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课文解析 【打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课文解析
一.作者介绍。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
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
话传说。

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

郦道元勤奋好学,广
泛阅读各种奇书,年少立志要为西汉后期桑钦编写的《水经注校
证》地理书籍《水经》作注。

在编纂时他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多达480种(前人著作达437种之多),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
种及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
材料(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

这又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
极其宝贵的资料。

且《水经注》可称为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
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郦道元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但当地豪强却因郦道元为朝廷官吏,不能把郦道元怎么样,他们的声望也随之慢慢下降。

皇亲元微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

元微因此嫉恨郦道元。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幸丘念左右亲近的人,常与他们起居。

到选州官的时候,多取决于丘念。

丘念经常高兴且偷偷地收下元悦送给他的宅第,有时两人还一起去此宅第,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

元悦上奏灵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便诏令赦免丘念。

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违法行为。

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北魏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齐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的情况逐渐严重。

为了安定长安地区,孝明帝元诩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并探明萧宝夤的虚实。

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道元。

元微、元悦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通过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

萧宝夤顾虑到郦道元想要平息自己的叛乱,也认为这是朝廷要算计自己,受汝南王元悦怂恿便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道元。

亭在冈下,人们常吃冈下的井水。

山冈给郦道元他们带来了安全,也带来了致命的隐患。

山冈上没有水源,郦道元赶紧让大家在山冈上挖井。

但郦道元已经被包围,掘井十多丈都没有水。

因为极度缺水,导致无力抵抗。

贼寇于是跳墙而入。

郦道元与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被杀害。

道元死前怒目呵斥贼人,大声斥责而死亡。

萧宝夤还是派人殡殓他们父子,埋葬在长安城东。

事平,灵柩回到长安城,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还葬洛阳。

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

二.内容分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注释】自:从,由。

这里是在的意思。

略无:毫无。

阙(quē):通“缺”,豁口。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山相连,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重重的悬崖,叠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段析】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三峡山的特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交代三峡之长,说明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

“隐天蔽日”“不见曦月”,说明山高、山密,只能正午见日,夜半见月。

【问题】①从本段文字能体现出三峡山势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②前面已经讲到三峡两岸山很高——“隐天蔽日”,为什么还要补充“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的有何用意?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襄:漫上。

陵: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急宣:急速传达。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清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段析】第二段以下为第二部分:写三峡水的特点。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交通阻断,淹没山陵。

真可谓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之势。

这里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三峡夏水水流之快。

【问题】④这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
⑤“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三峡夏水怎样的特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湍:急流的水。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漱(shù):冲荡。

良:实在。

【译文】春冬的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段析】春冬:水退潭清,风光美丽。

【问题】⑥文章写了春冬季节的什么景色?请概括出来。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属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异:异常。

空谷:在空旷的山谷中。

响:回声。

绝:消失。

【译文】每当到了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异常,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析】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水枯天寒,猿鸣凄厉,使人更感受到山高、岭密、峡窄、水阔,从而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气氛。

【问题】⑦写秋景运用了什么写法?描绘了秋季三峡怎样的氛围?
⑧为何三峡秋季的代表性事物可以用“猿”来表示?
⑨郦道元在写《三峡》时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⑩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时为什么不按季节的顺序来写?
三.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
,。

2.《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

3.《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4.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

5.《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的静景,然后写了“,”的动景。

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7.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自非
..亭午夜分()(3)夏水襄.陵()(4)沿溯.阻绝()(5)虽.乘奔.御风()(6)素湍.绿潭()(7)飞漱.其间()(8)清荣.峻茂()(9)良.多趣味()(10)林寒涧肃.()(11)属.引凄异()(12)空谷传响.()
五.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文中分别写出了三峡山水的哪些美?
答案速查:
①体现出三峡两岸的山多、高、险,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

②“隐天蔽日”是对三峡的山的直接描写,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从侧面证明了三峡的山的高险。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③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

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夏季水势汹涌;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凄凉。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④三峡夏季江水猛涨,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⑤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夏季的长江水位上涨,江水流速很快。

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⑦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绘出秋季三峡清冷寂静的氛围。

