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E in China

Undergraduate:

Student ID:

Assistant Supervisor :

Maj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ity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0

中文摘要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在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必然趋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成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把国际化经营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保持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国际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诸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因对于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导致经营失败。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开展国际化经营。本章在分析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若干国家的时间经验,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义、条件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和微观策略。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创造就业机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策略,问题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Chines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SMEs are provided beneficial environment for going outside to carry out cooperation in a wider area and heightened level. The trend for SMEs going global to atte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ized 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mpany to grow and develop.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and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not only the large enterprises,but also a growing number of SMEs to internationalized for improving their competitive power and keeping the development.However,many international SMEs faile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changeability of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the Small Business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the experiences of some country,and the meaning,term and con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the author brings up the intertionalization management’s strategy and tactic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SMEs), Internationalization, Tactics, Problem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1 绪论 (1)

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2)

2.1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2)

2.1.1中小企业概念 (2)

2.2.2国际化经营概念 (2)

2.2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3)

2.2.1经济全球化 (3)

2.2.2 WTO市场 (3)

2.3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4)

2.3.1产权的优势 (4)

2.3.2抗风险能力低 (4)

2.3.3整体缺乏竞争力 (4)

2.3.4经营灵活,形式多样 (4)

2.3.5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 (4)

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的SWOT分析 (5)

3.1优势分析(Strengths) (5)

3.2劣势分析(Weaknesses) (5)

3.3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6)

3.4外部威胁(Threats) (6)

4 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 (8)

4.1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8)

4.2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8)

4.3进行外贸体制改革 (8)

4.4进行治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8)

4.5走专业化道路 (9)

4.6转移目标市场 (9)

5 案例剖析:美日中小型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10)

5.1美日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 (10)

5.1.1美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10)

5.2.2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10)

5.2对我国的启示 (11)

5.2.1政府建立支持的体系 (11)

5.2.2中介组织服务 (12)

6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绪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主体,不仅在创造就业和吸纳科技成果方面如此而且在国际合作方面潜力巨大。我国加入WT0,既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悻,又使中小企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中小企业如何直面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襻程,趋利避害,通过开展跨国经营促进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截至2000年底,经我国政府批准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有6600多家,中方投资约70亿美元。按企业数计算,其中约90%的海外投资项目是由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的,而且境外投资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居多中小企业在亚、非、

1 绪论

拉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投资项目居多,其中以平业生产加工项目为主,其次是服务行业,包括餐饮、旅游和咨询服务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中小企业在商业零售业的投资增加,贸易和商业零售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淖外的新兴投资热点,例如,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主的我国中小企业在巴西、南非即前苏东地区投资建立的中国商品市场或中国城。诚然,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合作往往受资金规模的限制,造成许多不良后果: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查欠缺;没有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对海外合作伙伴的资信掌握不够;国内投资方对海外项目的后期管理不够重视;本企业国化人才短缺但又无力聘请外部人才等。这一切都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的失贝筻埋下祸根。此外,即便是那些初步取得成功的中小型海外项目,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往往也无力扩展业务,错失良机。

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2.1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2.1.1中小企业概念

在中国,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在社会认同和制定扶持政策的实践中,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通常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本书中的中小企业是按照广义的概念理解的,即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应该指出,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统计的情况看,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标准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实际的人数规模相对偏高,但是,资产、资本和营业额规模相对偏低,这反映了中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国情。

2.1.2 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而什么又是国际化经营呢?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则称为国际化经营。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

2.2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2.2.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利用新资源,开拓新市场,以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获取新的科技、技术、市场及金融服务的机会,因此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外向型”发展的前景。同时它们又不得不面对来自低价格进口产品以及设立在当地的国外公司的竞争。贸易壁垒的不断消除,国内市场也逐渐溶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此时我国企业就不得不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价格、质量来提供产品或服务。

