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08-08-18 10:11 文章来源: 漯河经济开发区 文章类型: 原创 内容分类: 调研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特别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指导下,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在资源开采、利用等多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资源 合理利用 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资源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开发和利用,假如某种资源人们认识到它有用而故意不利用的话,那么这种资源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因此有资源我们就必须开发和利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坚持什么样的方针、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开发和利用。科学发展观与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为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义。
一,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由此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很大的。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急剧恶化。尽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是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拥有的资源量比较低,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更让我们感到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 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利用中就存在许多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以政府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样就存在了许多弊端。过度依靠国内和开发国内资源也造成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我国资源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首要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资源是商品,建立产权理论的观念。资源品需要经过资源市场交换和流通才能由生产领域进入资源的消费领域,以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基本内容的资源经济运行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或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经济市场化的
发展,使得资源成为市场交换的对象,使
得资源经济的运行建立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得资源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最合理有效的分配利用资源。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在纯粹自由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利润存在就要有商家进入,这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市场机制,但在某种情况下,资源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却会出现寻租现象及相关的低效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存在负的外部性的条件下,出现资源的乱采乱挖就在所难免,而乱采乱挖又直接导致了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的低效开发及巨大浪费。本身我国是一个资源人均占有量极少的国家,因此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开发及杜绝浪费就变的极为重要,完善必要的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实施健全的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尽量减少寻租及“市场失灵”的外部性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资源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三,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在资源充分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好的例子,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研发与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国家来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总之,节约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资源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体现“天人合一”的、可
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加强
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第五,随着全球化商业经济的到来,闭关锁国已不适宜任何国家的发展,在比较优势策略下发挥各个国家的优势进行贸易合作能使两国实现“共赢”。因此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资源“瓶颈”,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措施,达到尽量减少开采国内稀缺资源,尤其是国内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增加进口国外资源的目的,从而延长本国国内资源的未来保障期限,也就是延长国内资源经济运行的生命周期。
综上所述, 在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更是我们保护环境和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促进各类资源消耗和开发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自觉地节约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如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时,还要加快实施配套法规,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法制化,以提高依法规划、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自觉性。(云南民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剑星)
坚持社会可
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在进步,在向着更
高的水平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可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却破坏了很多东西,大自然在我们发展的步伐中已经变得千疮百孔。由此,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强调首先要发展。“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这里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加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改变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永远,以便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长江上游的天然林为例,多年来我们对天然林区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导致了我国森林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讯速恶化,然后又间接导致了长江的几场特大洪灾。
强调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的问题来考虑。二十一世纪既是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年代,同时又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迅速拉大的时代,是富翁与穷人越来越远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过着极尽奢华生活的富人,也看到街头衣衫褴褛的乞讨者,或者是饿死在非洲国家的儿童。社会总财富日益积累,人民的平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可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依然有连基本生活和温饱都解决不了的穷人,这样的公平性亟待改善。
强调共同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性是源于人类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地球上的人,生活在同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无论是穷人还是富
