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0.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动力。

0.2现代旅游业产业链长、综合性强、牵引力大。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0.3自皖江开发以来,芜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芜湖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游憩、休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日益扩张,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已经具备,发展城市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0.4《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而制定的。

0.5《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分析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确定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思路;
➢明确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
➢策划芜湖市旅游形象;
➢确定芜湖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提炼芜湖旅游产品精品和主题产品线路;
➢提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制定芜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
➢提出芜湖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
➢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0.6本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包括四区三县。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5-2020年为基本规划期,本着科学合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将本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是指导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基础分析篇
第一章 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
1.1旅游发展阶段
芜湖市旅游从1996年开始发展,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1-1):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四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

表1-1 芜湖市主要开放景区点及星级饭店一览表
1.2旅游在全省中的发展地位
芜湖市旅游发展在全省中的地位与其在全省中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

旅游企业是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但2005年安徽省40强旅行社中,芜湖没有一家(表1-2)。

从旅游景区(点)的数量与质量看,芜湖在安徽省处于下游地位,而2005
年收费景区(点)的接待人次和门票收入更是处于落后地位(表1-3)。

表1-2 2005年安徽省40强旅行社
资料来源:安徽省旅游局
表1-3 安徽旅游景区(点)及2005年接待状况
资料来源:安徽省旅游局、安徽旅游资讯网
1.3旅游业在芜湖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芜湖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例平均约25%,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在9%左右,但相对与芜湖市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芜湖城市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芜湖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与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4 旅游发展质量
在旅游六大要素中,餐饮和购物是芜湖市旅游发展的优势所在。

但芜湖的门票收入较低,住宿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景区(点)开发与宾馆饭店建设是芜湖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1.5 旅游发展管理
旅游产业管理与协调的力度不足,使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旅游管理体制一定程度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1.6旅游发展的现状
2000年芜湖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芜湖市发展旅游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芜湖长江大桥、天门山、芜湖铁画、奇瑞汽车等一些城市的品牌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但芜湖旅游经济基础较弱,旅游规模偏小,旅游景区(点)开发与管理滞后,芜湖市郊景区(点)小而分散,市区内景区(点)大多属于开放式,尚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营销不力。

目前,芜湖市旅游产业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用于旅游发展和市场促销的资金投入还很有限,旅游管理体系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弱,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芜湖市景区(点)建设薄弱,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二是城市旅游氛围不浓;三是城市旅游内容单调。

城市观光游览项目不足,而城市休闲、娱乐、购物等需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提高档次,专项旅游产品发展十分薄弱;四是旅游企业实力不强,旅游景区(点)、酒店、旅行社等普遍存在“小、弱、散”现象。

1.7旅游发展的前景
芜湖具备旅游发展的基础,具有旅游发展的广阔市场,芜湖旅游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把旅游业发展全方位的融入整个城市,把芜湖城市本身建设成为最大的吸引物和旅游地,强化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观赏性、舒适性和人文传统,突出城市的文化灵性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细节,形成城市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

芜湖具有良好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环境优势,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将成为城市发展旅游的新焦点。

旅游业完全能够发展成为芜湖市的支柱产业,芜湖市完全能够发展成为新兴的、重要的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1.8芜湖市旅游发展的系统分析
1.8.1 旅游发展的特色
商贸特色——芜湖商贸历史悠久,被誉为“皖中之坚”、“长江巨埠”。

美食特色——芜湖市美食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会展特色——芜湖拥有“旅博会”等品牌展会,2004年底芜湖被评为全国会展中心城市30强之一。

人居特色——芜湖滨江襟河,山青水秀,人居环境优美。

1.8.2旅游发展的动力——经济驱动型旅游发展
立足优美的人居环境,利用独特的区位和良好的政策优势,凭借商贸、美食、会展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培育城市综合经济活力,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图1-2)。

图1-2 芜湖市旅游发展动力结构图
1.8.3 旅游发展的模式——综合都市型旅游发展
应该大力营造城市旅游氛围,推动城市建设景区化,城市发展休闲化,城市特色文化
化。

要大力开发都市旅游产品——都市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娱乐、购物美食等,形成都市旅游的特色,把城市建成综合旅游目的地。

1.9芜湖市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
1.9.1旅游产业地位不高
对旅游业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

城市旅游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软硬环境薄弱、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理念。

1.9.2区域竞合存在体制壁垒
芜湖作为皖南门户,但旅游业的发展与“两山一湖”缺乏联动,没有充分发挥集散地作用。

在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带中芜湖定位不明确。

至今尚未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

1.9.3旅游形象模糊
芜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较小,大规模和有影响的旅游景点少,而商务会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设施不足、档次偏低,城市旅游的功能较弱,还没有树立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的知名度不高。