2.2.2 WTO市场

在中国入世后,已经不能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分离开。无论是否愿意,全球的产品和品牌都在我们家门口了,就是不走出去也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为保持现有市场和把握未来的生存契机,中国的中小企业应学会在家门口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和强大的"洋品牌"对手竞争,否则有可能连本土的市场也保不住。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走国际化的道路已经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进行国际竞争、发展国际化经营、抢滩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共识。这是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潮,并在这个没有硝烟的大经贸战场上求生存、求壮大、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全世界很多企业都进行着国际化经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如何生产与发展、怎样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其实,尽管在某些国际化经营的投资领域需要巨额资金,但并非是所有的国际化经营都需要巨额资本。国际化经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投资、设备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补偿贸易等都是可以不需要巨额资金的国际化经营形式。当然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外资进行合资合作,由竞争走向竞合。

2.3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2.3.1产权的优势

中小企业中的主体--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2.3.2抗风险能力低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市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奉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捧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带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2.3.3整体缺乏竞争力

要进行国际化经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企业需要有强大的竞争力。从辈体说,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印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饔力不强,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肆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力不强。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珲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辞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取得苜一些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

2.3.4经营灵活,形式多样。

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都较少,建设和投产的难度不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俳,迅速为社会需求生产急需的产品。

2.3.5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

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国际化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耸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能照搬原有的国内经营模式,其国际化经营策略的选取,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能力,也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Strengths)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

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治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如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和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2劣势分析(Weaknesses)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人才的缺乏。我国中小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宏观对外政策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使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中多了一些环节,产品的价格等优势受到影响,打击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此外,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项目审批程序、融资条件等方面,现行的宏观政策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加入WTO后碰到一些不利条件。一是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全面实施,由于我

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使得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以前一些对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三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遭碰到新的问题。虽然知识经济可以使中小企业小而强,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反而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获得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这使得它们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非常不利。

3.3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同时我们更应看到,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新机遇。一则宏观政策环境逐渐趋好。我国已经加入WTO,客观上要求我们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体系,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现有政策中那些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条款和规定,从根本上说也是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因此,这些法规会很快被清理和修正(入世协议签订后,我国已经陆续公布了一些被废止的法规),中小企业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平等待遇在实践中会逐渐得到落实,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歧视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二来,中小企业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和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越来越重要。而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受自身实力的制约,在获取信息与占有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一状况,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地获取市场交易机会,更方便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发展的空间会得到极大拓展。

3.4外部威胁(Threats)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

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4 我国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

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的SWOT分析后,看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拥有的机遇和优势。而其中提出的劣势和外部威胁,将在接下来进行对策研究。

4.1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4.2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

4.3进行外贸体制改革

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外贸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它已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扩大中小企业的外贸自主权,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加强治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此外,还应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案的通过无疑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4.4 进行治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治

理制度,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难的境界。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进行治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治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治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

4.5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

虽然中小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但它们仍可通过生产精、尖、特、优产品,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原理,由于存在着异质市场,消费者和用户在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性,中小企业就可以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非凡性出发,避开大企业关注的市场,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

4.6 转移目标市场

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本、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市场,过分依靠于这几个市场的经营形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并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也受发达国家的市场排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要仅仅依靠于发达国家市场,还要开拓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市场,相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也比较适合这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

5案例剖析:美日中小型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5.1美日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

5.1.1 美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美国中小企业有2500多万家,占公司总数的99%,吸收了美国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美国96%的出口商是中小企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最近,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复苏中起拉动作用的60%是中小企业。

美国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设立扶持中小企业的官方机构,包括隶属于国会的中小企业委员会、隶属于白宫的总统中小企业会议,以及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局。白宫中小企业会议则是根据总统的要求而设立的。美国中小企业的法律比较健全。法律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美国在不同阶段出台相应的法律,目的在于保障自由竞争,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美国有关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主要有:中小企业法、反托拉斯法、中小企业投资法、管制制度缓和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法、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消除限制法、公正平等法、扩大中小企业商品出口法,以及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等。这一系列法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政府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资金短缺几乎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般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由于自有资本金少、信用度不高、经营风险较大,很难获得贷款。即使有些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也要比大企业付出2-5个百分点的利息。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有:贷款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美国进出口银行和纳斯达克等的合作构成了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与全美7000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提供融资、技术和管理的支持,目前它已拥有一般商业贷款、担保和贷款超过45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本和有价证券。

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其他服务。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组织了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以退休专家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科技咨询人员来负责咨询与培训工作。

