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 大鼠脓毒血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鼠脓毒血症建立方法
SD 大鼠, 体重190~270 g ,雌雄均有, 禁食24 h 后进行实验。

用2.5 %戊巴比妥钠按1 ml/ kg 体重,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 。

常规消毒腹部, 在下腹部正中央切口, 长约2 cm , 打开腹腔寻找盲肠, 小心分离其远端与大肠的系膜, 盲肠内如有粪便, 则把粪便小心挤向相连的大肠, 实验组在盲肠远端1/ 2 处用无菌4 号丝线紧紧结扎, 并用无菌7 号针头在已结扎盲肠远段中央处贯通穿刺。

然后把盲肠推回腹腔, 关闭腹腔, 逐层缝合。

对照组仅做开腹分离盲肠远端与大肠的系膜及关腹手术。

术后按50 ml/ kg 体重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补充手术中丢失的体液, 连续观察24h , 整个实验过程中在室温22~25 ℃环境进行并让大鼠自由饮水。

在盲肠结扎前、结扎后8 h、16h、和24h 在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尾血1 滴进行细胞培养, 实验组还在无菌条件下取腹腔渗出液少许进行细菌培养。

用结扎整个盲肠加穿刺的方法可复制出动物的理想败血症模型, 因为动物模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培养出来的细菌与感染灶细菌完全或部分相同, 动物表现与临床败血症类似, 重复性好, 模型复制后有一定的存活时间供研究之用。

有人把结扎整个盲肠改为结扎盲肠1/ 2 , 把穿刺盲肠2 次改为贯通穿刺盲肠, 操作更为简便, 效果也令人满意。

造成盲肠缺血坏死, 自身肠道的细菌进入腹腔造成感染。

血液培养显示, 在CL P 后16 h , 血液已有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生成, 与腹腔渗出液细菌培养结果相同; 培养出的菌种与报道略有不同, 这可能是由于大鼠来源及实验室的条件不同造成的。

实验组动物术后24 h 活杀, 见盲肠结扎的远端已发生坏死, 穿刺的针孔明显, 腹腔感染, 有臭味的渗出液,但腹腔未见粪便, 这与人类阑尾穿刺并发腹膜炎等疾病过程相似。

大鼠盲肠结扎加穿刺引起的败血症存活情况与结扎盲肠部分的多少, 穿刺针孔的多少和大小有关。

针孔多, 针孔大, 死亡率高。

上述结扎整个盲肠并用9号针头刺孔2 个, 24 h 有75 %大鼠死亡。

有人结扎1/2 盲肠并用7 号贯通穿刺, 24 h 无大鼠死亡。

另外,饲养动物环境也是影响动物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在室温30 ℃时, 饲养CL P 大鼠5 只, 结果在24 h内全部死亡。

大鼠脓毒症预后判断指标集及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各种严重创伤、烧伤、休克、再灌注损伤及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死亡率高达30-50%。

脓毒症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其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导致了对其诊断、预测和治疗的不确定性。

这也是当前脓毒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脓毒症生物标志物,探讨脓毒症诊断、预测、疗效评估的新方法,以指导脓毒症的防治,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课题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大鼠CLP前后血清炎症介质TNF-α, IL-1β, IL-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迁移率族蛋白 1 (HMGB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和血常规的变化,探讨上述指标的改变及其与脓毒症大鼠预后的关系,试图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建立指标集,并采用该指标集对脓毒症大鼠进行预后评估,以改善脓毒症大鼠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结果如下:1.大鼠CLP模型复制:大鼠行CLP后,6h开始死亡,12-24h死亡最多,72小时死亡率为59%;血清炎症介质TNF-α, IL-1β, IL-6, GM-CSF及HMGB1水平显著升高;CLP术后12h处死大鼠,发现多个器官(心、肝、肺、脑及肾)发生组织形态学改变。

2.根据CLP术后72h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存活组大鼠CLP术后12小时ALT, AST, HMGB1, IL-6以及MCP-1水平高于术前(p<0.05或p<0.01);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K及IL-1β水平低于术前(p<0.05或p<0.01)。

死亡组大鼠CLP术后12小时体温、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BUN,ALT,AST,HMGB1,IL6以及MCP1水平高于术前(p<0.05或p<0.01);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低于术前(p<0.05或p<0.01)。

3.死亡组CLP术后12小时BUN, Cr, ALT, LDH, CK, IL-6以及MCP-1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血清HMGB1及GM-CSF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

4.CLP术后12小时体温以及血清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IL-6和MCP-1水平与大鼠存活结局呈负相关,而血小板计数、血清HMGB1及GM-CSF与大鼠存活结局呈正相关。

