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十种情景巧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种情景巧应答
不置可否模糊应答
在面试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考题,即无论你做肯定的回答还是做否定的回答,都不讨好。例如考官问:“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企业更好的公司吧?”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说明你这个人“身在曹营心在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又说明你的能力有问题或自信心不足,总是左右为难。而如果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则又有拒绝回答之嫌。当你遇到这种任何一种答案都不是很理想的考题时,就要善于用模糊的语言来应答。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你的观点。像上面这个考题可以这样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的企业,但别的企业或许在对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公司重视,机会也不如贵公司多;或许我找不到更好的企业,我想,珍惜已有的更为重要。”这样的回答,就把一个“模糊”的答案抛给了考官,让他领略到你的高明和厉害。
把紧嘴巴三思而答
俗话说:“言多必失。”面试应答同样如此。有一位求职者在考官问“你有什么缺点”时,按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作了回答,考官听了之后却没有吱声,求职者一看这情况以为是自己没答好,又怕冷场,于是又讲了一个缺点,可是考官一直静静的听着还是不说话。就这样求职者一个又一个的讲了不少,而且都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这样应聘的结果,不用面试结束也就能知道了。
在面试中尽量让应聘人员多讲话是许多考官采取的一种策略。这就能在其中发现应聘人在书面材料中没有反映的一些情况。有趣的是为了推荐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招聘方多了解自己,许多应聘者在面试时也常常会采取多讲话的同样策略。如果应聘人真的有很大的潜能或有很强的说话技巧,互相配合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对大多数人来讲,采取这种多讲话的策略是不明智的,结果吃亏的往往是应聘者自己。应聘者在面试时应该把紧自己的嘴巴,如果认为已经回答完了,就不要再讲。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决不要多讲,更不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以免无事生非。
冷静勿躁理智应答
某外贸进出口公司在一家人才交流会上招聘秘书,某小姐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正当招聘单位欲拍板录用该小姐时,一名考官灵机一动,向那小姐提了一个问题:“小姐假如在将来的工作中,你接待的客人要你陪跳舞,你不想跳,但不跳又不行,你会怎么办?”没想到考官的话音刚落,那小姐当即涨红了脸,对招聘人员愤怒的说:“你们是什么鬼单位,在这里摆摊招舞女!”说完连求职材料也不取回就扬长而去。那位考官和他的同事当场楞住了。
其实那单位是一家很正派、很有声望的企业。那位考官也只不过是想试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而且那个问题并非不健康,也不难回答,可以说是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该小姐能冷静下来,思考考官提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如实的说出或做出机敏的回答,就不至于会失去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由此可见,求职者要想在面试中逢凶化吉,必须做到冷静勿躁,理智应答。
话不说死灵活应答
在面试应答中,不注意随机应变,一开始就把话说死,这对求职者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面试应答要学会随机应变,不把话说死。
面试中,有的问题可能要从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这时候要注意动用表达技巧,语言就要灵活一点,不要把话讲死。例如:“我认为这个问题包含如下…几个‟要点。”在此用几个而不是具体的数字“三个”、“四个”或“五个”来回答,这样就比较好,从实践经验来看,答辩是一个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快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话讲死,就不利于发挥。如果笼统的讲“几个”,就有利于灵活发挥,边讲边思考边丰富,反之,如果话一讲死,而回答时又一时记不起来,就会忙中出错,出现卡壳,越是卡壳越紧张,后面就是完全能回答出来的题目也回答不好了。
有的考官在面试中会提出一些诱导式的问题来考求职者,例如:“听说你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很有研究,不妨谈些你的看法。”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考官一开始就把求职者界定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然后希望其说出真实的想法。这实际上是考官想对求职者做出深入的了解所设定的“圈套”,所以,求职者回答这样的考题时应特别谨慎,即使你真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很有研究,也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否则你将面临更大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答:“谈不上很有研究,只是略知一二,可以共同探讨一下。”做这种较为谦恭灵活的回答,就能给自己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不至于陷入绝境。
滴水不漏慎重应答
