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双龙宝星——第一套中国勋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双龙宝星——第一套中国勋章

四一、清政府的苦恼1862年,同治元年正月,太平军战果累累,连克数城。经过连续几轮的激烈讨论,内忧外患的清廷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冒险的决定——利用洋人的

力量“借师助剿”。在过去的一年中,清政府曾经先后拒绝了英、美两国抛来的助清廷“压平内乱”的橄榄枝,直到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进而进攻上海,清人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这一年,对于一个叫做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的美国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正是这种政治风向标的转变,成就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辉煌。

三年前,27岁的华尔带着自己的淘金梦,以一名商贸人员的身份来到了中国。但是,生意场的摸爬滚打并没有给他带来期待中的财富,倒是得益于早年的军事训练和冒险活动,经由记名道杨坊举荐,意外地成为了清廷洋枪队的教头。积年卓有成效的付出,终于在清政府明确接受外国助剿后,得到了回报——先后率领洋枪队在多次大捷战中的优异表现,以及更易中国服饰的亲善行为,为他赢得了四品顶戴和清廷的传旨嘉奖。而在此之前,从未有外国人获得过清政府的公开奖赏。不久之后,华尔又被破格赐予副将职衔,并且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清政府赏赐给高级官员的带有勋章性质的金质赏牌

自鸦片战争之时,为了应对“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清政府意识到了引进外籍人才的必要性。早在华尔之前,船政、铁路、矿务等方面都已经不乏外籍要员的身影。当时用来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是“高薪”。就拿福建船政来说,一名外籍洋员月薪可达四百两,就连新人也能拿到二百两的月薪。与此相差悬殊的是,再能干的中国雇员收入也不及洋人的三分之一。就连洋人自己都承认即使在本国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美国人何天爵在《中国的海陆军》中就写道:“两位外国军官到天津当教练,契约五年,薪水比他们以前的收入大的很多。”

相当一段时间内,清政府一直认为洋人唯利是图,除了重金礼聘外,无需其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在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的奏定章程中,也只规定了汉教习的奖励规定,而“洋教习因只图薪水,不求官职,未经议及奖励。”

这种认识随着外籍人才数量的激增和发挥作用的日益巨大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少官僚和实业家都开始主张对做出贡献的外籍人才予以奖励,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在苏松太道吴煦为华尔邀赏的照会上,这种转变显而易见:“惟西人喜功好胜,每羡中国红顶,深以得此为荣,如蒙天恩,赏给副将衔,以示破格奖励,则华尔喜如所望,必更欢欣鼓舞,以图报称。”华尔先例一开,后来者不断,以至于李鸿章得出了一个结论

“应募来华各员,尤以得中国官号为荣”,提出只有不分中外,论功行赏,才能够昭显“中外一体之意”。只是,对于洋人的

赏赐关乎国体、外交,不能草率行事,必须从长计议。翻阅《筹办夷务始末》以及当朝的一些奏折,不难看出,当时清政府为了遴选出一种恰当的奖赏方式,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不过,那些传统的形式都被一一否定:比如赐职衔不符合礼制,也大多流于虚职,恐怕弄巧成拙,招致埋怨。而顶戴花翎对于身着西式服装的外国人又不便于穿戴。这些奖赏偶有为之尚且说得过去,要是作为定制大范围推广实在不妥。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非常明确——最终的奖赏形式,必须是洋人喜闻乐见,又不至于让清政府捉襟见肘。经过一番商议,共有四种奖赏形式突出重围,成为了初步试行的备选,它们是:传旨嘉赏、通知各国自主奖赏、赏赐银两,以及赏赐功牌。

一番实际的运行下来,孰优孰劣立见分晓。前两种赏赐形式对于清政府而言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但在洋人看来不过是一纸空文,不是没有实际价值,就是难以兑现。同治二年(1863年),一位在天津“助剿”有功的英国领事,在得知自

己将得到“本国自行奖叙”的奖赏时,居然回复说“情愿只领功牌”。而对于银两财物的赏赐态度,在船政监督日意格写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札中,表露无遗——“我手下的人将收到允诺的四万法郎的奖赏,而我自己可以得到二十万法郎的奖金,

且只要皇上高兴,我还能得到新的封赏……这是一份不错的交易。”显然,对于洋人而言,财物的赏赐自然多多益善。问题是这样的赏赐并不是小数目,倘若受赏者相互攀比,赏金节节攀高,大清朝的国库早晚吃不消。幸好还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备选——功牌。所谓功牌,最早是清朝发给八旗军功人员的奖赏,上面书写所立功绩年月,钤用兵部印,常见的有类似于奖状的纸质和银质两种。洋人对于功牌的热情倒真是令清廷颇感意外,莫非洋人骨子里还是对“天朝上国”心存敬畏?

主要授予协助镇压太平军的法国军人的银质功牌

真正的答案多少令清政府有点没面子,洋人对功牌的热衷理由很是简单,只是因为它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像西方的勋章。当时的清政府有所不知,此时西方世界正陷入了一场几乎病态的“勋章热”。

勋章的最早起源是为了区别战场上骑士的身份,每个骑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志。这些标志会出现在战衣、盾牌、旗帜以及印章上。后来一些专门制作的勋章又被用来表彰功绩。但是一场疯狂的“勋章竞赛”却是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贵族阶层被取消之后。此时人们把对贵族身份的渴望转移到了对勋章和勋位的痴迷,甚至有人公开贩卖假的授勋公函,而购买者仍旧乐此不疲。

二、功牌变身勋章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和三口通商大

臣崇厚,由于和洋人接触频繁,最先意识到了功牌受到欢迎的原因,分别向清政府提出了仿照外国宝星(勋章)式样改铸金银牌和功牌以奖赏洋人的请求。改造后的功牌叫做“金宝星”,分为四个等级——金质三等:分别重一两四钱、一两二钱、一两;银质一等,重一两;背面纹饰均为双龙,银牌背面作螭虎文,正面皆铸御赐字样,专门颁发给在华“助剿”出力的外国军事人员。

二等金宝星

不过,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宝星在中国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同样是洋务派首领的左宗棠就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功牌与宝星,虽同为外国人所重,然宝星一项,事费工巨,必须外洋匠人制造方能合式,不如功牌本为中国名器,颁赏远人尤为群情欣羡”。

但是清政府不但没有就此止步,反而觉得“金宝星” 从外形到制度都应该更接近国际惯例。

光绪七年(1881年)彻底改革的契机来了。这一年为了商讨对《中俄条约》的修订,各国使臣、驻京公使齐聚一堂,按照国际惯例,作为外交礼仪,应该给与会人员嘉赏勋章。对于清政府而言,这是展开外交攻势的绝佳机会,《奏定宝星章程》也应运而生,章程统一了宝星的名称、等第、藻饰、执照制造颁赏程序。“中国之旗帜,向例绘龙文为识”的特点,成为了宝星之上“錾以双龙”的由来,并由此得名“双龙宝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