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的进展及应用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的进展及应用

甲硝唑、替硝唑为首选药物;如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则首选万古霉素。

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及耐药细菌的产生,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据上述的首选药物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病人的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有时联用其他药物或争取其他的治疗措施同时进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 联合用药,增加疗效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难以控制的感染,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的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长期用药产生的耐药细菌感染,这时候就要考虑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联合用药时,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

一般按作用机制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即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快效抑菌剂和慢效抑菌剂。

联合用药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与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喹诺酮类)联用。

其作用机制为,繁殖期杀菌剂的抗菌机理为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使静止期杀菌剂易于进入细胞内,而发生作用,二者联合疗效增强。

静止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联用。

两种作用于菌体不同核糖体蛋白亚基的快速抑菌剂联用,如:红霉素与氯霉素。

两种作用于菌体不同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的β-内酰氨类抗生素。

如氨苄西林主要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3,而美西林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二者联合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

β-内酰氨酶抑制剂可保护β-内酰氨类抗生素免受酶的攻击,使原来的耐药菌转成敏感菌。

目前,已经有多种复合制剂问世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发展和扩展了β-内酰氨类抗生素的应用范围。

磺胺增效剂(TM P)与磺胺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联用。

总之,二联用药中必须是其中一种对细菌具有良好杀灭或抑制作用,另一种也要排除其对细菌的耐药性: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不宜联合应用,以免增加毒性反应。

同时,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也要充分地考虑,如给药的顺序、剂量、药效学、药动学、后效应等等。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进展

[ 1 ]袁云. D S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C AI A J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0 , ( 1 : ] 2 7 3 1) 0 3
6163 4—4.
有 先兆的偏头痛 , 特别是有 延长先兆 的偏 头痛 , 有局 灶性 的神经 系 统症状 和体 征 , 伴或不伴 有认知功能 的下降 , 以及进 展性的皮层下 痴呆 ; ③影像学改变是 M I A 可见大脑半球深部 白质弥漫的长 T 、 1长
1 ’ 2信号伴多发深部的小梗死灶 , 包括基底节 、 丘脑 、 脑干 , 甚至小脑 ,
[]o rn e P, ta A t Nerpto— e ,17 ,92 7 2 4 2S ua dr e l, ca u ah lB d 9 73 : - 5 . o 4
B usr o se MG, o m ir L sev . u T u e— as re E S mmay o e P o e d n so e FrtI— r f h rc e ig ft is n t h
t t n l rso nCAD SLJ.t k , 9 42 :0  ̄ 0 . e i a Wokh po ma o A I[ Sr e 19 ,57 4 7 7 ] o
特别是领极和外囊 的受累 。一般不累及皮层 ; ④皮肤活检 电镜下发
现特征性的血管损害 , 有特异性的 GO M沉积。但没有发现 G M, O 不
4 分子 遗 传 学 研 究
CD I A ASL是一 种遗传 性非 动脉硬化 非 淀粉样 变性 的脑动 脉 病, 文献报道并非罕见 , 由于对 C D SL认识不 足, A AI 国内报道较 少。
今后有关 c D sL A A I 的研究仍有大量 的工作要做 , 比如 : o h 基因 Nt 3 c 突变如何导致该病的发生 ? 因突变如何导致脑小动脉硬化 的机制? 基 基因突变有无其它变异型? 如何早期诊断?如何治疗 ? C D S A AI L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报 ,0 8 2 () 6 66 7 20 , 76 :7 -7 .
综 上 所 述 , 明 白眉 蝮 蛇 毒 血 凝 酶 在 临 床 止 血 中 有 重 要 证
[ 2 梁 洪 烈 .白 眉 蝮 蛇 毒 血 凝 酶 在 鼻 内 镜 手术 中止 血 疗 效 观 察 13
地 位 , 不 良反 应 少 , 全 性 大 , 信 随着 临 床 的 广 泛 应 用 , 其 安 相
[3 赵 7
晶, 毛
烨。 王金 晶 .侧脑 室引流联合 白眉蝮蛇毒 血凝酶
治疗 重 型脑 室 出血 [] J.流行 病 学 杂 志 。0 6 1( ) 1 —5 2 0 。5 1 t41.
心、 、 肝 肾等 功 能 未 见 异 常 , 有 患 者 用 药 后 未 发 现 肢 体 静 脉 所
血 栓 形 成 , 未 发 现 其 他 不 良反 应 [ 。说 明 白 眉蝮 蛇 毒 血凝 亦 g ] 酶 仅 在 出血 部 位 产 生 作 用 , 而并 不 使 血 液 处 于 高 凝 状 态 , 无 血 栓 形 成 的 危 险 , 有 靶 向性 。但 白 眉 蝮 蛇 毒 血 凝 酶 偶 见 轻 具 度 过 敏 反 应 , 一 般 抗 过 敏 处 理 即 可 。 有 报 道 使 用 白眉 蝮 蛇 按 毒血凝酶引起面部发麻 、 肿 、 浮 气促 , 停 用 白眉 蝮 蛇 毒 血 凝 经
酶 , 予 吸氧 , 注 葡 萄 糖 酸 钙 , 注 异 丙 嗪 处 理 后 症 状 消 给 静 肌
失 。
[ 3 韩继红 .邦亭治疗 5 8 6例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J.医学理论和
实践 ,0 72 () 6 —1 2 0 ,0 1 :06 .
[3 于洪 儒 , 洪 新 , 振 庚 .注 射 用 白 眉 蝮 蛇 毒 血凝 酶 射 外 科 手 9 王 贾 术 切 口 的止 血 效 果 [3 1.中国 新 药 杂 志 ,0 5 1 ( ) 1 618 2 0 。4 1 t0—0 . [0 宁纯 民 .直 肠 癌 患 者 围 期 手术 应 用 白眉 蝮 蛇 毒 血 凝 酶 的 临 床 13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

