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
MSC干细胞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干细胞注射液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技术,为传统医学难以解决的病毒性
肝炎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提供新的治疗途径。该技术
2009年得到总后卫生部批准,在临床进行科研性质的使用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脑中风后中枢神经损伤科研项目,2009年 在北京市科委立项,并得到专项科研经费资助; 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ZL201010551722.8),并于2010年12月10日在 药监局注册;
UC-MSC治疗肝硬化
患者胡某,男性,48岁,诊断为肝硬化早期,脾功能亢进。
病情简介:腹胀, 纳差,精神萎靡,乏力,牙龈出血,鼻衄,不能正 常工作。超声提示,脾大,门脉增宽。
07 年 11月第一次 MSC 治疗。 2 个月后腹胀、乏力减轻,食欲增加,牙 龈出血减轻,鼻出血消失。超声提示,脾脏缩小,门脉变窄。化验显 示,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08年3月21日行第二次MSC治疗,目前已经正常工作。
MSC促进皮肤移植成功
MSC的多向分化能力
MSC在人体的分布
胰腺 骨髓
脐血
胎盘 胎肝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脂肪
胎肺
骨骼肌
羊水
真皮
骨膜
不同来源MSC的比较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潜能性、增殖能力强 天然生物资源 低抗原性,无免疫排斥,调节免疫 MSC产率高,1MSC/1600MNC 细胞纯净,病毒污染风险低 易产业化和临床应体来源、无免疫排斥 MSC产率低,1-10MSC/106MNC 有病毒感染风险
有限临床应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
体外培养扩增获取人UCMSC
原代贴壁
间充质干细胞培训课件
运用MSCs 的特性,通過细胞载药的形式可以实 現紫杉醇等經典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积极靶向效 果以提高疗效。
如极具侵袭性的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易 扩散至周围脑实质细胞,既有的药物难以实現 有效靶向。运用MSC 的肿瘤靶向及寻找转移灶 的特性,可使用基因修饰的MSC 作為手术後的 佐剂,清除残存肿瘤细胞及迁移的瘤细胞。
体转化因
如通過過体現增長MSCs分泌IL-12、IL-2、TSP-1、 IFN-α、 IFN-β、 IFN-γ等抗瘤因子,能有效抑 制肿瘤增殖、增進肿瘤细胞凋亡,從而增長试验動 物的存活率。
运用体既有胞嘧啶脱氨酶的MSCs迁移汇集于肿瘤 部位後,通過此酶的转化作用使注入体内無毒的 前药5-FC(5氟胞嘧啶)转化形成5-FU,在肿瘤部 位发挥抗癌作用。
•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发現從人脐带中分离出的hUCMSC, 其细胞含量、增殖能力均优于BMSC,經多 次传代扩增仍能保持旺盛功能。它不体現或低 体現免疫排斥有关標识(MHC I类分子呈低
表 达,不体現MHC II类分子),免疫原性比
BMSC 低,且取材以便,無伦理學争议,是目前较為
理 想的再生醫學干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之壹。
调 ➢M整STC细s胞可的产活生化對和应增的殖来生调長控因免子疫和应细答胞,可因防子止 增和治進疗组移织植损物伤抗的宿修主病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产生骨形成蛋白1增進 骨、肌腱、软骨 的损伤修复;
➢ MSCs定向迁移至病变部位(趋向性、归巢
現象)
体内植入的MSCs在损伤组织局部微环境
的作用 下M,SC穿s 分越泌血多管种内细皮胞细因子胞,,包迁括移生定長位因于子、损趋伤部
② 不体現造血细胞表面標志:如CD45、 CD34、
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
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引言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的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以及免疫治疗等领域。
由于充质干细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各个检验机构在进行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检验时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统一的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以确保不同检验机构之间的一致性。
标准内容1. 充质干细胞定义充质干细胞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人软组织起源的凋亡细胞。
2. 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2.1 分离方法:推荐使用胶原酶及胰酶对组织进行消化分离。
分离过程中需注意细胞的存活率和纯度。
2.2 培养条件:充质干细胞应在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包括适宜的营养液、培养基浓度及PH值等。
3. 充质干细胞鉴定3.1 表面标记物:充质干细胞常表达CD73、CD105、CD90,并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等表面标记物。
3.2 多向分化潜能:充质干细胞应具备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的分化潜能。
4. 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充质干细胞应具备较高的增殖能力,通常满足以下条件:- 能够快速扩增至临床所需的细胞数量;- 经带有标记的试剂进行检验,其增殖指数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5. 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5.1 免疫抑制作用:充质干细胞应具备对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5.2 免疫抗原性:充质干细胞应具备较低的免疫原性,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送检中检验机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以确保对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检验具有一致性。
各个检验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制定,以提高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控制水平。
在追求高质量代码的同时,本文档已经超过了800字,如需进一步扩展内容或有其他要求,请告知。
isct_间充质干细胞_鉴定标准_理论说明
