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黄颡鱼病害防治方案(新)

黄颡鱼疾病防治技术彭张华1、日常疾病预防: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1袋200克+金维康1袋+恩诺沙星400克,拌400斤饲料内服,每天两次,连续内服5天,每月2次。
调水:每10天全池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或者“益水源”3袋或者“活菌宝”2袋(3者可以交替使用),一套使用15亩;底改:每包5公斤“底润舒(新)”使用15亩或者“底卫士”每袋5亩,交替使用,严重时,可以加量使用。
2、黄颡鱼苗红体:第一天:“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泼洒10亩;第二天:“神农百果露”+“派尼均安”各1瓶全池泼洒2亩。
3、黄颡鱼出血、烂身、烂鳃:外泼:1、第一天全池泼洒“舒肤加”+“派尼酸碘”,各1瓶5亩.米;2、第二天全池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派尼均安”1瓶使用3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4、黄颡鱼裂头:泼洒:第一天:杀灭寄生虫,全池泼洒“虫清1号”1袋+“神农百果露”2瓶+“派尼均安”1瓶,1套泼洒2亩;第二天:全池泼洒“派尼酸碘”,1瓶5亩;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5、肚子、肝腹水、脾脏肿大:内服:免疫双抗千目粉”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派菌康4小袋+福乐佳4袋拌160斤饲料,中药连续内服7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用:“黄氏琼浆”1瓶+“神农百果露”1瓶,配合使用泼洒2亩水面。
6、小瓜虫、车轮虫等:内服:“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拌料80斤,连用5天;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袋,1套全池泼洒2亩,或者是每天1次1套泼洒食台周边区域,连用3天。
7、气泡病外泼:“神农百果露”1瓶1亩,2小时后“金水露”1瓶3亩。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等,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一、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
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
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
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
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二、黄颡鱼一点红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所以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因此预防才是是关键。
1、重可控: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3000尾,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米较为理想。
2、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1.5kw。
3、勤改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
4、巧稳水: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5、常保健:选用优质饲料,定期内服维生素类,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6、善杀虫消毒:定期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等,定期使用消毒剂消灭鱼体内隐藏的病菌、清除鱼塘内的病。
防治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

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病因分析•防治策略•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评估•案例分析与应用定义症状定义和症状传播途径危害传播途径和危害鉴别诊断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相比,如黄颡鱼败血症等,该病的传播速度较慢,死亡率相对较低。
诊断方法结合病鱼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因素水质恶化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含量超标。
底质污染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积累,导致底部有害物质释放。
养殖管理因素030201药物治疗环境改善水质管理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消除病菌和有害生物。
池塘消毒水温调控密度控制合理控制鱼体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导致疾病传播和生长不良。
合理投喂根据鱼体的生长需求和摄食习惯,合理配比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生物防控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鱼类疫苗等生物手段,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养殖管理优化定期观察与检测定期检测水质定期检测鱼体观察鱼群状态03避免药物残留合理使用药物01选择合适药物02按照使用说明用药加强水源管理合理投喂饲料加强鱼池管理避免密度过大提高养殖管理技术评估指标治愈率评估治愈的病例数占总数比例,反映防治措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死亡率的降低评估防治后死亡率的降低程度,反映防治措施对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生长性能的提升评估防治后鱼类的生长性能是否得到提升,反映防治措施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实验室检测统计数据分析临床检查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与反馈结果汇总结果分析反馈与改进成功案例介绍案例一案例二通过对比实验和应用实践,证实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控制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方面的有效性,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模式,成功案例的防治方法可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实际需求。
实际应用效果VS未来研究方向深入研究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加强与其他养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更加科学、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促进黄颡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颡鱼“一点红”病害防治要点

