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延伸:
1、搜集周恩来的事迹
2、读熟课文,生词圈出来读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
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振兴中华、铿锵有力
(指名学生领读或开火车熟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写的这件事中包括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三个小故事来。
(学生概括,师相机板书)
四、重点探究:
1、在文中划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再和同桌互相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2、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五、反馈交流:
(一)反馈中华不振:
指名交流,并追问怎么看出“中华不振”。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B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老师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
⑤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你的脑子里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7、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指名回答。
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
(二)指导朗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三)第二问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六、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七、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八、巩固练习:
拼一拼,连一连。
拼一拼,写一写。
三、想一想,写一写,找出与这些词意思相近的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感受——立志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
成功做法:
整篇课文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
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不振,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
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
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不足及改进之处: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请学生起来概括“文章写了哪三件事情”,这个过程耗时太长,直接导致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能完成。
“概括大意”是小学中、高年段乃至中学的知识点,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我给了一定的语言提示,但是学生还是不太明确,表现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
如果我能够先列举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模仿,逐步明确这个要点。
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难点的分解。
2、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生成,没有能够即使地把握。
例如,学生读错了“训斥一通”的“通”字,没有及时地纠正。
当分角色朗读时,有学生读完周恩来的话还在反复地问“为什么”,这就可以顺势讲到周恩来的疑惑不解。
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体会,接下来的朗读评价事实上就可以省去了。
语文教学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