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昆曲

什么是昆曲
什么是昆曲

人文讲座之昆曲艺术鉴

什么是昆曲?昆曲的历史发展状况如何?昆曲艺术如何欣赏?当今了解昆曲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又是什么?4月8日下午,昆曲艺术家谷好好老师带队上海昆剧团再次做客我校人文素质讲讲座,讲座中,贾喆何燕萍老师现场表演了著名昆剧唱段《别母乱箭》。袁佳谢璐老师表演了《游园》袁国良胡刚老师表演了《访鼠测字》他们还为同学们讲解了昆曲表演的基本手势,介绍了昆曲表演中演员穿戴服饰的象征。一番介绍激发了同学们了解昆曲、走进昆曲的兴趣。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显。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愈加突出其柔曼悠远的特点。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讲座中几位老师倾情的表演,让我们这一代90后的孩子们领略了昆曲艺术所带来的魅力和吸引力,昆曲作为优秀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毫无保留的代代传承下去。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境

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可替代并深以为傲的艺术,就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而谢天谢地,中国人有昆曲。 这么说并不夸张,与其他戏曲艺术相比,对于太多的中国人而言,昆曲作为大众艺术的存在,也许不过短短十年——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由此开启这一古老贵族艺术通往大众的亲民之旅,其古绝寂寞面目褪去,转而以青春的容颜重生: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玉簪记》、《怜香伴》的轮番上演并意外引来追捧。入遗十年,昆曲终复兴。 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昆曲的大幕合上又拉开。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自诞生六百年后,昔日王谢堂前的昆曲,如今已然是寻常百姓的茶歇消遣。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构成的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昆山一曲唱到今 “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

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万历年间中国人看戏的场景。 这个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传教士看到的正是昆曲,巧合的是,彼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用尽毕生心力守护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发展到近代一度从舞台上绝迹,回看昆曲一路,颇有沦落之感。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昆曲再次焕发激情和光芒,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当前昆曲形势大好,不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且‘千里莺啼绿映红’”。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人皆道姑苏好,水磨昆曲糯弹词。大家好,我是陈忆澄,我出生于昆曲的故土苏州昆山,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后来在南京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硕士期间,我开始接触昆曲,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现在的我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普通一员,每日从事着中国昆曲、苏州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珍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而在这些文物资料背后则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我们绮丽绚烂的民族文化。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旁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全晋会馆是由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它是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新近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之一。 中国昆曲博物馆内的古典戏台是整个全晋会馆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两米多。台每边宽六米,围上弓型的吴王靠,就构成了一个三十六平方米三面向正方型的古典戏台。 戏台飞檐翘角,华美精致。台前饰有一组组浮雕:在普天同庆的下面是二龙戏珠,旁边是凤穿牡丹;台柱的顶端是金狮抱柱,蝙蝠翩舞。头顶上方的穹隆藻井构造精致,独具匠心,由三百二十四只黑色蝙蝠浅雕与三百零六朵云头圆雕相依相绕,组成十八条祥龙盘旋而上,

