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3)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仍需提高科学性、严密性 信用评级至少必须做好三项工作,才能保证或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一是中国信用评级 业的问题和对策认真开展前期的产业、宏观经济研究,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研究;二 是在对具体信用评级项目开展评级中,认真做好企业和相关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三是在给 出信用等级后做好跟踪调查和研究。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评级机构比较注重具体项 目的工作,但其他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如产业分析中普遍存在搭便车问题,信用评级机构 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特点研究不够。在信用评级结果有效期内, 评级机构的监测体系要经常对被评对象的经营状况、信用程度进行跟踪监测,其中包括宏 观经济周期、产业兴衰、国际市场、政治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企业盈利水平和信用状况的影 响。此外,从技术上说,我国一些评级指标体系比较有些过于机械。 (4)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充分 从我国对信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看,我国对行用评级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充分,处于初步 阶段;不仅研究的深度不够,而且研究的系统性也很欠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更谈不上对信用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系统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银行以及一些信用评级的研究,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构架一套指标 体系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这些研究比较分散,也不系统。这一方面与我国的信 用评级业发展较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对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重 视程度不够有关。因此,国内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方面以及企业信用评级管理 体制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5)本土化程度低,国际垄断形势严峻 正是由于我国债券评级行业发展时间短、技术落后、市场狭小而检验不足,导致实力同国 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相比有着很大的不足。而随着我国日益融入 全球经济圈,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进入通过谋求市场利益,同时国内企业也纷纷寻求 境外直接融资的机会,评级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也益发激烈。目前标准普尔、穆迪、惠誉 都已经在国内有了自己的办事处或分公司,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优质客户群体。对 于谋求国际融资的国内企业而言,这些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才真正有说服力,能够保证它 们顺利达到融资目标。而对于境内融资的企业来说,它们之所以选择国内评级机构更多是 出于成本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考虑。
• •
• •


2、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 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债券评级工作应作为债券发行 审批的一个程序,确立了评级机构在债券发行审批中的地位。 随后,新世纪、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大公、福建省信 用评级委员会(联合的前身)等外部评级机构相继成立,评 级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评级技术也有较大程度的 提升。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中国诚信证券评 估有限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通知》, 认可了9家从事全国范围内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评级机 构。 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中地位得到明确,全国性评级机构在积 累评级经验、提高评级技术和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 原则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但由于债券市场产品仍相对单一, 债券发行规模存在一定波动,评级行业经过短期繁荣之后, 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类是20实际80至90年代因市场发展而成立的原来隶属 于或挂靠于各级人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机构,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它们正在逐步 从各银行中独立出来,或通过合作、或经济改制重组,纷纷 以新的姿态走向市场。这类机构原来主要依附于各银行,业 务比较单一,独立后其中的一部分真正走向了市场,但大部 分仍然服务于其原来挂靠的银行。目前,这类评级机构的数 量比较多,估计在数十家,不过,它们的业务范围较小,多 数属于地方性机构,因而市场影响力较小。 第三类是国外的评级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 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中国加入WTO,一些国外知名的评 级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也开始积极发展中国市场。穆迪、 标准普尔、惠誉等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办事机构等。
• •
2信用评级的作用[1]
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可以为经济管理部门、 金融机构、投资者、商业伙伴提供客观、公正的资信信息,以加强管理、规 避风险、优化投资、促进销售、提高效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其作用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身份证”。客观地说,良好的资信等级 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金名 片”,它能够使客户和投资者放心地与之合作,以拓展市场,增加销售,实 现企业的较快发展。同时,资信评级有助于企业了解商业伙伴和竞争对手的 真实情况,有效降低企业的信息收集成本。 2.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信用评级对于融资企业来说,, 就像经过品质认证所得到的标签。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特别是上 市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融资的规模会快速增加,信用评级通过为信用 良好的企业提供客观、公正的资信状况,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 企业的融资范围,扩大投资者基础,促进融资的成功。 3.企业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对一个没有信用等级可参考的企业,外界 必然存在相对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致使该企业筹资相对困难。而相反,高信 用等级的企业较容易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能够扩大融 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则更是如此,级别高的融资者和级别低 的融资者之间利差会比较明显,级别高的融资者往往能降低融资成本,而级 别低的则融资不畅或需付出较大代价。 4.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可以说是对一个企业经营管理 水平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让企业实实在在地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 和风险,以及因信用信息披露而带来的外在压力,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5.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有效监管。信用评级结 论涵盖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的大量有效信息,是判断一个企 业经济能力和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现状的重要信号,可以为管理部门的有效监 管,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信用评级发展历史
•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历史回顾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规范与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 发展紧密相关。1987年,我国为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发 展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业由此开始起步。2005年以后,债券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品种日益丰富,监管更趋规范,为评级行业快 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来看,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 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仍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回顾我国信用评 级行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初创序幕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 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考虑到债券市场统一、规范 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地组建资信评级机构的设想。各地纷纷开始组 建信用评级机构,其中大部分机构为人民银行系统内相关部门组建 成立。1988年成立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独立 于金融系统外部的资信评级机构。1988年后中国经济的严重过热现 象迫使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清理整顿金融性公司的决定,1989年人民 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撤销人民银行设立的证券公司、信誉评级公 司的通知》,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设立的评级公司一律撤销,业务 归信誉评级委员会办理。当时仅有沈阳、武汉等地设有评级委员会, 其他地区的评级业务暂时停止。1990年8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 于设立信誉评级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确立了银行内部资信评 级的组织体系问题。至1992年底,资信评级进入了以组建信誉评级 委员会为基本模式开展业务的阶段,有关机构成立了全国信誉评级 委员会。在此阶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评级产品 相对单一。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问题
• 中国的信用评级业自1987年诞生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 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 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发展 的需求相去甚远。 (1)对信用评级的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资本市场发育过程中信用评级业务重要性的认 识严重不足,没有将其视为提供有关投资信息的一种不可或 缺的手段。从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看,由于参加评级与否属企 业自愿,如果信用评级不能给企业筹资、融资带来实实在在 的好处,企业当然没有要求进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而如果 没有企业的需求,信用评级市场根本就建立不起来。事实上, 我国现有的信用评级结果根本不可能产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这两个关键功能,这是不能真正形成信 用评级市场的根本原因。 (2)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立法仍然滞后 我国在相关的法规中虽然已经就信用评级问题做出了一些列 规定,但在培育市场需求、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分工与合作 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就目前来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资 本市场日益活跃,交易者很难单靠自己的力量获取充分完全 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只有依靠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然而我国缺乏统一的行
• •

