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对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将最终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为68.18%(90/132);内镜下有36例患者表现为病变区粘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82%(10/17);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结论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在临床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结合病理诊断,能够有效提升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特点;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病变区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家族遗传、生活习惯、胆汁返流、年龄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因素[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其中有74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46±3.27)岁,平均病程为(7.13±

2.68)年。

1.2诊断方法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检查设备选择为日本Olympus GIF-H260型胃镜。胃镜检查由一名专业医师执行,最终检查结果由2名医师共同判定。

在内镜检查完成后,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再接受病理诊断,即操作医师对患者病变区胃黏膜进行标本采集,采集块数为4~6块,通过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对活检组织进行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2]。

1.3评价指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主要有四个特点:①皱襞变平、黏膜变薄;②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且主要表现为白相;③黏膜呈现结节状或颗粒状,黏膜粗糙,且有一定程度的糜烂;④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表现明显[3]。

1.4数据处理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需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的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确诊率的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进行表示。

2结果

对132例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可证实有90例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其中有4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0例伴异型增生患者,15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患者。

通过对132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其中有36例患者有粘膜粗糙[③]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有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④]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82%(10/17);有41例患者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①+②],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①+②+③],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①+②+④],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4.12%(16/17)。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属于慢性炎症的一种,并经常与肠上皮化生一起发生,如若不对患者进行诊断干预,任由疾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肠上皮再生时的异常发育,引起异型增生,并有腺体结构紊乱以及细胞异型性的表现,可能导致癌变,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带来痛苦,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应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操作中对两项诊断结果差异较大的病例进行相应的分析,对技术因素上的差别进行区分。其中胃腔充气量,胃镜检查人员的视觉差异,两项诊断方案检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均有可能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5]。

通过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病理诊断中可证实有9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有36例患者表现为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58.82%(10/17);有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

总而言之,内镜检查在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联合病理诊断一起使用,可有效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肖宇明.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8(10):98.

[3]张宏伟,韩书香,马立东,等.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76.

[4]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12(4):214-217.

[5]邢红梅.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713-7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