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康复与康复医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健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预防保健工作重点前移
预防保健工作重点前移是当前公民健康的重中之重。

健康是人的基本素质,健康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亚健康状态”即被称为2 1世纪人类头号大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状态的人仅占5%,处于疾病状态占20%,剩余75%均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真正正确树立健康观,使健康、亚健康群体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体检意识,控制疾病,进一步加强自我保健、医学康复的能力,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早康复。

影响亚健康因素
1.社会因素: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裂,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多变l生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精神紧张,处于责任、压力环境下,导致心理失衡,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亚健康甚至疾病。

2.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饮食习惯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造成超体重、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高血压;传统饮食习惯造成低蛋白、高热量饮食,造成摄人过多、营养不足;食用加工食品的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禽成熟期短造成人体营养失衡。

3.不健康生活方式:嗜酒、嗜烟、熬夜,缺乏锻炼,三餐不规律、不科学节食、偏食,长年单一工作姿式,过度劳累及滥用保健品等不良生活方式。

4.环境污染:工业发展、人口车辆增多、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化工毒物、磁场、微波等物理因素污染。

此外,不良情绪,人体生物周期低潮,自然衰老及疾病恢复期,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等身心疾病均可引起亚健康状态。

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回顾
保健康复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公元前,我国和古罗马就有现在体育保健的个别内容,如按摩和运动损伤的治疗。

但作为一个较完整的、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还是在2O世纪3O年代才正式建立起来。

我国的体育保健学科起步较晚,在5O年代才逐渐开展起来,1955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暂行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设置了《医学监督》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目前体育保健学科发展的雏形,它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 963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草案)》中将《医学监督》更名为《运动保健》。

体育学院在1980年国家体委印发的《体育学院体育系教学计划中把该门学科定名为《运动医学》。

1986年国家教委体育司印发了《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点院校改革方案》将《运动保健》课程更名为《体育保健学》。

在我国,由于传统医学的不断充实,使得体育保健学科具有了中国特色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医疗体育、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结穴治疗、中医养生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能与现代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
得体育保健学成为绽放在体育科学领域的一朵奇葩。

中国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物质基础:
①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促进其身体生长发育;
②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③防治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④使社会健康发展,使人民能够同时享受富裕和健康。

该专业设置与发展的社会功效主要表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农村)推广健康保健事业,增强人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对民众进行体育运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使之了解体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人们从事符合其生理规律的体育运动的意识。

在发展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同时,应该认识到该专业与医学康复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医学康复专业是医学与健康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它主要研究医学、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是一门以医学为主的边缘学科专业。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卫生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个专业分科,也属于体育科学专业。

医学康复专业毕业生主要研究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以帮助民众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健康水平为己任。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主要对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技比赛等体育运动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以及对运动性病症进行预防和处理等。

1987年国家教委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在体育本科专业中试办“体育保健康复专业”。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已在一些体育院、系中得到发展,已有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专门人才走上了工作岗位,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事业之中。

保健康复专业的现状
1、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得才兼备的具有人体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通过学习,应能胜任中学生理卫生课、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能当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健身、健美、康复、娱乐机构和星级宾馆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能在医院、疗养院、福利院、厂矿企业、体育运动队以及有关科研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

2、保健康复的培养规格
(1)较系统地掌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
实际工作能力。

(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基本的科研能力。

(3)了解体育保健康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4)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体态仪表端庄。

3、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

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并早已得到了国家教委的批准而成为正式专业。

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

但自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

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似乎不合常理。

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

由于毕业分配体制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很难获得处方权。

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

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

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

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

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应受到部门和行业的限制。

社会是在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转变观念,完善体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才能健康发展。

专业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重失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目前,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教学偏多,与国际上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我们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偏高。

美国、澳大利亚等有关培养康复体疗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比例约为1.6:1,而我们专业的比例约为2.6:1。

世界理学治疗师联盟教学总时数为2 76O 学时,实习为1 500学时,占54.3 。

康复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对病人进行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必须重点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不必过分强调对疾病的诊断。

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应向培养医师的方向靠拢,否则将失去体育康复的优势。

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应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

只有具备一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对以后实际工作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据调查,88%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大部分教师则认为,应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突出重点,突出与康复运动有关的内容,突出体育术课的优势,增加实践课和见习的机会。

用人单位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学生实习单位的同行专家也认为,我们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较高,但知识面较为狭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因而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尽可能精简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基本技能圳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保健康复专业的前景
保健康复专业的设立顺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业余生活日趋丰富,对健康的关注也日益迫切。