面试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种斗智,考官们有时提出一些问题会让应试者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而应试者就要想办法滴水不漏,自圆其说。例如有一位大商场的采购经理参加一次面试,考官问:“请你举一个实例说明你的工作规范和流程。”经理答:“这有可能涉及到我们的商业秘密。”“那么好吧,请你把那些不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告诉我。”这个问题更难回答,经理有可能会被逼入“死角”,因为他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商业秘密,哪些不是,一旦说漏了嘴,则更显
出他的专业水准不够。其实在面试中,有时主考官所问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也不要求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面试者能回答的滴水不漏、自圆其说便算是成功了。像这位经理在面试应答中,只要滴水不漏,不主动牵出商业秘密问题,而直接举例说明工作规范和流程也就行了。当然一旦陷入尴尬境地,只要沉着冷静,能自圆其说,也还有成功的希望。
在能否自圆其说这一问题上,最典型的两个考题是:“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和“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两个考题貌似简单,其实很难答好。因为接下来考官会问:“你的这些优点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你的这些缺点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之后还可以层层深入,“乘胜追击”,面试者是很容易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的。其实几乎所有的面试考题都有可能被考官深化和挖掘,因此,应试者在应答前要尽可能的考虑的周到一些,不使自己陷于被动。
挤出水分真诚应答
有的用人单位,如日本的一些公司,非常注重性格测试,会用一些心理咨询题来考察求职者。例如:“你从未乱闯红绿灯吗?”“你虚伪吗?从未说过慌吗?”类似的非常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偏偏在那些高智商的人才那里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陷阱。许多聪明的人往往会答:“从未闯过红灯。”“从未说过谎。”这样的题目大约有100多道。如果用人单位的考官分析出答案中的水份很多,那么你这位人才将会被告知:“敝公司目前暂时未能迎纳先生,容日后再议。”可见面对这样的心理测试题,就不能自作聪明为了获得就职的成功而编造出自认为较好的答案来回答,而应该真诚坦然,如实回答,这反而有利于面试成功。
平时养成成熟应答
有的用人单位在面试中会派出各种类型的人或由考官扮演各种类型的人来考察求职者,以探测出求职者的真实情况和素质。例如有的用人单位会请一位对路的资深技术人员与你对话,他专门提一些专业上的难题刁难你,看你是否能够招架的住,这样可以掂量出你的技术份量。有时是你意想不到的,用人单位会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来问你。前者可称为“点穴手”,专门测试你的技术水准,后者可称为“幼稚提问者”,专门看你待人接物如何,看看你的个性、人品和素质,有的面试者见提问的年轻人英语完全不如他,立马会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当场反唇相讥;有的即兴发挥,把主考官当成真的傻瓜。诸如此类的不良表现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应试者身上。如果你不在平时把这些缺点改了,那你就很难面试成功,即使面试成功、被单位录用了,也未必能和单位管理层及员工融洽起来,从而影响自己才华的真正施展。很显然,平时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加强修养,提高个人品质的求职者,面试中才能成熟应答、逢凶化吉。
心平气和委婉应答
面试中,有的考官会从求职者最薄弱的地方着手,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考察求职者。例如,针对年轻的求职者可以设问:“你今年不到30岁,我们认为你担任经理这个职务太年轻了,你怎么看?”针对年龄稍大的求职者可以设问:“我们觉得你的年龄稍大了点,恐怕在精力方面不如年轻人,你怎么看?”等等。面对这样的考题,如果回答“不见得吧”、“我看未必”、“不会”、“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等等,虽然也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但由于语气过硬,否定过于直接而会引起主考官的不悦。比较好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说法未必全对”、“这样的看法值得深讨”、“对这样的观点可以商榷”、“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恐怕不能完全接受”等等。总之面对这样一些带有挑战性的考题,面试者一定要心平气和,较为委婉地加以反驳和申诉,决不能气急败坏或情绪激动,以免引起考官的反感而招致失败。
巧于周旋借话应答
面试中有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招致失败。例如有些求职者,特别是职场新手,在回答:“你对工资的期望值是多少?”时往往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报出一个数字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如果用人单位的心理价位低于这个数字,便会马上放弃同求职者进一步深谈的念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做出思考的样子,然后不慌不忙的回答:“我听别人说这个职位的行情大概是……”这样无论答对答错,都是源自“道听途说”,而非本人的想法。这里巧妙的运用“我听别人说”来借话应答,就有了商量和回旋的余地,有可能达成一致,获得求职的成功。
复述考题拖延应答
面试中考官提出问题后,有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一下子答不上来,为了避免冷场、“卡壳”,可能通过重复叙述考题的方法,或者说一些“废话”,例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哲学领域,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回答……”,或者请考官重说一遍考题,用这些方法来拖延时间。与此同时,要十分珍惜这非常宝贵的几秒钟时间,紧张的思考答案。但是复述的遍数和“废话”不可太多,不能乱绕圈子,更不可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