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炔烃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共振极限式是指构造式相同,π电子或n电子分布 不同的式子 • 真实分子是所有共振极限式的总和—共振杂化体 •共振杂化体比它的任何一个共振极限式都要稳定 •越稳定的共振极限式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 •相对稳定的共振极限式的数目越多,共振杂化体 越稳定 •如共振杂化体由几个等同的极限结构式组成,则 真实分子的能量往往特别低,分子也就越稳定
35
4. 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当二烯烃和亲 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实验证明:当两个取代 基处于邻位或对位的产物占优势。
36
5. 当二烯烃上有给电子取代基而亲二烯体上有 不饱和基团如羰基、羧基、酯基、氰基、硝基
等与烯键或炔键共轭时,优先生成内型(endo)
加成产物
O O O O O O O O O
利用平衡达到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反应即为平 衡控制(热力学控制)。平衡控制一般是通过延长反 应时间或提高反应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
低温主要为1,2-加成;高温主要为1,4-加成。
29
2. 双烯合成反应(Diels – Alder反应)
共轭二烯及其衍生物(双烯体)与含活泼双键 或三键的化合物(亲双烯体)发生1,4 – 环加成生 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亦称 Diels – Alder反应。
9
p- 共轭: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 p
轨道,这个p 轨道与π 键的 p 轨道平行,从侧面
重叠构成 p ,π - 共轭体系。
C H2 =C H
Cl
H Cl C C H H
C H3 O C H=C H2
请解释:氯乙烯难发生亲核取代
10
再如:
+ CH2=CHCH2 . CH2=CHCH2 CH2=CHCH2
C (CH3)2C=CHCH2Cl
D CH2=CHCH2Cl
答案:CDAB 2、请预测下列反应的产物:
CH2=CHCH=CH2 + 1mol Br2
CH2=CH-CH-CH2 + CH2-CH=CH-CH2 Br Br Br Br
3
wenku.baidu.com.5
共轭作用
一、二烯烃的分类 根据C=C的相对位置不同:
孤立二烯烃:CH2=CH-(CH2)n-CH=CH2
13
(2)π- π共轭
双键与电负性大的不饱和基团共轭时,共轭体系 的电子云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偏移,呈现出吸电子 的共轭效应(- C)。例如:
C C C O
-C顺序:同族: =O > =S
同周期:=O > =NR > =CR2
14
1、请解释下列反应事实:
(CH3)2CCH=CH2 Cl H2 O Na 2CO3 (CH3)2CCH=CH2 OH 85% 15%
39
实 例
Br
N=O
+
考核重点:1. D-A反应; 2. 该反应无催化剂,苯环上又有吸电子基团, 不能发生傅-克反应。
O Br N
答案
40
实 例
COOCH3
+
2
COOCH3
考核重点: D-A反应 第一步是逆向的D-A反应,产物是环戊二烯。 第二步反应是环戊二烯与顺丁烯二酸二甲酯发生正向D-A反 应,以内型产物为主。
17
H H H C H H H C C C H H 9个C-H参与σ -P共轭 H H H C H 仅3个C-H参与σ -P共轭 CH 2
H
δ
+
H C H2
δ δ
+
H C CH H
H C CH R H
δ
+
C H2
δ
R C CH R
C H2
18
δ
4. 共轭作用小结:
(1)σ,π- 和σ, p -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 超共轭的C―Hσ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2)应当指出共轭效应(包括超共轭效应)常与 诱导效应同时存在,同时影响着分子的电子云分 布和化学性质。(如烯烃的顺马加成) (3)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对分子影响的相对 强度是: π,π - 共轭> p,π - 共轭> σ,π- 超共轭>
√
√
8
2、共轭效应
(1) 涵义:共轭体系中电子的离域作用,往往引 起内能降低,分子更稳定,键长平均化。
(2) 分类
-共轭:由π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 称为π,π - 共轭。