人,本国还是别国,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这一点我们已经意识到并且采取了行动,世界范围的讨论温室效应,还有联合国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相协调是指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这条路使这些国家以至全人类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在新兴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吸取前人的教训,在发展中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行为和发展状况。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环境问题作为主要的因素来评价政策和行为的可行性是有困难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发展,甚至阻碍发展。所以,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效益不佳的企业在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良好的生态效率。
再来说说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维持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利用的物质。或将它理解为: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大家知道,在石器时代,人类茹毛饮血,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生产工具简陋,那时的自然资源只能是光、热、水、气和野生动植物。以后随着历史的进化、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相应的发展,过去许多不认识或无力开发利用的自然物逐渐加入资源的范畴。例如,由于某些野生动植物可以人工驯养和栽培,土地成为劳动对象,成为人类利用的最重要自然资源。自从人类发明了冶金技术,大部分常用金属矿物因此而得到开采。由此可见,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时间性的动态概念。
自然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只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自然
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源泉。同时,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劳动资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营养库和能量来源。无论是作为活动场所、环境、劳动对象,还是从中制造劳动对象,都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种类、组成等都会受到社会生产系统中经济政策、技术措施及人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利用产生巨大的作用。既然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更应该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下面以水资源为例。世界淡水储量本身不多,自然分配不平衡,淡水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占有量的差别。一度发达国家曾经批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人口多耗水量大,我们并不否认这个事实,但统计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人均耗水量为1217 m3/年,中等收入国家为532 m3/年,而低收入国家则仅为498 m3/年。所以,尽管发达国家人口少,但人均耗水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因此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负起责任并承担相应义务。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的需求量大增,在不认识或不重视水资源的生态特性情况下制定出违反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从而导致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混乱式管理,使水资源日渐枯竭,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有偏差 长期以来头脑中充塞的是“廉价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真实而深刻的认识,缺乏危机感。
2、缺少全局调控 这特别是对几个国家共享的水资源应作以公平而合理的分配。
3、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没有讲求资源优化配置,许多地区工业发展集中在高耗水类型的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印染等行业上。
4、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不符 多数情况下水资源属于公有资源,长期以来的低水价和无限制用水,使水资源过度利用而得不到节约与保护。农业用水不科学,企业也不愿为节水投资。
5、浪费严重 由于以上4个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淡水资源浪费严重,清水长流的现象随处可见。
6、过度开发导致枯竭 掠夺式的开发仅能支持一种脆弱的暂时繁荣,水资源迟早会耗尽,得不偿失。
7、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 白沫黑水这种
恶性循环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没水的地方缺水,有水的地方也缺水——缺少合格水源。
对于我们中国,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尤其在中国庞大的人口背景下,珍惜自然资源更为重要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地大物博”一直是中国的写照,这片古老土地上富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中华民族,创造出一个文明国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切与过去成为鲜明对照,沿着人类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自酿的苦酒,也只能自己吞下。例如,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资源利用历史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时期,即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大地基本保持原始的状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周朝的时候,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东北、四川、云南地区更好一些,林木覆盖高达80%~90%。战国时期,该流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人们展开了大规模的农耕活动,足见土地资源的丰富,自秦以后由于人口增多,为解决粮食问题人们对该流域大肆开垦,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变浊。唐朝初年,就出现了所谓的“四海之内,高山绝壑”的景象,在元朝之前各个王朝都设了山林川泽保护机构,元朝则未设此机构,这对自然资源保护更为不利。明清以后,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许多林区被毁。黄河泥沙在明代含量达到60%,清代达到70%,清朝200多年间,黄河决口200多次。而到了现在,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同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而中国的水危机也很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中国不少地区出现了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及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水资源研究所提出的标准,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处于缺水上下限(1000-5000 m3/人)的中低值,总体缺水。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988 m3,低于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共有11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750立方米的缺水
紧张线,其中山东为380 m3,河北为330 m3,北京不足300 m3,天津仅为150 m3,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更为严峻的,部分地区严重的水污染,造成合格水源减少,水质性缺水已威胁到我国业已不足的水资源供给。联合国已将中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由上分析可见
: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价大;资源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从而加剧了资源基础的恶化。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觉醒、反思;全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形成共识,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进步。如果说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可以算作国际范围内对环境问题反思的正式开始的话,那么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会议则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7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与2002年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则标志着国际环境运动时代的到来。关心环境,已成为新世纪的时尚。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充分提高全民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要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环境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38年开始开发建设,1955年依托油矿设立了**市。1958年,为更好地保障、服务油田生产建设,原**县政府由地处农业绿洲中心位置的**镇迁至油矿所在地,市县合并,政企合一,升为地级建制。1961年,**市与**石油管理局分设、政企分开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市、特别是**油田历史性的承担了全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大学校
