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M1004大墓:这是王陵遗址大墓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特别是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器型厚重,文饰精美,是殷墟出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第三,就是墓内殉人普遍,数量少则1人,多则达上百人。
墓室布局呈长方形,四条墓道。墓室口大底小,口至底深12.20米。墓口南北长17.90米,东西宽15.90米。四条墓道均呈坡形,东、西、南、北墓道分别长15.00米、13.80米、31.40米、14.10米。墓室内由长木条铺叠成“亞”字形木椁,椁室四壁涂漆,雕刻花纹,上有镶嵌。此墓曾多次被盗掘,但在墓室南部还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随葬品。随葬品分四层安置,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第二层是铜矛头360个,第三层放置铜盔100多个、铜戈370把,最上层为著名的牛方鼎、鹿方鼎和石磬、碧玉棒等。墓内殉人13个。M1004的时代处于殷墟早期与中期之间。
YH127甲骨窖穴展厅——国最早的档案馆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
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妇好墓-----中国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女将军墓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5A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这里主要展示殷墟几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M260大墓: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在1984年9月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传说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在墓室西北角还发现了有8把木锹,式样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并无不同。以前,曾经发现过商人掘土的痕迹。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距今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
【主要景点】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世界“第二个古埃及”)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有人可能会发现,大墓的墓道是互通的。学者们发掘大墓时,发现有些墓道有叠压现象,这也按照一定的布局安排。墓已经全部被盗,残存随葬品极少,给分期断代研究带来了困难,根据墓道叠压关系,学者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又被称为殷墟宫殿区,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另外,在发掘这座大墓时,墓的上方发现了一座汉代墓,汉代墓的下方有一个盗洞,一直挖到M1004大墓的墓室。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测早在汉代以前,甚至春秋、西周时期这些大墓已经被盗。该墓在第一次清理发掘时,没发现什么珍贵文物,而且也是当时发掘的四座大墓(M1001、M1002、M1003)中略小的一座。在第二次对它清理发掘时,它却大放光彩。在南墓道口未被盗坑波及的一块夯土中,发现了两个大鼎,为牛方鼎和鹿方鼎。在墓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大鼎的复制品。牛鼎四面为牛头,鹿鼎四面为鹿头,两件大鼎纹饰精美,器型厚重。梁思永看到两件大鼎后,感慨的说:“牛、鹿大鼎不但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大发现,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现在这两件大鼎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除了这两个大鼎以外,还发现了车饰、皮甲、盾牌以及大量的铜矛头、铜盔、铜戈等重要文物。因此,这座大墓是殷墟王陵考古史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M1500大墓:根据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王陵大墓埋在地表以下,有的深达10余米。墓室平面多呈现“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这座大墓为M1500,墓室近方形,四条墓道。口小底大,南北口长18.45米,底长10.38米。四条墓道除南墓道为坡形外,其余三条皆有台阶,北墓道中段还有两个东西向的支道,也有台阶。南墓道长48.55米;东墓道长20.05米,23级台阶;西墓道长22.65米,28级台阶;北墓道长22.60米,31级台阶;北墓道的东支道长3米,11级台阶;西支道长3.38米,10级台阶。此墓曾多次被盗,但仍保留有许多遗物,出土有石俎、石夔龙、石牛、石虎和玉戈、玉饰、骨镞、铜矛头、铜镞、金叶、白陶、仪仗类木器等。殉人达114个。
M1217大墓:其中在殷墟王陵大墓里,具有代表性的是M1217大墓。该墓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墓室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口到底深15.4米,东、西、南、北四条墓道分别长28.90米、25.00米、60.40米、41.55米。总面积达1,803平方米,是王陵遗址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第二,王陵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
M1001大墓:M1001大墓在王陵遗址西区东部,大墓内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是殷墟王陵大墓重殉人最多的一个。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有学者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M1567大墓:在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中,有1座未完工的大墓,它在考古发掘时的编号为M1567,居于这八座大墓的中部。这座大墓只挖开了墓室,墓内未发现殉葬用人牲。有学者推测,此墓应属于商王帝辛(即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墓未修建完成,帝辛自焚而亡。因此,他死后未埋入此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测,究竟是不是殷纣王之墓,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这座大墓主人,其他大墓的主人也是解不开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因为它们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只从劫后遗物上,很难判断大墓真正的主人,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王陵遗址的魅力所在。
殷墟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武官村大墓:武官村大墓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1950年,由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墓室为长方形,两条墓道。口大底小。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墓口至底深7.20米。墓室底有腰坑,内埋1人1戈。椁室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20米、高2.50米。椁底由30根原木铺成。椁室每壁由9根原木叠成,呈井字型,上覆椁盖。北墓道长15米,呈坡状,南墓道长15.60米,直达墓底,殉人79人。并出土铜鼎、簋、觚、爵、戈及玉器等随葬品。最著名的有虎纹石磬,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卧虎纹,纹饰刚劲圆熟,生气盎然,是目前殷墟出土乐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M1004大墓:这是王陵遗址大墓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特别是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器型厚重,文饰精美,是殷墟出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第三,就是墓内殉人普遍,数量少则1人,多则达上百人。