5.1.2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日本素有“企业王国”之称,而它的中小企业则堪称其“企业王国”之根本。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跃居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其中小企业以顽强的市场渗

透力和灵活的经济策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增长快的特点,不仅是大企业生产的得力助手,也是技术开发、出口创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日本是中小企业比重很高的国家,被称为“中小企业之国”。中小企业对日本能在较短期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日本共有民营企业6494341家,其中中小企业为6448123家,占99.3%;从吸收的劳动规模上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占80.6%。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55.5%。

为了促进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日本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首先是资金方面,政府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是由5家属于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低息贷款;二是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成立专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的机构;三是政府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其次为促进日本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进行海外经营,促进企业、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日本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化支援机构,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日本一直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从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稳定所起的作用。日本在工业化伊始就关注中小企业,并加以扶持。由于日本对中小企业市场管理体制的问题关注得比较早,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不但没有阻碍其经济发展,反而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对日本能在较短期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政府是发挥中小企业作用最成功的国家,其成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2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在美日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不难看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国家政府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如美国设立的官方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还有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提供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美日两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完备,更效率,使之更系统地执行政府政策的战略。结合我国国情,从中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5.2.1 政府建立支持的体系

我国应努力建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等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中央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加大信息、市场拓展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简化使用手续,适应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直接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促进、协调和服务上来。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结

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外经贸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

我国完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体系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国际市场信息;二是金融支持,为中小企业出口、对外投资提供信用风险担保和信贷担保,方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三是优化贸易环境,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为中小企业的设立、发展及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四是加强国际市场拓展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扩大国际营销渠道;五是鼓励外向型企业创业,提供外贸业务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5.2.2 中介组织服务

首先,我国应健全中介组织服务网络,包括各专业分会和地方分会的建设。应在地方商会和协会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商会和协会。全国性的商会或协会主要负责协调、沟通和业务指导等工作;地方商会由于身处第一线、与企业联系紧密,应主要承担为企业服务的各项职能。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地方和城市商会,借鉴和推广一些地方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城市商会直接面向企业的作用。

其次,要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中介组织的领导层应该由企业代表组成,以维护企业的利益。政府可以对中介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干涉或损害中介组织利益。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如贸易促进或投资促进)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委托给中介组织,政府在给予中介组织一定资助的同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再次,通过市场机制,提高中介组织的活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中介组织的服务不能形成垄断,要按产品、行业等建立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专项资金、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

但是,由于体制不顺、审批严格、手续繁杂,以至于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这些政策优惠,很多支持资金使用率偏低,政策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做法,改进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尽量将事前审批变为事后检查。简化各种审批程序,使企业能够便利地使用支持资金或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中介组织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以降低风险。对于浪费国家支持资金和违反政策的企业,给予一定处罚。

6 结论

在21世纪,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剧烈搴化,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中国加入WT0等因素将为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法律上为中国商品和企业进入WTO的成员国家和地区市场获得了保证。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加入WT0,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将更加频繁,中小企业机不可失。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政府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已经研究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中有缺陷也有优势,一方面,受限于资金规模、企业规模、技术实力、人才和市场渠道等因素的限制,在严酷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小企业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被淹没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中小企业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和使用资源,抓住机遇,通过国际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中小企业一定要把跨国投资合作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否则跨国投资就没有现实意义,就会失败。

