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
![[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https://img.taocdn.com/s3/m/b3668f364431b90d6c85c7a6.png)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①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秉承首届中医药大会“循证医学与综合健康的回归”的宗旨,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于2017年9月25~27日在古城西安举办。
通过本届会议,将深入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更为中医药科研、教育、保健、医疗机构和研发生产企业等提供交流、展示、合作的国际平台。
②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是一种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在古代及近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
材料说明( )①精神活动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题干中没有体现。
④表述的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题目中,中医发源于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等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故③正确。
而今西医流行的年代,中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完美地互补的表述表明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②入选。
答案:C2.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医学术千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步素材(2)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步素材(2)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265bc1343323968011c92b0.png)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中华文化的成就、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参与调查、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获得直接的体验。
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c8f8dbcc22bcd126ff0c73.png)
表明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要求。 【答案】 B
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 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京剧吸收、借鉴多种剧种而成,这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包容性,所以 C 符合题意,A、B 不符合要求,D 表述绝对化。
【答案】 C
3.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
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具有包容性 ④具有地域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密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 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阶
阶
段
段
一
三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评
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础·初探]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 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eeb8589bed5b9f3f80f1c7f.png)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一方面,中华文化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例题 1 (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 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 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
2.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这一观点 对吗?
提示:此观点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共性,否认了个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 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 域特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 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教材P69“探究问题2” 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 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花鼓舞, 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不少高难度技 巧;壮族的板鞋舞,表现力丰富,舞者们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 一致的优美舞姿。 (2)蒙古族乐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 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 的艺术瑰宝,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 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乐坛上经常演唱的 曲目。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1)我国幅员辽阔。 (2)各地___自__然__条__件___千差万别,__经__济__社__会__发__展__程__度____不同。 (3)受__历__史____、__地__理____等因素的影响。 2.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__水__乡__文__化____和__边__陲__山__寨__文__化____的特征。 3.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 同 区 域 的 文 化 , 长 期 ___相__互__交__流___ 、 __借__鉴____ 、 ___吸__收___ , 既 __渐__趋__融__合____,又__保__持__着__各__自__的__特__色____。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87eec1087c24028905fc320.png)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 极成分。 (2)这 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的认 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 在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 阻、战胜 内忧 外患、创 造幸福 生活的强 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 儿女共同创 造祖国美好 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思维拓展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 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源于社会,既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 承载独特民族传统。它既包括文学,也包括书法、绘画、剪纸、舞 蹈、武术、戏曲、篆刻等艺术。它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目标导航的丰富内涵。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掌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 (2)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在长 期的历 史发 展中,我国各族人民创 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 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 中华 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 (2)源远 流长 的中华 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 造的,具有多元 一体的特征。 (3)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 了灿烂 的 中华 文化。各族人民对 共同拥 有的中华 文化的强 烈认 同感和归 属感,显 示了中华 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和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5093b0ace2f0066f53322d8.png)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础巩固1“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具有特点。
(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独特的风格④与时俱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歌赋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
2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他创造发明相比,有着出现早、应用广、传播远、技术高的特点。
它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与中华文明同岁;它衣被天下、服务众生;它传播世界,使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术含量很高,发明创造极多。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通过科学技术体现出来③我国古代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丝绸的特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①③④观点正确。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来体现,②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C项。
3古徽州多山富水。
据《徽州府志》记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
”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
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徽州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①符合题意。
徽州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④符合题意。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5c065bd6294dd88d0d26b6f.png)
考点突破
考点 1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本升华】 1.内涵: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 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水平高超、精妙,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2.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名师点拨】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从不同文化形式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从不 同地方看)。中华文化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不同民族看)。 (1)独领风骚,独树一帜(独特性) 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
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
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提示: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 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而且水平高超、精妙,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表现。
