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4年人教版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主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游
大致方向 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牧民族
内迁
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
民族关系 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激起强烈反抗。一
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政权 更替
概况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 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考点4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P93~P96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
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
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淝水 之战
发生在383年,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结果东晋以少 概况
胜多 影响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 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著名政权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 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 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教材地 图解读
主要少数民族:氐族、羌族:由西向东迁入 陕西关中;匈奴族、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 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反映信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 奴、鲜卑、羯、氐、羌,他们主要迁入黄河 流域
经济 江南地区
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表现
发展 的开发
商业兴旺和城市繁荣;建康是南朝时商业最为
活跃的大都市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第4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也带去
影响
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从 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根本 北方人南迁, 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原因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原因

具体

原因

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统治者实行鼓励生产的政 策;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南下移民和当地民 众的辛勤劳作
②“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方
地区 表现 的民 [2023 族交 年考]

北方各族使用的胡床、 椅子、方凳, 在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 开始改变汉族席地而坐 的生活习惯, 反映了这 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史 料实证
北方 地区 的民 影响 族交

①对中华文明: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
的意义。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2025 年是三国中魏国建立(220 年)1805 周年;西晋灭吴(280 年)1745 周年】
政权分立与民 时代特征 族交融
并存政权
东晋与十六国; 南朝与北朝
重 三国 要 事 件 政 东晋 权 更 迭 南朝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司马睿建立东 晋; 淝水之战
都城都在建康; 宋疆域最广
西晋 前秦 北魏
晋惠帝“八王之乱”
统一了北方; 淝 水之战
439年统一北方; 北 魏孝文帝改革
重 要 事 件 政 权 更 迭
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 的统一,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二 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人口迁徙有两个方向: 一是北方各族迁往中 人口迁徙方向

2019安徽中考历史考点梳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19安徽中考历史考点梳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安徽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20~589年)(9年4考,1~2题,1~2分)时序坐标国际视角考点1赤壁之战[9年1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北师:七上P86~89;统编:七上P75~77 2011版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形势图【关联速查】两岸关系:卫温到达台湾(P21)、澎湖巡检司设立(P 35)、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台湾府设立(P 43)、台湾建省(P 43)、日本割占台湾(P 57)、台湾光复(P 82)、国民党残余势力退据台湾(P 87)、海峡两岸的交往(P 112)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七上P 86~89;统编:七上P 75~772011版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延伸】古代三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江淮地区);唐朝“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靖康之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9年1考]北师:七上P96~99;统编:七上P86~89 2011版课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关联速查】中外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P8)、北魏孝文帝改革(P22)、西欧封君封臣制(P127)、大化改新(P129)【名词解释】1.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为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2.民族交融:指不同的民族由于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达到一致的过程。

【归纳总结】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频繁,民族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交融。

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中考历史复习 背记手册 模块1 中国古代史 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素材

中考历史复习 背记手册 模块1 中国古代史 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素材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

3.三国鼎立(二)两晋与南方的开发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316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

2.江南的开发原因:①永嘉南渡,北方汉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②南方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作用:江南的开发,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朝与北魏孝文帝改革1.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五胡”;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建立政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

2.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3.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达120年的纷乱局面。

内容:①实行均田制;②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民族间通婚;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④迁都洛阳。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以后南北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1.科学:(1)南朝时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称为“祖率”。

(2)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著作。

(3)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2.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南北朝时兴盛。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于东汉中期,主张修养心性,炼丹服药。

3.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佛教石窟:北魏开凿,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4.书法:东晋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绘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文学: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

1。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 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 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 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 官员每季定时发薪。严惩贪腐, “禄行之后,
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 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 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 职名称等。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总结 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政治 政权分立
经济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江南的开发
孝文帝改革
局部统一
江南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族建立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 _____ 成为发 展趋势。 人物:北魏 ,原 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 宏。 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原地区的统治。

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
shì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与汉人联姻。 学习汉制、礼法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材料一
: 到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 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 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 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 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 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知识网络】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击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 三国形成:229年;魏国、蜀汉、吴国4. 与台湾往来:230年,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二、西晋1. 统一:280年,西晋统一全国2. 衰落:八王之乱3. 影响:人口南迁三、五胡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四、东晋兴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五、南朝:宋、齐、梁、陈六、江南地区开发1. 原因:人口南迁、南方比较安定等2. 表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七、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与东晋发生战争;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八、北魏孝文帝改革1. 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2. 迁都:洛阳3. 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4. 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九、科技与文化1. 农学: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2. 数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3. 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4. 绘画:顾恺之的作品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5.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基础知识梳理】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练习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练习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命题点1 三国鼎立1.(2014张家界33题)据图6《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出英文字母所示的政权名称。

图6A.(1分)B.(1分)C.(1分)命题点2 江南地域经济的开发2.(2015常德2题)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本来掉队的江南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进展的不平稳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进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增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命题点3 改革类3.(2015长沙15题)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一起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备考实战演练备考实战演练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免除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增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16盐城)东汉末年,关中地域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致使这一时期南北人口转变的要紧因素是()A.江南地域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增强3.(2016连云港)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域的开发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迁移C.统治者的方法D.稳固的社会环境4.(2016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全然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衣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方法可表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5.(2017原创)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其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湖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

湖南省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

唐朝
元朝
清朝
新中国成 立后
第十页,共20页。
【认识启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谈谈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1)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chōngtū)和交
往 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 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 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第十五页,共20页。
(1)性质相同,都是封建性质 的改革;(2)都受到了守旧势 力的反对;(3)影响相同,都 相同点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封 建化进程, 有利于封建经济 的发展
第十六页,共20页。
材料研读
1. 材料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 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岳麓版《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史》七上 设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哪一改革的内容?有何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 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第八页,共20页。Fra bibliotek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yǐngxiǎng):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 族社
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湘西 2016.29)
第九页,共20页。
【关联速记】
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mínzú)关系的发展:
设置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好班
第十一页,共20页。