二型糖尿病药历(一)引言概述:本文将详细介绍二型糖尿病药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成果和医学实践经验,揭示二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根据时间顺序,分为5个大点来阐述二型糖尿病药历的发展。

正文:1. 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有突破性的作用。

- 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较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更加安全有效。

- 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形成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成为重要的治疗药物。

2. 新兴技术的应用- 胰岛素敏感剂的研发: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替代治疗:提供替代性胰岛素,以满足机体的胰岛素需求。

- 肠道激素类药物的发展:通过调节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血糖控制。

3. 个体化治疗的兴起- 遗传学和基因治疗:分析个体基因,实现个体化治疗。

-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研究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提高疗效。

- 饮食和运动指导:根据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4. 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 胰岛素分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胰岛素分泌的调控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研究:深入探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 造血干细胞和胰岛素细胞的移植:通过移植干细胞和胰岛素细胞,修复受损的胰岛功能。

5.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从基因层面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

- 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综合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治疗。

- 胰岛素替代技术的改进: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胰岛素替代技术。

总结:二型糖尿病药的历史经过了多次突破和创新,从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到胰岛素替代治疗,都在不断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也为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药物的个性化治疗和胰岛素替代技术的改进。

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新的突破和创新,为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希望。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nbsp;</P><P>2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及药物治疗进展</P>〈P>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流行病。

据专家们预测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以200%的速度递增,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医疗保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正在快速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由1981年的0. 67%1996年的3.2%,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近3000万,其中主要是2型糖尿病。

<BR> 由于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约有二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多也仅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接受正确治疗的患者中,又只有少数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大多数病情控制不良。

<BR>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实,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使其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威胁。

〈BR>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和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应激增加以及肥胖均与2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 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及监测:<BR>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控制好糖尿病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与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组成的治疗小组密切配合。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20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服务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善,特别是糖尿病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糖尿病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治疗方式。

口服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和其他降糖药物。

胰岛素注射则是通过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两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疫苗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看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新希望。

糖尿病疫苗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虽然疫苗治疗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其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除了疫苗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的新药相继上市,其中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武器。

在临床应用评价方面,糖尿病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可能是首选,而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胰岛素注射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此外,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发生并发症。

