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人无声哀思犹存

——关于“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教师:赵晖

授课时间:周一下午第6,7,8节

组员:盛景葛兆栋马凯悦石轩

周凌霄赵陈徐华志

签名:

目录

编者序 (2)

第一部分撤退背景 (3)

一战场背景 (3)

二国内背景(关键词:蒋介石判断) (3)

三国际背景(关键词:同盟军史迪威) (5)

第二部分孙,杜两部撤退过程的 (6)

纪实,思考与分析 (6)

一,蒋介石的决定(问题1,4) (6)

二杜聿明部与孙立人部(问题2,3) (8)

1 杜聿明部 (8)

对问题3的思考: (9)

2 孙立人部 (9)

对问题4的思考: (9)

第三部分让我们一起穿越 (10)

附录:参考文献 (11)

编者序

“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

戴安澜1我相信,绝大部分炎黄子孙会记得,今天,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六十八年零四个月;今天,距离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零二个月。甚至大家会记得,今天,距离“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今天,距离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距离我党著名的“百团大战“的开展,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三年······

那么,我们是否曾记得,在遥远的缅甸,曾有一只雄狮,在茫茫丛林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殊死搏斗,保护着祖国的边境,捍卫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尊严和地位?

也许,你们都忘记了他们。不过不要紧,百度一下“中国远征军“,相信你们也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一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印缅作战中失利,撤退野人山时,远征军兵分多路的原因及其分析,期望能挖掘出隐藏在史实背后的秘密。其中,我们叙述的重点,是孙立人部与杜聿明部的撤退过程。

我们了解到,孙立人部(国民党第五军新38师)与杜聿明部(国民党第五军军部及下属师)在蒋介石发布“撤退回国“的指示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撤退方向,并得到了不同的后果。对此,多为历史学者都有过相关的史实调查和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对此进行剖析和思考。

由于编者们水平有限,对很多地方的叙述可能并不够准确,对史实材料的判断可能过于主观,请老师和读者们谅解。如有任何批评及建议,欢迎提出,本小组不胜感激。

本人邮箱:

祝好!

徐华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1此句原为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所言,后被戴安澜将军引用

第一部分撤退背景

(葛兆栋赵陈)

一战场背景

由1942年4月16日开始的仁安羌战斗结束开始,英军已经处于无心恋战的状态中。1943年的平满纳会战中,远征军与英国盟军防守东西两线,当年4月西线崩溃,11日英军仓皇撤军,20日中午曼德勒的友军在没有通知我军的情况下再次撤退,并在曼德勒大桥上安装了炸药,西线瓦解只有孙立人部新38师且战且退。最终,曼德勒会战失败。中国远征军只能依照蒋的战略部署,向腊戌2方向撤退,以期能够守住腊戌,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坦克部队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的情况下长途奔袭一千多公里,4月28日,日军坦克突然出现在腊戌中国守军的面前。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很快就占领了腊戌,远征军绝大部分后勤补给也落入日本人之手。随后密支那也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远征军的回国路线被切断。

当时我军面临的选择有三个:一是强行打通密支那。从现在上看,其实这是当时比较明智的一种选择。当时杜部还没有分散,可以集中火力消灭掉正面的敌人(当时正面阻挡远征军的日军为2个联队共7000余人,而杜部共有各类兵种4万余人),快速突进,从滇缅线回国。但由于杜聿明对敌人情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不敢冒进,且两翼,日军第五十五,五十六师团的精英部队及其他的日军师团如十八师团逐渐向密支那方向行进,合围之势愈加明显,这更加重了杜心中的疑虑。应该说,当时的杜认为,强行打通密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二是与英军一起,撤往印度进行休整。但当时由于进入印度的种种“限制”(入境必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军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等等),导致杜聿明将军盛怒,决意不走此路;三即是蒋在发给杜聿明的电报中所提:“从野人山撤退回国”。这就是野人山撤退的由来。

二国内背景(关键词:蒋介石判断)

平心而论,第一次印缅作战蒋介石的出兵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全中国利益。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因此,在中国远征军败走野人山之前,蒋就有“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3想法。

败走野人山之前总体上,蒋对远征军的战略定位就是防守反击战,以消耗日2腊戍是滇缅公路的重要枢纽,战前为物资集散地,战时成为了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同时也是远征军从

