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课题研究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从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归类和病因诊断,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法,并从课题研究实践角度,进行了课题研究反思,对于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题研究,科学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很多的时候在制约着地理教学实践能都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发展,并有效的落实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将教学中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成为地理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它是指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地理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但是,由于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有教师抱怨:“课题研究好是好,可我们的课务这么重,哪里有时间啊?”当然我们也不乏听到老师的一些声音:“写也写不来……”,“只要把书教好了,搞课题研究有什么用?”;“搞课题研究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没有实际意义”;还有的“我的研究水平太差了……”“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开展了……”等等。教师的这些消极想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也制约着地理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实践角度看,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务安排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做课题研究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践价值表现在,不仅它可以把握地理教学规律,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可以改进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它还能完善自我,让教师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
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能创造性地把日常地理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转化为课题。客观上说,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十分强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线地理教师想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它对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那么,又为什么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线地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呢?
三、问题的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客观原因:
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了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要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搞教育科研使许多成为名师过程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语)实践表明: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科研能使教师更“聪明”,科研能使教师更专业,科研能使教学更有质量。
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推进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地理教师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
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是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四是有助于形成科研指导教学的意识。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地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其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身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五是可以改变个人教学状况和个人的职业处境。做课题研究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的品位,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效,让教师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列有一席之地,在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赢得一定的“专业自尊”。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因此,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焕发课题研究自身的魅力,充分享受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让自己在轻负担下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这也是教育科研为教师创设的一份人文关怀的情怀。
但是,由于功利因素和形式主义的负面影响,当前地理教师在从事课题研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以下一些“病态”行为或想法:
问题1: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课堂是繁忙的场所,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老师忙得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在做什么。教师培养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此对一些问题会视而不见。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因此,他们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他们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教师对地理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另外,缺乏一种机制,引导专家与教研员深入课堂,观察指导,与教师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样教师也很难受到启发和激发,地理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就更难。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中不能意识到有价值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那么,教师开展地理课题研究就是一句空话。
问题2:注重形式,忽视过程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从事地理课题匆匆开题、迅速结题,没有过程。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通常的做法是写几篇文章,找一些材料,东拼西就,甚至是过去做的事情,拿来宣称解决了问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只有其名,而无其实。问题3: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由于过分关注地理课题的开题,和课题等级的立项,关注于各级领导、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于自己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而忽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结果是使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4: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选择的课题的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地理教学中的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突出实效性,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问题5: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做地理课题喜欢独自研究,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地理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