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_曹诗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4期2009年7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 ra phy and G eo -Info rmatio n Science V ol .25 N o .4July 2009

收稿日期:2009-03-25; 修订日期:2009-06-09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课题(2007KF15)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旅游哲学、人文地理。E -mail :caoshitu2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曹诗图1

,鲁 莉

2

(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2.广州市山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大类别,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目前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应性分析,分别对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旅游开发构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适应性分析;开发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9)04-0075-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可以

满足旅游者追寻异质文化的心理需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各种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传统工艺品等都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把握地方文脉,体验地方文化。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寻求异质文化体验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按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笔者根据这十大类的特点及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将其归并为五大类,即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反映民间社会情感与审美情趣的文学

类作品;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表演者内心世界的演出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曲艺、戏剧、歌舞、音乐等,笔者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杂技与竞技这五大类归结到此种分类之下;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历史悠久的、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感情及审美情趣的工艺美术作品,笔者将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两部分归纳到这一类中;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现代医药出现以前保护和恢复人体健康的医疗方法及医药

[2]

,如中药麻醉、针灸、中

草药、各民族的医药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的、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应性分析

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性较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类遗产更多地作为一种衍生物,通过宣传来增加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如山水风光、文化遗址,如果有文学作品加以渲染,可能更增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但许多文学作品是虚幻的,如果仅仅把文学作品单独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则缺乏相应的载体,资源基础薄弱,观赏价值不大,旅游市场潜力较小,旅游开发难度较大。从理论上,处于民间文学与表演艺术临界状态的准民间文学作品,如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山歌等,可以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这种作品。这种准民间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服装、道具、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等来表达一种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满足旅游者审美鉴赏的需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一般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能展现一个民族、地域的文化理念,是宝贵的历史艺术珍品,资源价值独特,旅游吸引力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性、娱乐性均较强,符合游客心理偏好,旅游功能突出,市场潜力巨大。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木板年画、刺绣、泥塑等)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收藏价值,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审美爱好等,产品大多便于携带,可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无形”的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某些民间技艺或技能,这部分遗产主要掌握在少数艺人手中,科学文化价值高,奇特性强,旅游开发潜力大。特别是目前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注重追求旅游活动中的自身体验,可开发一些游客参与、互动类型的体验旅游产品。此外,非物质遗产除开发外,其保护传承也很重要,在开发中保护传承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可针对此种情况开发一些修学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这种工艺美术技艺的同时,学习其中的一些技艺和技能,使旅游开发和保护传承双赢并进。

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医药价值,强调疗效。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缺乏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旅游吸引力不强,如果单独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存在一定难度。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强,功用价值高(如藏医药文化遗产等),部分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者有机结合,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又有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以及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文化品位高,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体验性强,符合现代人旅游的心理需求,是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再者,这种文化差异和特色正是一种强有力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较高。需要指出的是,寻找本真性是大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遵循“本真性”原则,对于一些具有神圣文化内涵(如宗教性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不宜随意当作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应正确处理“真实性”与“舞台真实”、“舞台真实”与“商品化”及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4],切实把握旅游开发的“度”,谨防过度商品化和文化异化乃至文化亵渎现象的发生,以保证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通过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应性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笔者认为民间文学类中绝大部分内容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传统医药只适合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进行旅游开发,比较理想的开发资源为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就这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出如下构想。

3.1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1)依托景区,集中展示。主要是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这5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景区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展示,给游客带来视听享受,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八桂大歌》等一批取材于当地民间、民族、宗教、文化的优秀音乐及歌舞体裁,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使民族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以此为鉴,笔者认为各地景区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可以集中展示这种舞台表演,如可以分为民间音乐舞蹈展示、传统戏剧展示、曲艺展示、杂技与竞技展示等进行旅游开发。

(2)发展创新,强化体验。对于民间音乐舞蹈的旅游开发,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如广受农民欢迎的秧歌,可经过改造承担宣传新思想、教育群众、塑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任务。对于传统戏剧和曲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充分发挥编剧、导演、表演者的创新能力,依靠精湛的老戏巩固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依靠成功的新戏提升传统戏剧的文化地位,要创造有魅力的新戏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创新。其次,对于迄今仍有感染力的经典作品,则要通过在文化上赋予时代的活力并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于虽然保留着某些精彩技艺,但在剧场中已失去昔日感召力的传统剧目,则要努力寻找改进办法,增强吸引力,使之由“冷”变“热”。

旅游的本质是异地的愉悦体验[1],在开发民间音乐舞蹈类旅游产品过程中要注意游客的体验。

76

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5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