isct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ISCT)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SC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鉴定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ISCT进行深入探讨,并重点介绍其鉴定标准的理论说明。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ISCT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实践应用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关于ISCT鉴定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实践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ISCT表面标记物使用、功能性特征评估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应用等方面原理的介绍,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展望ISCT鉴定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临床转化前景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等方面也将进行讨论。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该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接下来将继续展开描述ISCT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标准相关内容。
2. ISCT间充质干细胞2.1 定义与特征ISCT(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定义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类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细胞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
ISCT认为,MSCs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标准:1) 在培养条件下,MSCs应具备黏附能力;2) MSCs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标记物,如CD73、CD90和CD105,并且在同时应该缺乏(或仅有极低水平)CD34、CD45、HLA-DR等造血和免疫相关标记物;3) MSCs应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此外,ISCT提出了额外的功能性特点来进一步确认MSCs。
这些功能性特点包括:1) 免疫调节作用:MSCs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调节作用;2) 细胞迁移能力:MSCs具有从注射部位向受损组织迁移的能力;3)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MSCs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对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人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人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说实话人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试过好几套设备和培养环境呢。
最开始啊,我觉得只要有合适的培养基就差不多了,可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
就像以为把种子放在土里就能自然长大成树一样,太天真了。
那时候,我用的培养基成分没调配好,结果细胞没长起来还死了不少。
后来我就知道培养基成分是超级关键的。
像血清,这就好比是细胞的营养液一样。
血清的种类、浓度得好好挑选。
我试过不同牌子的胎牛血清,有的含那种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促进特别明显的因子多,有的就少。
我当时也不确定哪种最好,就一个个试呗,还详细记录细胞在每种血清下的生长速度、形态变化啥的。
培养的容器也有讲究。
我用普通塑料培养皿的时候,发现细胞总是贴壁不牢固,换了那种专门做细胞培养处理过的容器后,就像把种子种在了肥沃、土质松软的地里,细胞贴得牢牢的,长得也好些了。
这中间我还犯过错呢,不清楚细胞污染的严重性,没把卫生条件搞到位,结果细胞遭受污染,费了好大劲,又是重新消毒设备又是调整操作流程才慢慢挽回局面。
比如说在进入培养室之前没有彻底消毒双手,就像带着病菌的小怪兽冲进了细胞的安乐窝。
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这俩条件,也是让我头疼很久。
温度得保持恒温,波动大了细胞就像人突然从春天到冬天一样,不适应就生病。
二氧化碳浓度就像给细胞制造特定的空气环境,浓度不对,细胞呼吸都不顺畅。
我试过各种比值的二氧化碳空气混合气体,才多多少少找到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
我还一直在研究要不要添加生长因子,这个我真的不确定呢。
有时候加了好像细胞长得挺快,但又担心会不会有啥隐患,所以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呢。
不过总之想要做好人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就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细致地关注它的各种需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间充质细胞汇总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中胚层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支持造血,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医学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应用1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就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成体间叶组织(如骨髓基质、脂肪、胎盘和脐带等)中留存下来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MSCs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少量存在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
MSCs承担着支持造血系统细胞的使命,为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自我更新提供重要的微环境,还能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
此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MSCs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的来源最常见的MSCs来源是骨髓。
外周血、脂肪和胎盘等组织也可进行MSCs提取。
此外,越来越多新的MSCs来源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如图1,为MSCs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供体。
a b图1.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a :骨髓MSCs的提取;b :MSCs的新来源骨髓来源的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干细胞特性,无免疫排斥,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且能最终分化成骨、软骨和神经等组织。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脐血能分离得到MSCs。
脐血MSCs的形态、免疫表型和生长方式等生物学特征与其他来源的MSCs大致类似[1]。
Cheng等从十字交叉韧带中发现了MSCs,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等。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PT