总的来说,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进展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会越来越多样化,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2型糖尿病(T2DM)多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治疗,但难以彻底根治,并发症发生率依然比较高。

近年,国内外一直致力于新型治疗方法研究,在药物、手术、中医药、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报告作如下综述。

1新型降糖药物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在糖酵解中,葡萄糖激酶(GK)为首个重点酶,分泌载体为肝细胞、胰腺细胞,其不仅对细胞内葡萄糖具有催化作用,使其呈现磷酸化,还可对体内血糖平衡进行有效调控,使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分解代谢等加速。

现阶段,苯丙咪唑类、肽类等GK激动剂正处于试验环节,但其会诱发低血糖、脂代谢紊乱,故而,研发受限。

胆酸螫合剂考来维仑:考来维仑释放大量胰高血糖素养肽1(GLP-1),使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较以往明显增多,其抵抗能力也随之改善,既能够使血糖降低,还可对血脂紊乱情况进行有效改善[1]。

该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在T2DM辅助治疗中效果显著。

胰淀粉样肽:其本质为胰淀素类似物,分泌载体为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作用,与胰岛素同时分泌,使餐后胰高血糖素明显降低,胃部排空延缓,控制食欲,促进血糖、体质量改善。

诸如,普兰林肽,现已获美国FDA认可,在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加以应用。

G蛋白偶联受体119:T2DM患者发病过程中,β细胞功能处于受损状态,而G蛋白偶联受体119表达环境是特定的,诸如,K细胞、L细胞、胰岛β细胞等。

同时使用特异激动剂,使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对上述表达环境产生刺激,促进CLP—1分泌,使胰岛素敏感性间接改善。

这一药物安全性强,不仅能够对β细胞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还能够使患者体质量明显减轻,利于病情改善。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该物质可还原皮质醇,增强其活性,使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提高。

故而,在T2DM治疗中,可对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进行选择性抑制。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在肾脏近曲小管中发现的一类葡萄糖转运家族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该物质能够和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共同作用,已成为当前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针对该靶点研制出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属于选择性的SGLT-2抑制剂,能够促进尿糖的排泄,有降糖功能。

当前有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在使用其他降糖药物时,联合使用SGLT-2抑制剂能够更好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同时还能够降尿酸、减重和降压。

SCLT-2抑制剂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所以笔者本篇文章主要探究2型糖尿病肾病SGLT-2抑制剂的治疗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SGLT-2抑制剂;2型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发展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进行血糖控制,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异常状态,那么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地恶化,直至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问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蛋白尿和不良生活方式为主,但是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较低,对自身的病情发展无明确认知。

患者的患病时间长短、血压水平、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几率,可见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临床上有较大治疗难度。

近几年来,探索能够治疗糖尿病肾病问题且有较好耐受性的药物,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重点。

一、糖尿病和SGLT-2抑制剂近几年来,糖尿病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数也有显著增加,且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在发现第一代SGLT类药物皮苷后,SGLT-2选择性抑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该药物的应用,有大量临床实践验证,SGLT-2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高[1]。

实验研究证明,SGLT-2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减轻患者体重,同时有降血压效果。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01
继发失效:有的患者,在开始治疗时效果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疗效减弱或消失 ,称为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01
格列本脲
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减少肝糖输出
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口服后15-20分血糖已开始下降,90分达 高峰,半衰期约12-24小时。
它在肝内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者各占50%。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肝、肾功能不全
妊 娠 糖 尿 病
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难以分型且消瘦者
需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腺垂体激素治疗的疾病
并发症和副作用
01
局部反应
02
全身反应
03
素抗药性
04
低血糖
05
过敏反应
06
胰岛素性水肿
07
屈光失常
08
注射部位红肿皮下硬结
09
皮下脂肪萎缩
10
皮下脂肪纤维化增生
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6
1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Diabetes Res 1990; 13:1–11. 2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3The Hypertension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J Hypertens 1993; 11:309–317. 4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5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6Gray RP & Yudkin J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2nd Edition, 1997. Blackwell Sciences. 7King’s Fund. Counting the cost. The real impact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London: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 1996. 8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药物,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抑制肾脏中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的活性,从而减少肾脏对血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还具有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

