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2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次和教学时数、课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 的安排;三是教学参考书和教具准备。填 写教学进度表。 第二类是单元备课。备课内容主要为:一 是课题名称、目的及课题重点;二是课时 划分以及备课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三是 备课时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 必要的教具等。填写单元备课计划。 第三类是课时备课。备课内容主要为:一 是明确课主题和课的教学任务;二是教学

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使 学生感到有新意;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 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2>备课的主要类型和内容。备课可以分为 三类,相应地各类课程也有不同的内容。 第一类是学期备课。备课内容主要为:一 是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 学期总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改革 措施;二是课序、课题、教学目的、教学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 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织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 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 组合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进行 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益教 学活动的场所。换句话说,教学组织形式就 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利 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二)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实际上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一 次比较全面的总结; 2、应该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个目标来 带动课程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 3、通过课程建设也为各系加强教学管理, 使教学工作走上科学管理轨道,推动教学管 理的制度化; 4、加强课程建设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 学人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 一、本章基本概念 课程(P235)课程体系(P236-237)课程
高等教育学二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 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三节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一、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定义 1、广义的课程(curriculum):包括教学 计划内的,也包括教学计划外的;既指课堂 内的,也指课堂外的;它不仅指各门学科, 而且指一切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努力。 2、狭义的课程(subject):是指被列入教学 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二)学分制计划 突出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 构。 整个学分制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 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 为160-170,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 教学70学分,专业教学50学分。 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 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 指导文件。

5、根据课程规模大小可将课程划分为大、 中、小、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 技能,又可将课程分为理论型课程课程和实 践型课程; 7、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又 可将课程分为显露课程(显形课程)和隐蔽 课程(潜在课程)。 (三)课程体系(结构) 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 学科课程

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 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增加,推 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2、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是完善学分制必须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需要上做文章;二是学分制改革必须 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相适 应,逐步建立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 和按学分收费的制度等;三是完善学分制 必须与其他教学改革相配套,逐步建立学

是将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的总 体的总体分解成各“小单元”,并分别确 定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规定每门课程的 学分和取得该专业毕业应修满的总学分, 把取得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或获得学位 的业务标准。 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允许学生在一 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 修一些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的 发展和专攻方向;二是它要求学校和教师

进度(包括教学内容安排、师生双边活动及 设计教学方法);三是设计如何提问、举例、 演示实验等;四是准备预习;五是板书设计; 六是教具准备。完成教案的写作。(填写课 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 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 一节课的教学中。 上课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

套具体的规章和办法,比较容易管理,也 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一定的教学质 量。主要的弊端是:它不利于新的学科较 快地进入高校,也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 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 2、学分制的优缺点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 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 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 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一般

(二)课程分类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 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 程”和“经验课程”; 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分类,可分为 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中心)课程; 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 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从形式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 性和相关性而言,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 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
其趋势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 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 样化;
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加上 实验课的教学、社会实践、科研和毕业设 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及课 后总结。 1、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在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 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 计课堂教学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

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直接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1>备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 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 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 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 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要 求教师广泛阅读与本专业的专著、学科杂 志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

第三节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时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进行工 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 紧密相关还与教学条件、课程内容、教学方 法有关。抓住了课程建设,就能带动教材建 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手段 的更新,从而带动师资队伍的提高。

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本 文和附录。 (二)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 2、前沿性 3、思想性 4、启迪性 5、教学适用性

三、教材建设 (一)教材概述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进行的主要依据, 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 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 正文(包括编、章、节等)、作业(习题 与练习)、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 释。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理论性课程与实践型课程 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5、大、中、小型课程(课时结构)(P239)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 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 衡量的标准。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 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 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 门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 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 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 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视觉现象等,以及工具包括各种音响系统 和语声处理、光投影设备、电视系统以及 计算机系统等。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有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 信息的传递; 2、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组 成教学方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 生较大的变化——教师的教的成分逐渐减 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

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 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 方面的能力。 教师上课要做到:课堂结构以备课中的设 计为准;能够机智、灵活地处理意外情况; 善于把握课堂节奏;语言准确、清晰和生 动;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课后总结(反思教学)
浪费。 (二)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和完善学 分制应注意的问题 1、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是有利于高校 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三是 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 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四是有利于促进

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充分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新见解、 研究的新成果也可以及时地反映到教 学中来;三是它允许学生跨专业、跨 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 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 及边缘学科的发展。总之,学分制的 特点就是灵活性好。主要弊端是:容 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

分类(P235-236)教学计划(P240)教学 大纲(P242)教材(P245)课程优化 (P239)课程建设(P248)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和课程体系? 2、如何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 理论与实践等在课程结构中的关系? 3、剖析您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谈谈制定 教学大纲应遵循的原则。 4、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课的教学(自学)(P257-259) (三)毕业设计(论文) (自学)(P259263)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制和学分制是当今世界高等学校采用较 为广泛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20世纪 初在世界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中推广。

学年制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普遍采用的教学 管理制度。我国自50年代起学习苏联,实行 学年制,进入80年代以后,相当一批高校开 始实施学分制。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1、学年制的优缺点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 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 度。其优点为:学校有较统一的教学计划, 各课程又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有一

分制与主辅修制、双主修制、双学位制及 工读交替制等教学制度相结合的教学管理 制度。

第二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 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 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 行认识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体系。组成该方 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 学,信息传输的载体包括语言、文字、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与普通中小学教学组织 形式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1、个别教学:就是由教师分别、逐个地对 集中在一处的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 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或班级教学制。 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 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 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 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 学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