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6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6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①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
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 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知识结构
古代辉煌的历程 文字 远流长的见源证 史学典籍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 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 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而消亡了。 这说明( )
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特点:规模之大,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 —关汉卿的《窦娥冤》
存留之丰,为世界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所仅有。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 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 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请思考:“文明圣火,千古未绝”体 现了 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标志是什么?
汉字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⑴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见证之一。
英文充其量只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 一种工具,而汉语 才是我们真正的 根。” 当你的女朋友 改名为玛丽,你怎 能送她一首《菩萨 蛮》?!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留存
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衰微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第二目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人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关链接: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旋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
再创辉煌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 经济政治的反映,纵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其繁荣时期无不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
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使中华文化能广 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充实。
史书典籍

(2)__原__因__
们 的
(3)__特__点__ 文学艺术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从发展历程看)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 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
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自主学习(P62--70)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 B.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古 代 四 大 发 明
中 华 文 化 之 科 学 技 术 篇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后,有人认为这是对汉字的发展,有 人认为这是对汉字文化的污染?由此说明汉字有什么作用?
见证之二: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第一部军事著作—— ❖ 第一部科普作品——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走过的独特历程。

2、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3、理解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

4、阐释“弘扬中华文化,再创辉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4、汉代: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7、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探究一、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

雅礼中学谭孝柱高考政治教辅资料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雅礼中学谭孝柱高考政治教辅资料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框体味文化1、感知文化(1)文化多种多样多姿多彩(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2、文化是什么(1)内涵(2)外延(3)文化的特点(4层)3、文化的力量(作用)(对社会)(1)文化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2)作用具有双重性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3)文化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①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经济建设中,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经济格局中,文化生产力的作用(2)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政治化、政治文化化)①在民主政治中②在国际政治中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中面临严峻挑战(3)我国的应对措施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不同;②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差异通过实物和行为体现出来(2)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②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①非有形、非强制②不都是消极被动接受的。

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2)深远持久①表现②“三观”有确定的方向性(原因)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1、丰富精神世界(主观领域)(1)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2、增强精神力量(强调能够通过实践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1)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可转化为物质力量)(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3)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地位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①含义②意义③功能(2)文化遗产①地位②意义③分类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4、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2)原因(3)原则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含义2、文化传播的途径3、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标志和特点(1)传媒及其发展阶段(2)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①标志:②含义③新形式和作用4、文化交流(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表现(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政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政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绘画艺术
中国画强调“意境”,注重画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合一,以及画 面的整体和谐。
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建筑与 周围环境的呼应。
中华文化的科技贡献01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 大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以草药和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
01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支持和投入,推 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02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 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03 未来中华文化应该注重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探讨
01
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 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2
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
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动
03
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03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
1 2 3
文字传承
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文字,通过世代口 口相传,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流传至今。
经典传承
《诗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通过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使得中华文化 的精髓得以传承。
节日习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通过 家庭和社会的传承,使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得以 保持。
04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精品6篇)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精品6篇)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精品6篇)高中政治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第一关:眼力———鉴宝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⑵、人员组织
①邀请2名随县一中校报记者采访. ②全班学生分为追溯人文组、证据A组、证据B 组、中华文化创新组四个合作探究小组。
③教师担任课题探究成果的评委。
⑶、各探究小组子课题任务分工
小组名称 追溯人文组 任务分工 四大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有何独特 之处;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怎 样的辉煌历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华文化 的什么特征;汉字的地位、作用。
顾问(教师)点评并小结: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要立足实践、着眼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汲取各民族文化长处,积极创新, 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意 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 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 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富的教学 资料而达到教学目的,有待深入研究 。 2、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来 帮助弱者?也需要深入研究。
说课结束 谢谢指导
证据A组
证据B组
中国史书典籍有何特点同时也见 证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近代中 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 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 国文化创新的最新重大物质成果。
中华文化创新组
(二)情境导入
听古筝曲高山流水,看中国十届艺术节宣传片
(二)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探究兴 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绪带进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 之中,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DSC_0067.MOV
顾问(教师)点评并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
汉字的地位: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作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汉字字体
演变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体验中华 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征,从而突出重点。并引出第 二个教学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1.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提交的作业需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3.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综述,要求涵盖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经典著作等,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2.从教材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主题,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该主题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3.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流行歌曲、电影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创作与文化主题相关的作品,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展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总结所选主题的文化特点、重要人物、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源远流长的汇总