通过健身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求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但是新世纪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面临的挑战
1.1 知识经济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定位要求,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本身的种种深刻变化必定会引起与之息息相关的教育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知识概念的扩大,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以及知识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知识的主客观的统一等等,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只知博闻强记的知识“仓储”型人才,更需要的是懂得如何摄取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创新人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体育健康和康复工作的应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为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下转变:从偏重知识“仓储”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人才转变;从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向“基础厚、口径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单纯知识积累,机械应用型人才向善于思考的创新人才培养转变.
信息化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19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浪潮便以势不可挡之趋势冲击着当今世界,信息已同物质和能源一起,构成维系当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它不可避免地融入教育,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育活动局限于学校狭小的场所,实施的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单一封闭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日益激增与更新的信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无法解决知识量、信息量扩展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的矛盾,以及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与教科书相对稳定性的矛盾.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教
育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宽广、活泼、开放的教育空间是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规格及评价,标准的国际化在提供依据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使得全球化成为可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面向未来,更要面向世界,了解各国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评价标准及其发展方向;并与国际接轨,寻求现实与未来之间、本国与国外之间的差距,并在这种差距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人才就业市场.
我国康复医学现状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是由医学与残疾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交叉性学科,它是医学科学的新领域。

作为临床科室之一,康复医学科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team approach), 利用各种综合性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为中风患者设定的治疗小组,由康复医师主持,有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义肢矫形师或康复工程人员、心理治疗师等参加,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且定期评定患者情况,必要时还请等相关科室人员参加。

康复医学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因疾病或损伤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脑卒中后导致偏瘫、脊髓损伤后导致截瘫、脑瘫患儿等等。

康复医学的医疗目的,不是针对疾病的“治愈”,而是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

当患者出现功能障碍时,应用各种康复医疗手段来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增加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门新的医学专业,康复医学与传统的治疗医学关系密切,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

康复医学观包括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并列而成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分支之一,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是外伤或疾病后遗留障碍、自理生活和就业能力减弱或丧失以致独立生活有困难的各种疾病患
者,亦即残疾者。

康复医学的目的是在可能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这些患者的功能,从而恢复他们自理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当今医学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中,经历各种伤病的急性阶段后存活下来而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和残疾;功能障碍和残疾的比例高达50%的老年人口更是有增无减,面对这样的有功能障碍和残疾的患者,以恢复功能为目标的康复医学,势必受到社会的重视。

不仅如此剧烈的体育竞赛,不减的工伤车祸;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的人为恶性伤害和战争,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残疾者。

面对这些患者只有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才能使他们恢复功能、自理生活、甚至重返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至于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才有可能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科学和经济越发达。

精神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康复医学也越发达,这几乎已成为必然的规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和我国传统康复医学结合,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口I。

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建立起一批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医学门诊、康复医学科,向残疾者、慢性病者和老年病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之后卫生部制定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促进了康复医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康复护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康复医学与康复护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97年中国康复护理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康复护理事业的重视.随着中国康复医学会及各省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在学会的积极努力下;在康复医学界领导、专家对康复护理学的重视、关怀、支持下,康复护理在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康复护理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康复护理理论体系的建立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国内之所以有了迅速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理论体系的建立。

1992年卓大宏教授主编的《中国康复大全》中相关康复护理的篇章就阐述了康复护理的定义、目的、对象、程序、技术、心理康复护理等内容,为康复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定位。

1999年燕铁斌教授在主编《实用瘫痪康复》一书中提出了康复护理内容。

2000年谢德利主编的《现代康复护理》进一步阐述了康复与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护理理论与实践。

蔡文智主编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技术》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做了详尽的介绍,是l临床专科康复护理参考书。

2001年李树贞、赵曦光主编的《康复护理学》是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委托中国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承办撰写的,全书共分五篇33章.系统论著了康复护理理论和康复护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发展前景及疾病康复知识和技能。

是目前康复护理理论体系较全面的康复护理专业工具书。

2002年姜贵云似主编的《康复护理》是部分大专院校康复护理课程教课书。

康复护理临床研究的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康复l临床实践,我国的康复护理工作在许多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提高了康
复护理质量,也开展了康复护理的l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护理学会及各省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康复护理学术交流会、专家专题讲座等总结、交流、探索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促进病伤残者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近年来我国的康复护理l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最近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据不完全统计2000—20o4年5年来在中华、中国、临床、实用、解放军、康复医学等系列医学杂志上发表康复护理文章计1246篇。

内容有:康复护理理论探讨占5.6%,康复护理管理占8-4%,康复护理健康教育5%,老年慢性病的康复护理占21%,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占6%,骨和骨关节疾患的康复护理占8.5%.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41%,其他疾病的康复护理占3.5%。

