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 个核心概念,其中第一个就是数感。提起数感,很多人都觉得它是比较“虚”的,它不像知识、技能那样具体,而且感觉到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我们有加强对数感认识的必要。

数感的英文表述是“ number sense”,可以翻译成“数觉”或“数意识” 。反映在数学课程中的数感基本内涵究竟应如何理解呢?在国内外有许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人主动、自觉理解数字本身特征及数字之间关联和灵活解决数字问题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人们的认识仍然是多元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感”的含义做了如下阐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像知识、技能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无论是抽象出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意义的过程,还是理解、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技能以及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的主要载体。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阐述的数感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操作领悟、情境感知、应用深化

等三个层次逐步实现。

一、认识和感知数感

第一学段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行具体操作探究,逐步认识和感知数感。

如在“1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数方块、拨算珠等方式,将数与实物对应起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察觉实物集合中所包含是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从而积累并形成对量的多少的感知。在教学“ 100 以内的数”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数出100 个小方块,估计一把花生米的数量,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对具体实物“估一估”“数一数”,帮助学生形成对数量大小的感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数感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无论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估算,都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自然的感悟环境。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理解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使学生的数感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里一年12 个月的用电、用水的数据,并把他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而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比较数量,提出具体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教学“数字的用处”这一课时,可让学

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的学号、电话号码、邮政编码、汽车牌照等的规律和意义。

三、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数感能力

数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

会,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对数概念的抽象和数量关系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自来水厂一天可以净化水的数量。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恰当和灵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好地发展其数感。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恰当地选择教学的内容和处理模式,让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素

养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