例: CH2=CH-CH=CH2 CH2=CH-CH=O 结构特征: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接。
先决条件: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在同一平面内,且 其 p 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
21
共振极限式越接近等价,共振杂化体越稳定
22
2. 书写共振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各极限结构式中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应当相同或接 近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电子的排布不同 (2) 所有的极限结构式中,配对的或未配对的电子数 目应当是一样的 (3) 等同的极限结构式贡献相等 (4) 极限结构式中,如所有属于周期表第一和第二周 期的原子都满足惰性气体电子构型,其贡献较未满 足的大
答 案
H
COOCH3 COOCH3 H
+
H H COOCH3 COOCH3
主要产物
41
实 例
CH3 CH3CH=CHCH2CCH3 + NaCN Br
考核重点:三级卤代烃遇碱以消除为主;优先生成 共轭体系
答 案
CH3 CH3CH=CHCH2CCH3 + NaCN Br CH3CH=CHCH=C(CH3)2
Chap.7 炔烃和二烯烃 (Ⅱ)
1
本周教学重点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2、共轭体系的分类、共轭效应、超共 轭效应及其应用 3、共振式的意义、书写及其应用 4、共轭二烯烃的重要性质;速度控制和 平衡控制
2
讨 论
1、若下列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发生SN1反应,请按照 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A CH3CH2CH2Cl B CH3CH=CHCl
σ, p - 超共轭
19
7.6
共振
(resonance)
1. 意义:某些化合物无法用单一的式子精确地表 示其结构,故用共振式表示
O CH3 C O CH3 C O O
O CH3 C O
-
+ [CH2=CH-CH2
+ CH2-CH=CH2 ]
δ+ δ+ CH2—CH—CH2
20
共振杂化体与共振极限式的关系
7
思
√
考
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存在共轭作用?
CH3CH=CH-CH=CH2 CH2=CHCH2CH=CH2 (CH3)2C=CHCH2Cl
√
CH2=CHCOCH3
+ CH2=CHCH2
√ √
OH
√ √
Cl
√ √ √
COOH
CH2=CH-COOC2H5
CH2=CH-CN
CH2=CHCH2
.
CH2=CHCH2
1,2-加成和 1,4-加成反应进程中的位能曲线图
1,4 -加成产物的稳定性大于1,2 -加成产物, 不易逆转
28
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 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应快速的特点 来控制产物比例的即为速度控制(动力学控制)。速 度控制往往是通过缩短反应时间或降低反应温度来达 到目的。
Br2 BrCH2CHBrCH=CH2 + CHCl3 BrCH2CH=CHCH2Br
-80OC
• CH2=CH-CH=CH2 + HCl
CH3CHClCH=CH2 +
CH3CH=CHCH2Cl
26
解
C 4C H2 =C H 2C H=1 H2 3
δ
+
释
+
4
δ
δ
+
δ
+ H
+
C H2
3
C H 2C H 1 H3 C ① 按① C H2 =C H C H C H3 Br
42
实 例
CH3 CH 3-C-CH2Cl CH3
Ag+/H 2O
考核重点: SN1和SN2的反应机理;Ag+的作用 ; 邻基参与 答 案
CH3 CH3-C-CH2Cl CH3
Ag+/H2O
CH3 CH3-C-CH2CH3 OH
烯丙基正离子
11
(3) 传递特点:
CH2 CH CH
O
共轭体系中π电子是离域的,流动性更大, 当体系一端受到试剂进攻或极化时,会出现正负 电荷中心交替出现,即交替极化现象。 共轭效应沿着共轭链交替传递,不因链长而减弱 (交替、远程传递)
12
(4) 相对强度 (1) p-π 共轭:
+ (CH3)2C=CHCH2OH
(CH3)2C=CHCH2Cl
H2 O Na 2CO3
(CH3)2CCH=CH2 OH 85%
+ (CH3)2C=CHCH2OH
15%
2、为什么烯丙型卤代烃和苄基型卤代烃既容 易发生SN1反应又容易发生SN2反应? 3、以烯烃和芳烃为原料怎样得到烯丙型卤代 烃和苄基型卤代烃? 15
内型产物为主
37