本文将对SGLT2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能量代谢调节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SGLT2抑制剂对脂肪代谢的调节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可以通过增加脂肪的氧化代谢,促进脂肪酸的利用,降低体内脂肪存储,从而改善脂质代谢,减少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

一项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并促进脂肪氧化代谢,从而减少肥胖和肝脂肪堆积。

这表明SGLT2抑制剂可以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减轻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生。

除了降低血糖水平外,SGLT2抑制剂还可以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葡萄糖生成,从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一项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少血糖波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这为SGLT2抑制剂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改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功能的潜力。

4. SGLT2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展望鉴于SGLT2抑制剂在调节脂肪和葡萄糖代谢、改善能量代谢方面的良好效果,它被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新型药物。

目前,SGLT2抑制剂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对SGLT2抑制剂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其在调节能量代谢方面的作用,为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在针对Ⅱ型糖尿病治疗中,SGLT-2抑制剂则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新型降糖药,其中,达格列净于2017年正式由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有效降低血糖,对肾脏和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本文将从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联合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对达格列净治疗糖尿病的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该药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1]。

1药理机制肾脏是人体中糖类代谢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在肾脏介导调控葡萄糖的重吸收。

达格列净作为SGLT-2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SGLT-2,阻止葡萄糖在肾脏中的再摄取,促进尿糖的排泄来达到降糖目的。

2单药治疗达格列净单独使用,降糖的同时对心脑血管也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降低,从而改善心功能[2][3]。

达格列净也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降低血压、尿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达到保护机体肾脏的作用。

此外,达格列净使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指标有明显改善,从而有效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功能[4][5][6]。

3药物联用3.1与胰岛素联用在李蒙等人[7]对达格列净和胰岛素联合应用的Meta分析中,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组和安慰剂联合胰岛素组,在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胰岛素日剂量和空腹血糖几个方面对各组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

结果显示,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用药,能够显著患者各项血糖水平。

3.2与二甲双胍联用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糖异生和促进糖酵解,增加机体器官和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糖吸收并改善糖代谢。

而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用,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有研究表明[8],通过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实验组和安慰剂联合二甲双胍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的各项血糖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

3.3与吡格列酮联用有报道显示[9],在对达格列净和吡格列酮的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中,设置参照组和实验组。

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的新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慢性、终生性的疾病。

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有九成以上的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患者能够通过饮食的调整和身体的锻炼,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但是大部分患者依然需要服用降血糖方面的药物,本文主要对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的新进展进行梳理,以此来为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新进展糖尿病在临床当中主要以高血糖作为主要的特点,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并且会出现疲乏无力的情况[1]。

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进一步引发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也会出现心脏病变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有的患者甚至会有双目失明和严重感染等情况存在,这些症状都会严重威胁到患者身体的健康,从而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2]。

糖尿病通常情况下会划分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前面两种类型是最为常见的[3]。

我国的患者最主要是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当中的总体人数达到了90%以上。

目前对于糖尿病还不能够进行根治,只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控制,在临床当中一般会采用适量运动,饮食控制以及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4]。

控制饮食和开展适量的运动对于少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仅仅在发病的初期有效,大部分的患者依然需要进行药物方面的治疗,因此降血糖在糖尿病的防治当中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里面[5]。

一、磺脲类磺脲类药物是胰岛素促泌剂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种药物在人体当中主要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最终使得降血糖的作用得到发挥[6]。

这种药物一般适合用在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是人类发现最早的一类用于降血糖方面的口服药物[7]。

这种药物由于自身的药物作用比较弱,需要进行大剂量的服用,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目前已经基本被淘汰[8]。

第二代的药物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奇达和格列喹酮等等[9]。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进展与规范_李延兵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进展与规范_李延兵

