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匠精神塑造在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工匠精神塑造在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障碍及对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而职业教育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
却存在着诸多障碍,解决对策主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
标签:职业教育;现代工匠精神塑造;障碍;对策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并不是新的事物,从中国古人的“玉不琢,不成器”,到今天国际社会上赫赫有名的“德国制造”,無不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这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概括。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
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也是职业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职业教育在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却存在着诸多障碍,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多方面配合,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转型。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障碍
虽然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但是“工匠精神”的传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传统文化、现代经济、教育体系、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学生个体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塑造。
从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来扫除这些障碍,塑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经迫在眉睫。
1、传统文化束缚
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思想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工匠职业是“三教九流”。
表面上宣扬劳动最光荣,潜意识里仍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歧视。
应试教育更是将唯书本论的理念发扬光大,学而优则仕,人人都想纸上谈兵,无人愿意事必躬亲,更何况沉下心来做默默奉献的工匠,“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土壤越来越贫瘠。
2、现代经济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向钱看”,快餐经济大行其道,投机取巧、思维僵化,整个社会充满着浮躁,这些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样,这些价值观也被带入了校园。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收入较低,也夺走了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劳动不分贵贱”仅仅是一句口号。
这般环境下,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钻研技术更是难上加难,潜下心来研究技术技能的匠人更是少之又少,”工匠精神”成为一句空话。
3、教育体系障碍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
职业院校毕业生只能拿到专科学历,在学历为主导的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学历也会影响学生的福利待遇甚至晋升机会,职业前景与本科生相比相距甚远。
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还没有完全打通,学生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会遇到一些障碍。
再加上对院校就业率的考核,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时候,也仅仅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缺乏精益求精。
4、工匠之师缺乏
近些年来,很多院校引进师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学历和职称。
高学历的老师往往都是高校毕业,没有技术技能的实操经验,下企业挂职锻炼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高职称的教授们多年来潜心研究学术,再转型去研究技能是人才的浪费;而真正具备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往往又因为学历层次不高在招聘时被拒之门外。
有些院校尝试从企业招聘一些兼职教师来弥补短板,但杯水车薪,效果有限。
再加上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教授“工匠精神”的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行业的先进经验。
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够在实践中将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
5、课程设置脱节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这种模式,也为学校工匠精神的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
通过校企无缝对接,学生通过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实地感受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成为口号,课程设置完全脱离企业和市场需求,而是根据老师来设置课程,或者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与企业需求完全脱节,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6、学生认知不足
实践出真知,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机会带着“工匠精神”参与到相关的生产过程中去。
目前的招生体制决定,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因为文化课较低不得已才选择,而不是真正出于对职业、对专业的热爱。
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欠缺,以拿到毕业文凭为目标,并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探索、钻研和创新,更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
二、现代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塑路径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始终贯穿职业教育全程,职业教育塑造“工匠精神”需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
从外部环境上看,需要整个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变,和国家体制变革的支持;从组织内部来看,需要职业院校从思想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学生自身等方面作为切入点。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
中国传统手工艺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传统工艺主张主体和客体统一,即天人合一。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班墨文化,强调人文品格与科技品格并重,与当今职业院校追求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并重不谋而合,“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教育目标,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积极进取、善于创新的职业操守,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塑造现代工匠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
接受职业教育被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是“无奈的选择”,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时非常抢手,招生时却面临尴尬。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很难一下改变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传统观念。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给予相应的薪资报酬,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激发学生“工匠精神”的潜能与学习动力。
社会需要营造正确的价值观,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将现代工匠精神化入骨髓。
3、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要求政府进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渐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多次强调,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职业院校缺乏好的生源,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现行的招生体制有关。
只有形成合理的招生体制和完善的制度环境,职业院校才能按章所循,有法可依。
4、加强师资建设
只有工匠之师,才能传扬工匠精神。
“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双师型”队伍的培养,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当中去。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抛弃传统的以科研成果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对于有技术特长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可制定政策,吸引行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培养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提供平台和环境。
5、完善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相统一。
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远远跟不上行业的飞速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一成不变,其撰写须有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讨论完成,而不是拍拍脑袋想改就改,更不能因人设课。
课程考核结构,除了传统的目标考核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判之外,还应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也要纳入其中,将“工匠精神”渗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6、加强校企合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
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所实行的双元制,就是将学生的身份一分为二,一元是以学生身份在职业院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以企业员工身份,按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接受专业培训。
现代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引导;現代工匠精神的塑造,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抓手和切入点,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职业院校应该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更好地加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