于头面部 。表现为鼻颊部红褐 色结节损 害, 以后 形 成 大 片 红褐 色浸 润 损 害 , 损 害
中心通 常有 溃疡 和疤 痕 。 当黄颡 鱼头 部皮 肤 出 现红褐 色 浸润 损 害 的同 时 , 鼻 间骨也
、
发病 情 况 和 症 状
亏 损 的情 况 , 本 文就黄颡鱼 “ 一 点红” 病 的防 治 做 一 些探 讨 。
一
红” 病 的致 病 菌 为 迟缓 爱德 华 氏菌 , 迟 缓 爱 德 华 氏 菌 为革 兰 氏 阴性 小 杆 菌 ,进 入
免疫力强的机体 中不会引起任何组织变 化, 仅在真皮 内短暂存活。 免疫力低下时 机 体 组织 细胞 吞 入该 菌后 , 细 菌 在细 胞 内 繁殖 , 形成为菌球 、 泡沫结构和混浊小滴, 成为泡沫细胞 肉芽肿 ,发生瘤 型病理改
发病 时头顶部溃烂 、 红肿 、 穿孔 , 鳃 充血 , 鳍条基部充血 , 离 群 独 游 或 较 长 时
正遭蜂窝状蛀蚀 ,严重时鼻中隔穿孔 , 这 些 为黄 颡鱼 “ 一 点红 ” 病 的主要症 状 。
三 、防 治 措 施
间头朝上 、 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 , 且来 回 转动 。 体表发黑 , 鳃丝 、 鳍基充血 , 鳃 内黏
2 . 彻底清塘 , 严格消毒 , 加强水质管 理。在养殖过程 中, 特别是高温季节 , 养 殖水体极易恶化 , 因此要 防黄颡鱼发病 , 可采取换 水 、使用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
类 的 微 生 物制 剂 ,或 使 用 解 毒 活 水 素 和
了水体的二次 污染 , 诱发了寄生虫 、 细 菌 等 的 感 染 。 现在 研 究 认 为 黄 颡 鱼 “ 一 点
图解黄颡“一点红”病

防控 措 施 :
全年时有发生 , 5月发生最严 重 , 特别是 3 1 公分的鱼苗。 —0
l 、排换水 ,使用 强的氧化剂 ( 二氧化 氯、碘制 剂 )杀灭
水体的病原菌 ; 然后泼洒复合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 ;
防控措施 : 使用抗 生素 0 p m土霉素或 0 p m阿莫西林 .p 5 .p 2
一
病鱼一般会并 发一 些寄生虫病 ,如车轮虫 、 管虫等,所 斜
以可以同时外用一 些杀 虫药如硫酸铜等。但是使用杀 虫药时要 注意不能影响到黄颡鱼的摄食 ,不能破坏水质 。囡
般只要看到鱼头顶出现 “ 一点红 ” 症状 ,即可判断是此
病 。但由于病鱼体弱 ,鳃上常常会寄生大量的车轮 虫 , 以有 所
防控措 施 :
1 、使 用 2 0 3 0p 的福尔 马林对 鱼体进 行浸泡 2— 5 0 — 0p m 0 2 分钟 ,连续处理 2天 ; 2 、然后泼 洒葡萄糖和维生素 C解毒和增强鱼体的活力。
流行性溃疡病
2投喂维生素 c E 、 、 和免疫多糖类物质 , 增强鱼体的抗病 力。
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 , 所以我们认为,预防是关键。预
防的主要措 施 ,一是 增强 免疫鱼本 身体质 ,定期 内服维生 素 类 ,选择优质饲料 是关键 ; 二是保持 良好水质 ,定期调 节水质
进行鱼体浸泡。
图解黄颡 “ 一点红 ’病 ’
口 文/ 南 通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农 村 工作 局 陈 泉 斌 图 广 东 养 宝 生 物制 药有 限公 司 陈允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发病症状 黄颡 鱼 “ 一点红 ”病 ,又叫 “ 裂头病 ” 头 肿病” 、“ ,为近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黄颡鱼是我国淡水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病害逐渐增多。
随着夏季水温逐渐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体开始大量滋生,黄颡鱼比较容易被感染,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
经过几年的调查与检测,笔者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梳理,对其发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现做如下介绍。
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
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1.2 疾病控制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
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d。
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在饵料中添加1%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2.2 疾病控制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3%~5%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后再进行投喂。
全池泼洒0.5×10E~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用用按浓度泼洒一次。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防治

