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及内涵的时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文化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及内涵的时代性【摘要】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学说的创立,思想内容的改造,传承中的与时俱进。
研究试图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在于因时而变化。
【关键词】儒家文化;创立;改造;传承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值得一提。
第一阶段:(先秦)孔、孟——儒家学说的创立;第二阶段:(西汉)汉儒董仲舒针对当时黄老思想(战国中期至汉初的道家学派),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阶段:(晚清)曾国藩恪守正统,继承孔孟衣钵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终成一代中兴名臣。
儒家思想注重对社会现实、伦理道德、人生哲理、自我修养和政治历史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古往今来,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被尊奉为国学。
研究儒家文化有助于今天的人们历史地了解其发展演变,了解其蕴涵的思想总是随历史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
第一阶段:(先秦)孔、孟——儒家学说的创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
思想家、学者们为抒己见,纷纷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其中,孔子所创的儒家学派的理论,颇具影响,一枝独秀,逐渐成为“显学”。
孔子的儒家学说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克己复礼
以为仁”孔子因之被后世称为“圣人”。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并进一步提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进一步的阐扬和发展,故其学说,具极大影响,孟子因之也被后世尊为“亚圣”。
先秦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被后人视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创,其学说是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的产物。
于是,孔孟学说大行其道。
第二阶段:(西汉)汉儒董仲舒针对当时黄老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系战国中期至汉初的道家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推行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
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以清静之术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曾被汉初统治者所采用。
提倡“无为而治”显然与儒家主张的“王道”、“仁政”、“有为”相悖,汉儒董仲舒于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积极入世,参政议政。
传统儒学的思想涵义,至此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为1.天人合一的解释:皇帝是天的儿子,叫天子。
先秦时,尚有一定唯物成分的阴阳五行说,被神秘化,被说成是天命的表现。
2.抛弃了先秦儒家提出的君臣相互尊重的民主精神。
把各种封建伦理关系固定化、绝对化,明确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
3.强调大一统,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4.主张“奉天法古”(一个著名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制度神圣
化后,又使之凝固。
5.打造新儒学——经学(对孔孟儒学的整理、注释和改造,客观上为统治阶级服务,致使读书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皓首穷经,假圣人之言立言,“学而优则仕”)。
尤其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了儒学在新时期的勃兴,标志了儒家思想走上了与政权统治相结合的道路。
此后,儒家学说与政治相结合,直接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历千年而不变。
探究儒家学说之所以被汉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原因在于:其一,它论证了等级特权的合理性。
封建专制统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尊卑等级特权的统治,儒学给予了道德上的认同,对其合理性作了一系列的论证。
其二,它把道德关系说成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从道德关系上说,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关系本来是由一种道德义务所维系的,即彼此之间相互承担着一定的道德责任,从而维系其间的和谐的关系。
其三,儒学与政治互补。
汉代儒学开始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
同时,它也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它的社会化有赖于政治的支持和保障,相应的,政治也离不开儒家学说为其从思想意识和理论上张目。
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文化,也从此宣告形成。
第三阶段:(晚清)曾国藩是传统儒文化的继承、发扬光大者,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大儒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继承儒学传统,深得其精髓。
他不拘成法,开洋务运动的先声,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化之父”。
就儒学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也是
其实践指针。
曾国藩正是因恪守正统,继承孔孟衣钵,在“忠孝”的前提下,注重道德教化,办事兼传教,成就大事的。
自己树立了一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独特形象。
据说,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
作为“这一个”有争议的典型人物,以下择曾国藩用人、教子(兼修身)、办洋务例,试论之。
用人。
曾国藩认为,远而言之则天下之兴亡,国家之强弱;近而言之则兵事、饷事、吏事、文事之成败利钝,以是否得人为转移。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器重和赏识是尽人皆知的,对此,李鸿章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挈,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
教子(兼修身)。
曾国藩教子,总不忘做人,读书两端。
于读书则不厌其烦地解疑祛惑,于做人则指出其优劣,敦促其改正。
曾国藩的家教观尽管从根本上体现了封建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但他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出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且在实践上获得极大的成功:曾纪泽和曾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作为清末“正牌高干子弟”,他们不仅没有成为“衙内”和大少爷,相反,一个是著名的爱国外交家,一个是有成就的诗人和数学家。
办洋务。
曾国藩是一个有“继承与发展”、“守旧与革新”双重特性的人物。
曾国藩是“自强”实践的领头雁。
他在1861年攻陷太平军占领安庆后,驻节安庆,设立内军械所,招募国内科技人才,仿造西洋军火、轮船,成为中国近代军用工业的肇始。
容闳(中国
近代最早的留美学生)是曾国藩亲自识拔之人,多年来殚精竭虑地帮办洋务,容闳不仅肩负带领留学生出国的监督重任,而且还负有“联外交而窥秘钥”之责。
派遣留学生代表着洋务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为这是“收远大之效”的事业。
可以说,曾国藩办洋务上的“发展”与“革新”理念,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放弃夜郎自大的盲目自重观,开启了一代学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风气,给黑暗沉沉的近代中国带来了一缕“自强”的曙光。
正是他敢开风气之先的胆识与行动,他被人们称之为“中国近代化之父”。
结论
传统文化的前途还在于因时而变化。
抚今追昔,进一步说,主观上,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历史中,其主流文化的宗旨和目的决不会是为了阻止本民族的发展而生成的。
客观上,应该看到,不能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文化,经不起磨难和挑战的民族精神也是不能带来振兴和希望的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传统儒学一度失去了昔日的灵光,封建文化日益受到批判和抛弃,而建立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孔子文化学院如今遍布海内外,学国学穿汉服俨然成为时尚。
然而,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俨然一场陨石雨,通过战争这种最高对抗形式,东西方文明进行了激烈的碰撞,结果是东方文明和我们的民族自尊心遭到重创。
当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在西方坚船利炮前暴露无遗时,也就到了
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甄别、挑选与重建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0.
[2] 管维良.中国历史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 史林.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