分离与培养技术
01
02
03
酶消化法
使用特定的酶如胶原酶、 胰酶等分解脐带组织,释 放出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块贴壁法
将脐带组织切割成小块, 贴壁培养,让间充质干细 胞从组织块中爬出并扩增。
流式细胞术分离法
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 标记物,通过特定的抗体 进行免疫分离。
诱导分化与基因编辑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组 织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在组织工程领 域,可用于构建人工组织器官,为器官移植提供新的来源。
损伤修复与再生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具有促 进损伤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能力。在损伤修复领域,可用于治 疗烧伤、创伤等,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分化等技术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低分离效率、低细胞活率等。
解决方案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调控机制;采用先进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提高细胞的 分离效率和活率;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和资源,推动干细胞技术的进步。
05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挑战与解 决方案
伦理挑战与解决方案
伦理挑战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伦理问题,如胚胎和胎儿的权益、人类基因编辑 等。
解决方案
建立严格的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研究符合伦理标准;加强公众教育和科普,提高公众对 干细胞研究的认知和理解;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研究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社会影响与普及程度
疾病治疗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疾病的 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为心肌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
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1. 脊髓损伤中应用 2. 治疗小儿重度脑性瘫痪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
寻找新药方面的应用 与原代细胞或修饰过的细胞相比,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多优点基因正常,有 独特的生理反应,可长期培养、扩增。最 近人类间充质干细胞的证实及分离更加缩 短了新治疗方法的评估时间,也减少了离 体实验及实验的总量。
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具备干 细胞的基本特性。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定环境 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骨、软骨、肌肉、神 经、血管及血液细胞等多种方向分化。在成体的 很多器官和组织中也存在着间充质干细胞,以备 修复和再生所用。间充质干细胞易于体外培养, 扩增迅速,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为干细胞生物 工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种子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展望
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 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 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 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美 国等国家开展。
展望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增强造血功能;促使造 血干细胞移植物的植入;治疗移植物抗宿 主病。 2. 组织损伤的修复:骨、软骨、关节损伤、 心脏损伤;肝脏损伤;脊髓损伤和神经系 统疾病。 3.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 病、炎性肠炎等。 4. 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研究背景
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实现了 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的非分化增殖。 间充质干细胞的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化的发现,能分化 为体内所有的组织和器官。
研究意义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和自我更新 能力可以分化为不同的细胞,在个体发育 中起着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在体外扩增 培养和定向的诱导其向定向细胞发展,还 将为组织工程及其相关组织器官损伤的治 疗提供有利条件,甚至可以为基因治疗提 供良好的种子细胞。
2023全球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全文)
2023全球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全文)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Strama Cells , MSCs)真高广泛地治疗炎症和退行性疾病的潜力。
间充质干细胞己从人类许多真他来源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来,广泛分布于几乎所高组织(包括胎儿和成人),例如骨髓、血液、脐带、脐血、胎盘、脂肪、羊膜、羊水、牙髓、皮肤、经血等等。
除了天然存在的间充质干细胞,科学家们还利用多能干细胞还分化出了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闻充质干细胞已经在国内获批IND,并且分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01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兴起1976年,Freidenstein等首次发现在骨髓里存在一君润E造血的骨髓墓质细胞,呈克隆性贴壁生长,形态和成纤维细胞相似。
由于这些细胞真再多能性,可以分化为中胚层组织,如肌肉、肌腥、韧带及脂肪组织等。
1988年,Freidenstein和Owen将真命名为”骨髓墓质干细胞工1992年,美国生物学家Arnold Caplan教搜进一步把这类细胞命名为1司充质干细胞’’。
1995年,人类第一次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
1995年,Arnold Caplan教授从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分离培养出贴壁的基质细胞,然后输注到患者体内,观察||伍床效果并验证真安全性。
从此,开启了第一例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后来,Arnold Caplan教授成了全球第一家闻充质干细胞公司一一大名鼎鼎的Osiris Therapeutics公司的创始人。