⑧“猿”为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没有颊囊和尾巴,有的形状跟人类很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由于三峡两岸多森林,加之峡谷空旷,猿鸣声凄厉,在旷谷中有回声,秋天本有肃杀之气,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叫声,让人倍感凄凉。

⑨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厉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写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的景色,着“素”“绿”。

“清”“影”四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四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呜,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⑩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险、最疾。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这样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文章的脉络,开头由山势落笔,接着承山高江窄而写水势,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时顺序,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试论《三峡》的写景艺术及作用
作者:迟学梅
1.《三峡》写景技法特点综述:三峡风光宜人,自古文墨赞不绝口,然则能以活见诸物者,并不多见。

郦道元的三峡描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形成了描写三峡风景的独篇。

临摹山水之技法,以简单的笔调,抒写宏大而跨越时空的景物变迁,富于变化的手法,让其他文人无不为之叹惋。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互映衬,粗线勾勒与细笔刻画。

直言描写与隐喻暗示相交,全景鸟瞰与特写突出相互相存,声音描写与视觉烘托相互辉映。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山水水,四季风光,物换星移度几秋。

错落有致的词汇与句式,在语言风格上更胜一筹。

郦道元,记录的不仅是风光美景,更是在抒写精神的家园,情感的乐土。

2本文写景艺术的具体表现
2.1正面落笔,侧面烘托:第一段写山的高有“重岩叠峰,隐天蔽日”,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从正面落笔;“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是以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则属侧面烘托。

2.2全是鸟瞰似粗线勾勒,工笔细描如特写镜头: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是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这是全景鸟瞰的粗线勾勒。

而“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又是工笔细描式的特写镜头,写出了春冬时的三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2.3明言直写,隐喻暗示:如写春、夏、冬的景色,文中有“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领起,属明言直写,而写秋天三峡情景则用“每至晴初霜旦”来领起,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

可谓开笔多变,既有明言,又有暗示。

2.4绘形写貌,摹声录音:如“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写啸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

既绘形写貌,又摹声录音。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2.5有自己立言,也有由人代语:如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来写,一是直接叙述,即为自己立言;二是引渔歌为证,即为由人代语。

3启示与感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注重的是怎样更好地将眼中、心中之景诉诸笔端,展示给读者;而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应把握、赏析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的,并以资借鉴。

3.1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状物应将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使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以区别于其它相类似的景物。

作家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先交代了三峡总特点――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分别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各自特点。

每一个特点,无不打上各自鲜明的印记,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

“湍”是动态,“潭”为静境。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互异,相映成趣。

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

3.2线索脉络清晰:在描写景物之时,作者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结合起来,在时间的推移和视角的变换中描写三峡壮美的景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时而仰视峡顶的蓝天白云,时而俯视激流澎湃的江水,将峡的美景拟声绘色地描写出来。

3.3结构方式富于变化:文章总的结构方式采用的是总分的形式,而每一部分又不尽相同。

描写水景时,主要以移步换景的方式来描写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踪的变化,自然景物呈现出动态的诗情画意;描写巫峡时主要采用点面结合之法。

3.4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要想更好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手法的优劣决定着写景状物的成败。

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引用、衬托等修辞方法,通过描开、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妙景。

3.5张弛相间的笔法:三峡的每一滩的凶险都会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精神也为之紧张起来。

作者通过张弛相间的笔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读者紧绷的神经。

在描写三峡每一险滩的特点之时,作者间之以传说、古诗、民谣,使读者领略山河诗情画意的壮美之时,又能感受到长江所孕育的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博大。

三峡
余秋雨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么?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很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二百公里的三峡。

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

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即便铺排开去两千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

对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

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

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

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

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

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

几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

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舱内聚集着一群早有先见之明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出过舱门,宁静端坐,自足而又安详。

让山川在外面张牙舞爪吧,这儿有四壁,有舱顶,有卧床。

据说三峡要造水库,最好,省得满耳喧闹,把广播关掉,别又让李白来烦吵。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

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草原匈奴,终逝他乡。

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

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比较怪异。

都有可能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

他们如果具有了叛逆性,也会叛逆得无比瑰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