、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重任,先后向全国兄弟油田培养输送职工近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生产原油28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20亿元。随着**油田的迅速发展,**地方经济亦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GDP总量实现37.5亿元,其中近65%
是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拉动的结果,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25.5%来自石油企业。近年来,尽管青西油田开发使**油田实现了二度辉煌,但由于资源的约束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这个老工业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2003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4.4:95.6,工业结构过于重型化;二是企业规模失衡,大型企业平均规模高于全省水平,中小型企业平均规模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和轻工产品中农副产品加工比重大于工业制成品和非农产品加工比重;四是产业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属原材料初级加工,传统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五是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经过60多年开采的**油田,现在油层埋藏深,地质结构复杂,开采的技术控制难度高,实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说明,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
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油田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
个就业岗位,占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7%。目前,待安置的下岗职工、买断工龄人员有11000人,城镇每年新增需安置就业的劳动力近1300人,然而全市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300个左右,就业需求多和岗位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市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739美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发展接续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今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的根本要求,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地企合作”的发展战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稳定石化产业、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率先走上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元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城市。结合**实际,遵循市场原则,我们要在继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尽可能延长油田稳产期的同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
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2005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0年达到200万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0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油田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
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
市政府驻地迁址和**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三,立足城市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坚持“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市政府驻地迁址已于2003年上半年经国务院、民政部和省、
市逐级批准,2003年10月正式启动,现已完成了市委、人大、政协三大机关及大部分党群部门的搬迁工作,计划今明两年完成政府机关和部门的搬迁工作。今后2—3年,市上将在现有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国债、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陆续实施58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将新市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服务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新型生态工业城市,实现县域经济与酒嘉经济带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对接,使其成为丝绸之路西端的一个新亮点。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
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
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普遍存在过度性损失,这就是大多数人感到资
源稀缺与经济发展矛盾越来越尖锐的原因。但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仅知道资源浪
费很严重,但没有明确资源的代价性损失与过度性损失的区别,因此=无法准确判断资源利
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程度。而对自然资源过度性损失的测算,将有助于将代价性损失与过度
性损失定量区别出来。
同时,通过对过度性损失的测算,也让人们清楚了过度性损失产生的原因:市场失灵和
政府失灵,并且了解它们如何对资源利用过度性损失产生影响。这样,将有利于人们找到合
理解决过度性损失的途径。
6
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协调的途径
就世界范围来讲,资源利用市场失灵普遍存在,资源过度性损失 4 有一定的内生性,即
是由于市场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所造成的。在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干预(社会成本定价和税
收等工具)正逐渐消除由于市场失灵而导致的这一类型的资源低效配置。相对于资源过度性
损失 4 而言,资源过度性损失 44 则主要是外生性的,即由于人为(政府)不适当的干预而产生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更为严重。资源过度性损失 44 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政府自身改
革来加以消除和减轻。
加强宏观调控,消除市场失灵,减少过度性损失丰富资源价值观念 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能停留在经济价值上,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培养大家对自然资源外部性价值的认识。只有得到大家公认的价值体系形成后,才有可能改变传统的市场价值体系,建立内化资源总价值的新市场体系,消除过度性损失 。
(!)尝试多种调控手段 在存在传统的资源利用市场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直接管制、
税收、补贴等手段对传统市场进行干预,将资源利用过程中所忽略的资源的外部性纳入传统
的市场体系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需要建立在准确测算资源的过度性损失 $ 的基础上。确定准确的管制数量、税收幅度、补贴标准等是关键,因为它可能导致政府失灵的出现。
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消除政府失灵,减少过度性损失
(#)明确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角色仅限于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通过
适当干预来弥补传统市场体制的不足。其他对市场竞争和资源价格的任何干预都将造成过
度性损失 $$。现阶段,可以通过测算各类资源的过度性损失 $$,对过度性 $$ 损失的整体水平有全局的评价,然后根据其损失程度缓急逐步消除过度性损失 $$。
(!)现阶段加快资源利用的传统市场建设 虽然传统的市场存在弊端,但相对于严重的
过度性损失 $$,当前的首要工作还是要让所有资源的利用都通过市场来配置。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才能真正消除严重的过度性损失 $$。现阶段我国的石油、金属等资源的市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对于土地、水等资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对该类资源利用首要的就是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其中,加快界定国有资源或公共资源的产权是现阶段的首要工作,因为明晰的产权是完善市场的基础,我国资源利用市场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没有行使产权的真正权属代表,这就使得公共资源无法得到市场的有
效配置,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
参考文献 :
王松霈’论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学报)A
袁国华’谈谈美国的全球资源战略%5&’光明日报
曲福田’资源经济学%V&’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