• 内型加成产物:双烯体中的C(2)—C(3)键和亲双
烯体中与烯键(或炔键)共轭的不饱和基团处于
连接平面同侧时的生成物。两者处于异侧时的生
成物则为外型产物。
OH H
外-二环[2.2.2]-5-辛烯-2-醇
Cl HH Cl
外-2,内-3-二氯[2.2.1]庚烷
38
6.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成产物在较高的温度 下加热又可恢复原来的反应物,可用来提纯、 鉴别共轭二烯烃
23
(5) 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极限结构式贡献较大
(6) 电负性原则:若极限式带负电荷,则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较强原子上的极限结构比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较弱原子上的极限结构稳定; 若极限式带正电荷,则正电荷处在电负性较 弱原子上的极限结构比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 强原子上的极限结构稳定。
思考:P.154 7.6, 7.7
3. 超共轭作用
(1)σ,π- 超共轭体系
可解释烯烃的相对稳 定性顺序:与双键
H C H C
C H H
H
碳相连的C-H键越
多其超共轭效应越 明显。
16
(2)σ, p - 超共轭体系
超共轭效应一般是推电子的 顺序:-CH3 > -CH2R > -CHR2
解释: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30 > 20 > 10 > +CH3 ( or .CH3 )
该反应极易进行并且反应速度快,应用范围 极广泛,是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Diels – Alder 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30
反应机理:
这是一个协同反应,反应时,双烯体和亲双烯
体彼此靠近,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环状过渡态,
然后逐渐转化为产物分子:
31
带有吸电子取代基的亲双烯体和带有给电子取 代基的双烯体对反应有利。
富电子时,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共 轭效应(+C)。 ..
Y C C
.. .. .. .. 强度顺序:同族:-F > -Cl > -Br > -I .. .. .. 同周期:-NR2 > -OR > -F
缺电子时,π电子云向P轨道转移,呈吸电子共 轭效应(- C)。其相对强度视体系结构而定。
② 按② C H2 Br C H=C H C H3
Br
1,4 – 加成产物 产物更稳定
1,2 – 加成产物 活化能更低
27
1,2-与1,4-加成产物比例:
E1
E1' E
E2
1,4-加成
1, 2-加成
E2'
CH 2
1,2-加成产物 H
CH
CH
CH 2 Br
1,4-加成产物
1,2-加成反应进程
1,4-加成反应进程
常用的亲双烯体有:
32
下列基团也能作为亲双烯体发生反应:
常用的双烯体有:
33
反应特点
1. 共轭二烯烃以s-顺式构象参加反应,若两个双 键固定为s-反式构象,则不易发生狄—阿反应。 2. 该反应为顺式加成,反应物原来的构型关系仍 保留在环加成产物中。例如:
34
3. 带有给电子取代基的二烯烃和带有吸电子基的亲 二烯体对反应有利
请解释以上事实。
5
价键理论
分子中:C为sp2 杂化,四个碳原子各余下一个p 轨道,若分子中所有C、H共面,这4个p轨道都垂直 于此平面,互相平行,则互相重叠,重叠程度大, 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
6
三、 共轭作用:
1、共轭体系的涵义: 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上相邻且共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 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相互交盖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离域键(大π键)的体系称为 共轭体系。
累积二烯烃:CH2=C=CH2 共轭二烯烃: CH2=CH-CH=CH2
4
二、共轭二烯的结构
1、1,3-丁二烯键角120度,是一个平面型分子。
0.154 nm C H3 C H3 C H2 CH 0.1373 nm CH C H2 0.134 nm C H2 C H2
0.1483 nm
2、从氢化热数据得出结论: 1,3-戊二烯比1,4戊二烯稳定(P.145, 图7.1)
24
3. 共振式的应用 比较稳定性 预测反应的进行(有几种可能的产物)
如:
25