1.9.4特色项目缺乏
芜湖旅游资源品位一般,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吸引物和特色旅游项目,难以形成垄断优势和个性品牌。

1.9.5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衔接不够
公共设施功能与旅游功能未能有机结合;城市建设功能与景观观赏功能未能有机结合;城市道路与旅游通道未能有机结合。

1.9.6管理体制不健全
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大旅游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旅游行业管理缺乏权威性。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2.1旅游资源类型效应
2.1.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1种,基本类型1种,代表性单体资源6处。

天门山、赭山、神山、马仁山、丫山等景色优美,天门山知名度较高。

2.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3种,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11处。

青弋江、镜湖、凤鸣湖、奎湖、陶辛水韵、六郎水乡等江、河、湖类型多样,开发潜力较大。

2.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基本类型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处。

小格里林木葱郁,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

2.1.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基本类型4种,单体资源8处。

人字洞、繁昌窑、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芜湖古城拥有城隍庙、周瑜点将台、老街等历史遗迹。

2.1.5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6种,基本类型17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0处。

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凤凰美食街、芜湖长江大桥、中江塔、天主教堂、广济寺、王稼祥纪念园等已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2.1.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拥有此类旅游资源亚类1种,基本类型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3处。

芜湖三画、三刀名闻遐迩,其中芜湖铁画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予以公示。

2.1.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芜湖市此类旅游资源有亚类4种,基本类型6种,代表性单体资源8处。

2.1.8 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分析
表2-1 芜湖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芜湖市拥有旅游资源亚类19种,占旅游资源全部亚类型数(31种)的61%,旅游资源基本类型38种,占旅游资源全部基本类型数(155种)的25%。

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亚类6种,占全部亚类数的35%,基本类型6种,占全部基本类型数的8%,单体资源21处,占芜湖市单体总资源数的25%;人文类旅游资源亚类13种,占全部亚类数的93%,基本类型32种,占全部基本类型数的38%,单体资源59处,占芜湖市单体资源数的75%。

芜湖市人文类旅游资源占据主要地位,自然类旅游资源较少。

2.2旅游资源强度效应
芜湖市42项主要单体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仅有4项,占总数的9.5%;其中,孙村人字洞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而王稼祥纪念园和芜湖铁画分别属于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资源,旅游大规模开发的难度较大;三级旅游资源有14项,占总数的33%;二级旅游资源有15项,占总数的36%;一级旅游资源有9项,占总数的21.5%。

芜湖市主要旅游资源中,大部分属于普通级旅游资源,优良级旅游资源比例较小。

2.3旅游资源集聚效应
2.3.1芜湖市区
代表资源和节点:镜湖、中山路步行街、鸠兹广场、凤凰美食街、赭山、王稼祥纪念园、天门山、陆和村茶艺博物馆、芜湖古城、广济寺、中江塔、华强旅游城(在建)、滨江公园(在建)、芜湖长江大桥、神山公园、汀棠公园、奇瑞、工艺美术厂、峨桥茶市。

3.3.2 芜湖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陶辛水韵、六郎水乡、和平生态公园、西河古镇、老梁山庄。

3.3.3繁昌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马仁奇峰、孙村人字洞、繁昌窑、白象山现代农业生态园、旺来桂花生态园、五华山、渡江第一船。

3.3.4 南陵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丫山花海石林、奎湖、大工山古矿冶遗址、乌霞风景区、小格里。

2.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容量扩展、内部景点组合、外部路线联系、潜在市场以及旅游设施、交通状况等评价结果,芜湖市近期优先开发的旅游资源有:
赭山、天门山、镜湖风景区、神山、凤鸣湖、芜湖古城、中山路步行街、汀棠公园、鸠兹广场、广济寺、滨江公园、华强旅游城、王稼祥纪念园、芜湖铁画、奇瑞、陆和村茶艺博物馆、凤凰美食街、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公园、老梁山庄、六郎水乡、奎湖、马仁森林公园、丫山花海石林。

中期鼓励开发旅游资源有:
芜湖长江大桥、中江塔、安徽第一名人藏馆、天主教堂、奥林匹克广场、波尔卡商业街、龙窝湖、渡江第一船、清水花木城、峨桥茶市、人字洞、白象山现代农业生态园、旺来桂花生态园、小格里。

远期引导开发的旅游资源有:
乌霞寺、繁昌窑、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千峰山土敦墓、戴安澜墓。

2.5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分析
2.5.1 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系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吸引体系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服务吸引等。

2.5.2芜湖城市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
➢树立芜湖城市旅游鲜明的形象;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营造城市景观;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丰富城市商务和文化活动;
➢完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
➢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建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
➢营造友好文明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城市好客度;
➢大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3.1 市场分析
3.1.1国内客源市场现状
2005年芜湖市国内游客接待量548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5.65亿元。