从临床研究论文内容来分析,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论文最多,占41%,这与脑血管意外疾患康复介入早、疗效好有关。

康复学会最近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报道最多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包括CVA、TBI、脊髓损伤、脑瘫等,占60.6 左右,骨科康复占20 左右,其他只有18.7 。

这既反映了学术会议议题比较集中,也反映了在上述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康复医学实际上是以神经系统康复为主。

虽然近年骨科学的进展很快,骨科康复在我国的进展也很大,但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很难说是骨科康复还是神经科康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杂志报道的基础研究甚多,而学术会议讨论的极少。

因为杂志更愿发表基础研究的论文,而参加会议的多数临床医生不搞基础研究。

康复治疗的手段
从杂志发表的论文看,我国康复治疗的手段用得最多的是物理治疗(49.1 ),包括牵引、针灸、推拿和器械治疗。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选的4种杂志之一就是理疗杂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的现状仍然是以理疗为主。

其次的治疗手段就是假肢与矫形器,而包括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在内的运动治疗不到10 ,说明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很不充分。

药物治疗不到10 是正确的,康复医学实际上使用的药物比重应当更多。

物理医学与康复研究的基金来源和基金使用情况
基金来源值得注意的是,注明基金来源的论文数目逐年增加,1997-2001年分别为43、36、51、74和75篇,其中40 的项目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60 来自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主要支持应用研究)。

我们不知道每项基金的金额,因此不知道基金的总数。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大约每项15万元,重大项目另当别论。

省、部级的项目一般是3万元左右,各地有所不同。

研究基金使用情况4种杂志反映的基金使用情况按照疾病分类是:中风与颅脑损伤(15.9 )、脊柱与脊髓损伤(3.9 )、神经肌肉疾病(3.4 )、骨关节(5.2 )、呼吸与循环系统(5.2 )、吞咽与语言障碍(1.7 )、心理与脑功能(7.3 )、社区康复(0.4 )、一般康复(15.1 )、正常人与动物的理疗课题研究 (41.9 ),缺乏脑瘫、儿童、聋哑盲研究基金的数据。

从研究手段来看,32.3 是临床观察和社会调查,18.6 是肌电图和生物力学(假肢矫形器和运动控制),两项加在一起是50.9 o//,基本上为临床研究;9.9 是放射学和病理学研究,39.2 是细胞生物学、神经递质、酶和基因等基础研究。

我国康复医学研究的成果
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国外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也采用同样的标准。

但是我国更加重视获得基金的数额和成果奖励的等级。

一般而言,得到的基金数额大容易做出好的成果。

不过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国康复医学研究获得的奖励情况无权威的统计资料。

第三军医大学的P300研究取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其他得三等奖的甚多,但二等奖的很少见诸消息报道。

康复医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康复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①得到基金不出成果;②弄虚作假现象较为普遍;③设计不科学,结果不可信;④存在一些没有创造、没有出路的研究,比如研究古老的理疗因子,只有论文,不解决问题;⑤成果被他人据有。

日本康复事业现状
日本康复事业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卫生事业以及康复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其康复现状。

关于康复行政管理机构
日本各级政府都有专门机构从事残疾人的医疗、福利、职业康复等管理工作。

在中央层面是厚生卫生劳动福利省,其职能组合了我国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民政部的部分职能。

地方都道府县层面也肓类似机构,其中县政府残疾人课(科)负责残疾人手册的审核发放工作(获得残疾人手册才能享受残疾人相关权益,类似我国的残疾人证)。

另外,在县以及部分“政令指定城市”(日本行政区划中县的级别高于市,部分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被称为“政令指定城市,类似于我国的计划单列市)设有残疾人综合福利中心,给残疾人提供信息咨询、开展辅助器具配备的审查等工作,属于行政管理部门。

关于康复专业技术队伍
日本康复队伍采取的是团队工作的方式。

其中,康复医师在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也组建了专门的康复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康复专门医和认定医两种,前者要求具备较高的资格。

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享受公务员待遇,很多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有志于从事康复工作。

如国立康复中心的学院每年仅招收30人,却有600名左右的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报考。

日本康复事业的主要特点
健全的法律制度为康复事业提供了坚强保证
日本康复的有关法律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872年。

二战以来得到逐步完善.多选217部。

这些法律可以分成3个部分。

一是宪法中的有关规定,这是最为基本的法律,也是根本大法。

二是被称为“福利六法”的基本法律,包括残疾人基本法、身体残疾人福利法、智力残疾人福利法、精神残疾人福利法、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