5.为判断各指标在脓毒症预
后预测中的价值及选择最优的指标集,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上述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将尿素氮、肌酐、IL-6.GM-CSF纳入方程,则预测的敏感性(86.2%)、特异性(83.3%)以及准确度(84.7%)均达最高,据此建立下述回归方程:Logit P=-8.367+1.124BUN+1.134Cr+0.003IL6-0.249GM-CSF其中P为死亡与存活概率之比,LogitP为死亡与存活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成功复制了大鼠CLP脓毒症模型基础上,筛选出与大鼠脓毒症预后相关的指标,并选择最优指标集建立了脓毒症预后预测模型。

该预测模型显示,脓毒症大鼠血清BUN,Cr,IL-6水平升高及GM-CSF水平降低时预后不良。

上述结果为临床脓毒症的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和研究思路。

脓毒症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30、60、120、180 min (CLP术后30、60、120、180 min组)处死动物,测定肝组织和血浆TNFa 水平,并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同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CL)正常对照组相比,CLP术后30、60、120、180 min组肝细胞凋亡数、血清TNFα、ALT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有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LP术后120、180 min组血清AST含量明显升高(P<0.01);CLP术后大鼠肝组织、TNFα表达强度随时间延长而有增强的趋势。

结论:CLP后大鼠肝脏产生大量TNFα,与肝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肝功能受到损伤。

脓毒症是严重创伤、感染及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了解日益加深。

肝脏是脓毒症过程中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肝细胞凋亡是造成肝脏损伤和肝脏疾病最基本的中心环节[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肝脏的一个主要炎症因子和效应分子,它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甚为密切[2]。

我室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观察TNFα和肝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脓毒症大鼠肝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防治脓毒症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模型制备雄性Wistar大鼠30只,清洁级,体重180~220g,由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饲养1周,禁食过夜,自由饮水。

30只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24只,参照文献[3]的方法行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

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沿腹正中线作1.5 cm切口,结扎盲肠根部,避免结扎回肠及盲肠系膜血管,用18号针穿刺盲肠4次,将盲肠还纳腹腔,逐层缝合腹壁切口,分别于CLP术后30、60、120和180 min (CLP 术后30、60、120、180 min组)断头取血,分离血清,并留取肝组织标本,48~72 h内行石蜡包埋,切片4.5 μm厚,脱蜡后常规HE染色。

正常对照组6只,麻醉后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其余同CLP组。

1.2观察指标和方法
1.2.1肝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检测(TUNEL)[4]采用TUNEL法进行检测肝细胞凋亡,计算5个高倍视野(400)下的凋亡细胞数,凋亡指数以每百个细胞中的凋亡数表示。

1.2.2肝组织TN Fα的免疫组化检测及结果判定常规石蜡切片脱蜡,3%
H2O2处理10 min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冲洗3 min×3,加枸橼酸修复液放入微波炉(70°C)8 min,自然降温至室温,PBS冲洗3 min×3。

湿盒中滴加小牛血清,室温放置25 min,加入TNFα抗体Ⅰ室温放置2 h,再滴加TNFα抗体Ⅱ室温放置20 min后,滴加抗体Ⅲ,20 min后室温显色15 min。

PBS 冲洗3 min×3,苏木素复染,常规封片,镜下观察。

结果判定:阴性:细胞及间质内着色(-);弱阳性:细胞内见淡黄色颗粒(±);阳性: 细胞及间质内见棕黄色颗粒(+);中等阳性:细胞及间质内见较深棕黄色颗粒(++);强阳性:细胞及间质内见大量深棕黄色颗粒(+++)。

1.2.3血清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东亚免疫所。

采用CX7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检测ALT、AST水平。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正常对照组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形态结构正常,肝窦清晰,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均未见明显变化。

汇管区小叶间动静脉、小叶间胆管结构清晰,未见炎细胞。

CLP组肝细胞明显肿胀,胞浆疏松,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变窄,窦腔内有胆汁聚集,门脉区有较多炎细胞浸润。

CLP术后3 h,可见肝窦间隙变宽,偶见点状坏死。

2.2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及变化TUNEL染色阳性细胞以肝细胞为主,很少见枯否氏细胞。

CLP术后30 min时肝组织即出现细胞凋亡,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加,CLP术后30、60、120、180 min组肝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分级及变化(略)
2.3各组大鼠肝组织TNFα的表达染色阳性细胞以肝细胞和枯否氏细胞为主,并间质着色,其阳性表达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正常对照组及CLP术后30、60、120、180 min组肝组织TNF的表达分别为-、+、+、++、+++。

2.4各组大鼠血清TNFα、ALT、AST水平比较CLP术后30minTNFα即增加,但随后增加缓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LP术后30、60、120、180 min 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LP术后30 min组与60 mi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P术后180 min比术后120 min含量明显增加(P<0.01)。