Osiris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 Prochymal )于2012年在加拿大有条件获批,作为药昂上市,用于儿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治疗。
最初,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潜力被认为是可以可以迁移到受损组织、进行体内分化苔换受损或死亡细胞。
遗憾的是,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化尚未得到证实,科学家发现真仅仅可以在体外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扩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0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简称MSCs)是一种具 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 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涉及到伦理问题,如胚胎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等,需要遵循伦 理原则,避免对人类生命和尊严造成伤害。
法律问题
各国对干细胞研究的法律规定和监管存在差异,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研究合法 合规。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技术难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难 度较大,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技术和设 备。
神经组织
总结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组织分化的能力,能够参与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
详细描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生化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 的再生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0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与扩增
同基因移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 修饰,再回输给患者,以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
3
异体移植
从健康供体采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处理后 移植给患者,需要严格匹配供受体的免疫学特征 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后的细胞行为
分化与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骨细胞、 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并增殖形成相应的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特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培养器皿中贴附于支持物上生长,具有特定的表面标志,如不表达CD14、CD34、CD45、HLA-Ⅱ,但表达CD29、CD73和CD105。
形态上,间充质干细胞类似于成纤维细胞,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 个长短不同的突起。
在体外培养时,可以看到细胞呈螺旋状生长。
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进行自我更新,也能在体外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等多种细胞系,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间充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中胚层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支持造血,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医学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应用1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就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成体间叶组织(如骨髓基质、脂肪、胎盘和脐带等)中留存下来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MSCs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少量存在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
MSCs承担着支持造血系统细胞的使命,为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自我更新提供重要的微环境,还能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
此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MSCs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的来源最常见的MSCs来源是骨髓。
外周血、脂肪和胎盘等组织也可进行MSCs提取。
此外,越来越多新的MSCs来源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如图1,为MSCs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供体。
a b图1.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a :骨髓MSCs的提取;b :MSCs的新来源骨髓来源的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干细胞特性,无免疫排斥,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且能最终分化成骨、软骨和神经等组织。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脐血能分离得到MSCs。
脐血MSCs的形态、免疫表型和生长方式等生物学特征与其他来源的MSCs大致类似[1]。
Cheng等从十字交叉韧带中发现了MSCs,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Cs靶向治疗存在的风险
异位的组织分化
定植于肾脏的MSCs可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使肾小球出现
脂肪化;定植于肺部的细胞可能在后期出现骨样的病灶恶性转化、促瘤因子的分泌可能
影响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目前,关于MSCs是否具有抗肿瘤效应仍 存争议。有研究者认为:鉴于MSCs在肿 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将其 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药物研发还为时过早。
hUCMSC
BMSC
(oil red O staining)
More lipid-positive cells were seen in hUCMSC cultures than BMSC cultures grown in adipogenic conditions.