墓室布局呈长方形,四条墓道。墓室口大底小,口至底深12.20米。墓口南北长17.90米,东西宽15.90米。四条墓道均呈坡形,东、西、南、北墓道分别长15.00米、13.80米、31.40米、14.10米。墓室内由长木条铺叠成“亞”字形木椁,椁室四壁涂漆,雕刻花纹,上有镶嵌。此墓曾多次被盗掘,但在墓室南部还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随葬品。随葬品分四层安置,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第二层是铜矛头360个,第三层放置铜盔100多个、铜戈370把,最上层为著名的牛方鼎、鹿方鼎和石磬、碧玉棒等。墓内殉人13个。M1004的时代处于殷墟早期与中期之间。
YH127甲骨窖穴展厅——国最早的档案馆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
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含本苑展厅陈列的6座在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妇好墓-----中国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女将军墓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5A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这里主要展示殷墟几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M260大墓: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在1984年9月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传说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鼎中最大最重的。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在墓室西北角还发现了有8把木锹,式样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并无不同。以前,曾经发现过商人掘土的痕迹。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距今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
【主要景点】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世界“第二个古埃及”)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有人可能会发现,大墓的墓道是互通的。学者们发掘大墓时,发现有些墓道有叠压现象,这也按照一定的布局安排。墓已经全部被盗,残存随葬品极少,给分期断代研究带来了困难,根据墓道叠压关系,学者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又被称为殷墟宫殿区,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另外,在发掘这座大墓时,墓的上方发现了一座汉代墓,汉代墓的下方有一个盗洞,一直挖到M1004大墓的墓室。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测早在汉代以前,甚至春秋、西周时期这些大墓已经被盗。该墓在第一次清理发掘时,没发现什么珍贵文物,而且也是当时发掘的四座大墓(M1001、M1002、M1003)中略小的一座。在第二次对它清理发掘时,它却大放光彩。在南墓道口未被盗坑波及的一块夯土中,发现了两个大鼎,为牛方鼎和鹿方鼎。在墓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大鼎的复制品。牛鼎四面为牛头,鹿鼎四面为鹿头,两件大鼎纹饰精美,器型厚重。梁思永看到两件大鼎后,感慨的说:“牛、鹿大鼎不但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大发现,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现在这两件大鼎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除了这两个大鼎以外,还发现了车饰、皮甲、盾牌以及大量的铜矛头、铜盔、铜戈等重要文物。因此,这座大墓是殷墟王陵考古史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M1500大墓:根据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王陵大墓埋在地表以下,有的深达10余米。墓室平面多呈现“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这座大墓为M1500,墓室近方形,四条墓道。口小底大,南北口长18.45米,底长10.38米。四条墓道除南墓道为坡形外,其余三条皆有台阶,北墓道中段还有两个东西向的支道,也有台阶。南墓道长48.55米;东墓道长20.05米,23级台阶;西墓道长22.65米,28级台阶;北墓道长22.60米,31级台阶;北墓道的东支道长3米,11级台阶;西支道长3.38米,10级台阶。此墓曾多次被盗,但仍保留有许多遗物,出土有石俎、石夔龙、石牛、石虎和玉戈、玉饰、骨镞、铜矛头、铜镞、金叶、白陶、仪仗类木器等。殉人达114个。
M1217大墓:其中在殷墟王陵大墓里,具有代表性的是M1217大墓。该墓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墓室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口到底深15.4米,东、西、南、北四条墓道分别长28.90米、25.00米、60.40米、41.55米。总面积达1,803平方米,是王陵遗址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第二,王陵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
M1001大墓:M1001大墓在王陵遗址西区东部,大墓内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亞”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是殷墟王陵大墓重殉人最多的一个。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有学者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M1567大墓:在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中,有1座未完工的大墓,它在考古发掘时的编号为M1567,居于这八座大墓的中部。这座大墓只挖开了墓室,墓内未发现殉葬用人牲。有学者推测,此墓应属于商王帝辛(即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墓未修建完成,帝辛自焚而亡。因此,他死后未埋入此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测,究竟是不是殷纣王之墓,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这座大墓主人,其他大墓的主人也是解不开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因为它们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只从劫后遗物上,很难判断大墓真正的主人,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王陵遗址的魅力所在。
殷墟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武官村大墓:武官村大墓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1950年,由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墓室为长方形,两条墓道。口大底小。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墓口至底深7.20米。墓室底有腰坑,内埋1人1戈。椁室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20米、高2.50米。椁底由30根原木铺成。椁室每壁由9根原木叠成,呈井字型,上覆椁盖。北墓道长15米,呈坡状,南墓道长15.60米,直达墓底,殉人79人。并出土铜鼎、簋、觚、爵、戈及玉器等随葬品。最著名的有虎纹石磬,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卧虎纹,纹饰刚劲圆熟,生气盎然,是目前殷墟出土乐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