总结
及时发现和科学防治是成功的关 键,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鱼群的 健康状况,并积极与专业机构合 作,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
施。
成功案例二:改善环境,强化管理
改善环境
养殖户在发病区域附近进行环境整治 ,消除污染源,定期消毒,保持良好 的水质和环境卫生。
强化管理
总结
改善环境和强化管理对于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非常重要。养殖 户需要从环境和管理方面入手,全面 提升鱼群的健康水平。
患病期间,适当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如 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黄 颡鱼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05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及时发现,科学防治
及时发现
养殖户在发现黄颡鱼出现异常情 况后,立即向当地水产部门报告
,并寻求专业诊断和建议。
科学防治
根据诊断结果,养殖户采取了科 学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 使用特定的药物、调整水质、增 加饲料营养等,有效控制了病情
通过水体、鱼苗、工具等途径 传播
诊断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水肿 、鳍条基部充血等特征
显微镜检查
观察病鱼组织切片,发现 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 的病变
病原检测
采用PCR、ELISA等方法 检测病鱼组织中的病原菌
危害与影响
死亡率
该病爆发时,死亡率可高 达80%,对养殖业造成严 重损失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概述 • 病因分析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防治方法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概述
流行情况
01
02
03
04
夏季黄颡鱼“一点红”病的诊断与防治

四 、发 病 原 因分 析
少量鱼种感染此病 ,头朝上尾朝 下、急速狂游直 至死 亡后漂浮在水面 上。就发病池塘情 况来看 ,此病造 成 死 亡速度并不太快 ,但发病整个过程 持续较长 ,从发 现症 状采取 治疗措 施至症状缓解停止 死亡 ,整个过程
危害 3 ~5 厘米 的黄颡 鱼 鱼种 ,该菌 感染 免疫 力强 的
的不 断增 加,进入黄颡鱼苗 种 “ 一 点红 ”病 害高发季 节 。此 病主 要感 染 3 ~5 厘 米黄 颡鱼 种 ,发病 初 期无 明显 临床表 现 ,病鱼体表也 没有明显感染症状 。随着 病程发展病 鱼食欲减退或停 止摄食 ,离群缓游 、反应 迟钝 ,身体 失去平 衡 ,在 水体 中上下 旋转缓 慢游动 ,
1 . 投放 黄颡鱼 “ 水花 ”本身携 带致病 因子迟钝 爱
德 华菌 当水温较 低 时该菌 正处于潜 伏期或 生长延滞 期 ,
其致病 性并没有表现 出来 ,随着 水温的升高细菌逐渐 进 入对 数 生长 阶段 ,当达 到 2 5 ℃左右 时迟 钝 爱德 华
大概 持续 了 3 0 天左 右 ,死亡 数 量相对 放 养量 来说 能 够 占到放养量 的3 0 % 。
二、致病 因子 刮取病鱼头顶 的 白色或红色黏 液于载玻片上 ,滴
一
氏菌致病力达到最 高,其致病性 明显表现 出来 ,这 与
进入6 月份后黄颡 鱼鱼种逐渐 发病 、死亡 数量逐渐 上
升相 吻 合 。
滴 纯水并盖上盖 玻片置于低倍显 微镜下观察没 有发
2 . 黄颡鱼鱼种单位 面积投放 密度 过大
成 为黄颡 鱼养殖 产业 发展 的制约 瓶颈 。2 0 1 3年 入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一点红”的治疗方法
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黄颡鱼较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俗称“一点红”,其暴发速度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解剖可发现肝脏肿大,充血变性,胆汁颜色变淡或变蓝,胃内无食物或有少量食物,有积水现象。
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腿,离群独游,有的在水面做间歇性狂游、打转、更有甚者鱼体弯曲成S型。
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是头顶穿孔,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
发病原因:水质不良,氨氮、亚硝酸盐高的精养池塘易发病,经多年养殖发现:“一点红”症状尚未出现时,检查正常鱼的内脏特别是肝脏已有不同程度的轻微损伤和病性,主要表现为肝的质地变脆,无弹性,有轻微的变色。
所以本人认为“一点红病”是继发的细菌感染,发病处期,用纯中药即能控制。
在治疗“一点红”时分清主次显得尤为重要。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和爱得华氏菌
预防方法:①鱼苗入池前必须用菌毒双杀、德邦毒抗和德邦红色经典等药物交替消毒;②水源必须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后再流入鱼池;③池塘消毒: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④降低放养密度,同时定期换水;⑤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提高pH值,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⑥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浪费。
建议使用专用黄颡鱼饲料;⑦定期用德邦混安、德邦三合一、车轮净等杀灭寄生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病等的发生。
治疗方法:
1、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有先作杀虫处理。
2、全池泼洒“调水解毒救星”或“一泼安”后,间隔4-6小时泼洒“红色经典”或“超聚碘”。
3、内服“一点红速治”,预防时必须配合A套餐同时使用。
4、“一点红”发病时必须配合B套餐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