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检验系
药学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黄红(医学影像检验系主任)
项目主要成员:
张晓玲教授医学影像检验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黄占波副教授医学影像检验系党总支副书记
曾吉祥讲师医学影像检验系党政办公室主任
龚远林讲师医学影像检验系主任助理
张晓林讲师医学影像检验系教学秘书
张志元讲师药学教研室主任
敬小莉讲师药学教研室主任
周林讲师药学教研室教师
唐晶讲师药学教研室教师
谢雪梅讲师药学教研室教师
刘君高级实验师实验室管理人员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校院企合作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为重点,推行“双证书”制度,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到2020年,力争在三年内把药学专业建设成为校内一流专业水平,到2030年,达到川东北一流专业前列,到2050年达到省内一流专业水平。

(二)具体目标
1、深化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工作岗位”需求,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医药行业发展、行业岗位对接。

2、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院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院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开展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设,做好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建设1门课程,建成2门院级精品课程,编写2本特色教材。

构建“课、证、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药学行业工作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和行业技能大赛标准,构建药学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探索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与药士资格认证证书的有效衔接的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同时推进校院企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的校院企共育,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力。

3、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进一步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于新校区建设药学实训中心,使之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备配套且数量充足、真实与虚拟相结合,融教学、培训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探索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逐步增加开放实验室数量,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以及加强实验中心制度建设,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加强与原有合作实习基地的深层次合作,继续开发药品经营企
业、药厂、医院实习基地。

依托行业,加大校院企合作办学及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力度。

同时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通过与行业和医院等的深度融合,修订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建立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开展教师教学业绩考核。

开发教学督导质量监控定性化、定量化的教学考核信息评价体系。

通过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此外,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医院、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指标,对毕业生毕业后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5、加强校院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校院企合作,充分发挥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与行业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编写技能训练指导教材,完善考核标准。

对实习环节加强过程管理。

创新机制,校院企共赢。

6、加强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的组建方式,在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岗位群组建双师结构。

完善教师选拔、考核、学习、任用以及合作培养机制,造就符合高职
教育需要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进行技能培训指导、专题讲座及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实习等工作。

同时通过一督导、二结合、三参与的管理模式和走出去、请进来、进修培训等措施,使专职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和提升青年教师水平为目标,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专业骨干教师4~6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7、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服务求发展,充分利用专业办学融入行业的优势,充分开展药学教育服务,为行业及企业职工提供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格考试培训等,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持续开展送医药下乡活动,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

扩大对口支援,对口支援省内1~2所中职院校,接受对口支援院校教师和干部到校交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示范窗口。

二、建设基础
(一)专业基础
1、具有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
达州卫生学校创建于1959年,1976年开办达县6.26医学院,招收专科和中专学生,1981年更名为达县医学院,1983年恢复为四川省达县卫生学校。

1996年以来,先后与川北医学院、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四川省生殖卫生学院、达州电大等省内高校联合办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

1993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2001年4月,与原达州农机校、达县农业学校、达县教育学院,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了现在的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原来的卫生学校也就发展成了医学系,后又分为临床医学系、护理系和医学影像检验系。

医学影像检验系下设三个专业,即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专业,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四川省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药学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目前在校人数1606人。

药学专业前身为药剂专业,开办于1984年(原达州卫校),成立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后,200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大专)。

本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学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为社会及医药卫生行业培养了面向基层从事药学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技术人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主要面向川陕革命老区及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药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在医院药房(药剂科)、药品零售公司(社会药房)、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等单位从事药品调剂、药物制剂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工作的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构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岗位工作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整合优化课程及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4、课程体系
在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对接药学技术四个岗位(调剂、生产、检验、营销)能力,构建精品课程《药理学》,优质核心课程《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生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不断完善药学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1.课程体系重构
(1)课程改革思路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
5、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带头人人,外聘专业带头人人,教授名,教学名师人,
骨干教师人,双师素质教师达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

(药学教研室教师7人,讲师6人,高级实验师1人,稳定的外聘教师人。


6、实践条件
(1)校内实践条件
药学专业实训中心将设有药剂学实训室、药物分析实训室、药物化学实训室、药理学实训室、生药学实训室、模拟药房、精密仪器室、GMP/GSP仿真软件实训室等,能满足该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2)校外实践条件
与川渝地区48家综合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医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为学生见习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

学生第三学年在实习医院、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教学效果良好,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

7、人才培养质量
我系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资格证获取率,每年都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班,同时在校内举办多次学生就业招聘会。

虽然本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在教学基础建设方面还需加大投入。

(二)机遇与挑战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
实施意见(川府发[2017]58号)及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17〕 821 号)精神,达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达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达市卫发〔2017〕19 号指出,2020年达州市人口将达564万,医疗人员缺口仍然较大。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学专业作为我国人才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之一,医药卫生行业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数量大、素质要求高的特点,加强药学高技能人才的建设迫在眉睫,急需培养一大批在药品生产、经营、管理、使用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但是,我们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同办的药学专业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尤其是在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实验室,教学成果等方面有待突破。

