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环境管理问题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型污染与旧有污染交织以及工业及城市污染转移等对各环境要素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然而农村环境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环境,身体健康甚至生存状况息息相关,影响到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是关系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的社会性问题。探讨适合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1.1农业生产污染

(1)种植业污染

我国农村使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逐年增加,造成大量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环境。国内学者在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塑料地膜的过度使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卢艳丽等(2011)认为据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为443kg/hm2,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的100倍,同时也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为确保农产品质量而设定225kg/hm2的安全上限,然而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仅为40%左右[1]。曲聪(2011)认为据统计,农药年使用量为130万吨,然而仅约三分之一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农药则进入了土壤、地下水体以及残留在农产品中,使得全国9. 3万公顷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农用地膜的主要是成分聚乙烯,在自然条件下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都比较差,有的甚至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影响土壤的通气和水肥的通导,进而影响土地的产量。

(2)养殖业污染

规模化畜禽养殖是养殖业的发展方向,但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之一。据 2007年环保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 2.43 亿吨,尿液产生量为 1.63 亿吨,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3】。再加上大多数养殖场(小区)规模都不大,但由于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污染防治措施普遍不完善、不配套,只有 33%的养殖企业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装置,80%以上企业畜禽粪便储存场所非常简陋,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环境管理在畜禽养殖企业日常管理中还得不到重视,无环保人员、无环保制度是普遍现象【4】。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相互交融,大量的畜禽粪便随意堆积,导致氮、磷大量流失,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壤,而且禽畜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随意堆放的禽畜粪便还是疾病的重要传染源,严重影响村镇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

1.2生活垃圾污染

一方面:农村自身产生生活垃圾。我国农村人口若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kg计算,全国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2.7亿t。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加之我国绝大多数村镇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专门运输、集中填埋及其他垃圾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就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多年来,由于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在城市不能得到及时的“消化”,便将生活废弃物向广袤的农村转移,进行填埋处理,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5】。

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放,特别是塑料袋、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垃圾大多随意堆放,不仅占去了大片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

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农村严重的“脏、乱、差”现象【6】。

1.3乡镇工业生产污染

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各种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与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对我国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据统计,乡镇企业排出的废水 COD(ChemicalOxygen Demand)和固体废物等的总量占工业污染物总的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不乏一些从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地区转移而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乡镇村落、山沟平原,遍地开花且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烟尘滚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不堪现象。另外,乡镇企业的工业“三废”处理配套设施不齐全、技术不够硬,污染物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便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周围村民的身体健康[7]18。

1.4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人类对荒山、滩涂、湿地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直接破坏农村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受污染的农村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减弱,农村环境污染恶化加剧[8]。

2.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制约

(1)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

首先表现在我国已逐渐完善的环境立法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和工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关于农村和农业的相关立法薄弱。其次表现在已有的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零散,缺乏系统性。

(2)没有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强调的是政府的行为,很少考虑到农民的能动性。农户是我国进行自然资源管理的最大群体,不仅能改善自然环境,也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关键是有无激励机制并能在政府和农户间顺畅表达和接受。但是我国的农户游离于国家环境管理职权之外,其环境破坏行为或保护行为都无法得到国家有效的约束或激励,而其环境诉求也无法得到通畅的上传[9]。

(3)农村环境管理的漏洞

现在地方环保部门的现状是:各部门分工负责与统一的监督管理在地方政府各环保部门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间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落实,而且不论是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其他部门都存在着职权交叉、法律责任不明等一系列问题[10]。

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环保部门执法行动,充当企业的保护伞,这时地方环保机构权力被架空,其监管形同虚设。另外就是当出现跨区域污染时,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由于地方环境保护又很难联合进行执法[7]36。

2.2环境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长期以来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滥砍乱伐树木、过度开采资源、随意处置农业废弃物的现象严重,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放、死畜乱扔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常见[11]1。而不少基层农村管理者环保意识比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只重视招商引资,却忽视给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盲目的引进许多污染型企业,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3生产方式不科学

农民生产素质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依土壤肥力、不同作物品种和生长期需求量有的放矢施肥; 偏好于使用方便的无机化肥,不注重兼顾传统有机农家肥使用等; 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