CLP术后30 min ALT即增加,且呈进行性增加,CLP术后30、60、120、180 min组AL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CLP术后30、60 min相比,CLP术后120、180 min组AST 明显升高(P<0.01)(表2)。

表2各组大鼠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比较(略)
3讨论
肝脏是全身最大的网状内皮系统,肝脏枯否氏细胞具有强大的中和、灭活和清除毒素的作用,其在脓毒症与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肝脏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是产生和释放TNFα的主要细胞,也是脓毒症时最早释
放且起关键作用的介质,因此TNFα在肝脏中的含量较其它组织多[5],诱导产生的氧自由基以及多基因的激活共同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在肝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

本实验结果表明,脓毒症模型大鼠肝脏组织和血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的数目增多,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加重,正常肝组织中TNFα有少量表达,而CLP组大鼠TNFa在胞浆内表达明显增强,染色加深,且部分细胞间质着色,分布不均匀,在窦间隙周围较多。

肝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是:肝细胞结构紊乱,有散在的凋亡细胞,窦间隙内有大量白细胞聚集,可见枯否氏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发生凋亡。

脓毒症时细菌产生各种调节素,调节素分子与机体相应受体结合,通过相应的信号传递系统,诱导单核/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合成各类致炎或抗炎的细胞因子,生成的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宿主细胞,调节机体反应。

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内毒素进入机体后,通过内毒素结合蛋白的转移和提成使之与细胞结合位点结合后将脂多糖(LPS)转呈至Toll样受体2(TLR2)上,LPS的信号通过TLR2胞内区域而传递至IL1受体辅助蛋白(IRAP),再进一步与IL1受体辅助蛋白激酶( IRAK )作用,IRAK启动细胞内主要功能蛋白(如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磷酸化,后者进一步使INFκB的抑制蛋白(IκB)磷酸化而使NFκB游离出来进入细胞核,作用于增强子或启动子导致炎性细胞因子基因激活,最终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7]。

研究表明,在这些细胞因子中TNFα为一种主要的炎性因子,其升高程度与血浆内毒素含量呈正相关[8]。

TNFα诱导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有:(1)TNFα与TNFR1的胞外区结合后,引起TNFR1的三聚,三聚的TNFR1通过其聚集的胞内死亡结构域招募下游的信号传导蛋白如TRADD、FADD、TRAF和RIP等组装成庞大的TNFR1信号复合体,再激活下游的各条信号传导通路,最后激活NFκB、JNK激酶,诱导细胞凋亡[9,10]。

(2)细胞中ASK1与其抑制性蛋白Trx结合,当细胞受到TNFα刺激后,可通过某中未知的机制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引起Trx从ASK1上脱落,ASK1最终可激活JUK和p38激酶诱导细胞凋亡[9]。

(3)TNFα能介导脂类介质或其它肽类介质产生,诱导自由基的产生及脂质过氧化,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对内皮细胞的作用[11]。

由CLP造成的脓毒症模型大鼠,血清中ALT、AST呈进行性升高趋势,与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相一致,表明脓毒症时产生的TNFα参与了机体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光镜观察显示,大鼠肝组织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淤血,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存在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

龙海波等[12]做动物实验证实特异性免疫吸附可清除循环中TNFα,有效调节NO和氧自由基在肝细胞的生成和作用,从而减轻内毒素休克时氧化应激对肝细胞损伤。

临床研究也显示,脓毒症患者发展为MODS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高的体内TNFα水平也升高[13],但临床用抗TNFα抗体或可溶性TNFα受体治疗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时疗效不佳。

综上所述,脓毒症时TNFα在肝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对肝细胞凋亡认识的深入,将促进人们探讨新的肝细胞凋亡机制和产生阻止肝细胞凋亡的新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术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的建立及其器官功能损伤的研究
实验一、具有稳定死亡率的盲肠结扎穿孔术致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作有稳定死亡率(50-70%)的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不同大小穿刺针贯穿盲肠末端2—3次的方法制作腹腔感染的大鼠脓毒症动物模型,观察实验动物术后的表现及72小时死亡率。

结果:采用12~16号针头在结扎处远端贯穿盲肠二到三次并挤出少量肠内容物至腹腔内造成的动物模型死亡率可稳定达到50-70%,所有实验动物的死亡均出现于实验后12小时后。

结论:采用12~16号针头在结扎处远端贯穿盲肠二到三次并挤出少量肠内容物至腹腔内造成的动物模型死亡率为50-70%,符合临床脓毒症休克高死亡率特点。

可作为脓毒症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平台。

实验二、CLP术后大鼠循环系统功能变化及心肌损伤的研究目的:研究脓毒症早期大鼠心功能及心肌酶指标的动态变化,了解二者在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探讨脓毒症早期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并根据术后不同时间点将大鼠分为CLP术后3、5、7、9h共4个组,每组12只,观察术后心功能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血清心肌酶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
(AKP)、乳酸脱氢酶(LDH)、LDH-1、羟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

