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移动起重机10强排行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全球移动起重机10强排行榜

收藏打印来源:起重机在线发布者:起重机

浏览773次时间:2012年2月27日15:48

发达市场迷失,新兴国度稳进

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市场,好消息和坏消息交织。

历经两年的扫荡,金融危机的脚步似乎渐行渐远,作为这场风暴发源地的美国,亦在这一年度,迎来了衰退之后的首次GD P等经济指标正增长。但尽管如此,对于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来说,行进之路依旧不平坦。肇始于希腊,蔓延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在2011年变本加厉地袭来;不仅整个欧元区至今为此疲于奔命,其负面影响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受此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风电、核电等能源建设不仅未能再现金融危机之前的喷薄,也没有稳健向前。在这样的情势下,2010年,全球起重机市场,尤其是来自欧、美、日等传统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幸地继续置身于下滑曲线的延长线上。

然而,在这轮发达市场的“集体退潮”当中,新兴国家和地区依旧在一定程度上“独善其身”,保持着快进,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佼佼者和领先者。在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升至全球第二位。尽管面临通胀等一系列压力,但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的GD P增速,仍然使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回转动力。与此同时,令全球起重机“制造专家”们颇感欣慰的是,如同灰暗背景中划下的一道亮光,这一区域的市场在本年度持续给力。受此带动,将大本营牢牢扎于中国的企业,其表现在全球堪称亮眼。

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排行榜评选标准和说明

(1)全球移动式起重机10强是按各公司移动式起重机业务(包括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随车起重机等)的净销售额排序的(统一按美元排序,非美元货币按当年最后一天即12月31日所在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换算)。公司移动式起重机业务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员工人数等作为参考指标。

(2)2010年12月31日汇率:1美元=0.748391欧元;1美元=6.60231人民币;1美元=81.3127日元。

(3)日本公司2010年是指从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

10家企业的喜与忧

2011年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的销售总额为119.62亿美元,这一数字与上年的117.88亿美元相比略有增长。

与上一年相比,本届全球移动式起重机榜单构成者与上届有所变化,加藤本届代替抚挖再次挺入10强。从具体经营业绩看,2011全球起重机制造商10强排行榜上,实现增长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徐工集团、特雷克斯、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日立住友和加藤。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利勃海尔,以欧元计算,其销售额并未下降,反而有所增长;由于欧元汇率变动等原因,换算为10强排行榜销售额计量单位——美元后,利勃海尔年度销售额才出现波动。本届榜单中,马尼托瓦克、多田野和神钢3家企业的业绩较上年有所回落。

起起落落之下,行业格局变化的激流已经涌动。一方面,身处中国强势增长极的企业——徐工集团,凭借巨大的中国市场赋予,以及越来越猛烈的海外开拓,其排名由上届的全球第三,直上第二。另一方面,无论是排名第五的中联重科,还是排名第七的三一集团,其与前列企业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与弥合之中。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前进步调,相信不消几年,中国起重机制造企业在全球的地位,将实现更实质性提升。

虽然未能幸免于遭遇年度下滑,但从更长线的视角来看,过去几年间,身居全球起重机产业之首的利勃海尔,其业绩并未发生明显波动,下滑幅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实属微弱。由此,这个世界起重机产业巨擘,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场“危机化解之役”。

有人幸运,有人哀愁。

和增长者的向上不同,与利勃海尔等企业的微弱走低相异,全球起重机行业,包括入驻10强排行榜和未进入10强之列的企业中,步伐大幅剧烈滑落者有之。迥异的业绩表现,悬差巨大的幅度阶梯,除了体现出区域经济波动的不一外,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只有那些具备深厚积淀,在产品和技术上都足够硬实的企业,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经受考验,才能够

变得强而不倒。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尽管已经在技术和品牌上有所建树,面对此类危机却仍然无法应对的企业来讲,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来自金融层面的连累,成为一个亟待攻克的现实难题。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对于身处中国的“温室”的本土企业而言,这也都应当成为一堂值得仔细推敲的课程。

再论“中国现象”

从数据中还不难看出,在全球起重机市场,中国企业表现出了“后发居上”的姿态。2011年10强榜单上,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三家企业,在位次和销售额两个维度上继续保持稳健,有所进步。毫无疑问,今天,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为代表的中国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已经成为全球起重机参与者的强劲对手。这种直面竞争,最直接的反应在了中国群体对全球市场份额的攫取上:2011年10强排行榜中,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3家企业的移动式起重机销售额总计达40.80亿美元,这占据了10强总销售额34.11%的份额。

而在数据之外的另外一点,或许更值得我们兴奋:5年前,受限于技术和制造能力,中国企业尚不能生产全地面起重机,而如今,在这一领域,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技术上,中国企业均以令人敬佩的速度频繁发力。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齐齐亮出了其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全地面之外,在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上,几家企业亦以竞技赶超之势,密集刷新着历史记录。

然而,与利勃海尔等企业历经百年沉淀筛选,完成的“剩者为王”进化路径略有不同,中国企业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大者为王”的豪气与霸气。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起重机市场,最大的中小吨位起重机产品出口国;但中国企业在超大吨位产品上的竞技水平仍然有限,同时在整个产业链条的构建上,中国起重机产业在发动机、液压件以及电控系统等关键环节,依然留有软肋。

同时,在一些先进技术的攻克上,冲锋企业身影依然寥寥,整体研发环境与全球先进水平之间仍有着明显差异。另外,品牌认知度这个被中国制造业提及了很多年和无数次的名词,现在,以及短期内,仍无法变为本土企业在中国甚至全球,大力开疆拓土的重要利器。

2011年,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满目硝烟的战场。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扩大投资、扩增建厂、扩充网点,诸如此类的字眼在这里频繁登场。在中国企业奋力走出国门、谋求全球行业话语权的同时,国外品牌却也早已在他们的大本营深度排兵布阵,欲将这里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