【典型题例 1】 (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
【名师点拨】 ①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 各自特色。②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一个是不同地区,一个是不同民族。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 族凝聚力。 【名师点拨】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往往联系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用书
![高中政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c643b367e009581b6bd9eb97.png)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
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
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础·初探]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包容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预习·提升]1.判断(1)中华文化指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 )(2)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精品】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fe662f9b9f3f90f77c61b17.png)
[ 辨析 ] 美国某些电影创作大量借鉴中国的文化元 素,表明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我国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中华文化的作用
生命力、创造力和________ 凝聚力 之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
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创
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 勒》 。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 《我的花儿》已成为国 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曾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 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元时期中 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 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 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2.P68 【提示】 中医学强调人的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 者的统一,还强调个体与整个宇宙的和谐。而西方近代医 学则习惯把人体器官系统看作相互独立、各司其职的部 件,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编撰于战国、
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晶,是中华民族_______
[辨析]
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
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区域文化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不竭力量之源 造美好明天的_____________ 。
1.教材 P66 【提示】 (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 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的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 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呈现皇权的尊荣 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的发明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高中政治 第六课 第2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第2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38ccb4aea1c7aa00b42acb10.png)
着各自的特色。
栏
误区二: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的文化。
目 链
解析: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
接
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其中,各
民族文化的共性就是中华文化。
ppt课件
应用 示例
误区三: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 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解析: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 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误区四: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所以要
栏
吸收借鉴各国的一切文化。
目 链
解析:要吸收借鉴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
接
成果。
ppt课件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强
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
栏
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
目 链
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接
ppt课件
精讲 阐释
(3)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都是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栏 目 链 接
ppt课件
应用 示例
1.“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圣贤典籍, 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这段文字 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史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四大发
栏 目
明是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特征的具体体现
链
④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ppt课件
精讲 阐释
一、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几本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 课件(共60张PPT)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 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894e5989eb172dec63b747.png)
·
合
双
作 探
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
基
究
攻 重
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风, 课
难
时
知 被誉为“绣中之绣”。
分 层
识
作
整 理
业
巧
调
用
返
首
页
·
29
·
·
自
主 预
[探究任务]
素
习
养
探 新 知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我国各地民居各有自己的样式和风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
·
·
自
学习任务
主
预 习
1.描述与分类: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区分文化的民族性和
素 养
探
达
新 知
区域性,区分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
标
·
固
合 作
2.解释与论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特
双 基
探
究 攻
有的包容性。
·
巧
调 用
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返
首
页
6
·
·
自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主
预 习
(2)古代科技
素 养
探
达
新 知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 标
·
固
合 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双
作
基
探
究 作出了巨大贡献。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中政治必修3课件第3单元2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3课件第3单元2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48ce213ed630b1c59eeb5a3.png)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
见证或
区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表现
的见证
独特性、区域性、民 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的表现
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
联系
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栏目 导引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 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情景导入
学习目标
2019 己亥 猪年央视春晚
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感受
在央视一号演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播大厅设立主
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
会场,在重庆、
现。[重点]
苏杭(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广东佛山和江
掌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___求__同__存__异____和__兼__收__并__蓄_____。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和__睦__相__处_____;兼收 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 成分。 (2) 这 种 文 化 的 包 容 性 , 有 利 于 与 其 他 民 族 文 化 在 ______和__睦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自__身__文__化_____的认同 和对_其__他__民__族__文__化__的理解。
2021_2022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
![2021_2022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https://img.taocdn.com/s3/m/14220d3928ea81c759f57896.png)
4.教材P69“探究问题2” 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 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 的花鼓舞,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动作特点是小腿灵 活,有不少高难度技巧;壮族的板鞋舞,表现力丰富,舞者们借助道具 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
探究提示
1.教材P66“探究问题” 提示: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 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 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③外来文化既有积极的、有益的、健康的优秀成果,又有一些文化 的糟粕,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对落后和腐朽文化则 应自觉予以抵制。
④认为包容性就是完全容纳一切外来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这一观点对吗?
