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例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高考历史小论文得高分主要在于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素,一论点要明确;二论据要充足,一定要结合材料提炼、归纳论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论据;三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语言精炼,表述成文。

关键词:论据提炼唯物史观历史味史论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题的亮点和创新是第22题的小论文题型。这种新题型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结论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的能力,这种新题型能拉开学生的分值。为了训练学生对这一题型的答题技能巧,我以2011年江苏高考题第22题为例做了一个课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首先投影打出原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对于这道高考题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早已心中有数,但是学生对于如何作答这种小论文试题依然很茫然。我认为做历史小论文要注意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

根据这三要素,我先让学生仔细分析陈旭麓先生的观点从而找出论点。“陈旭麓先生认为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由此得出论点即中国传统结构解体过程中既有苦难又有生机,而且后者是历史的主题。

论点提炼出来了,就要在材料中寻求论据。我让学生仔细分析三则材料中能体现“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与生机”的要点。

材料一中的苦难:“老婆婆的生息大不如从前了”。生机体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材料二中的苦难:“有些女人无事可做,或吵架消磨光阴,或念经拜菩萨”,生机体现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材料三中的苦难:“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纺织技术的失传;“风俗的不无堕落”。生机体现在“一些女人到工厂里做工”。

在学生从材料中找出论据后,我启发学生再从所学知识中找出一些论据来证明陈旭麓先生的观点。学生提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在论证观点组织成文的时候,我投影打出了一些不同分值的答案,让学生做阅卷老师,给予评分,并说出理由,以此来提高学生组织写小论文的能力,

零分卷历史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伴随着新陈代谢,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换,中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揭露了历史不断发展的特点,人类也随着这一发展而不断发展,使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也只有经历这种新旧的交替,人类才有可能不断进步。旧生产方式的解体和新生产方式的产生,总暗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历史的主题也应该是新旧事物的交替,这样才会使历史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刚看到这份答案的时候,有的学生给3分,有的给2分。我让学生找出这份答案的给分点,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寻找给分点。在学生找不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学生写历史小论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泛泛而谈。

1分卷社会不断进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与之相对的是必有一些事物为时代所淘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痛,但它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们为存在两千多年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而惋惜,但我们更应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振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机器时代,乡民们的传统手工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若要发展中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旧生产方式解体的牺牲是正确的,中国会因此长盛不衰。

这次学生给分就比较低了,在答案中只是找到一个给分点“但它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我指出这份答案的严重弊端:一是没有根据材料寻求论据,二是跑题了,本题属于经济史,而这份答案主要从政治史来回答,虽然写的洋洋洒洒,但没什么给分点。

至此总结历史小论文得低分的失误在于:一没有论点,答非所问。二缺乏理论支撑。主要原因在于死记硬背,缺乏逻辑和思辨能力。

3分卷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分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外国商品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技术,方便了人们;纺织业的衰败,使民间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女孩们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洋纱的盛行使人们意识到了学习技术的重要性,女工们有的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多一生机,而风俗不堕落,这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又提高了纺织业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