文章中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并且综合了相应的一些对策研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中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分析有很多也是在初步的阶段,有待深入研究。不过,通过这篇论文,对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走向国际化以及如果走向国际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以后相应的问题会有更加明晰的入手方向。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原则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原则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在不断发展,很多的企业已经迈出了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再到国际化经营的“三级跳”。回顾中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历程,既有喜悦也有辛酸,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尽管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经营规模还相对的微小,但总的来说,国际化经营是一种趋势,是我们完全融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当然国际化经营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遵循了这一规律,成功的可能就大,就有可能在优胜劣汰中争得一席之地;否则,我们很难驾驭竞争无处不在的国际市场,即使有机会走出去了,最终也将会退回来,使国际化经营变作一句空话。 一、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关于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均进行过多次阐述,政府有关部门也有明确的解释,概括来说有五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不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你不走出去,别人也会进来,不参与国际竞争已不可能,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二是国际化经营可以转让国内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加快自有设备技术的转型与更新换代。三是国际化经营可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劳动力,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四是国际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并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国际化经营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国际化经营面临全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形势,它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与国内经营不一样:第一是所处环境不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从事经营活动,面临着不同的人文环境、社会法律环境等等。第二是服务对象不一样,我们的顾客是外国人,外国人的需求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第三是竞争对手不一样,国际化经营,竞争来自全球的同业者,竞争更为激烈。第四是标准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国家在产品的规范、标准上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了解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第五是合同条件不一样,面临不同的法律体系,有不同的合同条件,只有充分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第六是后勤保障体系不同,在国外经营,国内的法律保护不了我们,总部很难提供及时的后勤保障服务,必须独立组织,自主决策,利用好当地的政策,合理地应对好各方面的竞争和阻力。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营规模小,且比较分散,中国企业的经营领地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0%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跨国经营的发展轨道, 活跃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方向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外贸出口和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化竞争经营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问题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产品、服务的目标市场跨越国界,并在国际市场间利用、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分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政治、技术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一种模式。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推出了“走出去”战略,政府推动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和贸促会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支持本土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同时发展本国和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有了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达到330多亿美元;境外投资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5月,新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2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40.62%。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方面都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看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不能忽略我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其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现状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调查,我国已在境外投资设立海外企业6758家。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包括信息产品在内的制造业是首选,其次是贸易,为21%,投资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加工的企业比例超过10%,投资于农业和农产品生产、金融、商业与技术等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比较少。 我国出口年增长速度为17.4%,高于全球平均增幅9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估计,我国香港特区加工业有70%以上已转移到内地,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我们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战略.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跨国经营.无疑成为令后我国能否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一环. 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 80年代束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发展经济,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首脑外交战略的首选目标.国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开展跨国经营最难得的机遇。 二,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 种挑战. 1、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协作化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各国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几乎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89年世界投资总额为80000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就占7以上.世界新技术开发投资的进出口总额的1/3被各国的跨国公司所垄断.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销售额为500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 1/4左右.而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与人口大国很不相称如果不奋起直追, 在国际市场上将被"淘盘出局". 2、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区域化和集团化.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的八个优惠关税集团,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等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23个区域贸易集团,参加国达19个.这种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加强,无疑对非成员国产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国投资的诱发因素.形势迫使我国企业集团应加紧向这些地区渗透.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 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重,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推荐文档)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对策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以全球战略眼光来部署自己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际化经营领域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课题。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界也有不少论述,其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比较成熟,它们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尔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解释得比较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摸技术优势和地方化技术优势,这两种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开展国际化经营。我们的企业要考虑怎样参与国际化经营,有一些大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海尔集团、万象集团、康佳、TCL等等,他们走出去的模式各不相同。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对国内想走出去的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现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企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呢?理论上讲,小型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划分,但在确定大中小的标准上,应当使用一个相对性原则,即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标准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在定义小企业时,既有定性标准又有定量标准;有些国家则直接采用定量标准来定义小企业,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在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 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针对标准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不但包括了工业,而且进一步包括了第三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从法律角度上的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更加准确的界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战。通过运用跨国经营理论,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现状以及比较优势,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王育红  国际经济合作,1999年11月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0多家境外企业,中方投资总额逾60亿美元,涉及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盈利或微利的境外投资企业占80%以上。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要快马加鞭向世界市场迈进。依据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走过的道路,本文试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及其改进和发展,探讨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道路。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初期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始于我国的对外援助事业。这就使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必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是从经营政府部门的对外援助项目开始的。 以建设项目在外,决策管理在内的模式运行。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是代表国家做事,国家信用就是企业信用,在海外市场上,国家是企业的代言人。企业本应有的经营利润效益观念被国家的政治信用观念所取代。为了保证国家的信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内要遵守国家办事的程序;对外要应付市场的运作规律。为了保证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有的企业不得不提前计划报批,或者不得不将援助的资金拿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采购。企业海外经营的亏损,全部由国家包赔包办。这些形成了我国企业早期跨国经营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显示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的制约性。企业本身没有树立完善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的意识。加之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资金数额相对较小,比较分散,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市场运作形象就不突出。 第二,中国企业早期的跨国经营难以摆脱两难境地。一是窗口式企业与政府计划的关系;二是窗口式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海外业务的部门大部分是由国家授予海外经营权的窗口式企业。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具有海外经营权的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具有明显的垄断地位。其它的企业要想获得海外经营的机会都要借用窗口式企业的海外经营权利为途径。因此,利用这一优势,窗口式外贸企业曾经以上亿美元的收益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汇企业。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实际上,很多成绩是由其它的公司作出的。因而,窗口式企业自身的资产往往规模狭小,企业组织形式松散,企业没有实业的根基,实力不足。在政府部门统一控制海外需求信息的情况下,信息的利用相对集中于政府管辖的窗口式企业,这使企业外部竞争力变得极小,信息优势突出。企业按国家计划建设、生产和分配产品,企业本身无需过多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经营项目协议由政府商签,企业只要严格照章办事即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窗口式企业不必过多关心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只需要忙于应付政府保障下各种海外市场信息,企业只需要重视内部的管理,重视海外建设给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至于市场运行规律根本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由此造成企业的对外经营与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相距甚远,风险意识不强,往往经营项目建成之后,才发现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充足,资金方面酿成巨大浪费。初期的跨国经营利用政府的保护,在没有国内实业根基的情况下,从多种商品贸易的窗口式经营起步,首先在国外建立实业。这与跨国经营的传统模式——从内向外的逐步扩张——恰恰形成相反的发展道路。这势必会造成难以集中