MSCs的生物学特点:
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提出人MSCs至少具有3个特征:
• 表达低水平的MHC-I 类分子; 不表达MHC-II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如CD40、CD80、 CD86和CD40L等,能免于NK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 • 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来调控免疫应答,可预防 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MSCs可产生相应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组
织损伤的修复
CSCs具有多重耐药性
① CSCs大多数处于有丝分裂的静止期(G0),
可躲避针对增殖期细胞起效的常规化疗药物的攻
击而得以生存;
② CSCs高表达ABC转运体(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MDR、ABCG2
由ABC转运体介导的药物外排作用可保护CSCs 免受细胞毒性药物的损伤,从而降低CSCs对化疗 药物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对化疗药物的耐受。
① 在正常的细胞培养条件下具有贴壁性;
② 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如CD45、CD34、
CD14或CD11b、CD79a或CD19和HLA-DR;
表达CD73、CD90、 CD105、CD29和CD44等;
③ 在特定条件下,细胞可在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 脂肪细胞以及软骨细胞。
MSCs的生物学特性
MSCs具有多向分化和再生潜能---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
肿瘤干细胞(CSC)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极少
量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能力和强致瘤性的一 类干细胞 ,它在肿瘤发生、耐药、复发、侵袭 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肿瘤类型的CSCs表面标志物
CD15
CSCs的生物学特性
自我更新
CSCs具有无限增殖能力,通过自我更新维持肿瘤
的持续生长,CSCs积累了所在肿瘤的基因突变, 正是这些基因突变导致了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乃 至转移、扩散。
③ 靶向ABC转运体的治疗
如ABC 转运蛋白抑制剂 MS-209、VX-710 和 Tariquidar可同时抑制P-gp 和MRP1(多重耐药蛋白1 ) 等,通过调节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强肿瘤干细 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克服肿瘤的耐药性。
④以miRNA为基础的分子靶向肿瘤治疗
某些miRNA既可参与维持CSCs,也参与肿瘤的 浸润和转移过程。 miRNA在正常干细胞和CSCs 的表达是不同的。
利用MSCs 的特性,通过细胞载药的形式可以实 现紫杉醇等经典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主动靶向效 果以提高疗效。
如极具侵袭性的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易 扩散至周围脑实质细胞,现有的药物难以实现 有效靶向。利用MSC 的肿瘤靶向及寻找转移灶 的特性,可使用基因修饰的MSC 作为手术后的 佐剂,清除残余肿瘤细胞及迁移的瘤细胞。
miR-214在卵巢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 抑制p53/Nanog通路赋予卵巢肿瘤干细胞自我更 新和耐药的特性。 miR-214可成为卵巢癌靶向治疗的
靶点。
miR-199a在异种移植模型中通过下调CSCs标
志物CD44的表达而抑制肿瘤。
但有些miRNA具有致癌性,如miR-125、
MSCs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 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受体水平的变化,调节
MSCs的迁移速率和方向,而追踪肿瘤细胞在 肿瘤原发及转移部位的迁移、聚集。
• 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将MSCs改造成为各种抗肿瘤
成分的载体,使其能携带抗癌细胞因子、溶瘤病 毒、抗肿瘤药物纳米微粒、抗癌药物前体转化因 子等成分,在其注入实验体后迁移至肿瘤原发 灶或转移灶并释放目的成分,抑制肿瘤的生长。
miR-9 、miR-30、 miR-21、 miR-215等。
⑤诱导CSCs分化或CSCs的靶向清除。
在体内外诱导分化剂的作用下,CSCs向正常细胞或接 近正常细胞方向分化,减少肿瘤细胞中CSCs的比例。 如AS2O3或AS2O3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早 幼粒细胞白血病。
针对CSCs特定的表面标志
hUCMSC
BMSC
(von Kossa-staining)
Bone nodules were typically observed in hUCMSC cultured under osteogenic conditions by week 3, whereas by week 5 of osteogenic culture, bone nodules were detected in BMSC cultures.
