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工艺中的国庆献礼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民间工艺中的国庆献礼作品

作者:谭倚云

来源:《源流》 2020年第10期

谭倚云

1959年10月3日,当时的轻工业部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在北京故宫午门举办全国工艺

美术展览会。展览会上涌现众多“反映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而且很多展品

在生产制作和艺术上接近或者超过了历史上工艺美术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些新时代的工艺美术

杰作大部分是1958年以来艺人和工艺美术工作者为向伟大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的新作。显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全国各地工艺美术行业都迸发出高涨的热情,踊跃创作了大

量向祖国献礼的精品。广东地区亦不例外—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的馆藏当中,便有多件当年各个工艺美术行业的献礼之作。

惠来贝缀画《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

馆藏惠来贝缀画《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创作于1959年,是一件典型的献礼精品。它由广东普宁县惠城艺工厂缀制,整体长84厘米、高134厘米、厚16.5厘米,尺寸巨大,制作复杂。1950年代后期,惠来的贝缀工艺品在党的“保护、发展、提高”政策指导下,在“百花齐放”

的方针激励下,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规模。其中,贝缀画产品更代表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

门类的创新成果,是“中国工艺美术园地中一枝新花”。贝缀画是以立体的材料来表现平面的

画面,需要先设计图稿,在底板绘上颜色,然后选择不同的贝壳进行粘贴,贝壳的形状和色彩

必须贴合设计的图案,因此粘贴过程要求对整体图案的精准把握与局部细节塑造的精巧技艺。

由于当时没有化工胶粘合剂,粘贴材料采用较为原始的松香或糯米糊,松香用火加热,糯米经

煮烂并搅成糊状。

“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并非一句简单的歌颂与抒情表达,而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的开幕词的结语,具有震撼人心的深远历史意义。这件作品以此为题,并参考了1955年《连环画报》上为庆祝当年国庆而发表的封面宣传画《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采用国徽、党徽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画面的主体元素。但是,创作者并未“照搬”宣

传画,而是在构图上再作创新。火车、水坝、电塔、工厂以及通天大道等反映工业化和基础建

设成果的图案构成正三角形的构图,正好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凝聚至正中心的国徽上。除了主

体元素外,这件作品还辅以百花、麦穗等纷繁热闹的图案作为烘托的边饰,增添“百花齐放”、农业丰收等寓意。贝壳的精巧搭配与凹凸的质感更使得原本是平面的图案充满厚重的立体感。

饶平剪纸《我们欣欣向荣的祖国万岁》

馆藏1959年的饶平剪纸《我们欣欣向荣的祖国万岁》长36.5厘米、高52.2厘米,从其鲜明的主题上便可以看出,它亦是为庆祝与歌颂建国十周年而作。这件剪纸的创作者为许占梅。

据考据,饶平有一位当地著名诗人亦名许占梅,著有《涑玉诗词集》等,若二者为同一人,足

以说明当时文人深入群众、积极反映时代的文艺创作观念。

这件剪纸虽然主题一目了然,但它通过细腻的刀剪线条,展现了许多颇具心思、值得品味

的细节;通过传统剪纸繁而不乱的喜庆热闹的布局,表现全新的时代题材。首先,占据构图主

体部分的鲜花盛开的花篮表现了“百花齐放”的主题。1951年,毛泽东为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

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56年,他提出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工艺美术领域随即涌现了大批以“百花齐放”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创作者对这一文艺方针的积极支持与响应。这件作品正是采取了剪纸中

常用的以花篮表现“百花齐放”的造型,并在花篮中融入多种寓意丰富的纹饰。例如,鲜花上

有两只白鸽,是纪念抗美援朝的和平鸽。花篮上共有四层纹饰,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寓意幸福

的传统蝙蝠纹;第二层是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场景;第三层是象征民族大团结、共

庆国庆的民族歌舞人物;第四层是象征丰收的瓜果纹饰。四层图案主旨明确、错落排列,整合

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剪纸的边框亦采取了复杂的图案作为装饰,除了党徽、国旗、麦穗等外,连环的圆形纹饰中是上涌的波涛,或寓意着不断前进、发展的时代势不可挡。

汕头彩瓷瓶《虎门焚烟》

这件馆藏汕头彩瓷瓶《虎门焚烟》口径8厘米、腹径11厘米、高28.5厘米,于1959年春由汕头市华侨瓷厂彩制。汕头市华侨瓷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汕头开办的重要侨资企业。这件带款的作品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题材表达华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集中体现了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抵抗侵略的英勇气魄,

成为各种艺术形式中的经典题材。例如,同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林则徐》上映,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之一,亦是我国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彩色故事片。这件

作品表现这段历史的方式,则是以不同人物鲜明的神态与动态构造出充满戏剧冲突且壮阔的画面:在林则徐的肃然注视下,被焚烧的鸦片浓烟滚滚,后方广大群众拍手称快,侧旁洋人鸦片

贩子垂头丧气、丑态毕现。瓶身背后还书写有一段阐述画面的文字:“林则徐至粤查禁鸦片,

共缴获烟土廿余千箱,于虎门海滩,掘地为池,灌海水,再将石灰、鸦片同投池中焚化,围观

群众皆拍手称快,欢呼雷动,斯时,英国领事与烟商,目睹我国人民激昂情绪,吓得心寒胆战,宛如丧家之犬。”

其他献礼之作

除了为国庆献礼的作品外,在其他重要场合或纪念时刻,工艺美术领域亦涌现众多纪念、

献礼之作。

石湾陶《八女投江》长31厘米、宽31厘米、高36.5厘米,是刘泽棉、廖洪标、姚志明等大师合作,于1960年“向佛山市二届一次党代会献礼”的作品。

“八女英魂,光照千秋”。作品刻画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和安顺福。2009年,她们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

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便提到这群女英雄:“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

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军‘狼

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

雄群体。”

“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早在1950年代便已广为流传。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

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中华女儿》,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和第一部获国

际奖的影片,于1950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在美术界,著名画家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了中国画名作《八女投江》,雕塑家于津源亦于同年创作了同名雕塑。这件石湾陶作品借鉴了王盛烈画作的构图、场景及人物动作;同时又别出机杼,不仅人

物更为挺立,而且不断回头开枪杀敌的动感更加明显。作品通过充满紧绷的张力与力量的人物

神态、动态,塑造出更为强烈、鲜明的视死如归的革命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