滇缅公路撤退回国的唯一通道

3蒋介石1942年3月14日与史迪威谈话纪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

时期)第2编第3册,第238页。

军保存自己为目的。2月,蒋介石就认为:“缅甸战事与进兵运用方略应有再加检讨之必要,以可胜而不可败也”。所以他主张不必急进,而应该等待日军真情与英军决心切实明了以后,再决定处置的办法。3月,蒋又明确说:“入缅部队不宜分散。”但史迪威则主张进攻性的作战设想,在同古会战之后,选择在平满纳地区与日军继续展开会战。史迪威辞职事件后,蒋介石内心对平满纳会战虽心存疑虑,却担心提出疑虑会招致史的不满,导致了他没有直接表明其保留态度。而中国人“爱面子”的想法也使蒋难以做出撤军的决策。4月11日英军弃守,蒋介石考虑再三后决定“最后只有尽力补救与敌在缅周旋到底之一法,否则虽保全一部兵力,然于国际地位与国军声威,甚不利也。乃力命美空志愿队作以少击众之计,若此计奏效,则缅战可转危为安矣。”结果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困境愈陷愈深。蒋事后后悔不跌。4月30日,腊戍被日军攻克,当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立,此明知其为不可,而为情势所趋,不能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之价值亦颇大也。倘当时照既定方针,主力集中在瓦城东北山地,与敌决战,以保护缅北,则决不至有今日之败也。”蒋痛定思痛,不禁感慨道“为缅甸战事自本月以来心绪忧惶,朝夕不安者几一月矣,未料失败如此之速也,以后对于军事力求自令,绝不能以友邦关系转变方针也。”在同古激战中日军也遭受重大打击,所以其侵犯北缅的企图或许会制止,而且很快雨季即将到来,其热带作战的准备不足,1942年秋天以前,日军在南方的进取计划不得不中止,他预料5月中旬对苏联进攻则势在必行。因为日本春季如不进攻苏联,则一过秋天美国就要开始进攻,日本就不能再攻苏联。

蒋始终认为“日本的作战范围仍限于太平洋与东亚而不敢以主力舰队赴印度洋甘冒大险,故非有极良机会,倭此时不敢侵印也。”即使到了4月25日,日军已经突袭腊戍,蒋在日记里还认为“倭之攻俄,当不出一个月之内,其或在此十日之内,亦未可知也。”并认为日军“对缅甸战事再不敢轻进,而且叶南阳为我军占领,彼知我军接受缅甸交通与通信权,以及必料余决不愿放弃缅甸,故彼更有所顾虑耳。”后来他在日记中反省道“终以为敌军必无深入北缅之决心,此完全由于心理与观念之错误所致,经此一番教训,对于心理与观念,应知彻底修正也。”

蒋这种刚愎自用的心理还使他对重要情报的处理上都意气用事。英军在缅甸作战中一触即溃,造成了远征军顾此失彼被动应付的困局,也使蒋介石对英军的怯弱与悲观态度形成了偏见。在他看来,“缅英政府人员对缅甸一切事皆束手无策,其军队又怯懦万状,毫无战意。故使余顿起质疑之意。”他甚至对英军提供的情报都不以为然。4月中旬,英军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情报,日军大型军舰四十余艘运两个师的兵力在仰光登陆。蒋则“以为其所报敌军皆以为荒妄,因之轻敌多怨,而又主观太深,总以为敌军必不能在缅使用大兵,而以缅南为止也。”而恰恰就是这登陆的日军直插腊戍,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5月5日,八万吨战略物资悉为日军所获,入缅作战彻底以失败告终。蒋介石日记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其感受:“可痛莫甚”。在蒋看来,中国抗日五年来牺牲奋斗所得唯一的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能力的良机,因为援缅挫败而功亏一篑,而且败局几乎不可挽回。蒋在日记中不断总结失利的原因,也深刻反思自己,“此余不能审慎机势,把握现实而为虚空之情感义务以及好大喜功客气所误也。”“因此主观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有此教训,对于我主观太强,顽固之病态,当可彻底消除乎?”4

4节选自《老蒋日记对远征军策略的下达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