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发展社会学界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1、对围绕着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系列问 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如社会分化与整 合、工业化、民主化、世俗化、理性化、 城市化、知识化等; 2、对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社会发展的两种类型(模式)
(一)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 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与迟发外生型(后 发外生型)两大理想类型的划分依据: 前者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它本身基础上长时 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发的演进过程。 如英、法等西欧国家和美国 后者是在先发国家的“诱导”下或者是外来的 力量中断了它们自身原有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从而被动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如德、俄、日、拉美、东亚“四小龙”等国家 和地区


讨论:
可持续发展可从哪些方面着手?

讨论



1、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距离是在不 断扩大,还是在逐渐缩小? 2、后发国家应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现 代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3、后发展国家如何正确对待后发展效应?




中国,请停下你飞奔 的脚步,等一等你的 人民,等一等你的灵 魂,等一等你的道德 ,等一等你的良知! 不要让列车脱轨,不 要让桥梁坍塌,不要 让道路成陷阱,不要 让房屋成危楼。慢点 走,让每一个生命都 有自由和尊严,每一 个人都不被”时代”抛 下,每一个人都顺利 平安地抵达终点!



发展和现代化的关系: (1)联系:发展即现代化的过程 (2)区别:发展=现代化+现代社会继续完善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


(三)发展社会学
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 狭义: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 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 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 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广义:是从全球背景上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 个个民族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一个 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复 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现代化是静态的,即指“现代性”,涵盖现 代社会的一切特征。 第二,现代化是动态的,即“化”的现代性,指从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



(二)社会发展观 3、主要弊端
(1)初步提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未 给人的地位以充分的论述; (2)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 未给予完全充分的重视。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1、含义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 最高目标,认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是 发展的手段或条件。
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




从其内在特征看: 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落后走 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社 会过程 从其外显范围看: 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 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 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 发展的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
(二)社会(综合)发展观 1、含义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认为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 它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 系,强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增长、 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 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综合。


(二)社会发展观 2、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 (2)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 的“; (3)明确提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问题。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2、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目 标,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人的 全面发展; (2)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3、主要弊端 (1)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容易助长人类 中心主义的扩展; (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所关注的人,基 本上是“代内人”,而未涉及或未考虑到 “代际人”。
发展社会学
推荐阅读书目



1、张琢、马福云 :《发展社会学》(增订版),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年版。 3、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安德鲁· 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6、塞缪尔· 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 讨》,罗荣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wk.baidu.com
“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 “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


(二)现代化
现代化的界定
把现代化看作是工业化、世俗化、城市化 把现代化看作是西方化 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变革过程 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的改变过程 把现代化理解为一切现在


(四)可持续(协调)发展观 1、含义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 认同。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 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它 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即从追求 物质生活富足到追求物质和精神双充实,进而追 求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难以选择
十大落后发展优势
可借鉴先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
先进文化输入引起的社会机体的功能紊乱难以调理 有先进文化的输入,可缩短文化更新的过程 ,并形成文化杂交的优势 日益严重的急性病难以克服 传统重负难以摆脱 打破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迷梦,才能奋起直 追 为克服传统重负提供了日益强有力的冲击力 量



2、负面效应(迟发展劣势) 第一,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 第二,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 第三,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双重发展效应;(2)同步发展效应;(3) 高速效应;(4)超前效应。 经济破坏、生存环境恶化、传统社区解体、人际 关系淡化等。

十大发展难题
第一章 发展社会学界说

一、发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一)发展
发展是经济增长(刘易斯) 发展是全面进步(熊比特) 发展是人类有目的的行动(胡格韦尔特) 发展是人的发展(纪芬蒙) 发展是可持续性的过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发展就是现代化(缪尔达尔) 发展:既指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低级状态向高级 状态的变迁,又指向某种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




1、正面效应(迟发展优势) 第一,发展动力容易形成; 第二,发展资源可以采借; 第三,发展道路可以选择。 赫尔曼· 康恩:十种力量
(1)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获得;(2)劳动力的 输出;(3)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4)旅游事 业;(5)技术转让;(6)具备有用的榜样、体 制和个人;(7)输入“污染”和“卑下”的劳 动;(8)进口货物的替代;(9)很正常的外部 稳定的存在;(10)外国的援助。





(四)可持续发展观 2、主要论点
(1)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 (2)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 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 “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发展

发展社会学促使我们正视发展中的社会学 问题,如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 谁而发展?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外,有没 有另类的发展轨道?


社会发展的特征 1、渐进性 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 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2、整体性 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 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 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四)可持续发展观 3、理论特征
(1)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的 关系问题; (2)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最基本要点
(1)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 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 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 会相平等。

后发正负效应的影响取决于: 第一,政府的调控能力; 第二,后发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三,后发国家的人力资源情况。


(四)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特殊难题






1、错位现象 (1)由传统因素瓦解和现代因素生成的异步性造成的错位。 (2)突然提出的新任务与正在形成的国家能力之间的错位。 (3)“示范效应”与不正常的超前现象。 2、失衡现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3、畸变现象:过度城市化 4、两难困境 (1)经济两难:消灭贫穷与增强国力(消费与积累)的矛盾。 (2)政治两难:强化中央集权与政府的能力、稳定政治秩序 与扩大地方和公民自治组织的自主权、大众参与、政治民主之 间的矛盾。 (3)文化两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4)社会两难: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社会的规范与失范、社 会资源的分配与再调整等。
四、发展观的演变


(一)经济发展观 1、含义 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 长了,社会才能进步;并且只要经济增长 了,社会就一定会进步。


(一)经济发展观 2、主要内容 (1)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 (2)把财富、财富的增长乃至财富的增长 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 (3)割断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的联系,不 关心价值追求的合理与否,直接把功利当 作惟一的价值标准。
落后心理难以清除
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改变 消费膨胀难以抑制
在奋进中有利于克服落后消极的心态
有利于加强有不平衡到平衡的经济增长 可以把急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欲望转化为 发展生产的动力
人才外流难以控制
政治上难以安定 旧世界经济秩序的马太效应难以克服
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教育设施和提供的人力 物力培养人才
有利于加速社会的革新和社会进步 社会对立面转化是比马太效应耿强有力的普 遍规律




(二)两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特点对比
类型 层面 早发内生型 迟发外生型
发展条件
发展动力 发展进程 发展手段
优越性
内源性 自然性、渐进性 创新
劣质性
外缘性 人为性、突发 性(跳跃性) 采借创新

(三)迟(后)发展效应
迟(后)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起步较晚 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 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 发展具有不同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 与劣势,这就是迟(后)发展效应。


(一)经济发展观 3、主要弊端
(1)造成了经济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负面影响; (2)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加剧 了二者的紧张关系; (3)排除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造成了经济和文 化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4)造成了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倾 斜; (5)造成了资源的破化、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失去 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