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鸿门宴》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及教学心得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及教学心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邦、项羽、张良等,让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刘邦:机智、果断、勇敢、有远见。
(2)项羽:骄傲、暴躁、轻信他人、无谋略。
(3)张良:足智多谋、忠诚、善于辞令。
4.领悟文章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1)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2)情节安排:紧凑、富有戏剧性。
(3)寓意深刻:通过故事反映出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
5.课堂讨论(1)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及其对比。
(2)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从《鸿门宴》看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特点。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教学心得: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史记》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既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教学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要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例如,在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时,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 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 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 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自矜功伐,奋其私智 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矣。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
课例研究综 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
述
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
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
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
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鸿门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鸿门宴》
称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
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
家、作品的介绍,在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同时归纳整理
相关的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
(二)请按上述方法,找出文中一些重要语句、动 作、行为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围绕“攻不攻”、“杀不杀”、“追不追”这 些问题上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 张良:老练多谋 樊哙:忠勇豪爽。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 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范增:老谋深算。 (三)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形同时还运用了对比手 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文中四组人物 的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 谋士范增与张良 部将项庄与樊哙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就大业,除了打下的 丰功伟绩,还与这些领导人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二:课外补充内容: (一)阅读下面文字,试讨论:在此文中司马迁的 观点是什么?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篇1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
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
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
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
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
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篇2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词、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体意蕴等“文”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阅读”的教学。
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若要保险起见,可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课堂上适当点拨来补充不足。
问答导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能使教学活动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推进,品位诗意的语文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需求。
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感知课文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
高中语文_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鸿门宴【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背景资料及事件经过2.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3.学习文中的文化常识【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
本节课在鸿门宴过程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中职与普高的文言文教学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教学注重文言知识,如文言虚词、实词、词法、句法等;中职学生知识积累少,语文基础差,尤其不喜欢文言文学习,加之《鸿门宴》这篇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对文言知识的灌输,注重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2.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理清宴会中的情节发展脉络。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解决措施:通过串讲课文大意、播放视频和指导学生演绎故事,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性格。
4.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大。
(2)解决措施: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指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和表演;授课过程中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展开,结合史实材料适当补充延伸。
5.教师准备:(1)提前告知学生上课内容、预习方向以及解决重点文言字词。
(2)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改编并排练课本剧。
(3)利用互联网搜索本课资料,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并提前到教室进行调试。
6.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境表演法7.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鸿门宴》。
下面我们听一首《垓下歌》,猜猜描写的是何许人也?教师活动——介绍《垓下歌》背景。
我们第一节课就讲到鸿门宴是一场饭局,所谓“饭局”,其巧妙之处不在于饭,而在于局,这是项羽为刘邦设下的一个局,面对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刘邦能否逃脱呢?而项羽又是怎样铸成大错的,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宴会中部分。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一、基础知识学情反馈1.方法说明:同学们,昨天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串讲了《鸿门宴》,梳理了相关基础知识,特别请大家关注重要实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现象。