提示:此观点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共性,否认了个性。中华文化是中 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 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 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 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典题链接
例题 2 中华文化之旅活动选择中原城市郑州为起点,是因为中原
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在此掀开 了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页,同时也造就了影响深远的中原文 化,而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与中原文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f12293e16fc700abb68fc60.png)
2.我国古代科技独领风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 整体性 的特点。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西藏区域特色文化。 答案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文化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区域特征,提升 西藏区域特色文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西藏的多元文化要相互交融, 共同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西藏要坚持时代精神,提升区 域特色文化。
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别 或表现 远流长的见证
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典型例题
例1 (2016·天津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 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 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 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和__睦__ 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极 成分。 (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 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 化的 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生命力 、创造力和 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 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精神力量 ,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力量之源。
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7ee20787c24028905fc33d.png)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 与题意无关。
答案:C
[问题探究]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研究表明它们有 的产生于新石器晚期,有的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西 周时期。
你能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地方的民居吗?为什么 这些区域的民居差别那么大?上述图文表明了中华文化 有何特点?
答案:分别属于山西、陕西,云贵和内蒙古地区。我 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度不同,因而具有明显的差别,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悠久历史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区域文化的差异表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1.教材 P66 【提示】 (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 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的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 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呈现皇权的尊荣 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的发明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曾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 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 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 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哈密地区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 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 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 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 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要求掌握速度,又 能够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即__求_同__存__异___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和__睦_相__处____。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的__积_极__成__分___。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流,增强对__自__身_文__化___的认同和对_其__他_民__族__文_化____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表达。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 提示错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 )提示错误。
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 ) 提示错误。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2.思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吗?提示不是。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
但我们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全部,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探究点一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探究导引材料一2016年7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
这项成果很可能颠覆古代中国给世界贡献的科技发明只有“四大发明〞这一传统认识。
2013年8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历经近3年时间,组织百余名国内外专家进行考证与比较研究,最终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
科学发现与创造类中包括干支、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小孔成像等;技术发明类包括水稻栽培、含酒精饮品的酿造、养蚕等;工程成就类包括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等。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诗歌、散文、词、曲、小说、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成就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诗经》《离骚》流传几千年仍脍炙人口。
现已译成多国文字,流传至海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盛行明清两代的中国古典名著至今仍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基本特征?(3)思考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具有上述基本特征?答案(1)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核心归纳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典型例题例1 (2016·某某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某某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A解析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法不正确;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应选A。
探究点二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究导引材料一某某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某某文化是藏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
近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4 100多万元保护经费,专项用于某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全区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覆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
通过近年普查,某某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
材料二某某是个多民族地区,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优秀的文化,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尊重差异、相互欣赏。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文化。
(1)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某某区域特色文化。
答案(1)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中的优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某某文化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区域特征,提升某某区域特色文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某某的多元文化要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某某地区的发展。
③表达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某某要坚持时代精神,提升区域特色文化。
核心归纳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典型例题例2 (2015·某某高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答案 B解析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说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1.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X。
这主要表达了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的特点( )A.源远流长C.民族性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达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故D 项符合题意。
2.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由此可见(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答案 B解析“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中华文化的精深,而非谈及时间久远。
B项符合题意。
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使许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以下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 )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特点的理解。
D项属于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所以符合题意,应选D。
4.某某是文化大省,某某人摇着河姆渡的小船,穿着丝绸之府的睡衣,捧着南宋官窑的饭碗,喝着卧薪尝胆的老酒,唱着情意绵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如果要加一那么标题,贴切的是( )A.潜移默化,琳琅满目B.薪火相传,独善其身C.尊重差异,包容多样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答案 D解析某某人的文化行为和其地方特色有密切关系,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正确;A、C与题意不符;B“独善其身〞表述错误。
5.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与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答案 B解析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达,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故B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