RRR=Relative Risk Reduction P=log Rank
UKPDS 80. N Eng J Med 2008; 359.
降压治疗无记忆效应
The benefits of previously improved blood-pressure control were not sustained when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were lost.
UKPDS 80. N Eng J Med 2008; 359.
代谢记忆: 代谢记忆:UKPDS后续随访 后续随访
在随访1年后,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者之间血糖已无统计学差异。
N Engl J Med,2008;359:1577-89
终点事件:对强化血糖控制的“记忆” 终点事件:对强化血糖控制的“记忆”
80 60 40 20 0
72.6
61/91
67
32/68
47.1
11/26
42.3
3rd
6th
12th
24th
李延兵 翁建平等 Diabetes Care 2004; 27:2597–2602
短程不同方式强化血糖控制对新诊断2 短程不同方式强化血糖控制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 岛ß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作用
p<0.05 %
30 25 20
6
%
12
p=0.038 p=0.011
治疗前
治疗后
10
8
15 10 5 0
4
2
CSII
MDI
口服降糖药
0
CSII
MDI口服降糖药
PI/IRI

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探讨

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探讨

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探讨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缓释片均对血糖水平起到调节作用,在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能够起到规避低血糖风险的作用,调节效果较好。

同时,上述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强有力的保护效果,确保心脑血管的安全性。

目前,有新技术实现二者联合制药,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复方药剂投入糖尿病治疗应用中,简化用药,能够避免患者对治疗产生懈怠心理,防止患者由于记忆力不佳而出现漏服、误服情况,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逐步提高,有益于控制糖尿病恶性进展。