另外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就业指导与跟踪等方面也是我们的弱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院内涵建设和新区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区域、行业、省内一流学科(专业)为目标,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完善“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
养方案
(1)建设思路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与医院、企业、行业展开深度合作办学,加大与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教学实习医院、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优化“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专任教师与医院、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见习与顶岗实习,校内评价与行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

校企院协同培养,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开展培训,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使在校培养的学生就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然后组织学生到医院、企业见习,通过顶岗实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并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出能够胜任基层医药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四川省建成“医药强省”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校内进行人文文化素质能力模块及医
药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学习;第二学年,在校内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根据教学实际,理论与医院、企业见习交替进行,以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药学技术人才。

(2)建设内容
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拟订详细的调查计划;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题;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涉及与本专业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产业、行业以及不同地域(四川、重庆等)、不同规模(大、中、小型等)、不同所有制(国有、合资、外资、私营等)企事业单位;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处理;对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对四川省内、全国范围内开设药学专业的院校进行全面调查;为了进行对比研究,选择开设该专业的部分有代表性的高职及中职学校进行调查;获取专业举办情况、专业招生情况、专业在校生情况、专业毕业生情况、专业收费情况、专业地区分布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并对该专业发展情况做出分析。

专业教学改革调查:尽可能多地涉及本专业的对口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拟订内容详实的调查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处理;对专业教学改革
的方面和内容进行科学分析。

专业涉及的职业岗位调查:深入企业、医院等单位,组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调查尽可能多地涉及与专业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各个职业岗位,搜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数据、资料;确定岗位工作内容、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分析各个职业岗位对人才资格、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开展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系统梳理专业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本科、高职和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研究。

完善“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规范性教学文件。

2、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建设思路
针对职业岗位分析,开发职业标准。

按照行业任职标准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各个工作环节及工作岗位的过程和作用,通过校外合作医院、企业共同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定职业标准。

按“工作岗位”需求,构建药学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以校院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为主线,按“工作岗位
需求”,构建药学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顶岗实习四大模块。

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技能课程建设,强化现场演示摹拟教学,与真实工作过程零距离接触。

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点专业核心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教材,实现专业与医院行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构建以“证书+竞赛”引领的“课、证、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探索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与药士资格认证证书的有效衔接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做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组织学生参加药学专业比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并将赛事大纲、规范、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领域。

(2)建设内容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首先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几个步骤,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其次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文化基础课
程和思想政治课程。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在已经开发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和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共同对所服务的几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共同需要的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

文化课程:在已经开发出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上,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和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教师共同对所服务的几项典型学习性任务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共同需要的文化基础能力和文化基础知识。

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精神设置。

每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由课程总构思、目标、内容、教学实施建议、考核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六个方面构成。

根据从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以及技能大赛内容,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3、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
由学校教师与行业、医院、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资源库。

针对高职教育特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能力需求及职业岗位需要,与行业和医院合作,共同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多媒体课件、评价体系等。

建设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且具备观念新、体例新、图文并茂特点的特色教材。

4、实践基地建设
(1)建设思路
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工学结合校内化,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基地。

在校内建设具有高仿真性的理实一体化专业实验室;深化校院合作,在校外建设具有育人功能、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在新校区建成药学实训中心1个,完成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备配套且数量充足、真实与虚拟相结合,融教学、培训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基地。

逐渐增加开放实验室数量。

加强与原有实习基地的深层次建设,再与3~4家以上医院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教师实践锻炼基地。

校企共同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建立健全一套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制度、顶岗就业实习管理制度等。

(2)建设内容
完成新校区药学实训中心建设,包括药剂学实训室、药物分析实
训室、药物化学实训室、药理学实训室、生药学实训室、模拟药房、精密仪器室、GMP/GSP仿真软件实训室等,满足该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建立由校内外专家和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专项建设小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实施责任到人,按建设制度进行质量监控。

采用工学合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运作校内实训中心。

严格按学院设备设施采购、安装、使用制度进行建设和管理。

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同步的需要。

同时,兼顾考证培训、竞赛辅导、社会服务的需求。

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顶岗实习质量:通过考察,遴选,计划到2020年底,新增3~4家以上实习医院或企业。

校院企共同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建立健全一套管理制度。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职业能力包含职业素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专业能力包含从事相关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该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建立包括行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渠道评价机制。

对于就业后学生的评价采用跟踪调查、问卷调查、企业评价、引
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介入,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结果做出客观分析,指导后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改革校内学生成绩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将职业素质纳入课程考核,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相结合。

根据课程性质采用闭卷、开卷、口试、试验、现场操作、情景测验、顶岗实习考评办法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建立随机访谈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教师评学的管理制度。

(2)建设内容
建立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实行“双向互聘”并实施“弹性教学安排”,以企事业为中心,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优秀兼职教师到校上课;设立兼职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兼职教师库。

开发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数据库。

对教师教学业绩实行动态、数据化管理,建立企事业评教的长效机制,采取企事业领导、技术人员定期召开企事业评教会议,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提供支持。

完善“五位一体”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覆盖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考核信息卡与档案,实施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信息,完善“五位一体”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

通过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顶岗实习从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各个环节,均由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