对照组不进行CLP术,检测指标同实验组。

结果:CLP组术后3h LVSP、MAP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P组术后3、5、7h±dp/dtmax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P组术后7、9h AS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P组术后3h以后CK、CKMB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CLP术后早期循环系统呈现高排低阻表现,心肌损伤明显:脓毒症早期可导致循环系统呈现高动力状态并引起心肌损伤。

实验三、CLP术后大鼠肠道屏障破坏与急,性肝、肺损伤的研究目的:评价CLP术后大鼠能否反映肠源性感染后脓毒症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探讨脓毒症肠道屏障破坏与急性肝、肺损伤的机制。

方法:制作CLP脓毒症大鼠模型,测定模型动物致伤后不同时间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血液AST和ALT变化,肺湿重/干重比值(W/D)及动脉血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测定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肠、肝、肺组织的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测量血清、肺、肝脏组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以了解各脏器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脏器损伤情况和炎症反应的水平。

结果:CLP术后DAO迅速下降;AST、ALT升高,血气分析提示血氧分压持续降低,肺组织含水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肝、肺组织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肺脏IL-6、TNF-α mRNA表达增强。

病理观察肠、肝、肺组织损伤严重。

结论:CLP致大鼠脓毒症动物模型能很好的反映肠源性感染导致的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各脏器炎症反应剧烈,功能损伤严重,是脓毒症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平台。

脓毒血症抗炎机制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罗格列酮免疫应答炎症指标摘要: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观察大鼠脓毒血症时有核细胞PPAR γ活性、血浆炎症介质的变化,探讨有核细胞PPAR γ活性与血浆促炎介质IL-6、TNF-α及抗炎介质IL-4之间的关系比较PPAR γ配体罗格列酮治疗组、头孢他啶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三组间各组脓毒血症大鼠血浆中促炎介质及抗炎介质水平变化趋势及外周血有核细胞PPAR γ活性,比较三个治疗组治疗效果阐明PPAR γ配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脓毒血症
中应用的地位二、材料和方法1、动物与分组雄性SPF级SD大鼠180只,体重280-300g,随机分为A、B、C、D、E、F六个组,观察指标为有核细胞中的PPAR Y活性及血浆中IL-6、TNF—α、IL-4的水平变化趋势2、模型制备及干预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制作大鼠脓毒血症模型,行CLP术后3小时腹腔注射药物干预,每12小时重复一次3、有核细胞的收集和纯化到达预定时间后,动物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器械分离一侧颈总动脉,5ml注射器穿刺采血5ml,缓慢注入含有10%EDTA的干燥试管中,30min内进行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80℃保存待检炎症指标,下层血液以PBS液稀释后,大鼠白细胞分离液分离有核细胞-80℃保存提取有核细胞总蛋白4、有核细胞总蛋白的提取用组织蛋白提取液裂解有核细胞,提取有核细胞总蛋白用于测定PPAR γ活性5、指标的测定大鼠血浆炎症指标的水平及有核细胞中的PPAR γ活性均采用ELASA 方法测定,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6、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CLP大鼠脓毒血症模型的建立各组间大鼠体重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各组间具有可比性2、脓毒血症大鼠体内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水平 2.1血浆IL-6水平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大鼠血浆IL一6水平具有分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且两者具有交互效应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各组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24h、48h,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IL-6水平明显升高,和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IL-6水平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24h、48h,与脓毒血症组相比,CAZ治疗组、RSG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浆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浆IL-6水平低于CAZ治疗组、RSG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Z治疗组血浆IL-6水平低于RSG治疗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血浆IL-6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Z治疗组大鼠血浆IL-6水平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G治疗组12h与24h、12h 与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
组12h与48h比较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与24h比较,24h与48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血浆TNF-α水平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大鼠血浆TNF-α水平具有分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且两者具有交互效应假手术组的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24h、48h,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和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12h与24h、24h与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 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24h、48h,与脓毒血症组相比,CAZ治疗组、RSG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较CAZ治疗组、RSG治疗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Z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较RSG治疗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Z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水平12h与24h、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与48h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G治疗组12h与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与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血浆IL-4水平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大鼠血浆IL-4水平具有分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且两者具有交互效应假手术组的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组内各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2411、48h,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毒血症组大鼠血浆IL-4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48h达高峰组内12h和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与12h、24h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12h,与脓毒血症组相比,CAZ 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浆IL-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G治疗组虽较脓毒血症组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Z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较RSG 治疗组IL-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CAZ治疗组大鼠血浆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血浆IL-4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LP术后第24h、48h,与脓毒血症组相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