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工业城市:(戈涅)如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依据城市的本质要求而严格地按照一定的规矩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实际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带形城市:(索里亚·伊·玛塔)带形城市:1822 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带形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广亩城市:(赖特)他的广亩城,实际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他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
新城市主义:20 世纪90 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地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空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的模式。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拼贴城市:(罗威·科勒),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参考17 世纪的罗马,采用多元内容的拼合方式,构成城市的丰富内涵;城市结构的矛盾统一组合。
簇群城市:最早由史密森提出。第十小组提出来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是以线型的中心为骨干而多角角地扩展。线型的中心称为“干茎”。
增长极核理论:1955 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 佩鲁提出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 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1933 年和1940 年提出的,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即假定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是均匀10的,那么为满足中心性需要,就会形成中心地商业区位的六边形网络。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点:1.占有性;2.非空间性;3.随机性。
邻里单位: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象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三、简答
1.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
答:对防御的要求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兵器技术的进步影响到城市建设;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制度影响到城市的建设;近代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2.文艺复兴的本质及起源的重要背景?
答: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1)1453 年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2)美洲新大陆的发现;(3)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4)中国的造纸印刷术传入西方。
文艺复兴的内涵: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其核心,借用复兴古典主义---古罗马古希腊的外衣),提倡人性、人权、人道。12
3.举例说明多中心集聚区的特点?
答:多中心集聚区的特点是将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集聚区海牙是中央政府所在地,阿姆斯特丹是全国的金融经济中心枢纽。这几个城市周围的城镇也分担着各种城市职能,并与城镇群整体保持联系
4.柯布对集中主义城市的观点?
a.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功能方面出现朽化,但市中心仍然是有吸引力的,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它的集聚功能;
c.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提过密度(人口密度)来解决,公共运动空间增加了,高层建筑是柯布西耶首选;
d.集中主义城市并不是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是通过分区等方式来合理调整城市密度的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e.高度发展的城市需要有新型的高效率、立体化的交通系统。
5.古罗马、古希腊规划思想的比较?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a: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b: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c: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d:维特鲁维《建筑十书》。
古希腊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a:理想国家的探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b: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c:希波丹姆模式(理性)。
6.古罗马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辨析?
答:在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了统治者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群。共和广场上的建筑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整体不甚协调。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廊柱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的装点着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统治者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统治者的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种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设计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时间修筑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的序。
7.简述城市的起源?
1 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完全依附自然狩猎与采集经济为主(居无定所);
2 旧石器晚期三五成群(相对稳定的生活);
3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捕鱼为生的渔民(形成早期但居民点);
4 新石器中期。出现了农业革命、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提供了经营的食物积存、长久定居出现);
5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开始出现。
8.有机疏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有机疏散理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不能听其自然的凝结成一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答:城市密度过大、功能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很多弊端。针对这种状况,1918 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希望通过合理的分散解决城市问题。沙里宁认为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具有生物的特点,城市的发展与生物的成长演化具有一致性。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有机秩序,城市的建设也应该遵循有机秩序原则,不能够放任城市自由地聚集在一起。对于现代城市的衰落,沙里宁提出改造的方法,具体到建议是把城市衰败地区的人口、功能、各种工作分散到适合这些活动发展的地方,腾出来的地方改为最合理的用途,同时保护老的和新
的使用价值。对个人日常的工作生活作集中的布置,集中的功能点作分散的布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城市整体秩序的合理性,还可以保证生活工作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有机疏散的根本意义是将集中的城市分散为几个不同等地区发展,几个地区成功能集中点,在活动中具有相互关联性,从而使城市恢复到合理的有机秩序中。根据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在1918 年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规划赫尔辛基周围建立新的城镇,分散主城的功能,控制
城市的过度集中。如果说赖特、霍华德与柯布西耶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城市分散主义、集中主义的两种极端模式,那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
9.新城市主义的核心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