企业跨国经营案例分析

从跨国经营向全球经营的战略转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企业竞争的环境。冷战结束后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真正的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他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迅速进入和占领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场。他们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战略调整之一,从跨国经营转向全球经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首先把营销及服务网点撒向全球。随后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新兴市场或者最适宜加工组装的地区。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对别人的全球市场挑战,跨国公司都不得不根据全球市场制定全球战略,从而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全球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战略调整之二,打造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及90年代东欧和俄国经济体制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制造组装业务转移到这些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制造组装基地。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制造基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随着制造业务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开始把研发设计业务向全球转移。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出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因此,跨国公司建立全球产业链对于其参与全球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战略调整之三,通过外包吸纳整合全球人力资源。由于全球市场迅速形成和急剧扩大,跨国公司为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必然要从外部获得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把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到这些环节最适宜的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外包应运而生。跨国公司根据全球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往往把经营重点转向服务环节,退出某些制造环节,把零部件生产,甚至最终产品生产按照自己的标准发包给经过认证的海外企业。开始是制造外包,后来则是服务外包。现在,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产品设计等过去完全由企业自己完成的服务业务也都开始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行。 战略调整之四,通过并购快速成长。从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分化与重组。跨国公司为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放弃或退出某些业务领域,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来强化那些需要加强的业务领域。并购也是企业的一种增长模式。过去,企业比较注重“有机增长”,即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能力扩大而取得发展。现在,仅仅依靠有机增长已难以适应迅速变化和扩大的市场。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获得增长的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全球企业间的并购兼并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并购也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成长的重要方式。外资并购有利于我国产业重组,有利于盘活原有资产,也有利于投资者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因此得到国内政府部门、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共同关注。 从母公司文化中心向多元文化和全球责任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跨国公司还调整了企业经营理念文化。过去,跨国公司往往以母国文化为中心整合各国雇员带来的不同文化。现在全球公司则通过全球各地分支机构吸纳当地人才,从而吸纳人类多种文化成果,形成能够吸纳多元文化的企业文化。这种转变被学者称为从“我族文化中心战略”转向“多中心战略”。在形成多元文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责任理念得到提升。全球公司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强化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在现代工商文明新时期,他们不仅为公司股东负责,而且为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负责。全球公司被要求承担全球责任。 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在全球范围形成潮流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的。2000年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推进全球契约。全球契约提倡企业承担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方面10项原则。开始仅有几十家全球知名企业加盟,短短的六年多时间目前已经有约4000家全球著名企业加盟。全球契约被全球企业广泛接受标志着全球公司责任理念的形成。承担全球责任意味着全球公司理念和文化的更新,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案例分析格兰仕集团 公司发展概况格兰仕前身为桂州羽绒制品厂,成立于1978年,1992年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台“格兰仕”微波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格兰仕已形成以微波炉、空调为主导产业,豪华电饭堡、电磁炉等小家电为辅助产业的“全球名牌家电专业化制造中心”,目前已是微波炉制造世界第一、光波炉制造世界第一;空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正朝着成为格兰仕第三个“世界第一”的方向高速扩张,2002年实现产值90亿元人民币。至1999年底,格兰仕品牌无形资产价值高达101.74亿元。从市场占有率看,微波炉国内市场1995年25.1%,1996年34.5%,1997年47.6%,1998年61.4%,2001达到70%;国际市场占有率1998年15%(其中阿根廷30%),出口量占中国全行业85%以上。200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其中非洲突破70%),200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5%,其中欧洲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法国超过45%),200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其中欧洲突破45%o 2001年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概要