考点(kǎo diǎn) 3
人口(rénkǒu)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1. 人口南迁 原因: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人口大量南迁。 影响: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7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素材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7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素材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进行了一场大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大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大败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者时间都城魏曹丕0年洛阳蜀刘备1年成都吴孙权2年建业(今南京)第19课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三国灭亡的顺序是蜀、魏、吴。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

2、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北方人民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3、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内迁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进行大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三、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原因:北方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政府要重视经济发展等。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背景: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拓跋改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意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评价: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我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少数民族人民大量内迁;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

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考点整合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________________的局
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 众多军阀混战 平衡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
考点整合
考情在线
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多民族国 家发展 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外交
繁荣
灭陈统一南北、打 败突厥;设立机构 结束长期分 (安西都护府和北 裂割据;完 开凿大运河; 创立科举 庭都护府)管辖边 隋唐 成全国统一;出现繁盛局 制、完善 疆地区、实行和亲 完善三省六 面 科举制 政策(文成公主、 部制 金城公主入藏)、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稻田
考点整合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手工业 ①纺织业:________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 会稽 青瓷 ②制瓷:能大量生产制作精致的________。 侯官 临海 是吴国的三大造船业中 番禺 ③造船业: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心。 3.蜀国对西南的开发
巩固
明清
考点整合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四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一次:三 ①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 国两晋南北 融合的趋势;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 朝时期 进程 民族 ①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②元朝统 融合 高潮 第二次:辽 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③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 宋夏金元时 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④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 期 的契丹、女真族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 被统称为汉人;⑤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4.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兴修水利工程,使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吴: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 到夷洲,加强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进步!①政治上:从东汉末年众多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 局部统一。 ②经济上:东汉末年,生产遭到破坏,三国时期,各国注重生 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上: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
禁用鲜卑语;穿_汉____服;改用_汉___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 ___元____;与___汉____贵族联姻;采用汉朝官制、学习汉族 __礼__法___等。此次改革的作用是__促__进__了__北__方__民__族__的__融__合___。
(4)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吴国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 最终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定都成都; (3)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5.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15-P116) 1.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灭亡:6世纪,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 现4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 朝。
2.历史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迁都洛阳: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
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称 谓 人物
朝 代
主要成就
著作
数学 祖冲之 南 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较外
家、天
朝 国早近千年。著有《缀术》
文学家
农学 贾思 北 著有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家 勰 朝 《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黄河中下游地
区)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地理 郦道 北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水经注》,以水道系
(2)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灭亡原因: A、统治集团腐朽;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B、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年,耗竭了西晋国力。 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2.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东晋的兴亡: 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北方陷入严重的战 乱。 灭亡:420年,刘裕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4.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任用王猛为相,统一黄 河流域。 (2)作战双方:东晋(少、胜)——前秦政权(多、败) (3)影响: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南朝建立:420年,刘裕建宋。之后,南方又相继经历了齐、梁、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 条件。 (2) 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 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原 因)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人民的辛勤 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7.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意义、作用):对我国经济发生了深远影 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后来被孝文帝迁到洛阳)。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迁都 (1)原因: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 的需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推行 汉化
联汉姻
材料四:
姓氏改变表格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陆
贺赖

独孤

贺楼

改汉姓
问 题 思 考:评价改革的标准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丧失了勇武之气,
B. 大量人口南迁
C. 民族交融加深
D. 海外贸易拓展
三、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考点史5料:北分魏析孝文帝改革
史料分析
材料一:
迁都洛阳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
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 居官。
——《魏书》
说汉语
材料三: 革衣服之制
……引见群臣于 光极堂,班赐冠 服。
——《魏书》
穿汉服
材料五: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宋元时期
民族交融 的方式:
西
5 383年淝水之战

东8晋
南朝(420-589)

隋 朝

(317-420)

(266-316)
宋9 齐10 梁11 陈12
知识梳理
时期 三国
两晋 南朝
政权名称 (曹)魏 蜀(汉) (东)吴
西晋 东晋 宋、齐、梁、陈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实现短暂统一的王朝: 西晋 统一全国的时间: 28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2015常德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2013长沙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2015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备考实战演练
1.(2017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2.(2017长沙一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不仅如此,“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3.(2017长沙南雅中学月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宗有功、祖有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即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清在内地各省的汉族聚居区,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把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

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则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政体制,在东北地区采取八旗将军管理下的军政合一体制为主,而辅以汉族郡县制的治理方法,在西藏地区则采取驻藏大臣与黄教领袖共同管理的行政体制。

潘向明《清史编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秦抗击匈奴的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原则是什么?(1分)孝文帝将“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等人的身份皆降一等的目的是什么?(2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的统治政策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清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上表现出哪些共同点?(2分)请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威胁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民族问题。

(2分)
(4)以上材料反映出影响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B
2.C
3.D
备考实战演练
1.D
2.C
3. (1)秦抗击匈奴的战争是为巩固新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进行的,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2分)
(2)遵循“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

(1分)提高特权阶层的地位,便于对中原的管理。

(2分)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2分)
(3)对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前者地方实行省制,后者在沿袭少数民族政教合一或军政合一体制的基础上辅以汉族管理方法。

(2分)尊重各民族原来的社会习俗。

(2分)准噶尔叛乱或大小和卓叛乱。

(2分)
(4)政治因素。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