7.7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1. 亲电加成(卤素和卤化氢): 1,2-加成和1,4加成(共轭加成)
•CH2=CHCH2CH=CH2 Br2
Br2
CH2BrCHBrCH2CH=CH2
CH2BrCHBrCH2CHBrCH2Br
• CH2=CH-CH=CH2
35
4. 该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当二烯烃和亲 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实验证明:当两个取代 基处于邻位或对位的产物占优势。
36
5. 当二烯烃上有给电子取代基而亲二烯体上有 不饱和基团如羰基、羧基、酯基、氰基、硝基
等与烯键或炔键共轭时,优先生成内型(endo)
加成产物
O O O O O O O O O
利用平衡达到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反应即为平 衡控制(热力学控制)。平衡控制一般是通过延长反 应时间或提高反应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点的。
低温主要为1,2-加成;高温主要为1,4-加成。
29
2. 双烯合成反应(Diels – Alder反应)
共轭二烯及其衍生物(双烯体)与含活泼双键 或三键的化合物(亲双烯体)发生1,4 – 环加成生 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亦称 Diels – Alder反应。
9
p- 共轭: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 p
轨道,这个p 轨道与π 键的 p 轨道平行,从侧面
重叠构成 p ,π - 共轭体系。
C H2 =C H
Cl
H Cl C C H H
C H3 O C H=C H2
请解释:氯乙烯难发生亲核取代
10
再如:
+ CH2=CHCH2 . CH2=CHCH2 CH2=CHCH2
C (CH3)2C=CHCH2Cl
D CH2=CHCH2Cl
答案:CDAB 2、请预测下列反应的产物:
CH2=CHCH=CH2 + 1mol Br2
CH2=CH-CH-CH2 + CH2-CH=CH-CH2 Br Br Br Br
3
wenku.baidu.com.5
共轭作用
一、二烯烃的分类 根据C=C的相对位置不同:
孤立二烯烃:CH2=CH-(CH2)n-CH=CH2
13
(2)π- π共轭
双键与电负性大的不饱和基团共轭时,共轭体系 的电子云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偏移,呈现出吸电子 的共轭效应(- C)。例如:
C C C O
-C顺序:同族: =O > =S
同周期:=O > =NR > =CR2
14
1、请解释下列反应事实:
(CH3)2CCH=CH2 Cl H2 O Na 2CO3 (CH3)2CCH=CH2 OH 85% 15%
39
实 例
Br
N=O
+
考核重点:1. D-A反应; 2. 该反应无催化剂,苯环上又有吸电子基团, 不能发生傅-克反应。
O Br N
答案
40
实 例
COOCH3
+
2
COOCH3
考核重点: D-A反应 第一步是逆向的D-A反应,产物是环戊二烯。 第二步反应是环戊二烯与顺丁烯二酸二甲酯发生正向D-A反 应,以内型产物为主。
17
H H H C H H H C C C H H 9个C-H参与σ -P共轭 H H H C H 仅3个C-H参与σ -P共轭 CH 2
H
δ
+
H C H2
δ δ
+
H C CH H
H C CH R H
δ
+
C H2
δ
R C CH R
C H2
18
δ
4. 共轭作用小结:
(1)σ,π- 和σ, p -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 超共轭的C―Hσ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2)应当指出共轭效应(包括超共轭效应)常与 诱导效应同时存在,同时影响着分子的电子云分 布和化学性质。(如烯烃的顺马加成) (3)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对分子影响的相对 强度是: π,π - 共轭> p,π - 共轭> σ,π- 超共轭>
√
√
8
2、共轭效应
(1) 涵义:共轭体系中电子的离域作用,往往引 起内能降低,分子更稳定,键长平均化。
(2) 分类
-共轭:由π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 称为π,π - 共轭。
例: CH2=CH-CH=CH2 CH2=CH-CH=O 结构特征: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接。