因肿瘤干细胞表面存在着一些有别于普通肿瘤细胞的特 异性标志物(例如:CD133 、ABCG2 、OCT4、 CD123、CD33等),采用特异性抗体靶向杀伤CSCs, 为根治肿瘤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
⑥利用正常干细胞靶向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具有显著的迁移和趋向肿瘤的能
力,可将其作为一种携带治疗基因的载体,利用 它趋向肿瘤的能力而靶向多种类型的CSC,发挥 抗肿瘤药物有效的靶向治疗作用。
多向分化能力
恶性胶质瘤标本及细胞株U251中CD133+细胞可分 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CSC还能分化为血管 内皮细胞;
CSCs具有强致瘤性
CSCs较非肿瘤干细胞具有更高的成瘤潜能。 ① CSCs在体外克隆形成能力 ② CSCs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肿瘤形成能力
如:每只NOD/SCID小鼠接种 100 个 CD44+/CD24-或CD24低表达的乳腺癌干 细胞,在接种后6个月内形成肿瘤;而每 只接种1×104个乳腺癌非肿瘤干细胞的 小鼠在相同时间内并未形成肿瘤。
如产生骨形成蛋白1促进 骨、肌腱、软骨的损伤修复; 促血管再生因子可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MSCs定向迁移至病变部位(趋向性、归巢现象)
体内植入的MSCs在损伤组织局部微环境的作用 下,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定位于损伤部位并 分化为相应的组织细胞参与组织修复。 MSCs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生长因子、趋 化因子、黏附分子等,并通过这些因子调节细 胞外环境、诱导细胞归巢。 迁移的发生有赖于不同细胞因子和受体的相互作 用。 如SDF-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如通过过表达增加MSCs分泌IL-12、IL-2、TSP-1、 IFN-α、 IFN-β、 IFN-γ等抗瘤因子,能有效抑 制肿瘤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增加实验动 物的存活率。 利用表达有胞嘧啶脱氨酶的MSCs迁移聚集于肿瘤 部位后,通过此酶的转化作用使注入体内无毒的 前药5-FC(5氟胞嘧啶)转化形成5-FU,在肿瘤部 位发挥抗癌作用。
② 靶向阻止CSCs信号转导通路
多种CSCs中存在NF-қB、JAK/STAT、PI3K/Akt/mTOR、
Wnt、Notch、Hedgehog(Hh)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如靶向 Hedgehog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 GDC-0449即 Erivedge(Smo蛋白拮抗剂),它通过抑制Smo蛋白阻断 Hh信号向下游传导而起作用,适用于皮肤基底细胞瘤的 治疗。 BBI608(Napabucasin, JAK/STAT3 通路的抑制剂)是 首个针对高度恶性肿瘤干细胞和其它各种癌细胞的口服小 分子抗癌药物,主要适应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目 前正进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 如抑制 Notch信号通路的 γ-secretase inhibitors (GSIs)和单 克隆抗体。
3、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 MSCs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 分布广泛,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 能的ASCs。 • 主要来源: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胎盘、羊 水等;
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SC, BMSC ) 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SC, hUCMSC)
靶向CSC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① 靶向CSCs的微环境
使肿瘤干细胞丧失赖以保持其干性的生存环境。
靶向SDF-1(CXCL12)/CXCR4信号轴治疗白血病; CXCR4 拮抗剂,如普乐沙福和T14003 等,可削弱肿瘤 - 基质间的相互作用,诱导白血病细胞从骨髓基质微环 境中迁移出来,从而增加白血病细胞对细胞毒性药物的 敏感性。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类药物 (sorafenib,sunitinib)降低微环境血管密度,间接影 响CSCs的活性。
③ CSCs具有较强的DNA自我修复能力 当肿瘤干细胞受到不同原因引起的损伤后,会启 动p53、ATM-Chk2、 ATR-Chk1等DNA损伤 应答通道,从而引发细胞周期阻滞,确保受损 伤细胞完成自我修复。 ④ CSCs所处的微环境有助于其逃避药物杀伤 ⑤ CSCs的抗凋亡基因表达增强导致凋亡逃逸
MCP1/CCR2、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 VEGF/VEGFR、PDGF/PDGFR、等。
MSCs具有向恶性肿瘤趋化的特性
肿瘤微环境中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均参与诱导 MSCs的募集或归巢。
主要步骤: ①MSCs附着于血管内皮 肿瘤组织中TNF-α表达上调使MSCs的黏附分子VCAM-1呈 高表达,促进MSCs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 ②肿瘤部位趋化因子高表达 肿瘤组织中趋化因子SDF-1、CXCL7、CXCL6、CXCL5 等呈高表达,吸引MSCs定向迁移至病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