小组学习之后,大家对于这一课的基础知识还有没有存疑之处,可以拿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一下。
同学互启,教师点拨。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看看哪些组自学的效果更好。
老师这里制作了8张小条和课件上一些基础知识总结卡片,请每个组派一代表来抽签决定回答问题的次序,然后可以选派一名代表或组内同学轮流回答问题,然后我们比一比哪些组语言知识掌握得更好。
2.基础知识总结卡片:第一组:指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1.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2.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3.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反。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秋毫不敢不所近(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劳苦而功高如此(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第二组: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1.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
今义:山东省2.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地区。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第三组:请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沛公军.霸上名-动驻军欲王.关中名-动称王此其志不在小.形-名小的方面素善.留侯张良形-动交好、友善夜.驰之沛公军名-状在夜里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名交情项伯杀人,臣活.之形容词使动使……活吾得兄.事之名-状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名-动登记第四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使……跟从范增数目.项王名-动用眼睛示意常以身翼.蔽沛公名-状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名-状向上毫毛不敢有所近.形-动接触,沾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使动使他称王此亡秦之续.耳动-名后继者道.芷阳间行名-动取道拔剑撞而破.之形-使动第五组:一词多义幸妇女无所幸宠幸、宠爱故幸来告良敬辞,别人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幸亏,幸而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幸可广问讯希望故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为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吾属今为之虏矣被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兼道歉因因人之力而敝之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第六组:特殊句式1. 为击破沛公军2. 此天子气也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 若属皆且为所虏5. 具告以事6. 籍何以至此7. 客何为者8. 沛公安在9. 大王来何操10. 我持白璧一双11. 置之坐上第七组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旦日飨.士卒2.素善.留侯张良3.夜驰之.沛公军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5.秦时与臣游.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7.其意.常在沛公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9.再拜..献大将军足下10.沛公则置.车骑第八组: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1.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楚汉相争为背景,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次激烈交锋。
它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练准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风云,感受古代政治家的谋略和智慧,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作品,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历史故事有浓厚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翻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探讨项羽失败和刘邦成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字词问题。
《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申课堂,激发兴趣,加深认知。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多媒体演示三首诗)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授课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等教学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讨论点拨法,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完成教学。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300~400字。
进一步引申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2、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要自觉践行新课程理念,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读文本,感悟、探究课文内容。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鸿门宴教学反思(1)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
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不经意的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主要有: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与项王讲此番经过,恐怕天都快亮了吧?这可能吗?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桧出”,上厕所还要人陪同,这未免过于夸张了,而且项羽又不是智障,怎会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之后张良才进去,这得隔多久,帐中除了项营中的人,已没刘邦的人了,项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独自在军营中坐这么多时候,说不通。
2.“鸿门宴”上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从座次中能看出什么来?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么这进出的门在哪儿呢?3.项伯为什么要“翼蔽”刘邦?难道仅是由于两人在这之前已约为儿女婚姻的原因吗?4.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就是指项羽吗?似乎也可以理解为项庄?我记得教上届学生这篇文章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一篇文章上下来,看着学生课本中记得密密麻麻的,说实话那一刻还挺有成就感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课堂中的那些学生,都一个个像“呆头鹅”,而我则垄断了45分钟的文言文课堂。
最终效果呢?期末时,考到这篇文章中的四个实词,可全对的就只有几个学生而已,许多学生只能做出其中的两个。
事后反思:与其说是期末复习没到位,还不如说学生对课文没真正地掌握起来。
高中语文_《史记之鸿门宴》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初步疏通:让同学展示所列提纲和人物关系表。
事件提纲:宴前:无伤告密→夜访张良→沛公约亲→项伯说情宴中: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宴后:沛公逃席→张良谢罪→诛杀无伤籍别楚汉君王项羽刘邦谋士范增张良武将项庄樊哙间谍项伯曹无伤军力40万10万人物关系表:二、整体感知:通过列提纲和画表格,我们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已经清楚了。
项羽军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兵力,这样悬殊的实力,项羽怎么甘心就让刘邦称王呢?所以他扬言要攻打刘邦军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鸿门宴》中双方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一一对应的,双方冲突的力量是并驾齐驱的两条线,项羽一方有他的准备、调度等,刘邦一方也有他一系列的应付措施。
