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景观与区划

文章作者:云中雪来源:地理浏览次数:591 选择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

花费:0点提交会员:lingzy 添加时间:2009-7-26 16:24:45 份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一、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除综合整体性特点外,另一重要的特点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例如,从赤道至两极、从湿润的沿海至干燥的内陆、从山麓至高山顶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和谷底)中,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现象的成因、特性、表现形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等,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从赤道至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其热力特点,而且气温、气压等也有其共同特点,其他气候要素(风向、降水等)、土壤、生物群落,甚至外动力过程所形成的地貌都在一定程度内具有相应于该热力特点的性质。例如,赤道带的

高温,促进对流作用强烈,因而降水丰富,决定了这里的气候湿热,低压静风,径流充沛,土壤淋溶作用强烈,风化壳和土层深厚,平原上广泛分布沼泽,发育有雨林植被等等。所有这些特点彼此互相联系,从而使各大陆赤道带具有若干共同的景观特征。

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决定了作为这些组分综合的“景观”也具有地带性,不同自然带各组分间的相互关联性各不相同,控制这些相互关联性的水热平衡特点、表层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系统等机制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景观地带性的综合表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构成景观的各成分的复杂的相互联系,从一个成分或要素的特征依次推导出其他成分或要素的特征。景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成分或要素的相互关联性。通常所称的地理相关法就是分析景观的这一特性的有效手段。

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5~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带谱的下部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第一,带谱所处的在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第二,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体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从地域分异的成因来看,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是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性,两者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亦各异,故彼此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但它们共同作用于地球表层,反映出相互干扰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派生出复杂多样的、层次不同的实际地

域分异图景。

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种结构层次。这些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地域结构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即高层次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控制低层次地域分异的背景或外界因素;而低层次的地域结构单元的分异排列关系是构成高层次地域分异的基础。景观的每个层次根据其具体的分异因素和相应的结构特点,完成特定的功能和体现各自的整体性的特征。总之,景观各地域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按等级层次进行的,体现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则为协同和共轭的关系。

二、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

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其建群种主要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呈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是亚热带的典型部分。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栲、吉栎和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种为主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亦称“照叶林”。针叶树有马尾松、云南松、杉树、柏树等。毛竹林分布也很广。地带性红壤分布范围较广,东部约自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地区,多发育在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多云雾,干湿季节不明显的地方,以贵州高原分布最广。本地带适宜发展茶、油桐等亚热带经济林。

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闽东南及台湾中南部。天然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赤红壤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