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4(明清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清 军 入 关 与 征 服 全 国
第一节
征服全国
奠定国基
(1644—1683)
三、平定三藩之乱
四、统一台湾
1、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大军、数百艘战船,横 渡台湾海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回了祖国宝岛台湾。
四、统一台湾
1、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
四、统一台湾
1683年,清廷命福 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 湾,郑氏政权归附。 1684年,清政府在 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 县(诸罗县、台湾县、 凤山县),隶属福建省。 台湾正式设制,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促进了台湾的建设和发 展,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八旗制度
盛世的文治武功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学校和科举
学校——国子监、府州县学 、书院 科举——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学校和科举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学校和科举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镇压反清思想,兴起100多次文字狱
庄廷龙刊刻《明史》案
第三节
康雍乾盛世
一、盛世的文治武功 1、发展生产 2、文化建设 3、巩固疆域
长陵
第二章
清朝前中期史
( 1644—1840年)
学习指导
一、清朝历史的基本脉络
1、清开国史(1616—1644年 属于明史内容) 2、清前中期史(1644——1840年) 奠定国基(1644——1683年) 康乾盛世(1684——1795年) 嘉道中衰(1796——1840年) 3、晚清史(1840——1912年)近代史内容
二、学习清前中期史应重视的问题
第一、清代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以至最后完成的最关键时期 第二、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不断 强化并达到高度完备的重要时期。 第三、人口问题。
第四、要有一种开阔的全球视角来理解清代的历史。
三、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1、清代档案 2、《清实录》 3、《清通典》 4、《清史稿》 5、方志、文集、年谱、笔记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省 府 布政使司 州 县
民政、财政
省
都指挥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军政
监察、司法
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
明初的制度建设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明初的制度建设
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 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 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 百户所。 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 济支柱。 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 彩。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永乐政局 削藩 永乐十九年(1421), 迁都北京,原京师更 名为南京,作为陪都。
明 成 祖
五次亲征,打败瓦剌、 鞑靼,巩固了北方边 境。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永乐大典》 保存了明初以前的各类文 献,共22877卷,目前仅 存810卷。
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明清鼎革,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一直是 学术界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有五个方面的 原因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完全否定清朝对中国历 史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的片面观点。它们是:一、受华 夏中心论的影响,未能彻底清理清末民初反满排满思想;二、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简单地将清朝与帝国主义放在一起予以 批判;三、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以西方社会的发展为参照 系,而不是按照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评价中国的历史 发展;四、受评价标准的影响,百年屈辱使人们将清朝与落 后挨打简单等同,忽略了中国的落后并非始于清朝这一历史 事实;五、受研究者心态的影响,一些学者往往以今人的心 态研究历史问题,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这样得出的结论 未必可靠。
2、清政府收复台湾
施琅将军雕像(福建晋江)
第二节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
强化与完备
一、君主集权的发展
二、加强对地方的控驭
三、法制与军制:八旗、绿营;《大清律例》
四、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一、君主集权的发展
1、尊君卑臣 4、军机处
2、秘密立储
3、奏折制度
5、内务府
6、理藩院
君主集权的发展
君主集权的发展
明初的制度建设
科举制度
明代规定获得府、州、 县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 参加科举,将官办学校 与科举密切结合。正式 考试三年一次,分为三 级。
殿
试
进↑士
会 乡
生
试 试
员
举↑人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 法规,分四部分,236条。《大诰》充分 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 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 用。 洪武政治中所体现的君主绝对独裁的制度 和观念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基本史料
基本史料
《明实录》:3045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 成,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 事,是明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 《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108卷。以实录 为主,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通鉴》:清夏燮撰,96卷。详略得体。
基本史料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 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 一级机构。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 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监察机构——督察院 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 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 设道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 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 喉舌之司——通政使司 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
明清史
(鸦片战争前)
(公元1368年——1840年)
第一章
学习指导:
一、研究动态
明朝的兴衰
(1368—1644)
二、基本史料
一、研究动态 : 明史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动态:
政治史: 洪武开国,嘉、万变革,崇祯衰亡。 经济史: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基层组织 、中外文化交流 、科举制度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 明代卷》
研究动态:清史纂修工程
第一节
奠定国基(1644—1683)
一、清朝的兴起 二、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 三、平定三藩之乱 四、统一台湾
第一节
奠定国基(1644—1683)
一、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奠定国基(1644—1683)
二、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
二、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
山海关之战
二、清军入关与征服全国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重要学会:中国明史学会
国外研究动态:
日本: 美国:[美]牟复礼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
研究动态:明清社会需要重新审视
“明清社会形态”学术研讨会
研究社会形态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学者们认 为,明清社会形态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关于社会分 期问题的讨论,到五六十年代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的讨论,到近年来有关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 讨论,都需要联系到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研 究。如果我们对明清社会形态搞不清楚,就无法 发现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局,也无法正确回答中国 近代化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
盛世的文治武功
盛世的文治武功
盛世的文治武功
“改土归流”
1726年雍正帝采纳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 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 土归流后,清政府在这些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 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学,修道路, 使清朝统治深入到偏僻地区。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 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 状态,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势极于全盛,后世史家称美为“康雍乾盛世”
太祖 天命
1616-1626
→
太宗 天聪
1626-1643
→
世祖 顺治
1643-1661
↓
高宗 乾隆
1735-1795
←
世宗 雍正
1722-1735
←
圣祖 康熙
1661-1722
↓
仁宗 嘉庆
1796-1820
→
宣宗 道光
1820-1850
→
一、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 主地位。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 号。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 定。
一、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陈 纲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则应天府称帝,国号“大 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 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参 考 文 献
李 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 孟 森: 《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尤韶华:《明代司法制度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 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 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 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二、加强对地方的控驭
1、地 方 机 构——省、道、府、县
2、最高军政长官——总督、巡抚 3、官员考察制度——京察、大计、军政
二、对地方控驭的加强
地方机构
君主集权的发展 二、对地方控驭的加强
全国共有8总督、18巡抚、 5个将军辖区、2个 办事大臣辖区。
三、法制与军制
1、法律制度
三、法制与军制
《明史》:332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 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 《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及 其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 情况。
基本史料
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 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 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 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 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 距很大。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明律》有相当多的 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 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 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 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 评价《大明律》的特点 是“轻其轻罪,重其重 罪”。 清 薛允升 撰
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 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 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 战,势力最强。 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 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 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文宗 咸丰
1850-1861
↓
溥仪 宣统
1908-1911
←
德宗 光绪
1875-1908
←
穆宗 同治
1861-1874
康熙帝
康熙为政
刚毅果决
宽宏仁和
雍正帝
“为治之道在于 务实”
——雍正
乾隆阅兵图 在康熙、雍正 两朝文治武功的基 础上,进一步完成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促进了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形 成了著名的“康乾 盛世”。
第一节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一、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 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 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 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 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像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 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 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
《太祖实录》卷一一七 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 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 大乱,深为可戒”。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奏事毋关白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