那么双方是如何斗智斗勇的?围绕这个饭局,始终透露着暗藏杀机、剑拔弩张的氛围,请同学思考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的刘邦是如何化险为夷,从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金蝉脱壳的?首先是讨好项伯。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成为帮他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
其次是刘邦高超的说话艺术。
刘邦见项王说出的一番话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极大的信息。
一上来刘邦就开始拉拢感情:我与将军合力攻打秦军,告诉项羽我们是战友,而非敌人。
刘邦用双方过去的合作关系来转换当前的敌对关系,这就模糊了项羽的政治警觉;然后将必然事件转为偶然事件:我是不经意就先入了秦关,并非是我的主观意愿,刘邦避重就轻,将双方的冲突说成小人挑拨的结果,既淡化到了矛盾,也给项羽台阶下。
而在整个讲话过程中,刘邦一直保持着低姿态,一口一个“将军”,一口一个“臣”,极大的迎合了项羽爱面子、图虚荣的心理。
而这招也非常管用,不但成功化解了项羽的怒气,而且还诱导项羽说出了藏在自己内部的奸细。
再次是樊哙闯帐营救。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忠勇形象得到项羽的欣赏,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学案)。
2.把握课文的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评价项羽。
教学重难点:1、学习古汉语中的一些常用词及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示意一、导入:2012年导演尚敬推出了一部贺岁片《饭局也疯狂》,该片以一场饭局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2小时里的充满变数的故事。
在笑声中隐喻当下这个“忽悠炒作”的时代。
2200多年前,历史上也有一个疯狂的饭局——鸿门宴,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再次回到这个饭局,感受那场惊心动魄,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的真谛。
二、历史背景:幻灯片展示三、文字梳理,整体感知:先检查学生对文中知识点的检查。
再请学生复述情节。
四、梳理结构,分析人物性格: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结构,并对各个人物形象理解分析。
最终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结构示意图及人物形象性格表。
五、交流探讨,分析项羽的悲剧命运。
《鸿门宴》学情分析文言文年代久远,高一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也颇感兴趣,但对一些文言观察还感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是较主观。
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深入涵咏品味文本,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走进人物,与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与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文言文,自发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
《鸿门宴》教学效果分析《鸿门宴》一课的教学,通过分析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不足之处。
《鸿门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主要内容)《鸿门宴》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按照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运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式,以通读、交流和专讨论为主。
《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作为一篇史传文应侧重关注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并引导学生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且《鸿门宴》为自读课文,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党运用到自读课文的自读与自学中去。
二、学情分析(面向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也颇感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史传文学作品的认识仍有欠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夯实学生的古代汉语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文本分析的顺利开展。
另外,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时也要深入品味文本,带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和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1.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梳理概括出文章的故事情节;2.能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学习司马迁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解读,提升辩证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史记》对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2.难点: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质疑,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解读。
高中语文_《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最后一段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通过揣摩人物语言来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项羽悲剧性格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其对自己处事方式和性格养成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揣摩人物语言来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 了解项羽悲剧性格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评价人物形象,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转变。
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互动、质疑,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根据高一第二学期学生的古文素养情况,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鸿门宴”其实是项羽集团给刘邦设下的一个陷阱,宴会上既有觥筹交错,更有刀光剑影,一时间波谲云诡,杀机四起,多亏有张良、樊哙等人的协助,刘邦才暂时化解了席间的危机,那刘邦最后是如何安全脱身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赏析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这一部分虽然篇幅较短,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语言对话中窥探到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诵读文本,完成以下问题1.落实基础知识实词:乃令张良留谢()/张良入谢( )道()芷阳间()行会()其怒虚词:乃()令张良留谢/公乃()入公为()我献之/吾属今为()之虏矣!何辞为()?句式: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2.找出本段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语言描写的),把握人物语言(对话)的语调语气,体会其话语的用意,分析该人物形象特点。
三、课本剧展示:分角色表演,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高中语文_鸿门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阅读系列化、框架化、整合化、个性化、迁移化高一语文四步驱动研究性阅读《鸿门宴》导读讲义设计人:审核:课前预习案一、人物形象驱动结合《鸿门宴》概括刘邦和项羽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框架整合支撑(根据人物关系和情节分析人物)两大智囊两大巨头两大武士两大间谍1我自信我成功我思考项羽一生的三个重大事件及他的表现项羽性格的矛盾性和多面性对立统一课堂导学案教学目标;通过课前预习的人物形象驱动和框架整合支撑,总体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纵横延伸把握主题,进而有效地进行写作。
2我自信我成功我思考三、主题纵横延伸(《鸿门宴》对项羽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刘邦和项羽以后产生了什么影响?项羽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悲剧之悲?对比项羽和关羽,项羽和拿破仑。
)当堂达标四、写作有效衔接(《鸿门宴》和项羽可以迁移到那些立意的作文中去?请为项羽写一首诗,要求最少运用两种手法。