本文主要归纳、分析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Abstract] Saxagliptin and metformi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play a role in regula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On the basis of reduc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they can play a role in avoiding the risk of hypoglycemia and have a good regulation effect. At the same time,the combined use of the above drugs can produce a strong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system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t present,there are new technologies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rugs. Saxagliptin and metformin comp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with simplify administration,can avoid the patients’ slackening of treatment,to prevent patients from missed drug and misuse due to poor memory. In th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treatment is gradually improved,which is beneficial to control the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diabet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saxagliptin and metformi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Saxagliptin;Metformi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Research progress糖尿病作為世界范围内的终身性疾病,医学界目前尚未发现可将其根治的治疗方法,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范围内的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高达4.25亿,将这一数据换算到现实中,也就意味着11人内就有1人患糖尿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 、 餐后 的血糖及 。H Ac b l 均下降 , 维持降 糖效果 可达 3 O月以上 J 。和磺脲类药物合用有 明显 的协 同 作用 , 且显著降低患者 的胰 岛素抵抗 , 降血糖 的 同时 护 了 在 胰 岛功能 J 。吡格列酮 的降糖作用 与罗格列 酮相 比作 用要 弱。与双胍类 合用后能使 空腹血糖 降低 2 1m o L, b l . m l H Ac / 降低 0 8 【 .% 。 5 非磺脲类胰 岛素促泌剂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是 一种新 型的短效 口服促 咦 岛 素分泌新药 , 以细胞为介 导 的餐 时血糖 调节剂 , 以有效模 可 拟生理胰 岛素分泌 , 效快. 起 作用时 间短 , 快进快 出 , 仅对餐 时胰 岛素分泌有较强 的刺激作用 , 在空腹 及餐后 , 胰 岛素 对 分泌无刺激作用 , 患者达到 良好 的整 体血糖 控制 , 降低 使 且 发生低血糖 的风险 。此类药有不进餐不 服药 的特点 , 提供 2 型糖尿病患者灵活方便 的服药方 式及生 活方式 。 目前 上市 的药物有瑞格列奈 和那 格列奈 等。有 临床疗 效观察 研究 表 明用瑞格列萘 治疗后 空腹血糖 、 后 2h血 糖 、 b 1 均 明 餐 HA c 显下 降 , 其中空腹血糖下 降 3 7 mo L 餐 后 2h血糖 下降 .6m l , / 72 m lL H A c .0m o , b l 下降 17 % 。 / .2 6 胰 岛 素 当 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 食 、 动治 疗 、 运 口服 降糖药 治疗 失败 或病 程长 、 胰岛 1 3一细胞功能 衰减 , 已有 慢性 病并 发症 发生 时及 发生应激情况如感染 、 手术或其 他急性疾 病时应改 用胰 岛索 。常 用 短 效 加 中 ( ) 长 短合 用 , 用 预 混 胰 岛 素 或 (0 3 R或 5 R) 日早 、 2次 , 岛素类 似物——赖脯胰 岛 0 每 晚 胰 素( i m, 泌乐 ) 1s 优 p 和门冬胰 岛素 ( sat , 和锐 ) 根 据每 A pr) 诺 , 餐前 血糖和餐后 2h血糖调节胰岛素用 量 , 近年来新研 发的 长效 胰岛素类 似物甘精胰 岛索 ( 来得 时 )诺 和平 , 每 日一 、 可 次注射 , 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较稳定 , 血糖控制较好 , 低血糖 发生 减少 。一 项 包 括 了 14 12名 T D 患 者 的 循证 医 学 m t 2M ea 分析也证实每天 1 的甘精胰岛素类似物 与 N H同样 有效 次 P 的使 A ≤7 , 1 C % 同时显著地降低 了低血糖症 的发生危险 J 。 胰岛素治疗的主要 并发症为 低血糖 , 严重 时可致命 , 造成 并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 应严格控制用量 , 注意监测血糖 。 7 肠促胰 岛素类似物 G P一1 L 及二肽基肽酶 1 V抑制剂 7 1 G P一1 . L 属于小肠激素的一种 , 在摄人高糖 时有 促胰岛 素的作用 , 此之外 G P一1有 防止 不适 当的 高血 糖 的作 除 L 用, 抑制肝葡萄 糖排 出量 , 还可 以减 少 胃的排空 , 强饱 腹 增 感, 减少热量摄人 , 降低体重 。G P一1的降糖 作用 主要通过 L 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 血糖素分 泌两个方 面来 实现的。 方面 G P一1 L 作用于 B细胞促进胰 岛素 基因转 录, 胰岛素 合成和分泌 , 刺激 B细胞增 生和 分化 , 制 B细胞 凋亡 ; 抑 另 方面 G P一1 L 可能通过胰岛 a & 细胞 作用 , 制胰高血 和 抑 糖素分泌 。G P一 L 1具有高度 葡萄糖 依赖 性 , 即随着血 糖浓 度的 降 低 而 逐 渐 减 弱。P f t 等 报 道 , 血 糖 降 至 e e i t】 L 当 4 o L时外源性 G P一 mm l / L 1已无 明显 的促胰 岛素分泌效 应 , 从而有效避免 了低血糖对 机体 的危 害。 目前上 市 的药 物有 利拉鲁肽 和艾塞那肽。 7 2 二肽基肽酶 1 . V抑 制剂 : 二肽基肽酶 Ⅳ( P D P—I 是一 V) 同源二聚体的跨膜丝氨酸蛋 白酶 , 属脯氨酰寡肽酶家族。它 能对 体 内多种 激素 进行 灭活 , 括 肠促 胰 岛素 ( G P和 包 即 I G P—I 。D P—I抑制剂 主要通过与 D P—I活性部位的 L ) P V P V


哈 尔滨医药 2 1 年第 3 01 2卷第 1期

5 ・ 7
降 钙 素 原的 临 床 应 用新进 展
尔启 东, 黄 涛 ( 津市 西青 医 院 , 津 30 8 ) 天 天 03 0
摘 要 感染是 一种临床 常见的病理 生理过程 , 其测定指标较 多, 常用的指标有 : 白细胞计数 、 中性粒细胞百分 比、 c一反 应 蛋 白、 血沉 、 温等 , 以上指标都 不同程度存在 延迟 、 体 但 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高的缺 陷 ; 降钙素原是 降钙 素的前体物 质 , 一种 炎 是 症介 质 , 近年来逐渐成为鉴 另严重 细菌感染的新 型标志物 , 实际作 用也在逐 步被认 识 。就 此 , 文为降钙素 原的 临床 应 用 l 】 其 本