1 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经济观察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益,所进行的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向国外拓展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相关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专利,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应朝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发展,更应该成为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主体。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浙江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比大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战略,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1]它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从企业的自身条件出发,针对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完整而系统的评价。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自身优势(S分析 1、较好的经济基础。浙江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以轻工业、制造加工业为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超强的活力。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内容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顺从趋势,不断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至今,我国海外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1世纪初始,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跨国经营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断提升,而且投资分布的地区日趋广泛,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经营;对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he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In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compliance tren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Far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overseas business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In the start of 21 century, as China's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strategy, 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into a new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ransnational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has increased each year, and it have been expand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reas of distribution of a wide range of investment has diversified the main trend.Alth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started late,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ing scal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方针确定以后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86年)。这一期间,只有个别企业开始对外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在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代表处、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代理国内公司向外推销产品,投资特点是金额小,业务功能简单;2.发展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出现热潮,许多企业懂得了走出国门做生意比坐在家里等客户效果更好,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3.扩大阶段(1991年以后)。这一阶段跨国经营活动出现了新的质变,不仅代表处、人事处、销售网络相继建立,而且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窗口,如商场、宾馆、展览中心等,更有一些生产企业在一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维修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130多个国家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6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内吸引外资“合作”、“合资”经营一起,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化经营格局。除初级产品外,1997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普见下跌。如1998年12月较上年5月,钢材价格平均约跌20.3%,机电产品价格约跌7.4%,化工品价格约跌30.5%,棉(坯)布和棉纱价格分别下跌16.9%和14.2%。总地说来,跌幅也约达11%。 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环境 90年代经济全球经济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1998年,尽管东亚和俄罗斯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司在扩大海外经营活动方面的投资仍可达到4300至4400亿美元的水平;除此之外,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具有一些有利因素。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资产大幅度贬值,这也给中国企业进一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资产、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目前,东亚许多国家的资产价格普遍比危机爆发前降低60至8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其应有的市场价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很多美国企业挟着美元强势和经济景气之威,大举进军亚洲市场,放手收购工厂、电厂、电视台、电话系统、零售网络、金融结构等。连台湾当局也利用这一时机,在东南亚廉价资产收购战中先行一步。因而,我国企业也应抓住这次危机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的巨大机遇,在东南亚地区金融市场完全恢复之前,在这些国家尚未对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进行限制之前,集中资金,尽快进入当地市场,兼并收购一些公司和企业,如资产管理型公司、经营原材料的企业以及一些与国内企业有上下供货关系的出口型企业,借此来实现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带动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国内环境 从必要性或紧迫性来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遇到极大困难,再加上国内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国有企业发展吃力。在这种国内形势下,一方面效益较好的企业要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在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对外输出资本是一条好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调整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也要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摘要: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薄弱,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要薄弱很多,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有的甚至从开创之初就已从事跨国经营。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案例 上海保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隆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于1997年5月。保隆公司从汽车气门嘴的出口起家,立足于汽车配件的销售和生产。至2005年7月,已拥有4家生产公司和7家销售公司,其生产的轮胎气门嘴和不锈钢排气尾管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其中气门嘴占通用汽车公司使用量的25%。 保隆公司在1997年成立之初,专门从事汽车气门嘴的外销,是一家纯贸易型的公司。在气门嘴这一细分市场中,保隆公司以优质服务和拼