先决条件: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在同一平面内,且 其 p 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
21
共振极限式越接近等价,共振杂化体越稳定
22
2. 书写共振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各极限结构式中原子在空间的位置应当相同或接 近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电子的排布不同 (2) 所有的极限结构式中,配对的或未配对的电子数 目应当是一样的 (3) 等同的极限结构式贡献相等 (4) 极限结构式中,如所有属于周期表第一和第二周 期的原子都满足惰性气体电子构型,其贡献较未满 足的大
答 案
H
COOCH3 COOCH3 H
+
H H COOCH3 COOCH3
主要产物
41
实 例
CH3 CH3CH=CHCH2CCH3 + NaCN Br
考核重点:三级卤代烃遇碱以消除为主;优先生成 共轭体系
答 案
CH3 CH3CH=CHCH2CCH3 + NaCN Br CH3CH=CHCH=C(CH3)2
Chap.7 炔烃和二烯烃 (Ⅱ)
1
本周教学重点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2、共轭体系的分类、共轭效应、超共 轭效应及其应用 3、共振式的意义、书写及其应用 4、共轭二烯烃的重要性质;速度控制和 平衡控制
2
讨 论
1、若下列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发生SN1反应,请按照 活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A CH3CH2CH2Cl B CH3CH=CHCl
σ, p - 超共轭
19
7.6
共振
(resonance)
1. 意义:某些化合物无法用单一的式子精确地表 示其结构,故用共振式表示
O CH3 C O CH3 C O O
O CH3 C O
-
+ [CH2=CH-CH2
+ CH2-CH=CH2 ]
δ+ δ+ CH2—CH—CH2
20
共振杂化体与共振极限式的关系
7
思
√
考
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存在共轭作用?
CH3CH=CH-CH=CH2 CH2=CHCH2CH=CH2 (CH3)2C=CHCH2Cl
√
CH2=CHCOCH3
+ CH2=CHCH2
√ √
OH
√ √
Cl
√ √ √
COOH
CH2=CH-COOC2H5
CH2=CH-CN
CH2=CHCH2
.
CH2=CHCH2
1,2-加成和 1,4-加成反应进程中的位能曲线图
1,4 -加成产物的稳定性大于1,2 -加成产物, 不易逆转
28
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
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 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应快速的特点 来控制产物比例的即为速度控制(动力学控制)。速 度控制往往是通过缩短反应时间或降低反应温度来达 到目的。
Br2 BrCH2CHBrCH=CH2 + CHCl3 BrCH2CH=CHCH2Br
-80OC
• CH2=CH-CH=CH2 + HCl
CH3CHClCH=CH2 +
CH3CH=CHCH2Cl
26
解
C 4C H2 =C H 2C H=1 H2 3
δ
+
释
+
4
δ
δ
+
δ
+ H
+
C H2
3
C H 2C H 1 H3 C ① 按① C H2 =C H C H C H3 Br
42
实 例
CH3 CH 3-C-CH2Cl CH3
Ag+/H 2O
考核重点: SN1和SN2的反应机理;Ag+的作用 ; 邻基参与 答 案
CH3 CH3-C-CH2Cl CH3
Ag+/H2O
CH3 CH3-C-CH2CH3 OH
烯丙基正离子
11
(3) 传递特点:
CH2 CH CH
O
共轭体系中π电子是离域的,流动性更大, 当体系一端受到试剂进攻或极化时,会出现正负 电荷中心交替出现,即交替极化现象。 共轭效应沿着共轭链交替传递,不因链长而减弱 (交替、远程传递)
12
(4) 相对强度 (1) p-π 共轭:
+ (CH3)2C=CHCH2OH
(CH3)2C=CHCH2Cl
H2 O Na 2CO3
(CH3)2CCH=CH2 OH 85%
+ (CH3)2C=CHCH2OH
15%
2、为什么烯丙型卤代烃和苄基型卤代烃既容 易发生SN1反应又容易发生SN2反应? 3、以烯烃和芳烃为原料怎样得到烯丙型卤代 烃和苄基型卤代烃? 15
内型产物为主
37
• 内型加成产物:双烯体中的C(2)—C(3)键和亲双
烯体中与烯键(或炔键)共轭的不饱和基团处于
连接平面同侧时的生成物。两者处于异侧时的生
成物则为外型产物。
OH H
外-二环[2.2.2]-5-辛烯-2-醇
Cl HH Cl
外-2,内-3-二氯[2.2.1]庚烷
38
