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思想品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
纪文莉,从教13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先后承担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任务。曾获得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多次参加省、市、区的公开课并获奖,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奖。
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
主持人:当前,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娇生惯养之下的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冷漠等缺点,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就这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纪老师,对于当前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您怎么看?
纪老师: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现在的孩子却往往不能理解作父母的难处与辛苦。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他们认为得到的一切是得理所当然,并逐渐形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
主持人:听说您近几年一直对孩子的思想问题比较关注,今天您能不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谈一下目前孩子内心深处对这方面的认识?
纪老师:好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全班58名同学中以问卷的形式搞过一项调查,发现:父母生病时,在他人提醒下能够表示关心的有8人;能够主动关心的仅有3人;愿意帮长辈做事的有7人;在父母的督促下,做家务的有10人……这些数据表明,现在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 往往“视而不见”,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的付出本该就如此。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孩子在内心深处是忽视父母的,对父母没有做到主动关心。
主持人:相信这次调查对您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您如何改变目前这一状况?
纪老师:这次调查结果,确实让我感到震惊,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可以说是无私奉献,那么作为孩子是不是就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呢?如何转变孩子的这种意识,让孩子真正体验父母的劳苦,成为每一个班主任老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我组织了一次以“体验父母的辛劳”为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
主持人:开展这次体验教育活动您最初的设想是什么?纪老师: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父母的辛劳,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从而学会为父母着想,学会关心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纪老师:好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全班58名同学中以问卷的形式搞过一项调查,发现:父母生病时,在他人提醒下能够表示关心的有8人;能够主动关心的仅有3人;愿意帮长辈做事的有7人;在父母的督促下,做家务的有10人……这些数据表明,现在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 往往“视而不见”,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的付出本该就如此。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孩子在内心深处是忽视父母的,对父母没有做到主动关心。
主持人:相信这次调查对您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您如何改变目前这一状况?
纪老师:这次调查结果,确实让我感到震惊,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可以说是无私奉献,那么作为孩子是不是就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呢?如何转变孩子的这种意识,让孩子真正体验父母的劳苦,成为每一个班主任老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我组织了一次以“体验父母的辛劳”为主题的体验教育活动。
主持人:开展这次体验教育活动您最初的设想是什么?纪老师: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父母的辛劳,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从而学会为父母着想,学会关心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主持人:这次体验教育活动您设计了那些环节,具体是怎样操作的?
纪老师:有了这一想法后,我马上与部分家长进行了沟通,广泛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他们交换了意见。经过策划,这次体验教育活动主要由“爸爸妈妈忙些啥”、“我陪父母上天班”、“人小鬼大—我当家”三部分内容组成。
主持人:这些名字很有新意,看来您费了不少心思,您能详细地说说活动开展情况吗?
纪老师:其中,“爸爸妈妈忙些啥”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天,看看他们下班回家后除了做饭,还要做哪些活儿,并记下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目的是通过记录爸爸妈妈的劳动,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我陪父母上天班”是让孩子利用节假日跟随父母去上班,亲身体验,从中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辛劳。我让孩子先用列表形式记录父母上班过程;接着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制作成“上班的辛劳” 体验集,在全班传阅;最后让孩子们制作爱心卡,写上“ 爸爸妈妈 , 我想对你说…… ”的心里话,与父母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人小鬼大—我当家”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控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深刻体会日常家务的繁琐与劳累,通过从早到晚的忙里忙外,感受做家长的是多么不容易,从中体味家长的苦辣酸甜。在当家之前 ,我指导学生事先制定好严密的计划,把“今天” 要干什么事、什么时间做,详细地一一列举出来,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发生,保证学生当起家来遵循一定的条理。
主持人:纪老师,看来这项活动对小家伙们考验不小,他们做得怎么样呢?在学生中产生哪些反映?
纪老师:同学们对于参加这次体验教育活动还是比较积极的。全班58名同学按照事先的布置和要求,切实行动了起来。一些贪睡的孩子星期天也在闹铃的催促声中早早地起了床,
得应该以此作为教育的切入“点”,进而扩大教育“面”,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教育的时机。
班会上,我把老人请到班级,由老人曾从事的职业引入谈话的主题,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把老人退休后为小区居民无私奉献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此感染学生;随后,又假意号召学生等大家退休之后再为社会做贡献,以此启发学生;最后,学生自发组织课余“护绿小队”,把爱护花草树木落实到行动中,这样才达到了最终的教育目的。
由“感染”到“启发”,直至最后的“教育”成功,作为教育者我没有进行太多的说教,所做的只是在不断地“创造”时机,时机成熟了,教育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所以我认为,在处理一些教育问题中,只有耐心地等待时机,牢牢地抓住时机,用心地创造时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把握”住了教育的时机,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主持人:“教育本身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那么,您认为以什么形式来承载起德育工作的重任,才会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呢?实践中,您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谈谈好吗?
吴老师: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班会”和“活动”是比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在“折树风波”中,我就是通过召开“班会”和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从而体现了生活德育,实践德育的理念。
先来谈谈召开班会,使学生明理。
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开班会。实践也在证明,召开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的主题班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明理,从而解决学生许多思想上问题。
“折树风波”中,班会在使学生“明理”这方面的作用就不容忽视。会上,学生由“老爷爷退休之后义务为小区居民进行绿化”这件事谈起,进而将话题转到“作为小学生该为社会做些什么”这个主要议题上来。有了问题的存在,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只有积极思考,才会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一番畅所欲言之后,大家最终达成共识——成立课余“护绿小队”,承担起保护花草树木的责任。
应该说,这个班会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因为在班会上全体学生完成了“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明理”的目的。
再来说说开展活动,指导行为。
丰富多彩的活动总能让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生动,让教育效果变得显著。因此,它也就成为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载体。“折树风波”中,活动就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帮助小树安个家”活动中,全班同学站成一大排,每一个孩子拿起铁锹时都是一脸严肃,好像在认真地完成一项重大使命。树种好了,孩子们却不肯离去。相信每个学生都在期待,期待着这份辛苦的付出能换回一份可喜的成果。那么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