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拉乡是贵州省威宁县的西部的一个贫困乡,距县城约118公里,东与该

县的黑石镇、秀水乡相接,南与该县的岔河乡接壤,西与云南省会泽县的

矿山镇、火红乡隔牛栏江而望,北与该县的斗古乡有一水之隔,境内三面

环水,全县最高海拔“平箐梁子”亦在境内,因而素确“海拉半岛”和“小

西藏”之称。

全乡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8000余户,人口3.7万人,境内居住着彝、苗、汉等民族,地形由上而下

分为梁山、半山和河边地区,最高海拔2879.6余米,最低海拔1379余米,

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年千均气温7月(11℃)、1月(1.6℃),年降雨

量为800—1000毫米,无霜期为180天——200天,由于该乡所在辖区属喀

斯特溶岩地貌,地表破裂,山势陡峭,经济和文化受区位的影响相当严重,

因此,是全县的两个—类贫困乡镇之一。

海拉乡自1992年“撤、并、建”后,乡政府由原住地(老鸦营(卫星村)迁至红辉山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基本上建成了一个

机构健全,人口密集的乡镇,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

海拉乡物产丰富,有良好的畜牧养殖条件,有高产量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有储存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可扩大发展的“再生黄果”,它们都

是推动海拉乡各方面发展的物产条件。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新华网 ( 2010-08-05)

稿件来源:威宁报社作者:王德聪

夏日的威宁,满山碧绿。绿树、绿草、繁花、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环抱之中,田野里,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波荡漾,竞相绽放的洋芋花争奇斗艳,行走在县城附近的草海、黑石头、小海、羊街等乡镇,到处呈现出山的风光、绿的自然。

素有“田坝”之称的中水镇,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早熟马铃薯,一派忙碌的景象,地膜覆盖下的烤烟长势宜人,绿浪滚滚。在秀水、麻乍、雪山等乡镇,天然牧场、人工草场上,一群群赶着猪、羊混杂的牲畜队伍,形成“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面。一排排造型新颖、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

马铃薯:土果变金蛋

去年以来,威宁县紧紧抓住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马铃薯、蔬菜、经果林、烤烟等一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威宁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平均海拔220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区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美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为1700-1945小时,为全省之冠。农产品方面,有享誉全国八大名梨的大黄梨、优质苹果、清香型优质烤烟、马铃薯、苦荞、中药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我县订货抢购,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交通不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宁县的特色资源一直无法变成“摇钱树”,走不出山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内昆铁路的开通,

威宁县从此有了自己的火车站,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草海火车站,昔日高山上的“土果果”闯进了沿海大都市,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今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60万多亩,占威宁县土地面积的一半,涉及种植户28多万户,占威宁县农村人口的90%。按照每亩马铃薯2000元的纯收入计算,很多种植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麻乍乡嘠利村塘上组村民马永配去年种植马铃薯15亩,养牛6头,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又建起一栋160多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家里还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家具。“不是政府的支持,我那能盖得起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是党的政策好。”马永配高兴地说。

现代烟草: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威宁县拥有河谷地带和低凹丘陵坝地。当地高原气候培育了“清雅飘逸、柔美香甜”的优质烟叶,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威宁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以科技兴烟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水平得逐步得到提升。2009年,全县种烟15、6万多亩,收购烟叶43万多担,实现烟叶税收6000多万元,农民增收近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96万亩,计划收购烟叶50万担,预计实现烟税7500多万元,农民增收3亿多元。

“目前,我们已在牛棚镇、秀水乡、迤那建立了现代烟草示范基地,烟田内配套了小水窖、沟渠、密集式烤房等烟叶工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初建成效,先后有贵州中烟、上海、长沙烟草集团在我县建起了优质烟基地,并签订了烟叶购销合同,一大批烤烟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烟农只管种烟,不愁卖不掉。”县烟草公司经理马本宁对记者说。

4300多亩优质烟连成一片,秀水乡是如何打破各家各户的土地界限?该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感慨地说:“起初可费了不少劲,土地丈量了五六次,为了确保现代烟草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党委政府制定了‘三个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界限不变,土地面积不变)。村民们看到连片烟田规范整齐、行向统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加之集中育苗和机械化耕作节省了大量工时,烟苗长势又越来越好,群众理解了,都说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县共有3000多户烟农,其中,种烟大户超过100亩以上的就有200多户,50亩以上有300多户,职业烟农超过10亩的多达2000多户。

“现在,咱烟农清闲多了,以前,我们栽烟要1个多月的时间,自从烟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机耕才10天就栽完了。这样,我们就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大伙出去打打工,挣点钱帮补下家庭,栽完烟后,平常只是打打药,媳妇一个人就完全做得了,烘烤季节再回来”。牛棚镇范家田村烟农禄朴国笑着对记者说。

畜牧业:农民变牧民

行走在秀水乡前峰、高峰、华峰三峰万亩草场上,一望无际的人工草场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村庄里,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一栋连一栋,正在建设的通村油路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忙着砌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场面。现代化的“羊别墅”里关满波尔多羊群。

“我从06年就开始养羊了,那时养的是黑山羊,07年后,政府引进波尔羊,我家发了38只母羊,两只种公羊,去年,发展到100

多只,年底卖了40多只,收入5万多元,养羊确实比种洋芋收入高得多。”前峰村农民杨绍群喜不自禁。

据了解,2007年来,国家、省、地扶贫办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秀水实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首批扶持农户1000户。目前,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场2.4万多亩,零星草场1万多亩,养波尔山羊13000多只,其中基础母羊10000只,新增羔羊3550只,涉及农户400多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明显。“原来是只管种草籽购羊子,后续管理和销售环节等措施没跟上,为了保障让群众得到实惠,从项目实施开始,我们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草的方式,成立了“三峰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马仲华感慨颇深。据了解,“三峰村”平均海拔在2300多米以上,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包谷洋芋为主,过去,农民养羊主要以放养为主,由此对生态破、植被造成破坏。为了修复生态,保证增收,山上进行了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