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山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专题研究
目录
1导言
研究目标
1.1.1探讨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客观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给昆山带来的影响,研究新背景下增强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与持续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1.1.2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昆山自身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变化,确定分阶段的产业发展规模。
1.1.3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所具备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
1.1.4产业空间布局
与城镇功能提升相适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对现状产业布局进行有效整合。
1.1.5产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及策略
探寻适合昆山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的合理路径。研究如何更好地通过提高本区域在技术研发与转化、资本与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区域自身产业的主动升级;如何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的同时,着重提升外生发展能力。同时,提出促进昆山产业发展的策略。
研究思路
昆山产业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外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部分在全球视角下,以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为核心,研究思路如下:
(1)比较借鉴,研究规划期末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应具有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形态。
(2)研究长三角构建世界城市群背景下昆山的产业发展定位,研究与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博弈中如何扩展产业利益边界。
(3)对现状产业结构进行客观评估;探讨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业的优化升级途径,研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的引导策略。
(4)研究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规模和路径选择。
(5)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和对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并重点探讨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研究框架
2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发展历程
2.1.1总量快速持续增长——农业县到全国百强县之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昆山GDP由1978年的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亿元(相当于深圳1998年的亿元,新加坡1990年的亿美元,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1),年均递增%。同期,苏州市GDP由亿元增加到6701亿元,年均递增%;江苏省GDP 由亿元增加到30024亿元,年均递增%;长三角GDP由亿元增加到56568亿元,年均递增%。昆山GDP总量增速迅猛,高于长三角地区和苏州市同期水平。昆山市经济总量增长,具有快速、持续两大特点。
“快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保持高于长三角地区近7个百分点的增幅,因此累计增幅高于长三角地区超过4倍。昆山由一个普通江南农业县发展成为蝉联数年全国百强县之首的过程中,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不断提高。
“持续”,体现在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昆山市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峰波谷,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成为外部资金投入和政府财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昆山的公共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表02-01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主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图02-01昆山市GDP增长情况(1978~2008年)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
昆山GDP增速除1978~1980年间低于苏州全市和江苏省外,其他各时期增速均高于苏州、江苏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90~1995、2000~2008年GDP增长最为迅速。
表02-02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数据来源:《昆山统计年鉴(2009)》、《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2四次重要转型——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改革初始——“农转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在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下,昆山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自费建设工业开发区。适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开发新城”的策略,发挥老城区在人才、技术、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势,推动新区开发。
在开发区建设没有政策允许、国家资金投入、技术项目和人才优势的困境下,昆山市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路径。通过抓横向经济联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山的发展与上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城市经营,昆山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昆山明确了突出发展工业的战略思路,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6::变化为1990年的::,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
(2)改革发展——“内转外”阶段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强劲势头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更为近在咫尺的昆山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昆山应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的法宝就是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昆山提出了与上海交通通讯、项目开发、金融投资等十大接轨思路,初步形成了“依托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迅速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大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资金。
同时,昆山依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昆山以项目引进为核心,不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对特定地区的招商,并采取“以商引商、以大引大”的引资策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变了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昆山吸引外资,走开放型经济之路提供了难得机遇。“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既适应台湾急迫进行产业升级与转移的客观实际,又为昆山引进资金创造了条件。随着一批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台资的到来,为昆山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改革高潮——“散转聚”阶段
随着昆山引资结构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超过了一般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专业园区、配套园区为组团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目前昆山开发区已成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以高科技为支柱的民生用品产业的集聚区。昆山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对外吸收、对内辐射的双重功能,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产生了综合经济效应。同时,还带动了全市其它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为了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昆山市较早通过规划引导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对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的处理上。突出聚集经济发展思路,集中产业布局,采取与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并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留出空间。
进入21世纪后,昆山市为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全市域划分为7大特色片区,为产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整合奠定了基础。
(4)改革超越——“低转高”阶段
2000年以来,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投资和出口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