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关键词:古诗词梧桐意象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在《涛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摹摹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地茂盛,引得凤凰啼鸣。??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经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断演变,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赋予这些原型意象不同的涵义。

在古代诗歌中,梧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具体来说,梧桐被赋予一下几种含义:

一、借梧桐抒发相思之苦。闺怨之愁

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代的文人士子把读书做官、人世为政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此,他们不得不抛妻别子浪迹天涯,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留守家乡的妻子,难免孤独寂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许多的闺怨诗词。如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妇女秋闺独处,长夜不眠的苦恼之情。上阕写室内物象对人的情绪的刺激,下阕从室内听到室外雨声来描写人情的更加难堪。桐叶秋日枯槁,雨点打上,声特别响亮,特别是夜深人静的三更时分,更增添了离人情思之苦。打在梧桐树上的雨,一点也不懂人的心思。在这里,秋雨梧桐,渲染了一个凄清幽冷的环境,烘托了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行香子》开头“草际鸣蛰,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意思是:蟋蟀在草丛中鸣叫着,它的声音惊落了梧桐树的叶子,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最浓的时候。词人一开始就从眼前景物写起,渲染了周围环境的凄凉冷落。蟋蟀鸣叫和梧桐叶落是秋天的自然现象,但在离人的眼里,则有清冷的感觉。“惊”字赋予了梧桐以生命,也隐喻了词人自己为离愁所煎熬的精神状态,非常含蓄委婉。元曲《水仙子?相思》“秋风飒飒撼苍梧,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三般儿一样苦,苦的人魂魄全无。云结就心间愁闷。雨少似眼中泪珠,风做了口内长吁。”此曲同样写相思之苦。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秋云黯黯。特有之秋声秋景,与苍梧、翠竹、烟树相交织,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

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诗歌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

二、借梧桐表达贬谪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梧桐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夜深人静,一弯残月倒挂在疏桐之上,月色朦胧,孤雁频飞,这样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非梧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志趣高洁的人自然择明主而事。在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情况下,一些人则宁肯保持自己的高洁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梧桐自比。虞世南高唱:“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蝉声因梧桐高大挺拔而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用,寄托了诗人一生穷困失意的悲哀。刘过在《贺新郎》中感叹,“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是愁煞人。然而在众多的树木中,诗人们独钟情于梧桐,只因梧桐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三、借梧桐表达亡国之痛、家园之失

在所有的愁苦中,恐怕唯有亡国之愁最为沉重了吧!在亡国之人的眼中,又怎能仅仅是离人、离乡之愁呢?因此,词史上便有了催人泪下的用血泪填写的袒露真性情的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寒风瑟瑟的秋风中,词人独上西楼,举首是“月如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你看,清秋的梧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只有淡淡的清光透过斑驳的秃枝桠凌乱冷寂地洒在地上。这样的氛围,置身其间更使人肝肠欲断。亡国之痛,家国之思都集中在一个“锁”字上,这里锁的哪里是清秋,分明是词人在感慨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凄凉。在词中,词人把客观物象(缺月疏桐)与主观情意(亡国之痛)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写的是实景,更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又如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也为梧桐叶,谁料用心结不成,翻就相思苦。”词人借闺人代言写尽复国不成的离国之痛。“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头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这恨是梧桐的,也渗入了词人的感情。此时作者因战乱而迁徙流亡,霜打梧桐让词人触景生情,所以国恨家仇也一触即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抒写的同样是作者的怀乡之苦。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已经把自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或者把物当成了自己。透视梧桐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理解这一原型意象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原型意象人手分析古代诗歌是一种较为切近诗词艺术的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对诗歌原型意象的解读,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