凝聚在穹隆藻井顶端的铜镜片上,这不仅显示了古典建筑的艺术之美,在物理学上还具有扩音作用,给人余音绕梁的音响美感。 戏台正面的大殿,原为关公殿,戏台的最初功能是为了娱神。两旁相连的东西向庑廊,也称耳楼或女宾座,是当时观众看戏的地方。大殿、庑廊所形成的三面观众席,构成了中国古典戏台三面开放的建筑构造。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参观了这座具有东方特色的古戏台后曾感慨道: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通过我方才的介绍,大家对全晋会馆古戏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假如我们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古戏台传递给我们另外一些关于中国戏曲本体的重要信息。 为什么这个古戏台是三面开放式的呢?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在台上一个圆场就代表走上了十万八千里,一根马鞭子就表示策马奔驰,千军万马,如此大胆而自由的想象和假设,还有什么要隐藏,要掩盖的呢?中国戏曲以虚拟化、程式化、节奏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特点,它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因此在形与神之间,它更注重神似。而且,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作为自己表演手段,戏曲的真实性往往是通过演员在台上的表演美感来完成的。因此,它希望看戏的观众能从尽可能多的侧面来欣赏演员的表演所体现的美。所以,我们这样三面向的古戏台,则是中国戏曲审美观,戏剧观的一种体现。 古今一戏场、人生皆演戏,这两句话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意义,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1.昆曲的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2.昆曲的衰落 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扬州小秦淮 南京有条秦淮河,扬州人就把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条河称作“小秦淮” 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 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过大东门桥就沿小秦淮河向南行。小河很窄很深,两岸花木簇拥,曲曲弯弯向南流淌。但见岸柳如烟,桃花映水。 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有小亭一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一株小叶黄芽老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亭畔有白石假山壹座,数竿修竹迎风摇曳。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1037727.html, 浅论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唐捷李爽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 【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 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20-01 昆曲,是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古典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音乐节奏、舞蹈、文学、诗歌和精神境界的精髓。 20世纪上半叶,由于历史的原因,戏曲一直停滞不前。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前夕成立, 在“创新”政策指引“戏改”运动的新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昆曲逐步走出困境,大量的艺术家为振兴昆曲而不断努力。 但自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口头遗产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受到了关注和保护,传承和振兴。此后,从政治到艺术,从专业演员到普通观众,对戏曲逐渐报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歌剧开始转暖,复苏的迹象正在慢慢出现。 苏州昆剧团排演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昆曲热版本,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苏州大学成功亮相后,《牡丹亭》青春版又到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所到之处,依然轰动,2014年“昆曲热”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牡丹亭》剧组之旅在美学白先勇教授协调下,在2006年巡演美国,那是苏州昆剧院的真正意义发挥“走出去”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牡丹亭》青春版不仅仅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在美国掀起对昆曲的了解热潮,从而推动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昆曲观众,影响中国昆曲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位置。 昆曲自诞生便与市场紧密相连。纵观当代昆曲市场,许多人还没有建立昆曲市场意识。郭铺婪先生在谈到戏剧产品属性,从一种文学形式“戏剧性转变为展会的过程中的形式,除了主观愿望,客观上需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生产,而生产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价值观,甚至是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所有在那个特定的统一的经济目的。产生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经济,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和消费过程中,获得商品和其他商品有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价值,是精神上的价值。”

论文 昆曲的发展史

崑曲的發展史一數曾潔文32號 崑曲(崑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付表劇種,是中國最優雅的文學和最精緻藝術結合的典範。 崑曲形成於仍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故而得名。它有著近仐百年漫長的歷史,劇目豐富、名作林立、文詞典雅;表演技藝載歌載舞、細膩傳神;唱腔音樂清麗婉轉、淡雅飄逸,在戲曲史、藝術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從十仐世紀到十八世紀末,崑曲曾在華夏大地縱橫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形成了空前絕後的社會性癡迷,創造了中國古典戲劇的高峰,它對許多後起戲曲劇種的生成和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素有「百戲之師」之盛譽。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崑曲世界文化遺產即「人類口述和非物賥文化遺產付表作」之殊榮。 崑劇,是指用崑山「水磨調」來演唱的戲曲劇種。它既可用以演唱體製劇種中的「明清傳奇」和「雜劇」,也可用以演唱金仍「北曲雜劇」和宋仍「南曲戲文」,其中以「明清傳奇」為主。 從北宋永嘉鄉土歌舞小戲和南宋「永嘉雜劇」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南戲」,從它的發源地浙江永嘉(溫州)九流十折,逐漸流傳至江西南豐、浙江杭州、江蘇崑山等地,並與瑝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講的「土語」相融合,於是大約在仍末明初產生了被稱為「南曲戲文」的四大聲腔-即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蘇的「崑山腔」。 初始的崑山腔,從腔調上說,還是一種比較粗糙的地方土腔。據史籍記載,仍末瑝地聲樂家顧堅尌曾對演唱加以改進。瑝時所唱的唱詞體裁多為「月兒彎彎照九州」之類的民間歌謠、小調和一些南戲曲詞。據明付《涇林續記》記載:明付開國皇帝朱仍璋,曾設宴邀請一些有社會名望的高壽老人,應邀赴宴瑝中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周壽誼。朱仍璋知道周壽誼是崑山人,便問周壽誼:「人們都說崑山腔好聽,你會唱嗎?」。周壽誼尌用崑山腔唱起了「月兒彎彎照九