5 ・ 6
哈尔滨医药 2 1 年第 3 01 2卷第 1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型糖尿 病 药物 治 疗进 展
郑 文 巧
( 天津 市西青 医院 , 津 3 0 8 ) 天 030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 因胰 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 岛素敏感性减低 引起的以糖代谢 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 疾 病, 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 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 日益提 高, 2型糖尿 病的发病 率 日渐升 高 , 尿病 的降糖 药物 糖 治疗方面 目前 已取得较 大进展 。充 分认识各种类 型的治疗 2型糖尿病 的 药物 的机 理及适应 范围, 可有 效控 制血糖 及减 少并 延缓糖 尿病 并发 症的 出现 , 少不 良反应的发生。 减
种炎症介质 , 目前 认为 P T可 能是 一 种 内源 性 非类 固醇 C 类抗炎物质 , 多在细菌感染 时诱 导产生 , 调控细 胞 因子 网 在 络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是用于检测严重 细菌感染 的一个 重要 诊断标 志 , 也是 一种 敏感 的判 定炎 症类 别 和活 动情 况 的指 标 。因此 ,C P T在临床工作 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 1 P T的概 述 C 1 1 生 物来 源 :C . P T是无激 素活性的降钙素( a i nn C cl t i ,T) co 前肽 物质 , 由 16个 氨基 酸组成 , 对分 子量 为 1 D的 是 1 相 3K 糖蛋 白。正 常条件下 , 人血 清 中 P T含量 很低 , C C P T在 甲状 腺 C细胞 中生成 并裂 解 出降 钙素 , 当发 生全 身严重 细菌 感 染等异常情况下 , 血清 P T含量显 著升高 , 可能与 甲状腺 C 这 外 的器官 ( 主要 是肝脏的肥大 细胞 和单核 细胞 , 外周血单 核 细胞 、 部分脏器神经 内分泌细胞也 是产生 P T的重要场所 ) C 产生 P T有关 , C 因为在 甲状腺切 除后严重感染患者血 中 P T C 含量仍然升高 。实验 证实 , 细菌 内毒素 、 多种 促炎 细胞 因子 ( I 6 T F一 等 ) 如 L一 、N 可以刺激降钙素原 的释放。 I2 P T的代 谢特 点 : . C 血浆 中的 P T非 常稳定 , C 收集标 本 2 4h后 P T浓度 在 室温 下约 下 降 1% ,| 时 下降 6 C 2 4 D℃ %。 P T被特异性 的蛋 白酶 降解 , C 其半 衰期 约为 2 0~2 , 4h 清除 途径 尚不完全清楚 , 且很少经 肾脏排 出。肾功能异常 患者 中 P T的清 除半 衰期 无显著延长 。严重感 染时 ,C C P T的生成非 常快 ,C P T值 的下 降 取决 于其 在 血浆 中的衰 减 和新 生成 的 P T含量水平 之间的平衡。 C 1 3 P T的测量方法 : . C 目前 认 为有全定 量 和半定 量两 种方 法 。P T半定 量测 量采 用 胶体 金 标记 法 , 检测 低 限值 为 C 其 0 5I / ; . g L 全定量测量有放 射免疫分析法 和双抗夹心 免疫发  ̄ 光法两种 。 目前多应用双抗夹心 免疫化学发光 法测定 , 使用 两个单克隆体分别结合 P T分子 的两个部 位 以排 除交叉 反 C
关键词 2型 糖 尿 病 ; 物 治 疗 ; 展 药 进
[ 中图分类号 ] 1 8 . 1 71 5
文 章 编 码 :0 1 1 12 1 ) 1 0 5 0 10 —8 3 ( 0 2 0 — 0 6— 2
[ 文献标识码 ] B