➢地域分布
国内旅游者以本省为主体,所占市场份额达64.01%;省外旅游者占36.99%。

省外旅游者以500公里以内的近程旅游市场即周边省份所占份额比较大。

➢性别构成
国内旅游者男性稍占优势,男性占总体的57.3%,女性占42.7%。

➢年龄构成
国内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5-24岁以及25-44岁年龄段所占总比例达87.99%;而14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旅游者所占比例很小。

➢职业构成
国内旅游者以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服务销售商贸人员为主、所占总比例达69.55%,反映了芜湖公务和商务旅游的特征。

➢基本出行特征
芜湖市国内游客以商务型旅游者占主导,以参加会议、商务活动和公务出差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占所占比例达55.2%,其次为探亲访友旅游者,而观光游览等其他出游市场所占比例较小。

说明芜湖市作为旅游城市,其整体吸引力还不大,缺乏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景区(点)。

3.1.2国内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客源市场过于集中,市场空间分布不合理,旅游市场不稳定
➢出游类型比较单一,以商务型旅游者为主体,其他市场类型欠发展
➢平均停留时间短,更多的是作为旅游中转站而不是最终目的地
➢人均旅游花费偏低,以基础消费为主体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总体感知强度弱,各景区(点)感知度差异较大,市域景点的感知强度明显高于县域及城郊景点
3.1.3细分市场游客行为分析
➢对观光客源而言,芜湖市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景区景点、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饭店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和旅游购物设施需要提高。

➢对商务会展客源而言,芜湖市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现代商务会议设施,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饭店住宿设施档次偏低。

➢对休闲度假客源而言,芜湖市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休闲度假场所数量不足、档次偏低、缺乏特色、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3.1.4 国际客源市场分析
2005年,芜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数为1.82万人次。

入境旅游者多为商贸旅游者,出游目的以“从事商务交流活动”、“公务出差”以及“参加会议,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占总数的87.5%。

3.1.5居民城市休闲游憩分析
城市游憩是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城市居民是城市休闲游憩活动的主要客源。

芜湖市本地居民认为其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在“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景区景点”、“旅游发展力度不够”、“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旅游商务/文化节庆活动”和“休闲娱乐设施不丰富”。

3.2 重点细分客源市场定位分析
3.2.1商务会展客源市场定位
主要依托本省商务会展客源市场,成为安徽省商务会展中心,努力以有芜湖市本土优势和特色的商务会展活动开拓吸引以南京、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商务会展市场,引导国内外的汽车、型材等芜湖市支柱企业的商务会展客源。

3.2.2观光游览客源市场定位
主要依托安徽省本省观光游览客源,成为安徽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城市观光休闲的主要目的地;重点引导“两山一湖”旅游区的观光客源,建成“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北大门,成为其客源市场的重点中转站之一;努力开拓长江三角洲以及周边城市的观光客源市场,建成三角洲都市圈的后花园。

3.2.3休闲度假客源市场定位
以芜湖市本地休闲度假市场以及商务旅游者为主体,重点依托安徽省本省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休闲度假客源,拓展邻近省市的休闲度假客源市场,努力将芜湖市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3.2.4国际旅游市场定位
依托芜湖市本土知名企业的吸引力,重点引导并开拓国际商务会议、文化科技交流客源市场;借助一些知名展会、博览会,吸引国际会展旅游者,开拓并争取会展旅游客源市场;争取一部分两山一湖的国际旅游者从芜湖中转;拓展海外华侨寻根问祖客源市场。

3.3 市场预测
以2005年芜湖市接待游客总人次为基础数据,参照国家以及安徽省关于旅游业的发展指标,采取高、中、低三个增长方案进行旅游市场预测,得到不同发展情景下芜湖市的旅游市场预测规模。

表3-18 芜湖市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分情景预测
综合考虑芜湖市旅游发展的内外条件,规划组认为近期芜湖旅游发展取低方案,中远期取中方案较为符合芜湖实际,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即:2010年芜湖市接待游客总人次为876.8万人次;2015年芜湖市接待游客总人次为1486.45万人次;2020年芜湖市接待游客总人次为2006.7万人次。

第四章旅游发展的竞争与合作
4.1芜湖市旅游目的地竞合对象分析
由地缘关系、区域旅游空间联系、旅游者空间行为及旅游地属性分析芜湖市与相关地区的空间联系和竞合对象情况(表4-1)。

表4-1 芜湖市旅游目的地空间联系对象
4.2省内旅游空间竞合分析
4.2.1省内旅游竞合关系分析
旅游地与其附近的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一种是替代关系。

芜湖与合肥、马鞍山、铜陵等周边城市同质性强,互补性弱;而与安庆、池州、黄山、宣城和巢湖等城市互补性强,同质性弱(表4-2)。

表4-2 芜湖市周边主要竞合对象分析表
4.2.2 省内旅游竞合趋势分析
积极配合“两山一湖”旅游区开发,着力建设旅游快速通道,构建完善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做好旅游客流过境中转服务工作。

