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武海峰
[提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通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跑者,我国当前还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日本、韩国和印度三个国家在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都有过“跟随”的历史或正在“跟随”,他们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国际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3]06—0046—04
武海峰,山东工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上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市场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其产业结构调整也有较完善的体系可循。更进一步的是,这些发达国家通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跑者。作为正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还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本文选取日本、韩国和印度三个国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对象,是由于这三个国家都有过“跟随”的历史或正在“跟随”,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1、1945—1955:也就是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前的十年,在这一经济复兴阶段,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产业政策,总体来看是产业保护扶植政策。包括重点产业政策(即“倾斜生产方式”、企业合理化政策和综合扶植措施。这一政策的成果是显著的。有资料显示,1947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战前(1934~1936年平均为100%的71.6%,1951年为89.6%,到1954年已超过战前18. 8%。①
2、1955-1973:随着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其产业结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方向是从产业合理化向重化学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6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并实
施了《60年代产业结构设想》,宗旨在于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内容有: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机械、化学、钢铁等,对原材料、动力等基础部门,要求价格低廉及充沛的供给。②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各种政策手段和方法。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眩目的高速增长。②
3、1973—1985: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稳定增长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则是以建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具体内容有:改革能源及资源结构、调整结构性萧条产业、支持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扶植高技术产业等。主要发展技术高度集中的研究开发产业和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高加工产业以及知识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的知识密集化,提高知识密集型商品在出口品总额中的比例等。考虑到能源问题以及日本的现实,在1974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总的要求是“充实国民福利和促进国际协调”。
4、1985—1990:这一时期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是调整时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上看是进一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的时期,“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以软件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化产业结构”,实现技术密集化和智力劳动密集化,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这一时期日本
64│6/2003・山东社会科学
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纠正对内和对外的不平衡上;对内是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对外是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
5、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在对内需的不断刺激中破碎,这一现象的表象是货币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由于受到原有产业
结构及制度方面的各种限制,19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停留在原有产业及制度内部谋求发展,忽视了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未能确定和建立起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导致经济增长迟滞。
(二经验和教训
可以看出,在日本5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①产业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培育起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通过对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传递了产业企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保证了资金供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②产业政策的体系性。日本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是一个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核心的完整的政策体系。它主要包括产业民主化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植及振兴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竞争秩序政策、产业用地政策、海外市场开发资助政策、衰退产业合理化及调整政策、流通政策、高技术产业政策、防止公害政策、消费者保护政策等。日本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合理组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③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产业的协调原则,主要包括要确保
没有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以及产业整体素质的协调。日本的“倾斜生产
方式”就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而展开的,去除瓶颈因素,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政策”则是针对产业整体素质的协调,保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具备公平的起点。
不过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提供了一些教训:如产业政策的目标常常与为了增
进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发生冲突;国内宽松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产生惰性,当经济陷入萧条时,不是内部挖潜或主动调整,而是谋求政府行为,以限制(国内外市场竞争
等。简言之,日本的产业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价格机制在资源分配方面的职能,促成了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干涉了价格机制的调节职能,企业的市场活动被政策和规制所扭曲。
二、韩国产业结构调整
1、1950年代中后期,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经济发展缓慢。二战后诞生的韩国,又经历了朝鲜战争,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在这一时期,韩国主要依靠美国援助物资来支撑经济,从而只能走内向型经济发展,即通过销售美援物资积累资金,再大量投入电力、煤炭、水泥、运输、通讯等骨干产业部门以带动内需,取得经济复兴的成果。
2、1960年代初期,从进口替代工业化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由于韩国自身缺乏原材料、资金和技术,原材料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再加上当时韩国出口不振,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只能靠外来资金弥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韩国政府自1958年起,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政策,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为韩国加工工业、出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销售市场。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19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韩国的产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特别是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2~ 1976年中,大幅度增加投资促进重化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成立综合贸易商社以扩大出口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确立了钢铁、机械、石化、造船、电子和有色金属六大战略产业,并在金融支持、税收和相关法律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旨在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4、1980年代以后,提出“科技立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弊端,韩国从1982年开始实行以稳定、效率、均衡为基调的产业政策调整,同时进一步强化出口。产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对外竞争力强的造船、电子、机械、钢铁等产业。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属夕阳产业,但在韩国仍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家电、汽车、造船等进行技术升级,试图提高国产化率与附加值,以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对那些在发达国家正处于成长期,而在韩国尚处于引进、吸收阶段的产业(如精密化学、精密仪器、计算机、产业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作为本国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