源远流长的汇总

• 表现: • 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推行程朱理学,残酷压 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 死气沉沉。 • ②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 识薄弱。 • ③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 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 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 ⑤西学大量传入,西学东渐冲击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文字 史书 典籍 见 证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来做一做: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 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 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汉字、史学典籍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链 接
链 接
(太史令司马迁《史记》)
探究与交流: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的原
因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文化自身等等角度)
顾 炎 武 甲 骨 老子 文 莫 高 窟
明 春 清 秋 时 期 战
黄 宗 敦 羲 煌
庄子
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 汉 谟 的文化 ,但都因历史的中断 拉 比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古巴比伦遗址 而没能延续至今 , 成为世界 法 典 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泥板字
埃及金字塔 印度 摩亨佐 ·达罗的大浴池遗址
语文作业展示: 路上只偶一人,背着手踱 ing。这一片天地好象是偶的; 偶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 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稀饭 JJWW,也稀饭COOL;2群 居,也2独处。象酱紫,一个人 在这月下,虾米都可以想,虾 米都可以8想,思想出现冲突, 开始不兼容的时候,faint,便 觉是个自由的银。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拍的砖,现 在都可以表理。素的,这巨强; 我: -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

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习题演练基础达标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2.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程。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期,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作用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③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淹没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融合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6.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

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上述材料说明() A.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B.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D.继承传统文化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7.中华世纪坛序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唯我独尊C.博大精深D.独树一帜8.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共7篇)篇:中华文化传统设计《中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

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

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活动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活动前期准备2、自由组成小组,开展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⑴将大家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分别归为:神话传说、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诗词赏析、饮食文化;⑵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结合某一专题制定计划。

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二、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协助他们做好记录,帮助他们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课 第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课 第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项体现了传统文化;D项强调了外来文化。

故选A。

2.《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下列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A)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③④是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正确看法;①本身明显认识错误;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C)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

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古代辉煌的历程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议话题·强认知]自古及今,我国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如何认识汉字的地位及作用?提示:(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析重点·解难点]一、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概述·此为高二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第三单元一共有2课,4个框题,主要是认识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铺垫。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本框题是第三单元的第一框,同时是第三单元的引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见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包容性,通过讨论与分析相结合和探究法,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让学生树立重塑中华文化辉煌的信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对文化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有了一些共性的认识;·在语文和历史科的学习当中,学生对我国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内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去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比赛等教学活动,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过程】话题导入《文化生活》前两个单元我们研究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知道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理论。

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我们已经对文化的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开始对中华文化进行具体的研究。

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许许多多如诗歌、白话小说、国画等优秀的经典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传诵的四大发明……但是,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文化衰微了。

为了中华文化的振兴,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积极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探究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1843年,当时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纯粹出于好奇心,决定在属于东方沙漠世界的土丘地区开始挖掘。

他挖出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包括建在巨大平台上的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他古物。

这些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并带动了此后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的大规模考古活动。

发现了大批古物及包括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在内的楔形文字碑石和泥版文书。

他们的发现使世界突然意识到,神秘的巴比伦是一个和中国、希腊、埃及一样曾经繁荣兴旺的伟大文明。

它的突然毁灭导致它被世界遗忘了约2000年。

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问题:根据你说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问题:从“中华世纪坛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讨论:曾经与中华文明伴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惟有中华文明经历沧桑,却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的进步。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

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文学艺术,百花争艳。

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出现孔子、老子、屈原、荀子、韩非子等杰出的历史人物,著名文化诗篇就有《诗经》与〈离骚〉。

通过探究夏商周与春秋战国的文化,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文化突出表现为:第一,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秦朝建立了统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第二,中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等,表明那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东汉末年的华佗和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第四,气势恢弘。

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巨龙般的万里长城,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等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

——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距今有2200多年。

辉煌的文化也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走在世界的前列;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干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出现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的诗人。

艺术多姿多彩,绘画、书法与乐舞都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平,出现了杰出的画家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

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是世界上最早有此发明的国家;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坐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有一千多个洞,里面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绘制了金碧辉煌的壁画其中,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时间跨度是461年,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文学界出现了苏轼柳永女词人李清照辛弃疾与关汉卿等著名文学家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两大发明:印刷术与指南针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还要向大家强调两大作品:一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二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文化: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它具体表现在: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著名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明成祖时,由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即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但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也在潜滋暗长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所以我重点向大家介绍四位进步的思想家。

明后期,涌现出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说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不切合实际的学风他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价值的著作他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生活在明清之际,晚年隐居石船山,潜心著述,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这是我引用大家发现的材料来做的说明:①秦汉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路流人中华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②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③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④明清的西学东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利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