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透过中国昆曲蕴藉雅致的古典美,可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戏剧艺术。 昆曲曾经在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充任盐末齑粉的作用。作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主要文化消遣形式的载体,它得到社会支配阶层的支持;作为当时领袖群伦的一种主要声腔剧种形式,它又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注目。由此,昆曲得以广泛发舒其自身的文化浸润能量,将辐射脉冲穿透社会的肌肤,深入到它的各个角落。由此,昆曲得以同时进入上流文化圈和山野民众娱乐环境,成为沟通各阶层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也由此,昆曲的文化载负构成了当时民间社会的主要内容成份,成为与政体社会相吞吐的补充乐章。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红氍毹娱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衰退与消逝,昆曲失去了它作为社会娱乐文化主流的基础支撑点,从而哀婉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导致昆曲走向衰竭的主要社会支配力,是时代变换了审美聚焦点。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氛围中,昆曲成为曲高和寡而极其脆弱的雅文化,成为最易受流行文化涤荡的对象。然而,昆曲在它兴盛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它也隶属于当时的俗文化范畴,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乐于欣赏的艺术,只是由于文人精神的多量介入,使它的文化品位呈现出俗中偏雅的格调而已。现在昆曲的所谓“过雅”,是由于在时代转换的路径中当代人丧失了读解它的钥匙,失去了转接其信息符号的接收器。人们不再能够轻松理解并品味它所运用的文字符号的涵义与意蕴,对于它所采用的韵律森严的词曲格式倍觉疏离,更不用说对其内容与形式所依托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凭空把握了。由此,昆曲在社会观众心中平添了一丝神秘、一缕朦胧、一层深奥,这是它的致命处。 然而,昆曲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使它具备了传统文化结晶体的品格,于是,当代人对它的品尝与把玩,无形增添了研琢传统文化的意味。观赏昆剧,在某种意义上与观赏出土文物的意蕴接近。由此,当代舞台上的传统昆曲演出,就不仅仅具有表层的娱乐文化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绍续历史与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对昆曲的欣赏,也像鉴赏出土文物一样,首先需要主体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积累,这样信息输送的渠道才得以成立。 于是,昆曲成为这样一种艺术品:它的价值不能够用社会对它接受的幅度来衡量,而要用其生命力的历久度来衡量,甚至可以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它的价值与是否成为流行文化无干。青铜器、梵高的绘画,都不能介入世俗的流行文化,但它们的价值却由于历久而上升。 就活着的传统舞台样式来说,昆曲所保留的文化信息量是最为丰富的,这首先是由于它享有悠久历史的缘故。它的生命比现今舞台上存活的任何一种其它戏曲样式都要长久。从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研制出昆曲水磨调,从而宣告昆曲时代的到来算起,它已经享有四百余年的遐龄。如果再去追溯昆曲的源起,它的寿数恐怕要超过六百年。而兴起于清嘉庆年间、现年不到二百岁的京剧,尽管其声望赫赫、威势炎炎,与昆曲相比,也只能屈居晚辈。中国戏曲虽然有八百多年的兴盛史,但是其间发生了戏曲声腔和样式方面的几次变化,从杂剧变为戏文,从南戏变为昆曲,从吹腔变为京剧。而昆曲则是唯一能够从早期戏文绵延下来、其间余绪不绝的声腔剧种。历尽沧桑的阅历,吞吐时空的舞台实践,使昆曲吸纳、融化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精液,将其基因积淀为自己的密匝年轮。 昆曲为着意寻索的人们提供了一道接近古代文化的桥梁,它那浓郁的诗境则吸引学者靠向文学传统。看张继青的《游园惊梦》,你在人物神态的凄楚迷离中,获取的是古典美学的神韵;听计镇华的《九转货郎担》,你在唱腔的委婉悠长顿挫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 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

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 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发展简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 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人皆道姑苏好,水磨昆曲糯弹词。大家好,我是陈忆澄,我出生于昆曲的故乡——苏州昆山,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后来在南京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硕士期间,我开始接触昆曲,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现在的我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普通一员,每日从事着中国昆曲、苏州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珍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而在这些文物资料背后则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我们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旁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全晋会馆是由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它是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新近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之一。 中国昆曲博物馆内的古典戏台是整个全晋会馆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两米多。台每边宽六米,围上弓型的“吴王靠”,就构成了一个三十六平方米三面向正方型的古典戏台。 戏台飞檐翘角,华美精致。台前饰有一组组浮雕:在“普天同庆”的下面是二龙戏珠,旁边是凤穿牡丹;台柱的顶端是金狮抱柱,蝙蝠翩舞。头顶上方的穹隆藻井结构精致,独具匠心,由三百二十四只黑色蝙蝠浅雕与三百零六朵云头圆雕相依相绕,组成十八条祥龙盘旋而