与“两山一湖”差异化发展,开发城市旅游产品,扩大城市旅游影响力。

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城市以及旅游地开展协作,共同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

迎合皖江开发和“泛巢湖”旅游区的建设,加强与合肥、巢湖等地的旅游联系。

4.3与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竞合分析
4.3.1 竞合格局现状
芜湖市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互补性,旅游形象冲突较少(表4-3)。

表4-3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资源优势及发展目标一览表
4.3.2竞合趋势分析
加强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和商务联系。

利用资源与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促进芜湖商贸会展旅游的发展。

加快与长三角的通道建设。

推动建设沿江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长三角城际铁路,密切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提高芜湖可进入性,吸引更多的长三角旅游客源。

加强芜湖旅游景区(点)的建设,促进华强旅游城以及滨江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提高芜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尽快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

第二篇发展战略篇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与目标
5.1旅游目的地定位
皖江旅游线的龙头,皖南旅游区南进北出最重要的门户和旅游集散地,长三角最时尚的休闲娱乐商务基地,长江沿岸最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

皖江旅游线的龙头:安徽沿江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强度大,集聚高;拥有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沿江地区区位优越,与长三角联系紧密,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势。

安徽沿江地区规划明确指出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旅游功能,以两岸城市为节点,以著名景点景区为依托,组织区域性旅游精品线路,构建皖江地区旅游大网络,塑造“长江黄金旅游带”的区域形象,把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而芜湖历史上就有“长江巨蚌,皖之中坚”的美誉,1992皖江开发开放,省委市政府把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和突破口,2005年新一轮皖江开发芜湖被列为第一方阵的排头兵,随着芜湖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入,芜湖将成为皖江旅游线的龙头。

皖南旅游区南进北出最重要的门户和旅游集散地:安徽省十一五旅游规划提出要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

黄山要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芜湖作为青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口,长期与皖南保持人文和商贸的密切联系,一直是皖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芜湖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发都市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和集散功能,成为皖南旅游区南进北出最重要的门户和旅游集散地。

长三角最时尚的休闲娱乐商务基地:与安徽其他区域相比,芜湖最具备与长三角进行全面对接的条件:一地缘相邻。

芜湖是安徽省距长三角最近的城市之一。

二文脉相融。

长期以来,芜湖与长三角人员交往密切,风俗习惯相近,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颇多共同之处。

三产业相接。

芜湖的汽车、建材、电子电器、冶金、机械、船舶、纺织等,在相当程度上已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产业体系或市场体系。

四交通相联。

黄金水道—长江是联系芜湖与长三角的天然纽带,近年来,随着皖江高速、合杭
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的相继建成沿江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芜湖与长三角的交通状况十分便捷。

另一方面,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客源产生地,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出游消费能力除了在区域内消化以外,将大量地向外溢出。

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且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

芜湖有条件成为接纳长三角地区庞大出游流的理想目的地。

芜湖要充分发挥中等城市人居环境优势和滨江山水特色,以商贸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娱乐、购物、美食旅游,使芜湖成为长三角最时尚的休闲娱乐商务基地,成为配套和服务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花园。

长江沿岸最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长江沿江城市都与中华母亲河——长江息息相关。

滨江而居,沿江开发,借江出海,融入东部,是滨江地区新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新修编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九江、武汉等沿江地区各城市总体规划无一例外地都把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其城市性质之一加以特别强调。

与沿江其他城市相比,芜湖具有高品质的生态与文化资源。

就生态而言,芜湖生态本底优越,滨江襟河,山水相依,“鸠兹”这个芜湖城市的起源也鲜明地反映了城市生态优良的特色;就文化而言,芜湖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和中西交融文化。

自古至今,芜湖一直是一个物流聚集、人文荟萃的城市,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对时尚的追求成为芜湖的重要特色。

把生态和文化以及时尚特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芜湖具有自己独特的组合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质,能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最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之一。

中国著名旅游城市:芜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以华强旅游城、滨江公园和王稼祥纪念园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的建设,芜湖的旅游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城市旅游风貌和旅游功能将明显改善,城市旅游形象将日益鲜明,完全能够发展成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

5.2旅游产业定位
近期定位:强化旅游业作为芜湖市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树立城市旅游新形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中远期定位: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芜湖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面推进芜湖市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品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精神家园,促进芜湖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3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将芜湖市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商贸、美食、红色、节事活动等多种产品为一体,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现代城市旅游目的地。

力争实现以下“六个一”战略目标。

➢形成1个旅游支柱产业
➢建成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打造1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设1个安徽旅游次中心城市
➢融入1个城市旅游合作组织
➢争创1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5.3.2阶段发展目标
表5-1 芜湖市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