)3我自信我成功我思考四步驱动研究性阅读《鸿门宴》导读讲义参考答案课前预习案一、人物形象驱动从《鸿门宴》的表现看,刘邦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伪装、装得可怜兮兮,以换取他人同情、消除对手戒备的伪装者。
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偏听偏信、没有主见、刚愎自用的孤家寡人。
二、框架整合支撑(根据人物关系和情节分析人物)刘邦老谋深算张良运筹帷幄装可怜处乱不惊两大巨头两大智囊项羽优柔寡断心太软范增气急败坏4我自信我成功我思考手忙脚乱樊哙急中生智项伯逢场作戏义正词严潜伏深两大间谍两大武士身不由己遇人不淑项庄一筹莫展曹无伤遭出卖巨鹿之战果断杀死作壁上观的卿子冠军宋义,当机立断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渡过黄河,大败秦军,一战成名,奠定了他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
项羽一生的三个重大事件及他的表现鸿门之宴面对可怜兮兮的刘邦,听着刘邦的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他心慈手软了,他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放虎归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众叛亲离,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天地之大,没有项羽容身之所,连自己最心爱的人都保护不了。
高中:鸿门宴教学反思(示范文本)
( 教学设计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中:鸿门宴教学反思(示范文本)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various teaching elements, a systematic planning process for formulating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optimizing teaching effects.高中:鸿门宴教学反思(示范文本)鸿门宴教学反思(一)一、我的教学设想:(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
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2篇)
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2篇)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篇1《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然而初次教授这篇课文的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
这一点在9班体现的很明显。
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
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
问题太浅,学生不懈,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
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最后,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我虽采用了课堂讨论模式,同学们也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但我迫于时间有限,怕教学任务完不成,不得不打断学生,亮出自己预设好的标签式的答案。
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并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堂好课,除了充实,更不可缺的应该是学生的有效参与。
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岂不更好?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完善。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和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2.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2.难点: 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三、教学时数: 四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飨xiǎng(犒劳) 鲰zōu(短小、浅陋) 卮zhī(酒器) xì(同隙)崐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哙kuài(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 chēn(瞪,怒生气) 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崐彘zhì(猪) 俎zǔ(砧板)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bēi(同杯)引入课文:《鸿门宴》选自司马迁写的《史记》。
我们以前学习过《史记》里节选的崐《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定还清楚地记得陈胜、廉颇、蔺相如崐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
司马迁非常善于描写人物。
鲁迅曾把《史记》誉为“史崐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鸿门宴》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司崐马迁刻画人物的特点,那就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并通过人物个崐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崐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崐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崐动。
背景:“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崐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崐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崐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崐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3《鸿门宴》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应用:归纳总结军、击、内、如、倍、谢、坐等重点实词的意义,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的使用规律;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个性;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秦朝灭亡后各种势力争霸的社会历史风貌和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
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2.感受秦朝灭亡后各种势力争霸的社会历史风貌和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
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仔细通读课文及注释2遍,完成全篇口译。
2.划出自己翻译有困难的句子。
3.完成P25《同步导练》“知识要点”部分。
二、疏通文本,把握重点知识活一:组内互学,交流疑难。
教师抽查“知识要点”掌握情况。
活动二:口译并解决疑难句子。
1. 素善留侯张良。
2. 为之奈何?3.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4. 孰与君少长?5.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0.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活动三:文言素读断句与成语积累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2.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判断以下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第3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言知识,探求语法规则;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对文言知识的随文点释和故事情节的整体感知,我们不难发现鸿门宴诠释了历史的变数与偶然,曾经叱咤风云的项羽最终走向了英雄末路,正可谓“一念之间,一宴定天下”。
二、温故知新【问题设计1】解释“因”“为”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的特点。
1、因①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③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④因以讽谏介词,凭借2、为:①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②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动词,谋划④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动词,成为⑥客何为.者动词,做⑦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⑧何辞为.助词,呢⑨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替3、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客何为者?③大王来何操?④沛公安在?宾语前置4、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问题设计2】分析文言虚词“因”“为”与两组文言句式的语法规则。
