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食的散文精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美食的散文精选

在物质特别贫乏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现在看来觉得毫不起眼的吃食,在孩子们的眼

里心里,可都是美食。

我这里所说的童年的小美食,是小孩子自己动手得来的,是小孩子心中的美食。

在地窖里存放了一个冬天的地瓜,到了春天最好吃,那可真是甜得流蜜。对于小孩子

来说,蒸地瓜、煮地瓜都不如烤地瓜好吃,蒸地瓜、煮地瓜是饭,是天天吃的饭,俗套,

烤地瓜就不同了,烤地瓜是零食,更是美食。乡村做饭都是用土灶,各种庄稼秸秆、秋天

掉落的树叶、枯树枝等等,都是灶膛里的柴禾,饭做好了,不再烧火了,就可以把挑好的

地瓜埋进灶膛里的火灰中。细细长长的地瓜最适合烤,那种长相圆滚滚的地瓜是不受欢迎的。有时火灰不给力,地瓜便烤得半生不熟,有时余火太旺,地瓜便给烤糊了大半。烤地

瓜烫烫的吃最好吃,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两只小手捧着烫烫的烤地瓜,不住地倒换着手,然后边剥皮边吃,经常吃得一嘴一脸两手的灰,有时忘了洗,可能就带着这灰嘴圈被

伙伴喊出去玩了,有时就被婶子大娘的笑话了,女孩子脸皮儿薄,就赶紧羞羞的小跑着回

家洗,男孩子脸皮儿厚,婶子大娘的故意拿一面圆镜子照他的灰脸儿,也嘻嘻笑着满不在乎。

“椿花落地,要吃燎麦穗;椿花落梗,要吃白面饼”,双眼望着院子里高高的老椿树,嘴里哼唱着小谣曲,终于等到了那细碎的淡黄的椿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的时刻。椿花落地的

时候,麦田地里的麦穗儿在暖风里摇曳着,那是在向我们这些小馋虫儿招手呢。

其实,从椿树刚开始开花,从麦子刚开始扬花,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着麦田里那随风

摇曳的麦穗儿了。因为,放了学后,我是几乎每天都和要好的伙伴挎着小篮子去麦田里拔

草的,自然每天都会扒拉着麦穗查看一番:呀,麦粒儿才小米粒一样小!呀,麦粒儿比昨

天大了一点点了!呀,麦粒儿有半个仁儿了……等麦粒儿有多半个仁儿的时候,我们就开

始像鬼鬼祟祟的小老鼠一样,开始尝鲜了。

两只小鞋子一脱,田埂上一坐,掐下两三颗麦穗,把那扎手的麦芒也尽可能地掐短,

放在掌心里,两只手掌轻轻摩擦,哈,这世界上最小最小的磨盘,一会儿就把软软的、淡

绿色的麦粒儿磨出来、磨出来了,用小嘴轻轻吹去麦子薄薄的透明的外皮,掌心里就剩下

一粒粒可爱的麦粒儿了,当然是迫不可待地倒进嘴里,这时候的麦粒儿还没有灌浆,鲜嫩

柔软,像是淡绿色的小水晶,吃起来清甜可口,别提有多美味了。这样的美味享受不了多

长时间,等到麦子灌浆,麦粒儿变得硬邦邦的,小乳牙也咬不动,就一点也不好吃了。生

吃不好咬,但这个时候的青麦还可以在灶火上燎着吃或者放进蒸馒头的锅里蒸着吃,吃起

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燎麦穗最有意思。农村里烧土灶,祖母烧火的时候,我和妹妹经

常就用小手握着一把青麦穗,放在灶门口蹿出来的火苗上,翻来覆去地烤,等麦芒被火苗

烤得秃秃的,青麦的香也就溢满了厨房,把一两支被火燎好的青麦穗放到手掌里磨搓一下,香香的麦粒儿很快就破壳而出,吹去麦皮,迫不及待地倒进嘴巴里,美美地享用起来。

我家的老院子里有两棵枣树,秋天,地瓜下来的时候,枣树叶早就落得光光的了,我

和妹妹经常就把蒸熟了或者煮熟了的地瓜切成薄薄的地瓜片,一片片地挂在枣树的枣针上,在秋阳秋风里晾晒上几天,就成了地瓜干,吃起来又软又韧又甜,唉,那个好吃啊!当然

比大锅里蒸的、煮的要好吃一百倍。放学后去地里帮大人干活,口袋里装上几片地瓜干,

边走边嚼,胜过现在的口香糖,因为那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食品啊!

小孩子自己也发明美食,有人就发明了“冻地瓜”。冬天的早晨,一般是要喝玉米面

地瓜粥,把地瓜切成小块,在锅里煮开了,把玉米面搅拌成糊,倒在开锅里,再烧几把火,玉米面地瓜粥就算是做好了。一人盛上一大碗,热热地端着喝,饭量小的孩子,喝上这么

一碗,也就饱了。当饭吃的地瓜天天吃,吃得腻烦,就没什么好吃的了。早晨煮的地瓜粥,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就要把地瓜淘洗干净,放在浅篮子里晾着。小孩子们就悄悄地挑一个小

点的地瓜,放在室外冻着,冻一晚上就成了硬硬的冻地瓜了,于是第二天上学时悄悄地装

在书包里,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啃,哎,那个凉啊!有时候冻了的地瓜忘了吃,一化冻就变

得软软的,就没法吃了,如果被父母发现,免不了责备几句,当然,他们也心疼孩子,那

么凉的东西大冬天里吃了是要闹肚子、伤牙齿的。

那些难忘的小美食,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只是,只是,现在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

很长时间里,我怀疑我那已经仙逝的祖母是一个近乎哲人的人,她之所以不同于和她

朝夕相处的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是她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非常有哲理也很精炼的话语来。

譬如端午和粽子。我最早就是从祖母的嘴里听到的,每年临近端午,祖母就会念叨:吃过

端午粽,棉袄才好送。这告诉我端午过后,天气真正要热了,进入夏季,厚的衣服就可以

收藏起来了。再一句是:端午落雨端端坐!是说端午那天下雨的话,要进入梅雨天了,农

人没法干活,只好在家望雨端端正正闲坐了。一直以来,她老人家的话都很应验的。但直

到我长大后才知道祖母的话不是她的创造,是千百年来的祖辈们总结出来。

不过我也曾经问过祖母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祖母说是祖祖辈辈这么传下来的,没读

过书的她最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到我读了很多年书后才知道个大概,因为对于粽子的起源不只一个说法。因为屈原和诗歌,倒是宁愿希望来源于他,这也是许

多人所认可的。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和怀才不遇之憾,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

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学记》中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

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

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

“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