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文彦集群造型理论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桢文彦的集群造型理论的实践摘要:城市的形态永远是其在某个时代的造型,而城市的造型过程中却往往并存着不同的时代。
集群造型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思想,本文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以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为实例的品析,以认识这种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集群造型,集合住宅,街区
一、集群造型主义城市观
1.桢文彦的背景经历
桢文彦(maki fumihiko)(图1)192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其在东京的经历使其对东京城古老的城市街道中的普遍形态和空间
序列有着敏锐的认识。
东京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使他对日本和西方的空间认识和体验更加深刻了。
毕业后随丹下学习,这使他又接触到了西方理念。
之后他到美国进修,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影响。
这对他认识现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5年,他回到日本东京,成立了个人事务所。
2.桢文彦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
他的都市化思想在其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就有体现。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村庄和地中海沿岸山城民居聚居模式的理解,认为那就是由一些简单的空间元素组成的形式集,是蕴含着人类自身本能的文化概念,是处理城市动态发展和不可预见性的设计方法。
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追求不断的扩张和利益,城市
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土地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至70年代,东京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971年的政府报告《东京抵制污染的提案:当务之急的改革要求》阐述了城市中各种污染形成的历史”[[ [[]] [德]泰勒等.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9.]]。
当时的部分日本建筑师对城市的发展和设计也缺乏关心。
对此,桢文彦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主动去面对,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城市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于功能理性,城市生活和建筑空间很机械,人们厌烦生活在那冷漠、单一的空间环境中(图2)。
因此,桢文彦从内部空间形态丰富的自然聚落获取灵感,聚落之中单元与整体之间那种松散的结构和整体性,那种动态的、不连续的特征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京的城市问题一直萦绕在桢文彦的脑中,他一直在研究东京城市的结构,并且在思考和总结聚落的空间形式,逐渐形成了形式组群的概念。
形式组群理论来自于强化不完整的、不可预见的、暂时的而且暗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确定现在的城市状况,以及它的要求和复杂性(图3)。
二、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1.项目背景
至今为止,代官山集合住宅共完成了七期,历经40余年(图4)。
它的形成过程,作为东京复兴成长的城市生态现象,其中不仅仅作为住宅个体的建筑因素,而是桢文彦的历史性构思表现期间,从建
筑到建筑群甚至“集体记忆”的“都市场所”。
在开发之初,这里只是些破旧的和式住宅,没有完整的城市街区和都市气氛。
这项开发计划无疑有很大的挑战:都市生活的预测感,分期设计的阶段连续性。
摆在桢文彦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作为阶段设计的建筑与街区如何在经历单纯或复杂的城市功能变化过程中持续存在?事实上,不同阶段的设计意向由许多要素所构成,尽管要素本身都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价值,但是在这一街区乃至东京都的发展轴线上却要保持具有历史整体感的连续性”[[ [] 张在元.桢文彦——记忆的形象[j].世界建筑导报,1993:11.]] 。
2.项目分析
桢文彦利用集群造型主义理论作指导,使代官山集合住宅区随东京都市的变化和时间的变迁而生长,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
其功能包括商场、公寓、办公、画廊以及公共空间,整个街区前六期沿大街布置,立面连续,并且通过公共空间——“庭院”,使每一期都有内在的联系(图5)。
(1)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前6期(1967 ~1992年)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前六期经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建筑和街道在形态上的对话;这个原理贯穿于整个代官山街区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沿街排列,有建筑与街道形成的小空间,也有建筑与建筑围合成的庭院,这些公共空间就由那些低矮的、破碎的“小块”组成,为城市和街区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公共与私
密的融合一直延续到了人们的行为之中。
②建筑的动态发展过程;从一期的坚固的混凝土建筑到六期和七期中金属材料的使用,整个建筑群中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
建筑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建筑的外立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越来越脱离表现内部空间的变化,成为一层与外界隔绝的屏障。
③街区自身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序列;在整个项目中,人行道一直延伸到隐蔽的或者明显的公共和半公共的空间的角落中,这些空间组成了沿着斜坡在建筑周围蜿蜒的庭院和走廊的序列。
④代官山街区有变化的连续性;代官山街区历时25年才建成,设计师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整体的秩序和作品的氛围是一直延续下来的。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在建筑/街道或者私密/公共的关系上,但是这些微小的转变并没有打破整体布局的一致性。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第7期(1998年)
1998年,桢文彦又在马路对面比较短的距离内设计了代官山集合住宅第7期,这个项目依然延续了前面整个序列的变化和节奏,在都市环境中又创造出了一处非正式的不拘束的领域(图6)。
这期项目集办公、商业、居住于一体,但是地形特征独特,前后两块地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相连。
桢文彦把这个项目分成三栋不同体量的建筑,一条半公共性的通道从居住集合体中穿越,不仅将综合体的三部分连接起来,而且也与前后两条主要街道有步行路相
连。
这又是桢文彦oku(奥)空间的一次运用,通过这条公共的通道既实现了集合体本身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交融,也延续了城市街道的领域。
这一次桢文彦彻底把建筑的外立面做成了不与街道对话的形式。
面向旧山手大道的建筑为整个综合体的主入口,在其朝向街道的一面是由一副由细管构成的隔栅百叶。
立面已溶解在这一层层叠的、没有形式的表皮中了。
三栋建筑通过公共的通道和庭院相互联系。
由山手大道通过一条走廊通向后面的中心庭院,这个中心庭院也是整个基地高差的中心,连接着综合体后部的两栋建筑。
在往居住区那边是一个地势再低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将住区道路和中心庭院连系起来,建筑与起伏的外部空间设计是对都市环境的延续和再创造。
[[ [] 刘小波.代官山西区集合住宅(第7 期) [j].世界建筑,2001(1):32-35.]]
三、结论
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阐释和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实例的分析,使人对桢文彦的建筑理念和城市设计思想有了一个概观的了解。
第一,桢文彦所受的东西方教育、旅途及对东西方城市和乡村的认识和深刻思考,使他对世界建筑和城市有一个全面的的了解。
并且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地发现各种问题,也使他对世界建筑和城市的理解和思考程度比一般人要深的多;
第二,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城市环境的恶化,使其对现代城市功能理性的城市构架产生了反思,并运用混沌学的思想来思考现今城市的发展,得出偶然、无序的聚落空间其实内部正隐藏着自身的法则和秩序,这也是集群造型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三,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以分阶段的群体建筑元素架构了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通过对“庭院”与“广场”这种日本定义公共空间复合交融,塑造出了代官山街区明显的地域特征。
这其中主要包括:“(1)街区形态边界的明确性;(2)旧山手街与住宅区广场连系节点的清晰性;(3)以日本“连歌”的形式协调不同阶段的建筑群集合体;(4)分期设计、开发的建筑,形成都市表层的层次感;(5)建筑形态的简洁性、关联性、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复合构成”。
[[ [] 张在元.桢文彦——记忆的形象[j].世界建筑导报,199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