搏精神站稳了脚跟,同时于1998年入股某厂家拓展了产品线,增加了尾管消音器类产品。在1999年底,两个主要产品线上已有80多个稳定的国外客户。同年成立了生产气门嘴类产品的工厂。此时公司规划在十年内在全球布局8家销售分公司,分别设在中西欧洲,东欧,日本,北美,南美,中西亚,大洋洲,非洲。2000年,保隆公司经与其35号客户和100号客户的协商,三方各持股33%成立了加拿大威乐公司,由于之前已许诺100号客户为气门嘴类产品的北美独家代理,所以新成立的加拿大威乐公司以销售尾管产品为主,目前年销售额为600万美元。 考虑到匈牙利经济在东欧国家里相对发达,且在2005年将入欧盟,保隆公司打算在匈设立一家销售分公司。但由于去匈牙利的工作签证较难办理,而且同时位于罗马尼亚的98号客户邀请去罗马尼亚建公司,所以决定同罗马尼亚方面进行合作。经过谈判,双方决议在罗马尼亚成立合资公司,推广保隆公司的气门嘴和尾管类产品。2001年,罗马尼亚销售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已将产品打入当地的麦德龙和家乐福,年销售收入达100万美元。 2002年,因与尾管供应商关系破裂,保隆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尾管生产公司。 在2005年,有百年历史的EATON(为美国一家汽车集团,有一百多家分公司,生产卡车、变速箱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下属公司DILL (专门生产汽门嘴)由于成本压力太大,意欲出售。保隆公司看中了

企业国际化经营

第1讲认识国际化经营 【本讲重点】 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 国际化经营的四个阶段 国际化经营所要研究的问题 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战略(上)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非常关注国际化经营问题,都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业绩。那么怎么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国际化经营的产生背景涉及两个问题: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2.避开国际流动壁垒,促使国际化经营产生。 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公司间的国际交易而产生的,它包括国际流动。国际流动主要指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等国际间流动。例如,现在有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X公司和Y公司,这两个公司本来面临的是各自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而现在,这两个公司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那么两个公司之间需要一些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方面的国际流动,但是,这样的国际流动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在流动过程当中,必然面临一些障碍和阻力,这些障碍和阻力就是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等等。 图1-1 国际流动及其壁垒示意图 2.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 图1-2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3.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1)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现状及对策 2013年06月21日10:11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9期上作者:马晓亚陆学斌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24 提要:中小型企业跨国经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市场竞争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减少交易成本。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很难跨出国门,因此从理论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一、前言 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小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全国的60%和40%,吸纳劳动力1.1亿,占全国工业部门的73%,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比例高达80%,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贡献率也在60%以上,在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就业的前提和条件。 二、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特点分析。从投资规模看,中国中小企业境外平均投资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境外投资平均规模小,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从投资的区位选择上看,境外企业主要分布在少数发达国家、周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东欧国家。其中,贸易型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欧日;生产型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研究与开发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 从行业选择上看,企业以贸易机构进行境外投资居多,其次为工业性项目。总体趋势是经营行业覆盖面逐步拓宽。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贸易和餐饮逐渐发展到渔业、能源、纺织服装、商业零售等多方位的经营活动。 从投资方式上看,大多数企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对于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中广泛采用的收购、兼并方式,中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有所尝试。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兼并、收购方式不熟悉,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另一方面新建独资方式可以避免新旧管理制度的冲突与摩擦,而合资方式则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并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劣势分析 1、优势

毕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分析 摘要 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代,人们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大企业、名牌产品的成功运作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活动缺少理论指导,是在比较盲目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而且在我国,中小企业是国名经济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省份数量众多经营领域广泛的中小企业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市场营销,绩效考核,企业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中小企业应该怎样操作,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通过管理的有效改善去获得合适的市场地位和理想的投资回报。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分析建议 The status and analysi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 B S T R A C T In the modern production ability common surplus, marketing people, but the common people'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large enterprises, general famous-brand products marke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rketing without enough attention. The major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rketing activities,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blin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rketing problems existi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the nam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some provinces of numerous business area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the backbon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a certain extent determines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It is based from the market market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discaus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ow to get the right market position and ideal investment returns through the effectively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during the great social pressures in competi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