1、因: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②副词,表示承接上文,引出结果。
2、为:①为(wéi),一般作动词、助词;②为(wèi),作介词;③不过,当“为”作介词表示被动时,读“wéi”。
3、宾语前置在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往往提到动词之前。
4、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像“于”“为”“被”“见……于”“受……于”“为……所”“为所”等。
三、品评人物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除丰功伟绩之外,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尽管两首歌一开口都不同凡响,但项羽英雄失路,刘邦却衣锦还乡。
我们不禁会问:“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我想,《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问题设计3】请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在旁边评点。
(引导学走进“我认识这样一个项羽”的评点)【明确】言之有据: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帐(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性格特点:刚愎自用自负轻敌少谋轻信目光短浅优柔寡断【问题设计4】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事。
人们一提到它想到的不是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那么在鸿门宴上座次是如何安排的呢?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项羽思想性格借助的往往是一些典型的事件,在此老师选取一个典型的场景供学生结合预学案思考与探究)【知识链接】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
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忧。
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其能屈能伸。
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问题设计5】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这样“品评人物”环节的两个主问题就有了梯度)【明确】※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能言善辩、狡诈多端、当机立断、处事周到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中表现人物的性格。
四、思维延伸(本着基于文本而又不限于文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节选《项羽本纪》的三个片段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项羽,也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资料链接(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明确】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资料链接(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项羽剽悍,不可遣。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明确】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
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资料链接(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明确】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小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注定他成不了一代君王。
时势造英雄,项羽和刘邦展示了不同的风采,也留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鸿门宴》学情分析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具有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们在古文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的文学常识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逐句讲解文言意思,达到意会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们领悟到古典文学的艺术美,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本教读是基础,是知读,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为阅读课外文言文做好铺垫;拓展延伸是升华,是美读,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为他们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重难点。
内容涉及到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几个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重在落实理解和翻译。
但是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难学、难懂,原因有两个。
一是受到文体的影响,学生无法消除古今汉语的差异,在词义的判别上往往由今断古,以偏概全。
另外,心理上的规避导致学生怕读文言文,进而积累不够丰厚,最终致使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然而,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而鉴于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而产生的字词句难以理解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放给学生自己来读。
选择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自然就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重点。
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
因此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多读,以各种形式各种目的读。
一读,自由默念通读。
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
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
二读,个别大声朗读。
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教师就此正音,帮助学生断句。
三读,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译。
注意动手圈画出重点字句以及不明白的地方。
这次读应该是精读,也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时候。
这三读之后,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互相讨论,然后再当堂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这种方法虽然用时稍多,但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很有益处。
以读促学可以放在教读一篇课文的前一阶段进行,学生更容易掌握。
另外,历史上的某个典故、某个人物有时不只出现在一篇作品中,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在其它作品中也能觅到他们的踪迹。
《鸿门宴》一文,就着重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而以项羽最为典型,也最有争议。
于是我就搜集了不少有关项羽的材料,像项羽的《垓下歌》、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跟学生一起品读、分析,这样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项羽,也使他们领悟了诗词的魅力,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的学法如下:①圈点、勾画、批注法。
学生在自己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对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或者个人认为重要的地方圈点、勾画、作批注,以便于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自由讨论法。
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某些问题内容比较大或者难度有点大时,学生可以通过自有讨论的方法,在小团体内部进行讨论、合作归纳,有助于更有效地总结出正确观点。
《鸿门宴》教学效果分析《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此,我分析一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
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
2、学生定位。
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
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