6.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成产物在较高的温度 下加热又可恢复原来的反应物,可用来提纯、 鉴别共轭二烯烃
23
(5) 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极限结构式贡献较大
(6) 电负性原则:若极限式带负电荷,则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较强原子上的极限结构比负电 荷处在电负性较弱原子上的极限结构稳定; 若极限式带正电荷,则正电荷处在电负性较 弱原子上的极限结构比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 强原子上的极限结构稳定。
思考:P.154 7.6, 7.7
3. 超共轭作用
(1)σ,π- 超共轭体系
可解释烯烃的相对稳 定性顺序:与双键
H C H C
C H H
H
碳相连的C-H键越
多其超共轭效应越 明显。
16
(2)σ, p - 超共轭体系
超共轭效应一般是推电子的 顺序:-CH3 > -CH2R > -CHR2
解释: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30 > 20 > 10 > +CH3 ( or .CH3 )
该反应极易进行并且反应速度快,应用范围 极广泛,是合成六元环状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Diels – Alder 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30
反应机理:
这是一个协同反应,反应时,双烯体和亲双烯
体彼此靠近,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环状过渡态,
然后逐渐转化为产物分子:
31
带有吸电子取代基的亲双烯体和带有给电子取 代基的双烯体对反应有利。
富电子时,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共 轭效应(+C)。 ..
Y C C
.. .. .. .. 强度顺序:同族:-F > -Cl > -Br > -I .. .. .. 同周期:-NR2 > -OR > -F
缺电子时,π电子云向P轨道转移,呈吸电子共 轭效应(- C)。其相对强度视体系结构而定。
② 按② C H2 Br C H=C H C H3
Br
1,4 – 加成产物 产物更稳定
1,2 – 加成产物 活化能更低
27
1,2-与1,4-加成产物比例:
E1
E1' E
E2
1,4-加成
1, 2-加成
E2'
CH 2
1,2-加成产物 H
CH
CH
CH 2 Br
1,4-加成产物
1,2-加成反应进程
1,4-加成反应进程
常用的亲双烯体有:
32
下列基团也能作为亲双烯体发生反应:
常用的双烯体有:
33
反应特点
1. 共轭二烯烃以s-顺式构象参加反应,若两个双 键固定为s-反式构象,则不易发生狄—阿反应。 2. 该反应为顺式加成,反应物原来的构型关系仍 保留在环加成产物中。例如:
34
3. 带有给电子取代基的二烯烃和带有吸电子基的亲 二烯体对反应有利
请解释以上事实。
5
价键理论
分子中:C为sp2 杂化,四个碳原子各余下一个p 轨道,若分子中所有C、H共面,这4个p轨道都垂直 于此平面,互相平行,则互相重叠,重叠程度大, 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
6
三、 共轭作用:
1、共轭体系的涵义: 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上相邻且共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 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相互交盖连在一起, 从而形成离域键(大π键)的体系称为 共轭体系。
累积二烯烃:CH2=C=CH2 共轭二烯烃: CH2=CH-CH=CH2
4
二、共轭二烯的结构
1、1,3-丁二烯键角120度,是一个平面型分子。
0.154 nm C H3 C H3 C H2 CH 0.1373 nm CH C H2 0.134 nm C H2 C H2
0.1483 nm
2、从氢化热数据得出结论: 1,3-戊二烯比1,4戊二烯稳定(P.145, 图7.1)
24
3. 共振式的应用 比较稳定性 预测反应的进行(有几种可能的产物)
如:
25
7.7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1. 亲电加成(卤素和卤化氢): 1,2-加成和1,4加成(共轭加成)
•CH2=CHCH2CH=CH2 Br2
Br2
CH2BrCHBrCH2CH=CH2
CH2BrCHBrCH2CHBrCH2Br
• CH2=CH-CH=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