3、酝酿发展阶段(2000~2004年) 200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以来,各部门、各 地区纷纷提出建设信用体系的规划。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了 资信评级在征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债券市场相继推 出新产品,各监管机构从业务角度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其监 管范围,出台了多部对机构和业务进行规范的规章制度。 2003年5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保险公司投资 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并先后以〔2003〕74号、92号、 133号文的形式使中诚信、大公、联合、远东资信和新世纪 5家机构成为中国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司可 以买卖经上述评级机构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2003 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债券发 行规模及发行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可以对企业债券 评级的为“2000年以来承担过国务院特批企业债券评级业 务的信用评级机构”,依照此规定,“具有企业债券评估从 业资格”有5家评级机构,即中诚信、联合、远东资信、大 公和新世纪。2001年4月和2003年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 和《证券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上述国内主要评级机构出具 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评级报告和证券公司债券评级报告也获得 了中国证监会的认可,这些评级机构形成了中国评级业所谓 的“第一梯队”。



4、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在银行间债 券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2008年4月9日,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间 债券市场的管理,促进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人民银行公 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 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同年 4月15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 资工具注册规则》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等7项 自律规则和指引,并正式开始接受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 票据的注册。 2007年8月,证监会先后发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证券 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包括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新世纪、大公、天津中诚信评估有限公司 五家评级机构被核准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公司债券评级业 务就此展开。 2007年10月,中国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有 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禁止商业银行以项目债为主的企 业债券等进行担保。气候,企业债券市场出现包括外部担保、股份 质押、资产抵押等多种信用增级方式,也出现了无担保的企业债券。 2008年1月,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化发展,扩大企业债券发 展规模,发改委发布《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 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企业债发行核准程序进行简化改革,有效地 促进了企业债券的发展。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成果
• 伴或成立随着我国信用评级事业的不断发展,评级业务范围 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以及业务操作方式的日益市场化,尤其 是在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后,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自1988年上海成立了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到目前为止,中 国可能有不到20家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从各评级机构的业务特点和业务范围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类:一类是如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大众国际等一批 从市场上发展起来的、运作相对比较规范、独立于任何机构 的信用评级公司,经历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后正在走向成熟, 其业务领域包括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金融机构、银 行信贷登记企业、担保公司、申请担保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 托的信用研究和信用评级等。随着全球信用评级理论及实践 研究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中国加入WTO,这类评级机构的 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目前,这类机构的数量不超过10家, 但真正在市场上比较活跃、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只有5-6家。
调查分析中国信用 评级市场状况
市场营销第三组
目录
• • • • • 1认识信用评级 2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史 3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成果 4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 5中国信用评级市场问题对策及解决方法
认识信用评级
• • 1什么是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 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 考。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 创始人约翰· 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 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由于信用评级的对 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区 别。我们研究资信的分类,就是为了对不同的信用评级项目 探讨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早在1996年,美国著名 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就将美国和穆迪形容为两个实力旗鼓相当 的超级大国。“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 信用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