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天拜读了卡夫卡的这篇《饥饿艺术家》,在短短五千余字的文字里,用奇异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羁但又充满现实意味的故事:饥饿艺术家以表演饥饿为生,并以这样的表演招徕大批观众。渐渐他对自己的表演产生了荣誉感,从没有自觉自愿离开过兽笼,还为别人不给他机会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而深感苦恼。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逐渐被人们抛弃了,观众不再对所谓的“饥饿艺术”感兴趣。他只好“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他的表演也成了一个次要节目,马戏团的观众对黑豹更感兴趣。而他被人们忘却了,最后连同烂草一起被悄无声息地埋掉。
令我震惊的是,饥饿艺术家临死前的表白。他只能挨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能找到适合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象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句话曾让我落泪,而对饥饿艺术家的感情变得复杂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同情,感慨,而是有一种无奈与崇敬之情参杂在内。饥饿艺术家在临死之前告诉人们,他之所以不吃东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语出惊人,原来艺术家并不是真正的因为对艺术的追求而不吃东西的,而是因为不能。原来艺术家也不是多么神圣的人,他也不是为了艺术可以连生命都不要的人。但是转过头来再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因为没有合适自己口味的东西吃就能一直饿着自己而不勉强吃一点东西呢?当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也许这就是我对艺术家有崇敬之感的地方。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我想,饥饿艺术家不再骄傲是因为自己没有合适食物的无奈,而仍然坚定就是自己对艺术的坚持和追求了。
美国文艺理论家R·W·斯托尔曼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其中的含义:社会学的、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首先“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世界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从这个角度来阅读,《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的寓言。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艺术家和社会的分离”。从宗教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绝食艺人看作一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一个圣人,或者一个神父。故事便以历史的观点讽喻了宗教的困境。用宗教术语来表示,就是神和人的分离,灵与肉的分离。”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绝食艺人代表精神,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豹相应地代表物质,人的动物性。用形而上学的术语来表示,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分离。”
从这三个层面对作品的理解相对应,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隐含了创作者的三个身份——即作为现代人、犹太人和艺术家的卡夫卡。犹太人对民族宗教的虔诚、现代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赞美和艺术家对自我实现的推崇在卡夫卡身上不再凸显,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着三种身份的卡夫卡对自我身份与作为普世的人的生存状况的痛苦思索和不懈追问。一直以来,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让人们相信,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在作品中的映射:病逝前一个月,卡夫卡曾在病榻上艰难地校对这篇小说的清样,并在读完之后泪流满面。艺术家的悲惨遭遇似乎象征着现实中卡夫卡面对严酷的社会压力不断躲藏自己、隐蔽自己。但透过眼泪,我们能读到的更有卡夫卡对人类社会二元对立难以调和的哀叹与被困在现代社会的悖谬陷阱中无法自拔而神伤。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极少数自己满意出版的小说。在我看来就是卡夫卡自己的投影。饥饿艺术家一生的表演都没有得到过观众的肯定与赞赏,即使他曾得到过极高的声誉,观众给予他的也不是由衷的肯定。甚至惊叹于他是怎么在不
为人知的情况下进食的。对于艺术的偏执使他坚持到最后,谱写下悲哀的艺术人生。
饥饿艺术家的一生是可悲的,对于自己的艺术他一直都在寻求观众的肯定与赞赏,而却到死都没有得到。饥饿艺术家的职业荣誉感让他即使饿死也不会吃东西,但是观众并不能理解这种所谓的艺术,观众们认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是做不到这样的事的。因此,即使饥饿艺术家想方设法的让人们监视自己,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超能力,但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肯定。人们跟着时下的潮流之风每天都要去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赶个时髦罢了。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赞赏也是对饥饿艺术家行为的一种曲解,或许在观众看来,饥饿艺术家之所以应该被赞赏并不是因为他能在不进食的情况下依然能延续生命,而是惊叹于艺术家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偷偷进食,并没有人真正理解饥饿的艺术,因此,即使艺术家曾经名声大振,他也是可悲的,因为他的艺术实际上是被观众亵渎了。而后期饥饿艺术家来到了杂技团以后,更是得到了惨不忍睹的待遇,他已经完全不能勾起人们的兴趣了,即使他自称自己的技艺完全不减当年,但是他依旧只能是人们去观赏野兽是被带过一眼的角色,直到他要死的时候依旧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饥饿艺术家的另一可悲之处在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永远的不到满足。饥饿艺术家永远都觉得自己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然而一旦到了四十天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被经理硬生生的拖出来,吃令他恶心的食物。然而经理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四十天之内人们可以被各种广告吸引而来,然而四十天之后,人们就会疲乏,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艺术家不得不牺牲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因此他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卡夫卡的小说一直都是学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家、现代主义理论批评家还是当代前卫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寻
出大量的因素来为其理论作支撑。从中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的小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植根于卡夫卡对于人性和世界的洞察,也来自它的文体和形式的新奇。《饥饿艺术家》最为完美地展示了卡夫卡小说的写作技艺:一种不断翻转、在众多可能性之间不断滑动和制造反讽的艺术。
《饥饿艺术家》就是这样一篇“卡夫卡式”的小说,它像卡夫卡抛出的一枚至今没有停稳的骰子,让我们目眩神迷。而答案始终悬而未决,让读者无尽想象。我想在学习上我们也需要有这种stay hungry的精神,一步步专注于自己所在的行业,才能做到世界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