学科分类代码 : 3 0 24 2 .4 0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 岛素绝对 或相对不 足或靶 细胞对胰 岛素敏感性减低引起 的以糖代谢 紊乱为 主 的慢性综 合性疾 病, 其严重影 响患者 的健康和生 活质量 。2型糖 尿病 占糖尿 病总数 的 9 % ~ 5 0 9 %。国 际糖尿 病联盟 (D ) 出 了糖尿 IF 提 病治疗 的 5个要 点 , 它包括 医学营养治疗 、 运动疗 法 、 血糖 监 测、 药物治疗 和糖尿病教育 。下面就 2型糖尿病 的药物 治疗 做一概述 。 1 磺脲 类药 物 磺脲类药物是 2型糖尿病 的主要 口服降糖药 , 它是 通过 与 B一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 , 刺激胰 岛素分泌 。该 类药物 主要不 良反应 为低血糖 和体重 增加 , 另外 , 由于对心 血管 系统 的 K— T A P通道阻 断作用 , 可能使得保护 心脏的生 理性适 应措施受 到抑 制 , 害心 肌功能 的恢复 , 损 并增加 最终 的心肌 梗死 面积 …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主要有 甲磺丁脲 、 氯 磺丙脲 等 , 而后者作用时 间长和 低血糖 风险大 已少用 ; 第二 代磺脲类药 物主要有格列本脲 、 格列吡嗪 、 格列 齐特 、 格列喹 酮等, 作用优于第一代。第三代格列美脲 的心血管不 良反应 少, 尤其适用于糖尿病合并 心脏 病 的患 者 , 重也无 明显变 体 化, 这和传统 的磺脲类药物致高胰 岛素血症及增加体重有 明 显 的区别 J 。另有研究证实 , 格列美脲在促进胰岛素分泌时 具有药物剂量和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特点 , 因而发生低血糖 的危险降低 。 2 双胍类药物 二 甲双瓜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 能减少肝糖 的 输出 , 增强周 围葡萄糖 的摄取 , 增强肠道对葡萄糖的利用 , 减 少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 的数量 , 不刺激 内源胰 岛素分泌 , 单独使用不 引起低 血糖 , 不仅 可降低空 腹血糖 及 糖化血红蛋 白, 可使 H A c进一 步 降低 , 还 b1 对肥 胖患 者 , 可 做为一线药物 , 能降低体重 , 并 与磺脲类药物合用 , 明显改 可 善血糖控制和代谢异常 , 能降低 2型糖 尿病 患者 的胰 岛素 并 用量 。常见不 良反应为 消化道反 应 , 口腔金 属味 , 表现有 食 欲不振 、 心呕 吐、 痛、 恶 腹 腹泻 等 , 生率 为 2 % 一 5 4 , 发 0 2 %L 3 因此此类药物宜在餐前时或餐后服用 。 3 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仪一葡萄糖苷酶 是一 种能 使不 被 吸收 的复合碳 水化 合 物分解成小肠可吸收 的单糖 , 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通 过抑 制该酶作用而延迟或 减少餐 后血糖 升高 。主要代 表药 物有 阿卡 波糖 ( croe 又名拜 糖平 和伏格 列 波糖 ( ol oe A abs ) V gb s) i 又名倍欣 。前者是通过 竞争性 和可逆性 抑制小肠 粘膜 刷状 缘葡 萄糖 苷酶 , 阻断淀粉及 蔗糖 的裂解 , 从而延 长葡萄 糖和 果糖在 消化道 的吸收速度 , 降低餐后血糖水平。长期 应用降 低糖 化血红蛋 白及 空腹血糖 。副作用 主要 为 胃胀 、 腹胀 , 与 剂量有关 , 为一过性 , 饭前服用或与第一 口饭 同服 , 这样才能 够更 好的发挥作用 。 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胰 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药物是一 类新型胰 岛素增敏剂 , 可直接增 强肥 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 的肝脏 、 肉和脂肪组织中胰 岛素 肌 的作用 , 为过氧化物酶 体增生 激活受 体 ( P R) 动剂 。可 PA 激 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 餐后 血糖及糖化血 红蛋 白。 单独使用不引起低 血糖 。 目前 临床使 用的有罗格列 酮 , 吡格 列酮 。临床研究表明 , 罗格列酮 每 日4m g或 8 a g口服 , r 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