上,凝聚在穹隆藻井顶端的铜镜片上,这不仅显示了古典建筑的艺术之美,在物理学上还具有扩音作用,给人余音绕梁的音响美感。 戏台正面的大殿,原为关公殿,戏台的最初功能是为了娱神。两旁相连的东西向庑廊,也称耳楼或女宾座,是当时观众看戏的地方。大殿、庑廊所形成的三面观众席,构成了中国古典戏台三面开放的建筑结构。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参观了这座具有东方特色的古戏台后曾感慨道: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大家对全晋会馆古戏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古戏台传递给我们另外一些关于中国戏曲本体的重要信息。 为什么这个古戏台是三面开放式的呢?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在台上一个圆场就代表走上了十万八千里,一根马鞭子就表示策马奔驰,千军万马,如此大胆而自由的想象和假设,还有什么要隐藏,要掩盖的呢?中国戏曲以“虚拟化、程式化、节奏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特点,它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因此在形与神之间,它更注重“神似”。而且,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作为自己表演手段,戏曲的真实性往往是通过演员在台上的表演美感来完成的。因此,它希望看戏的观众能从尽可能多的侧面来欣赏演员的表演所体现的美。所以,我们这样三面向的古戏台,则是中国戏曲审美观,戏剧观的一种体现。 “古今一戏场”、“人生皆演戏”,这两句话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6《古雅的昆曲》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顾坚;梁辰鱼、魏良辅对昆腔的重大贡献,兴盛的具体表现。 理解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 重点 昆曲兴衰的原因。 难点 昆腔的特点。 教学设计: 关于“从昆腔到昆曲”一目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第二自然段和“资料回放”,然后提问:昆山腔的创始人是谁?他怎样创造的昆山腔?昆山腔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是怎样的?昆山腔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戏曲是传统戏剧的统称。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教师运用讲述法讲授本目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然后播放一段昆曲的音像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欣赏、并学唱一两句词曲,随后交流一下对昆曲演唱特点的体会。 二、“昆曲的兴盛与衰落”一目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昆曲兴盛有哪些表现? 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扬州。扬州大盐商想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就养起很多戏班,在运河两岸搭建数十座戏台,每逢龙船经过扬州,锣鼓喧天,戏曲争辉。这里面既有专门演唱昆曲的戏班,又有表演各种地方戏的剧团。当时,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为正宗,又因昆曲唱词高雅,就称昆曲为“雅部”;而各种地方戏花“杂”,种类繁多,就统称“花部”。在接驾演出时,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同时,除扬州外,在京师、苏州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观众的竞争,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出示下列材料: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讲课讲稿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 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

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昆曲的形成与京剧的发展(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 单选题 ---------------------------------------------------------------------------------------------------- 1.魏良辅出生于()年。 正确答案:A.1489 2.戈阳腔诞生于()。 正确答案:B.江西 3.角抵出现在()时期。 正确答案:B.汉代 4.梁辰鱼是()文学家。 正确答案:D.明代 5.魏长生是清朝()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正确答案:C.乾隆 6.纪君祥是()戏曲作家。 正确答案:C.元代 多选题 ---------------------------------------------------------------------------------------------------- 3.关汉卿的作品包括()。 正确答案:A.感天动地窦娥冤B.关大王单刀赴会C.望江亭D.智斩鲁斋郎 4.戏曲三元素不包括()。 正确答案:A.戏文B.舞台表演C.声腔艺术 6.昆曲三大经典包括()。 正确答案:A.牡丹亭B.长生殿C.桃花扇 判断题 ---------------------------------------------------------------------------------------------------- 1.乾隆初叶之后直至民国初年是昆曲的衰落阶段。 正确答案:错 2.新文化运动对京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正确答案:错

3.康熙中叶以后,昆曲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正确答案:错 6.昆曲的舞台表演相对于京剧更加程式化。正确答案:错

浅谈中国昆曲

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