点有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聚落分布图的绘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c.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聚落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实施:1. 讲授法:a. 在讲解聚落的基本概念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理解。
b. 在讲解聚落形成条件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使学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 讨论法:a. 在分析聚落与环境关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b. 在探讨聚落文化与传统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聚落习俗,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案例分析法: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b. 鼓励学生提出改善聚落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设备:a. 通过展示聚落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聚落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b.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互动,如开展聚落知识问答、抢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软件:a. 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聚落分布图,分析聚落分布规律。
b. 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聚落发展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居民与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2.强化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2.教学目的: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聚落的概念:讲解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聚落分布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关系,以及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1)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2)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5.探究性问题: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1)聚落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世界各地居民与聚落的图片,包括城市、乡村、渔村等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中展示出各聚落独特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等。同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相关现象。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3. 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与聚落:人口增长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聚落类型及特点。
2. 语言与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聚落类型及特点、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 教学环节一:人口与聚落(1)人口增长规律:讲解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先慢后快的规律。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
(3)聚落类型及特点:讲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形成、特点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语言与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介绍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分析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世界三大宗教:讲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信仰人数及分布情况,分析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家乡的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情况,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居民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3)能够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居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居民与聚落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2)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居民的定义和分类;(2)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3)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聚落类型的辨别;(2)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2)准备相关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本相关内容;(2)收集家乡的聚落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居民吗?居民可以分为哪几类?”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居民和聚落的定义;(2)学生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居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讨论。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中聚落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5. 实践活动:(1)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家乡聚落的发展变化。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4. 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①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②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6、根据图4.4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居民与聚落》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以及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针对本章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实例和地理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实例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居民与聚落的特点。
2.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实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实例资料,用于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讲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实例,讨论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分析家乡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学会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授新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
5. 总结新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总结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的情况,以及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和人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4)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形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2)使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初步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世界三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
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
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
人口问题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们将做一些探讨。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二)教师质疑: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看图,说出结论: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
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居民与聚落》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居民与聚落”。
核心主题: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居民和聚落,主要包括人口、语言和聚落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从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分布入手,涉及了世界人种等知识点,然后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学生介绍了聚落的相关知识点,从知识的结构来看,不同地区的聚落情况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人种及各地文化综合的产物。
因此本单元的的讲解可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来讲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与内容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本单元一共涉及3条课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目标二: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快慢。
目标三: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目标四: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目标五: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负面影响;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种的分布。
目标六: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的语言,从地图上了解几种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目标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目标八: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目标九: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专题一人口与人种专题二语言与宗教专题三聚落2.单元整体构想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世界语言和宗教以及聚落的分布,在知识结构上,从人口和人种入手,讲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再从文化的多样性入手,发现聚落的多样性。
专题一人口与人种(1课时)专题二语言与宗教(1课时)专题三聚落(1课时)三、单元知识框架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专题一人口情景创设:情景导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聚落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聚落类型图片和多媒体展示。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城市、乡村聚落的例子。
•小组讨论题卡。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图片和案例。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聚落(城市、乡村)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类型的聚落?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如何发展变化?”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聚落的定义,强调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如城市、乡村、集镇等)。
•逐一介绍每种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经济活动等。
3.聚落的形成条件4.•提出问题:“聚落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有哪些条件促成了聚落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如交通、资源、政策等)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聚落,分析其形成条件。
5.聚落的发展变化6.•简述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初期形成、逐渐扩大、功能分化等阶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预测一个聚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①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②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6、根据图4.4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3、读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回答:①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地区是是人口地区。
主要地形是。
②看一看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内的主要地区是是人口地区。
主要地形是。
4、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2。
①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②人口稀疏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三)人口问题1、观察图4.7,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
2、观察图4.8,了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3、小组合作完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不同的人种1、观察图4.10,比较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自学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树立世界所有人种平等的观念。
2、观察图4.11,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分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出主要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结合地图通过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②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认识宗教自由,树立无神论观念。
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难点:世界的宗教分布教学设计:㈠新课导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㈡教学活动:教师板书:一、世界的语言[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过渡]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1、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组织,经常研会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一份文件都要用六种语言打印出来,它们是哪六种语言呢?我们看课本P47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知道了英语是流传最广的语言,那英语是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呢?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若学生回答此问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中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华人……)[合作探究]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语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汉语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俄语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的一些国家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小结]语言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只有掌握多种语言才能使自己融入世界,因此同学们必须努力学习好语言。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世界三大宗教指什么?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表,三大宗教及其分布三大宗教发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的西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古印度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注:①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它的宗教建筑被称为基督教堂。
②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宗教,它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③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它的宗教建筑称为清真寺。
[提问]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
你能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观察课本P50,如何区分不同宗教建筑(1)基督教教堂的顶部都有一个“十”字架。
(2)伊斯兰教清真寺的顶部是圆的。
(3)佛教庙宇则是塔形的。
[小结]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但也有些非法宗教,我们应相信科学,正确看待和认识宗教现象。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哪些知识?㈢[创新例题点拨]【例】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题中的“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半句是对的,如汉语是汉族的语言,藏语是藏族的语言,俄语的俄罗斯族的语言。
而“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是错误的,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同汉族一样使用汉语。
答案:不正确。
㈣当堂检测: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视频导入:1、播放视频:美国航天局拍摄的地球夜景视频2、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簇拥成团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有亮光的地方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
3、人类的聚居地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为什么代表人类聚居地的亮光会在一些地方簇拥在一起,在有极光的极地却没有亮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集地——聚落。
1、学生观看视频,认真分析所看到的地理事物。
2、回答问题:城市。
基础自学城市和乡村1、课件展示聚落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将聚落分类。
通过看到的景观图片将聚落分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3、教师提问: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区别?4、基于学生的答案总结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1、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聚落图片。
观察聚落的不同。
2、自学课本P81页图文资料,分析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的不同。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探究提高聚落与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1、展示材料一展示图片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2)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2、展示材料二神秘材料第二个材料比较神秘,因为材料的来源在我们身边。
我们采访一个身边的陕北同学。
大家说,采访谁?以前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
而如今,神木县和府谷县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3、展示材料三阅读图片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与金融中心。
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4、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
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探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1、影响聚落分布。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者河口、沿海地区聚落相对集中(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活动一1、学生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
3、学生思考神木县的巨变影响因素是什么。
4、学生通过分析巴拿马运河材料判断出交通同环境区)。
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很少甚至没有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